以前上海外公家的房子

b
borisg
楼主 (文学峸)

以前上海外公家的房子,

离国泰很近的一条弄堂。前门进去右手是灶间,旁边是楼梯,正面往前走是客厅,比较大。客厅有个对开的门通到一个小天井。天井三面是墙看不到外面,但是记得有个门通到下一条弄堂,从来不用的。

楼梯上去到二楼,右边是洗澡间有澡盆。前面是跟客厅差不多大的房间。楼梯再往上走一半是上海人所谓的亭子间,再往上走是三楼,似乎还可以到楼顶晾衣服,这个细节我就记不清楚了。

外公五个孩子,大了以后都出去住了就留下大舅舅一家住三楼,老人住二楼。后来闹运动了,本来已经官不小的二舅舅吃了官司原有的住房被收了只好回来一家住客厅。再往后各家的孩子也大了就业了,没得房子可分只好仍然挤在里面。

住房好转是到九十年代以后了,二舅平反了又分到房子搬出去了,老人也不在了,这房子被大舅第三代也成年了分着住了。。

后来等我再去看的时候,这地方已经被他们换成几套单独的房子搬走了,敲敲门客气地对新住户说可不可以看一眼。。那个弄堂真是小啊,小时候不觉得。。

欲千北
大约总面积多少平米?
华府采菊人
听起来像是新式石库门, 新旧石库门之分, 就在有无卫生设施

亭子间的位置, 你可能记错了, 绝大多数的亭子间是在一楼半,即厨房-上海人称之“灶间”或灶披间-的上面。

市面好的时候, 这样一个石库门别说买, 就是“顶”, 也得根把两根大条子,1949年上半年例外

快乐红宝石19
时代变化得非常快!我记得我同学家住在人民广场对面的房子里,在黄陂路上。最漂亮的一间房是朝北的,有二个小的阳台。1995年

回国去看她,这个楼道感觉又黑又是很多东西。完全没有小时候的感觉了。

自由度
最后这句有同感。前几年经过小时候住的弄堂,觉得怎么会这么小。
螺丝螺帽
是“顶”, 用了两根金大条子, 在上海四川路边上的 石库门弄堂

现在还在, 不过, 虹口政府要发展成历史遗址。

将现有居民动迁了

b
borisg
大金条有多大,不是小黄鱼么。
老商
用造币厂的设备把金砖熔化成十两、五两、三两、二两、一两、五钱。通常大黄金是指十两重的,
老商
我家的房子也是家父用二根大条"顶"下来的,房產国有化后向房管所付房租,私人不能买卖,郊区仍有自建的私房。
b
borisg
这是一两的

老商
记得文革期一两黄金,银行收购是九十六元人民皮。(错了请指正)
华府采菊人
一两是小条即小黄鱼。文革前是96块人民币一两,那时金子还是以老称16两制

因为不能随便买, 文革前可以随便卖, 所以就会有倒卖黄金这个罪名, 文革前就有人以此罪名被判刑 很重。

文革的上半场里, 基本没人倒卖黄金,也没有人拿着家里的黄金去银行兑换人民币,哪个傻到自己到银行去暴露自家私藏黄金, 正好让银行报告上去到衲屋里来抄家。

h
hutu98
和我外公家差不多。他也是顶下来的。解放后顶下来的不算房主,被分配进了其他住户。

原先的房主是个国民党军官去了台湾。我妈经常作为投资失败的故事跟我们说的。

h
hkzs
对,叫顶。要好几条大黄鱼呢。
老商
五十年代初偷途去香港者,在边界上遇到英国警察只要塞块小黄鱼在他口袋里,他会叫你;"Go " !
c
coach1960
哦,你妈好厉害

早早就给你们洗脑“投资启蒙”哈。

我家从小就告诫我们“不要掉到钱眼儿里”。可能那时父母不相信有生之年,中国人(个人)会有富裕的机会,早早断了孩子们的非分之想。

B
BCC
49年前,家里如果男主人有份说洋文的写字楼工作,都会有一栋住宅的。49年后,就惨了。
华府采菊人
没那么好,一般职员不行, 至少要是襄理协理之类的才有可能,“一栋住宅”在上海是什么光景啊!
i
insoine2
还好,没有分配别家进来一起住,

我在上海读书的时候,大概是每学期应邀到一个亲戚家里吃顿饭, 小洋楼,但里面住了好几家,共用厨房和卫生间, 据说那时(80年代中后期)在上海, 算是住房条件不错的了。

衡山老道
不是资本家,也是高级雇员。房子居然没被没收?
公鲨
上海弄堂房子一般都是三层:一二层客堂间对着天井一般都是30平米不到,厢房间一二层也差不多大小,三层有阳台晒台所以小些

加上亭子间、汽车间、厨房间、佣人间就是全部了。新旧的区别就是是否有煤气+抽水马桶+打浴间了。高级一点的后门有铁艺拉门,进门玄关处有马赛克地板、房间里有壁炉,但是没见过有热水汀的石库门弄堂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