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在农村的墙壁上经常会看到这句口号。记得74年左右,平原地区基本上每个村,当时叫大队,大队下面有若干小队,也就是比较小一点的自然村。小队一般没有什么办公室之类的地方,而大队则一般都有几间像样的办公室。大多数大队部与代销店是一排房,也与村小学紧邻。那个时候农忙时节地里颇为红火,田间地头还插有红旗。农民们说说笑笑的干活儿,当然不像给自己干活那么卖力了。但是庄稼似乎长得也还可以。我记得所去过的村庄每个大队都有至少一台东方红拖拉机,收割机似乎没有见到过,但是播种,犁地,耙地都是东方红一天24小时的在干。另外,每个村子也有自己的骡马队,有专门的人担任饲养员,骡马大车用于运输。条件好一点的地方,主要是领头人能干的话搞些企业什么的,那村里群众的生活条件就会好很多。搞的好不好,关键还是取决于几个当家人是否能够团结一致,是否能够大公无私。当时的农村几乎没有哪家不喂猪的!我所见到的猪个个肥大粗壮,实在难以想象所谓的猪像猫一样是怎么一回事!逢年过节杀猪分肉也很常见,没有听说过年吃不上肉的!当然,平常时间吃肉肯定是不如城里人多的!80年以前,农村里小孩子不上学的几乎没有!因为小孩子不能参加生产队劳动,上学又基本上没有什么费用(村学校的费用大队年终结算时有提留,老师的工资一般就靠这样解决了)。交公粮有一定的比例,但是一定是占小头的。当时在我所接触的地方,每个大队也许有那么两三户生活条件差一些,可能粮食不够吃,这样的人一般都是比较懒又不会过日子的家庭。即便如此,每年都会有专门针对贫困家庭的照顾和救济。63年后,在一般地区的农村,挨饿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那时有些村庄附近会有一些知青点,一般都是像当时的部队营房一样,专门建的砖瓦排房,条件好于当地农民。另外,当地农民大多不喜欢这些知青们,经常抱怨知青来村里偷鸡摸狗,乱搞男女关系,把当地的风气都给搞坏了。相比于这些城里来的年轻人,农民们还是比较质朴的。知青的土地一般都远离村庄,也都有拖拉机之类的农业机械。那时农村特别是平原地区,土地都是大块大块的,并且沟渠道路通畅(每年冬天都要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以到七十年代末已经颇有些规模了)便于大型农机耕种。可是80年分田到户以后,这些大块土地都变成一条一垄的,一家的土地居然会分成东西南北五六块地(因为土地条件的好坏),有的窄的不过一两米宽!根本无法使用大型农机了!所以,后来看到那些话费巨大代价买回来的东方红拖拉机等大型农业机械都成了废铜烂铁!而农民们各家各户又开始购买马牛,以前是拖拉机耕地,而八零年后又回到牛拉爬犁了。
的农村,要好多了,有可能村村有拖拉机。 至少在河北省南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有拖拉机的村不会超过三分之一。什么知青的土地,知青有单独的土地吗?上山下乡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跟贫下中农一块劳动,怎么教育?另外,一个村子就那么点地,怎么可能拨出一大块给知青?你是从另一个平行宇宙来的吧?你针对我说的猪长得跟猫那麽大,你就没看清我说的是什么。那时候村里当然有肥猪了,那都是村民自己养的。一般每家都会养一头猪,一般春天买猪仔,养到年底,大概长一百几十斤,卖了能换上一笔钱。那几乎是除卖鸡蛋以外村民的唯一现金来源。生产队上曾经养的猪跟猫那麽大,后来不养了。另外,你分得清生产队集体的地和社员的自留地吗?
与这个论坛津津乐道的军事家们(虾酱、麻酱、豆瓣酱)是负相关。
我们应该感谢的是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新闻自由。关于后两点,大家回忆一下,大饥荒时,毛是如何欺骗人民的。
毛死前引进的13个化肥厂,是擦他自己胡闹的屁股,不做是罪上加罪。化肥技术二战前就有了,到了大饥荒时,已经是白菜价了。人民大救星毛泽东在干什么?优先级是蛋蛋。为了故意破坏美苏要冷战降温的努力,毛炮打金门,像不像今天的流氓金三胖?
而且,那些化肥厂80年代初投产后,它们的产能与养活中国人的需要,还差2个数量级。后来赶上了,靠的是改革开放,引进资金和技术;靠的是中国人的勤奋苦干。
要说与毛有关的话,那就是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去毛化,中国的出路是去毛化。这是我们亲自经历的事实。
够全国吃三年的。
他去世后,把这存粮拿出来吃了几年。
七十年代末学校组织学生到乡下帮老乡收麦子。
那时候还没分田,都是几百米长的大垅,麦子都是农民手割的,隔几步用麦秸扎一大捆大概三四十斤。我们的任务就是沿着垅走,一个一个地把麦捆拖回来。脱粒是机械的。到了垅头有拖拉机把麦捆运回村子。
华北平原人口密集,像我老家那时候一口人只有一亩多地,分了田怎么用机械。
百里大游行一样,挨家干。有了互联网,大家都可以预约同步起来。
那个欲千北则是一肚子草信口胡说,那个高云山更是小学没上完就下地干农活了,什么8000万年人类历史,2亩地建足球场,解放前中国农场已经机械化了,日本人知廉耻等等。
七十年代在农村的墙壁上经常会看到这句口号。记得74年左右,平原地区基本上每个村,当时叫大队,大队下面有若干小队,也就是比较小一点的自然村。小队一般没有什么办公室之类的地方,而大队则一般都有几间像样的办公室。大多数大队部与代销店是一排房,也与村小学紧邻。那个时候农忙时节地里颇为红火,田间地头还插有红旗。农民们说说笑笑的干活儿,当然不像给自己干活那么卖力了。但是庄稼似乎长得也还可以。我记得所去过的村庄每个大队都有至少一台东方红拖拉机,收割机似乎没有见到过,但是播种,犁地,耙地都是东方红一天24小时的在干。另外,每个村子也有自己的骡马队,有专门的人担任饲养员,骡马大车用于运输。条件好一点的地方,主要是领头人能干的话搞些企业什么的,那村里群众的生活条件就会好很多。搞的好不好,关键还是取决于几个当家人是否能够团结一致,是否能够大公无私。当时的农村几乎没有哪家不喂猪的!我所见到的猪个个肥大粗壮,实在难以想象所谓的猪像猫一样是怎么一回事!逢年过节杀猪分肉也很常见,没有听说过年吃不上肉的!当然,平常时间吃肉肯定是不如城里人多的!80年以前,农村里小孩子不上学的几乎没有!因为小孩子不能参加生产队劳动,上学又基本上没有什么费用(村学校的费用大队年终结算时有提留,老师的工资一般就靠这样解决了)。交公粮有一定的比例,但是一定是占小头的。当时在我所接触的地方,每个大队也许有那么两三户生活条件差一些,可能粮食不够吃,这样的人一般都是比较懒又不会过日子的家庭。即便如此,每年都会有专门针对贫困家庭的照顾和救济。63年后,在一般地区的农村,挨饿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那时有些村庄附近会有一些知青点,一般都是像当时的部队营房一样,专门建的砖瓦排房,条件好于当地农民。另外,当地农民大多不喜欢这些知青们,经常抱怨知青来村里偷鸡摸狗,乱搞男女关系,把当地的风气都给搞坏了。相比于这些城里来的年轻人,农民们还是比较质朴的。知青的土地一般都远离村庄,也都有拖拉机之类的农业机械。那时农村特别是平原地区,土地都是大块大块的,并且沟渠道路通畅(每年冬天都要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以到七十年代末已经颇有些规模了)便于大型农机耕种。可是80年分田到户以后,这些大块土地都变成一条一垄的,一家的土地居然会分成东西南北五六块地(因为土地条件的好坏),有的窄的不过一两米宽!根本无法使用大型农机了!所以,后来看到那些话费巨大代价买回来的东方红拖拉机等大型农业机械都成了废铜烂铁!而农民们各家各户又开始购买马牛,以前是拖拉机耕地,而八零年后又回到牛拉爬犁了。
的农村,要好多了,有可能村村有拖拉机。 至少在河北省南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有拖拉机的村不会超过三分之一。什么知青的土地,知青有单独的土地吗?上山下乡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跟贫下中农一块劳动,怎么教育?另外,一个村子就那么点地,怎么可能拨出一大块给知青?你是从另一个平行宇宙来的吧?你针对我说的猪长得跟猫那麽大,你就没看清我说的是什么。那时候村里当然有肥猪了,那都是村民自己养的。一般每家都会养一头猪,一般春天买猪仔,养到年底,大概长一百几十斤,卖了能换上一笔钱。那几乎是除卖鸡蛋以外村民的唯一现金来源。生产队上曾经养的猪跟猫那麽大,后来不养了。另外,你分得清生产队集体的地和社员的自留地吗?
与这个论坛津津乐道的军事家们(虾酱、麻酱、豆瓣酱)是负相关。
我们应该感谢的是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新闻自由。关于后两点,大家回忆一下,大饥荒时,毛是如何欺骗人民的。
毛死前引进的13个化肥厂,是擦他自己胡闹的屁股,不做是罪上加罪。化肥技术二战前就有了,到了大饥荒时,已经是白菜价了。人民大救星毛泽东在干什么?优先级是蛋蛋。为了故意破坏美苏要冷战降温的努力,毛炮打金门,像不像今天的流氓金三胖?
而且,那些化肥厂80年代初投产后,它们的产能与养活中国人的需要,还差2个数量级。后来赶上了,靠的是改革开放,引进资金和技术;靠的是中国人的勤奋苦干。
要说与毛有关的话,那就是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去毛化,中国的出路是去毛化。这是我们亲自经历的事实。
够全国吃三年的。
他去世后,把这存粮拿出来吃了几年。
七十年代末学校组织学生到乡下帮老乡收麦子。
那时候还没分田,都是几百米长的大垅,麦子都是农民手割的,隔几步用麦秸扎一大捆大概三四十斤。我们的任务就是沿着垅走,一个一个地把麦捆拖回来。脱粒是机械的。到了垅头有拖拉机把麦捆运回村子。
华北平原人口密集,像我老家那时候一口人只有一亩多地,分了田怎么用机械。
百里大游行一样,挨家干。有了互联网,大家都可以预约同步起来。
那个欲千北则是一肚子草信口胡说,那个高云山更是小学没上完就下地干农活了,什么8000万年人类历史,2亩地建足球场,解放前中国农场已经机械化了,日本人知廉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