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工农兵学员的故事
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同年8月10日,《人民日报》转发了《辽宁日报》刊登的《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这是我头次听到工农兵学员的称谓。当时我们随父亲走五七道路下放到农村,虽然父亲在1972年就已经抽调回城,但因工厂为五七战士回城盖的楼房还没盖好,所以母亲和我们还在农村。因此当听到这则消息似乎与我无关,没引起我的注意。1974年5月1日,《红旗》杂志第5期发表了大连海运学院无线电系导航专业731班学员赵兵在1月3日化学考试中的一份答卷,题为《在本期化学学习中对对立统一规律的体会》,5月9日,《人民日报》予以转载。即开始了开卷考试。这时,我们已回到城市,在中学读书时就开始开卷考试,我们也开始学着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来分析数学作为期末考试答卷。
1975年夏天,我们到凌水海头游泳和捞海带,看到几个年轻人在游泳。同伴说,他们是大学生,这就是第一次看到工农兵学员。1976年,我中学同学的哥哥从青年点被推荐上了沈阳农学院上学,身边真的有人当了工农兵学员了。他真的是没有任何背景,父亲虽然为科长,但很老实。他肯干,精明,各方面关系搞得很好。毕业后留校,2年就升为处长。后来学校动员工农兵学员学历的离开学校,他自己调到大连海关,降职为科长。
1978年3月5日,77级新生入校报到,在汽车站有人接站。接我的是一位75级的工农兵学员大哥,一把抢过我的大柳条包箱子扛在肩上,一直扛到我的寝室,有一站多地的路。我们聊着天,他说在校学习2年半后,现在跑步跑不动了。我一听感到难以置信,因为我刚从青年点来,浑身有200斤的力气。
我们级队的辅导员就是工农兵学员毕业留校的,比我大11岁,跟我们班长是中学同学,所以我们对工农兵学员印象很好。
我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工农兵学员的数学教材,里面有一幅插图,一个工人在做工,下面的说明说,鞍钢工人阶级一把大锉挫出了微积分。
77级一入学就开始全神贯注地学习,两耳不闻窗事,但还是听到了一些传闻:
某系的一个75级学员因乱搞男女关系被开除了;又听到某学员因谈恋爱而得到留校察看的处分。
一天在学生二食堂吃饭时,听说77级学生和75级学员打起来了,议论沸沸扬扬。从西山宿舍去教学区的路上有一板报,在板报上挂着一件黄绿色的确良(军)血衣,板报上写着红色大字:
“75级工农兵学员行凶殴打77级学生,血债要用血来还!”
然后全校的77级动员起来了,对学校施加压力。75级学员联合76级学员防守反击。学生会主席,学校团委等都是工农兵学员,他们和学校的关系也很好。最后学校经过调节,斡旋,此事被压下去了。
我们入学一学期后,75级要毕业了,他们开始狂欢。我们住在学生4舍2楼,75级住在3楼。已经晚12点多了,他们还在唱歌跳舞。我们上楼去告诉他们:
“小声点,别跳了,我们快考试了。”
然后就下楼来了。好了一会儿,楼上又闹起来了。这次77级几个寝室的男同学都出来了,连班长和级队长都出来了。几个人站在楼梯口往三楼喊道:
“睡觉了,别闹了!”
一会儿,75级的男生们都下来了,下到在3楼到2楼的楼梯上,居高临下。其中一位穿着黄绿色的确良军装的很有派头的白胖大高个带头,很凶地呵斥:
“叫什么叫!”
一看这位顽主就是北京军队大院的将军子女,就这样两帮吵起来了。75级女学员也全出来了观看助战。眼看有人控制不住准备动手,这时77级一班的一位身高不足1米6,但身材异常壮硕的WSW站出来,拉了个门户:
“谁敢动!我是武术教练,省长拳冠军!”
75级的白胖顽主一看,这家伙不像是虚张声势,正不知如何是好,那群女生赶紧劝说他们回寝室,他们就势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后撤。77级同学们目送他们上了楼。就在这时,我班GXH突然吼了一声:
“有什么可狂的!”
大家愣了一下,然后都屏住气,生怕节外生枝,但75级他们即将毕业离校,没有必要打一仗,于是没发一声就回去睡觉了。
一次全校师生在大礼堂文艺汇演。我班HDW正在演唱男高音《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突然礼堂断电了。大家都在嘁嘁喳喳聊天了,突然暴风雨般的掌声从后排像波浪般地向前滚动而来。原来虽然没电HDW还在清唱,他那男高音传到了大礼堂的后排,引起了掌声。当年在全国大学生歌咏比赛上,HDW获得男高音一等奖,作曲一等奖。在食堂吃饭时,我说LB不行,没有HDW 厉害。没想到LB就坐在我旁边吃饭,一声没坑。他就是我系76级学员,男高音独唱。77级没入学前,他是学校里的第一男高音。LB同学,今天在这里,我向你道歉了,谢谢你的宽宏大量,没与我一般见识,避免了一场争执。
1979年5月时,78级已入校一个学期多了,75级离开学校快一年了。此时学校有3届学生:76级,77级和78级。粉碎四人帮后,人心解放,老师同学都心情愉快,抓紧时间学习,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系里77级有7个班级,外加化工系的化工仪表班,共有8个班分成2个级队。我们在上西安交大邱关源教授的《电路》,即电工基础课,俗称电老虎课。每个老师教一个级队,即4个班级。2个老师之间展开了竞争。我们老师增加了下午的解题答疑。老师引荐一位年轻的老师:
“这位是75级的高才生林老师,今天由他给你们答疑。”
“我是第一次讲课,面对77级高才生,心里很忐忑,请大家多包涵!”,林老师用颤抖的声音说。
学校里的辅导员大部分是工农兵学员。他们工作经历丰富,情商很高,但大多数学术不强。学校开始下达文件,留校的工农兵学员原则上不占用教学和科研岗位,若自愿离开,学校予以各方面的支持。一大批工农兵学员或自谋出路,或学校帮忙推荐到社会上。一些仍然留校做辅导员。个别的考上研究生,比如那位林老师后来考上了研究生。后来有一些辅导员跟新生听课,补上了缺失的知识,进入到实验室,也评上了副教授。
我大一时的辅导员曾经跟着我们一起听同济大学樊映川教授的《数学分析》及《普通物理》,但最终没有坚持下来。1988年一次我在乘火车时,听到邻座的一位乘客在高谈阔论,声音似乎是挺熟。伸过头一看,原来是我的辅导员。他已经在校教一门类似《政治经济学》的课程。
我们在校时和75级学员相遇半年,和76级学员相遇1年半。76级学员有一年半的时间拼命学习,有一定效果,但因基础参差不齐,只上3年学,在学术与77级相比,总体上还是有一定差距,但他们的社会能力是相当的强。
1982年2月毕业到京城工作,工作单位里竟然有20--30位工农兵学员。他们女的都很漂亮大气,男的都很有气质有能力。逐渐了解到,他们都是重点大学的学员,并且都是本部里的司局长以上的子女。有部长儿媳妇,部长女婿,部政治部主任的女儿等,还有各司局长的子女。由于他们的人际关系和个人能力,也由于他们已经工作一年以上,刚分配来的77级同学和他们相比没有优势。
我个人认为,96万工农兵学员在77级毕业之前的那个时代,总体上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上大学的比例也是相当的小。
来美后,在公司同一组里遇见过一位,在几曾回首论坛上遇见2位,都很不错。
几曾回首:我所知道的工农兵学员的故事
赵小兰家里几个上哈佛,几年前海给哈佛捐了4000万刀勒。
对待工农兵学员是完全不相干的事。他们是时代造成的。
这种挑选方式有很多可以人为操作的空间,大大缺乏公平性。从提名推荐这第一步就已经可以人为控制。没有客观、量化的标准,评语中诸如"思想上追求上进,工作积极,服从组织安排,努力为集体多作贡献,?"之类的,只要是循规蹈矩的候选人,套上去都可以,无法比较甲、乙之间谁更优秀,这让提名的人有很大回旋余地。没有关系的人,可能连提名都永远轮不上。
名额由上面分配,更是另一层的不公平,留给了更重要的操纵机会。
至于说,工农兵学员上学的教学质量,那也是制度造成的。
七七级恢复高考的最重要的意义,我认为是让所有人通过考试成绩来竞争。这是客观、量化的标准,大大消除了工农兵学员选拔方式中的重要弊病。只有这样才能服人。也只有这样,普罗大众的子弟才可能凭自身素质考进顶级名校。
七七级后不仅恢复了高考选人,且恢复了正常的高等教育,从那之后,大学毕业生才恢复到应有的标准。
浮力和重量无关,只和它在水中的体积有关。
张铁生确实害得我们好苦,我们中学从学校这个个层次就不学习了,开门办学,别说学生们自己了。
呢还可以用理论力学和流体力学等来分析,要不来点有限元?
是有的。张铁生比我大一些,不知道他学过没有。
但是,有些同学还是会认为浮在水面上的那一艘受到的浮力较大,因此它浮起来了,而沉下去的那艘受的浮力小,所以沉下去了。
正相反。
本坛那些动不动就说人类8000万历史上现在中国是最黑暗的?
潜艇体积是一样的,或者是同一艘潜艇。
在水底或水中是一样的,只有浮起来的浮力最小,因为不是排除整个体积的水量。
同学。有些人学了并不懂,更别说用来解释现象或解决问题。
张铁生是68年初中毕业的,我猜他的初中岁月是66年至68年,可能真没好好上过课,没学过浮力原理。
我姐是有68年的初中毕业生。初一数学学的是解一元一次方程,还有什么就不清楚了,好像学了植物学。应该还没学物理。张只不过是被四人帮利用。他本身写的东西没什么错,只是抱怨他因为是队长,太忙了,没时间复习功课而已。
其实77级高考时,也有很多人没有时间复习。我们在工厂报名后,是要车间批准的,批准的人可以参加厂里办的两周数学辅导班。这两周是用上班时间。然后就得回去上班。我家后来还找厂医给我开了一周的病假条,在家准备政治考试。因我在文科方面不开窍,一周时间也不够,就是临阵磨枪而已。
上大学的招生方法离考试时间好像只有两个月多一点。我们是在匆匆忙忙中准备。我也不知道怎样复习准备,东一凿、西一斧,没有章法,到上阵前也没补上多少,主要靠过去的基础。
是企业自己办的学校培养的。水平比同时期大学的同学差些。77年后国家安排了统一考试,考过的算大专学历
我就是工农兵学员。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名义被推荐进入大学的。临毕业前被借到招生办去登录77级高考分数和招生划线等录取工作。我所见到的77级别的考试分数是如此之低。也算是颠覆我对能够考进大学的程度的认知。
我校最低录取线平均60分,数理化2科总分不得低于120分,还算不那么难看,比文革前平均80多分以上是低了20多分。
我们上大学后不久,学校就对77级的学生进行了摸底测验。只考中学数学。因为学校也不知道从B 省来的张三的入学成绩比从F省来的李四高,是不是就是张三比李四成绩好?摸底测验就只是为了学校了解学生程度。所以你看到的分数也说明不了什么。
后来就有了新规定,入学要验处女膜。结果一个处女都没有。
我所知道的工农兵学员的故事
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同年8月10日,《人民日报》转发了《辽宁日报》刊登的《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这是我头次听到工农兵学员的称谓。当时我们随父亲走五七道路下放到农村,虽然父亲在1972年就已经抽调回城,但因工厂为五七战士回城盖的楼房还没盖好,所以母亲和我们还在农村。因此当听到这则消息似乎与我无关,没引起我的注意。1974年5月1日,《红旗》杂志第5期发表了大连海运学院无线电系导航专业731班学员赵兵在1月3日化学考试中的一份答卷,题为《在本期化学学习中对对立统一规律的体会》,5月9日,《人民日报》予以转载。即开始了开卷考试。这时,我们已回到城市,在中学读书时就开始开卷考试,我们也开始学着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来分析数学作为期末考试答卷。
1975年夏天,我们到凌水海头游泳和捞海带,看到几个年轻人在游泳。同伴说,他们是大学生,这就是第一次看到工农兵学员。1976年,我中学同学的哥哥从青年点被推荐上了沈阳农学院上学,身边真的有人当了工农兵学员了。他真的是没有任何背景,父亲虽然为科长,但很老实。他肯干,精明,各方面关系搞得很好。毕业后留校,2年就升为处长。后来学校动员工农兵学员学历的离开学校,他自己调到大连海关,降职为科长。
1978年3月5日,77级新生入校报到,在汽车站有人接站。接我的是一位75级的工农兵学员大哥,一把抢过我的大柳条包箱子扛在肩上,一直扛到我的寝室,有一站多地的路。我们聊着天,他说在校学习2年半后,现在跑步跑不动了。我一听感到难以置信,因为我刚从青年点来,浑身有200斤的力气。
我们级队的辅导员就是工农兵学员毕业留校的,比我大11岁,跟我们班长是中学同学,所以我们对工农兵学员印象很好。
我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工农兵学员的数学教材,里面有一幅插图,一个工人在做工,下面的说明说,鞍钢工人阶级一把大锉挫出了微积分。
77级一入学就开始全神贯注地学习,两耳不闻窗事,但还是听到了一些传闻:
某系的一个75级学员因乱搞男女关系被开除了;又听到某学员因谈恋爱而得到留校察看的处分。
一天在学生二食堂吃饭时,听说77级学生和75级学员打起来了,议论沸沸扬扬。从西山宿舍去教学区的路上有一板报,在板报上挂着一件黄绿色的确良(军)血衣,板报上写着红色大字:
“75级工农兵学员行凶殴打77级学生,血债要用血来还!”
然后全校的77级动员起来了,对学校施加压力。75级学员联合76级学员防守反击。学生会主席,学校团委等都是工农兵学员,他们和学校的关系也很好。最后学校经过调节,斡旋,此事被压下去了。
我们入学一学期后,75级要毕业了,他们开始狂欢。我们住在学生4舍2楼,75级住在3楼。已经晚12点多了,他们还在唱歌跳舞。我们上楼去告诉他们:
“小声点,别跳了,我们快考试了。”
然后就下楼来了。好了一会儿,楼上又闹起来了。这次77级几个寝室的男同学都出来了,连班长和级队长都出来了。几个人站在楼梯口往三楼喊道:
“睡觉了,别闹了!”
一会儿,75级的男生们都下来了,下到在3楼到2楼的楼梯上,居高临下。其中一位穿着黄绿色的确良军装的很有派头的白胖大高个带头,很凶地呵斥:
“叫什么叫!”
一看这位顽主就是北京军队大院的将军子女,就这样两帮吵起来了。75级女学员也全出来了观看助战。眼看有人控制不住准备动手,这时77级一班的一位身高不足1米6,但身材异常壮硕的WSW站出来,拉了个门户:
“谁敢动!我是武术教练,省长拳冠军!”
75级的白胖顽主一看,这家伙不像是虚张声势,正不知如何是好,那群女生赶紧劝说他们回寝室,他们就势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后撤。77级同学们目送他们上了楼。就在这时,我班GXH突然吼了一声:
“有什么可狂的!”
大家愣了一下,然后都屏住气,生怕节外生枝,但75级他们即将毕业离校,没有必要打一仗,于是没发一声就回去睡觉了。
一次全校师生在大礼堂文艺汇演。我班HDW正在演唱男高音《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突然礼堂断电了。大家都在嘁嘁喳喳聊天了,突然暴风雨般的掌声从后排像波浪般地向前滚动而来。原来虽然没电HDW还在清唱,他那男高音传到了大礼堂的后排,引起了掌声。当年在全国大学生歌咏比赛上,HDW获得男高音一等奖,作曲一等奖。在食堂吃饭时,我说LB不行,没有HDW 厉害。没想到LB就坐在我旁边吃饭,一声没坑。他就是我系76级学员,男高音独唱。77级没入学前,他是学校里的第一男高音。LB同学,今天在这里,我向你道歉了,谢谢你的宽宏大量,没与我一般见识,避免了一场争执。
1979年5月时,78级已入校一个学期多了,75级离开学校快一年了。此时学校有3届学生:76级,77级和78级。粉碎四人帮后,人心解放,老师同学都心情愉快,抓紧时间学习,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系里77级有7个班级,外加化工系的化工仪表班,共有8个班分成2个级队。我们在上西安交大邱关源教授的《电路》,即电工基础课,俗称电老虎课。每个老师教一个级队,即4个班级。2个老师之间展开了竞争。我们老师增加了下午的解题答疑。老师引荐一位年轻的老师:
“这位是75级的高才生林老师,今天由他给你们答疑。”
“我是第一次讲课,面对77级高才生,心里很忐忑,请大家多包涵!”,林老师用颤抖的声音说。
学校里的辅导员大部分是工农兵学员。他们工作经历丰富,情商很高,但大多数学术不强。学校开始下达文件,留校的工农兵学员原则上不占用教学和科研岗位,若自愿离开,学校予以各方面的支持。一大批工农兵学员或自谋出路,或学校帮忙推荐到社会上。一些仍然留校做辅导员。个别的考上研究生,比如那位林老师后来考上了研究生。后来有一些辅导员跟新生听课,补上了缺失的知识,进入到实验室,也评上了副教授。
我大一时的辅导员曾经跟着我们一起听同济大学樊映川教授的《数学分析》及《普通物理》,但最终没有坚持下来。1988年一次我在乘火车时,听到邻座的一位乘客在高谈阔论,声音似乎是挺熟。伸过头一看,原来是我的辅导员。他已经在校教一门类似《政治经济学》的课程。
我们在校时和75级学员相遇半年,和76级学员相遇1年半。76级学员有一年半的时间拼命学习,有一定效果,但因基础参差不齐,只上3年学,在学术与77级相比,总体上还是有一定差距,但他们的社会能力是相当的强。
1982年2月毕业到京城工作,工作单位里竟然有20--30位工农兵学员。他们女的都很漂亮大气,男的都很有气质有能力。逐渐了解到,他们都是重点大学的学员,并且都是本部里的司局长以上的子女。有部长儿媳妇,部长女婿,部政治部主任的女儿等,还有各司局长的子女。由于他们的人际关系和个人能力,也由于他们已经工作一年以上,刚分配来的77级同学和他们相比没有优势。
1993年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联合下发教学厅字[1993]4号文件,其中规定,对于1970-1976年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当时规定普通班学制暂为2至3年),学习期满毕业时已由学校颁发了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为大学普通班毕业。该时期进入高等专科学校的则为专科毕业。 工农兵大学生是我国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后来虽因其推荐入学的方式、入学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学制和教学大纲不正规等原因受到了一些非议,但错不在他们,因为当时取消了高考,别无选择。其中大多数人学习比较刻苦,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单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许多人后来还跻身社会中坚:或成为专家、学者、业务骨干,或选择(在国内或赴海外)继续深造,或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担任要职,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大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个人认为,96万工农兵学员在77级毕业之前的那个时代,总体上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上大学的比例也是相当的小。
来美后,在公司同一组里遇见过一位,在几曾回首论坛上遇见2位,都很不错。
几曾回首:我所知道的工农兵学员的故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自渍酸菜,腌洋姜,烤羊肉串 77级我班学生来源统计 1978年前,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钢 爬走景色无限的Welch-DickeyLoopTail 《抗战阵亡将士名录》记录30万英烈
赵小兰家里几个上哈佛,几年前海给哈佛捐了4000万刀勒。
对待工农兵学员是完全不相干的事。他们是时代造成的。
这种挑选方式有很多可以人为操作的空间,大大缺乏公平性。从提名推荐这第一步就已经可以人为控制。没有客观、量化的标准,评语中诸如"思想上追求上进,工作积极,服从组织安排,努力为集体多作贡献,?"之类的,只要是循规蹈矩的候选人,套上去都可以,无法比较甲、乙之间谁更优秀,这让提名的人有很大回旋余地。没有关系的人,可能连提名都永远轮不上。
名额由上面分配,更是另一层的不公平,留给了更重要的操纵机会。
至于说,工农兵学员上学的教学质量,那也是制度造成的。
七七级恢复高考的最重要的意义,我认为是让所有人通过考试成绩来竞争。这是客观、量化的标准,大大消除了工农兵学员选拔方式中的重要弊病。只有这样才能服人。也只有这样,普罗大众的子弟才可能凭自身素质考进顶级名校。
七七级后不仅恢复了高考选人,且恢复了正常的高等教育,从那之后,大学毕业生才恢复到应有的标准。
浮力和重量无关,只和它在水中的体积有关。
张铁生确实害得我们好苦,我们中学从学校这个个层次就不学习了,开门办学,别说学生们自己了。
呢还可以用理论力学和流体力学等来分析,要不来点有限元?
是有的。张铁生比我大一些,不知道他学过没有。
但是,有些同学还是会认为浮在水面上的那一艘受到的浮力较大,因此它浮起来了,而沉下去的那艘受的浮力小,所以沉下去了。
正相反。
本坛那些动不动就说人类8000万历史上现在中国是最黑暗的?
潜艇体积是一样的,或者是同一艘潜艇。
在水底或水中是一样的,只有浮起来的浮力最小,因为不是排除整个体积的水量。
同学。有些人学了并不懂,更别说用来解释现象或解决问题。
张铁生是68年初中毕业的,我猜他的初中岁月是66年至68年,可能真没好好上过课,没学过浮力原理。
我姐是有68年的初中毕业生。初一数学学的是解一元一次方程,还有什么就不清楚了,好像学了植物学。应该还没学物理。张只不过是被四人帮利用。他本身写的东西没什么错,只是抱怨他因为是队长,太忙了,没时间复习功课而已。
其实77级高考时,也有很多人没有时间复习。我们在工厂报名后,是要车间批准的,批准的人可以参加厂里办的两周数学辅导班。这两周是用上班时间。然后就得回去上班。我家后来还找厂医给我开了一周的病假条,在家准备政治考试。因我在文科方面不开窍,一周时间也不够,就是临阵磨枪而已。
上大学的招生方法离考试时间好像只有两个月多一点。我们是在匆匆忙忙中准备。我也不知道怎样复习准备,东一凿、西一斧,没有章法,到上阵前也没补上多少,主要靠过去的基础。
是企业自己办的学校培养的。水平比同时期大学的同学差些。77年后国家安排了统一考试,考过的算大专学历
我就是工农兵学员。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名义被推荐进入大学的。临毕业前被借到招生办去登录77级高考分数和招生划线等录取工作。我所见到的77级别的考试分数是如此之低。也算是颠覆我对能够考进大学的程度的认知。
我校最低录取线平均60分,数理化2科总分不得低于120分,还算不那么难看,比文革前平均80多分以上是低了20多分。
我们上大学后不久,学校就对77级的学生进行了摸底测验。只考中学数学。因为学校也不知道从B 省来的张三的入学成绩比从F省来的李四高,是不是就是张三比李四成绩好?摸底测验就只是为了学校了解学生程度。所以你看到的分数也说明不了什么。
后来就有了新规定,入学要验处女膜。结果一个处女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