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大将,在当今广大军迷的眼中,是无冕之王、没有元帅军衔的元帅。究其原因,自然是因为粟大将在解放战争中的逆天表现。
1. 粟大将的主要功勋
有好事者将粟大将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做出如下归纳,本人没有进行核算,不知是否准确无误、少误,还是全误?
1)解放战争头半年,我军进行较大战役22次。歼敌2万人以上者3次,粟大将指挥了2次;歼敌3万人以上者1次,为粟所指挥。
2)解放战争第一年,我军进行较大战役42次。歼敌2万人以上者11次,粟大将指挥了6次。歼敌3万人以上者8次,粟指挥了4次。
3)解放战争开始到渡江战役前,不算三大战役和太原战役,我军进行较大战役103次。歼敌2万人以上者35次,粟大将指挥了10次;歼敌3万人以上者20次,粟指挥了8次。
如果上述总结正确,或大部正确的话,按照古语“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的说法,必将遭人嫉恨或忌惮。加之不少人认为粟大将的军事水平与政治水平并不匹配,而且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照此说法,一旦战事结束,粟大将的日子就不会好过。
2.粟大将的四大罪名
果不出所料,粟大将在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遭到批评或批判。其“罪名”主要有,一是一贯反领导,与陈总、聂帅和彭总三位领导都搞不好;二是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三是争夺军队领导权;四是告洋状。
罪状总要有事实根据,据说有下列事实:
新四军时期1943年在淮南黄花塘批斗陈总,最终赶走陈总,后人把罪名推到了饶政委头上,其实当时粟大将等都是积极的参与者。
据说聂帅担心主席事情太多,因此要求军队方面的报告,都要经他批阅后,再根据情况看是否有必要上报。然而粟大将却事事汇报,冷落了这位元帅,主席肯定了粟大将,使聂帅受到批评并检查,因此留下芥蒂。
1951年担任副参谋长的粟大将以总参谋部名义调志愿军5个军15个师回国。违背了“有关国防部署调整方案、计划,以及国防要地步兵师以上部队,特种兵团以上部队的调动,均应用军委名义批准,呈主席阅后发出。”
1955年6月,粟大将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福建闽江口外)。此事因为福建军区副司令皮中将认为不妥被彭总知道,认为粟大将绕开国防部长拟定作战方案有越权之嫌。
1955年粟大将任总参谋长半年后即提出划分国防部与总参职权,始终没有回应。
1957年访苏时,直接到莫斯科向苏方要国防部与参谋部职权划分的文件资料。一般情况下,中国国防部是国务院下属机构。中方想了解苏联国防部职责权限,最低应由总理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总理)提出,而且事先必须经主席同意。粟大将已是第四次出国,未经请示,向苏方索取国防部职责资料,是有违外事纪律嫌疑的。
陈总在批判粟大将会议上说:粟大将“争权利,跑到外国去找点根据”。不仅指名道姓说他“阴”,而且慷慨激昂,一针见血,把本来以反“教条主义”的批判转到了对粟大将“个人主义”的人身攻击。
彭总表扬陈总“陈同志的发言对我们有很大教育意义,对我们反个人主义有很大作用”。
聂帅的发言比较吓人:“作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严重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这不是做小偷,而是要做大盗,大盗盗国!”
粟大将先后在大小会议上检讨了八次,被迫承揽了几乎全部罪名。粟大将最终没有成为敌我矛盾。 军委扩大会议结束后,粟大将被解除了总参谋长的职务,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党委第一副书记,至此开始担任闲职,坐上了冷板凳。
84年2月5日下午4时33分,粟大将去世。临终,他也没有得到彻底平反。
94年12月25日,刘、张两位中央军委副主席共同署名的“追忆粟同志”文章,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发表,此乃粟大将得以彻底平反的标志。
3.粟大将迟迟没有平反的原因
1)主席方面
粟大将功勋卓著、性格孤傲、不尊重上级领导。从主席的角度看,肯定有敲打的必要。58年军委扩大会议,肯定不是背着主席开的。但粟大将毕竟是嫡系人马,又没太大个人野心,敲打是必要的,但没必要彻底打倒。所以文革后期,粟大将被委以重任,主抓国防工业,也就不奇怪了。粟大将的待遇与彭总相比,显然有天壤之别。
把粟大将没有彻底平反,归于主席,确实不太客观。
难怪粟夫人有些激动地说:“我巴不得是主席整粟裕!你想想主席要整的人,1976年后,哪一个还没有平反?地富反坏右都一风吹全平了反!”。
2)邓政委
邓政委是58年军委扩大会议的决策者及参与者之一,在徐蚌会战的领导权和功绩方面,与粟大将确有争锋之嫌。坊间不少人认为,粟大将迟迟没有平反,是邓政委的意思。然而粟大将彻底平反于94年,而邓政委97年去世。从这一点上说,逻辑上也讲不通。
3)林总
林总是58年军委扩大会议的参与者不假,但起多大作用,和他真实的态度不得而知。
有人声称,很少夸人的林总,也惟独对粟大将赞扬有加,而且还把粟的用兵比做神仙之举。解放战争中其他战区的战况通报林总基本不看,华野的战报林总却都认真研读。豫东之战胜利后,林总感慨地对后来的空军司令刘上将说:“粟尽打神仙仗。”见刘没听懂,林总接着又解释道:“像豫东战役那样的仗,我是不敢轻易下决心打的。”
4)陈总
陈粟俩人长期合作,默契有,矛盾和不满肯定也不少,否则陈总就不会在批判大会上说他“阴”。然而陈总72年就已去世,与粟大将的平反无关。而且后来两家成了儿女亲家,可见问题不大。
5)聂帅
聂帅是后来的军委杨副主席声称的,粟大将得罪的两个半元帅(彭总、聂帅、陈总)之一,而且在去世时间(1992年)上也比较相符。但聂帅在粟大将平反这件事情上能起多大作用,就很难说了。
粟大将在解放后几年,就遭整肃,从此坐上了冷板凳,直至94年彻底平反,遭受了数十年的冤屈。没能在建国后,充分发挥他的才干,不但对国家,还是个人都是极大的损失。但另一方面,粟大将虽遭受冤屈,但与同为战神的林总、彭总相比,其结局则是大大地好,这一点可与刘帅相比。
纵观中国历史,洋洋数千年,真正令人关注的朝代并不多,无非是秦汉、唐宋、明清等。本朝鉴于建政的艰辛及后来在全球的影响,可以想象,数千年后,必是令人格外关注的政权之一。到那时,林彭粟也将会像韩信、秦叔宝、关张赵马黄一样,为历代中华后人所称道,从而名垂千古。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也值了。
第一次看粟大将的视频。粟大将虽是湖南人,但口音不重,很好懂。徐蚌会战是粟大将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听听他怎么说。
所以四野部队伤亡比例小,而三野的战役行动与全局总体战略符合好。
粟裕58年下台,感觉与他不是毛的嫡系,或是嫡系中的偏系,与毛渊源不深,而与刘少奇指挥新四军的历史有关。而且粟裕没有对毛刻意奉迎。
同僚嫉妒,上司不喜欢。
皇上猜忌(虽然既无把本,也无迹象,然需防患于未然)。
总长这个位置比国防部长还重要。国防部长是虚职。彭德怀,林彪,叶剑英的实权来自其主持军委工作的军委副主席身份,而非国防部长本身。美苏等国的国防部长也不如参谋总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权重,他们还没有军委系统逾越国防部长权力,中共还多了个军委系统,国防部长和国家主席只是对外交往的摆设,有没有权,要看是不是还担任军委主席/副主席。当年共党开列的40几位“战犯”名单,前四名分别是:蒋介石,李宗仁,陈诚,白崇禧。参谋总长陈诚位列国防部长白崇禧之前。
罗瑞卿虽然是嫡系中的嫡系,心腹打手,但他长期把持公安系统和总参,万一他不能忠实执行自己搞乱天下,乱中收权的文革大计,才是大问题。所以,文革前,先把他清除,换上一新的更容易把玩的,没有能力搞小动作的
一个人如果长期站在总长这个位置上,把持了这个系统,皇上肯定是不放心的。连罗瑞卿那样的心腹在这个位置久了他都不放心,何况粟裕?就算无个人野心,也不是个擅于攒摸上意的主,用他去干圣上心里想要又不便明说的脏活,肯定不合适。
从聂荣臻、粟裕、黄克诚、罗瑞卿、杨成武,黄永胜,到邓小平哪个人能坐好总长这个位置?聂荣臻、粟裕算是下台最体面的了
可是后半辈子没吃过生活上的苦,习爹都下方工厂,老邓发配江西苟且活命,儿子还瘫痪,粟帅那时候倒是在游览法国诺曼底。他是特殊人才,八级技工,所以大家也没太难为他。政治平反无从说起,前面家破人亡的排了一条龙等着平反。
老共斗争绵绵无绝期,粟帅已经很幸运了。
政治上不能平反肯定是遇到了仇家抵制。邓小平不表态,尽管有叶剑英,杨尚昆的批示, 有门生书记处书记陈胚显卖力奔走,却在总政系统遇到各种敷衍。80年后叶不管事了,杨力道不够
这里的仇家,不光聂家,还有新四军系统自以为受过委屈,没有真心诚服的总政负责人。此外,邓徐(粟是取代徐总参谋长,聂代总参谋长)都有周瑜亮情结,不乐意见到粟的好。邓可能更在意的是粟进入军委系统,分享军权
鄧小平自己承認,反“教条主义“的負責人就是他。鄧和粟在淮海戰役上有相互爭功的心結。
他排挤粟裕参入军队事物是非常明显的。对越战争,不仅军委系统不让粟裕插手,更临阵换将。换下昆明军区司令,粟裕爱将王必成,只有一个理由,就算不让粟裕掌握前线情况
粟是帅才,年轻资历浅,这样的人是做不了总参谋长的,建国后总参就是提鞋倒夜壶的角色。后来的人选就说明了问题。
粟大将,在当今广大军迷的眼中,是无冕之王、没有元帅军衔的元帅。究其原因,自然是因为粟大将在解放战争中的逆天表现。
1. 粟大将的主要功勋
有好事者将粟大将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做出如下归纳,本人没有进行核算,不知是否准确无误、少误,还是全误?
1)解放战争头半年,我军进行较大战役22次。歼敌2万人以上者3次,粟大将指挥了2次;歼敌3万人以上者1次,为粟所指挥。
2)解放战争第一年,我军进行较大战役42次。歼敌2万人以上者11次,粟大将指挥了6次。歼敌3万人以上者8次,粟指挥了4次。
3)解放战争开始到渡江战役前,不算三大战役和太原战役,我军进行较大战役103次。歼敌2万人以上者35次,粟大将指挥了10次;歼敌3万人以上者20次,粟指挥了8次。
如果上述总结正确,或大部正确的话,按照古语“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的说法,必将遭人嫉恨或忌惮。加之不少人认为粟大将的军事水平与政治水平并不匹配,而且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照此说法,一旦战事结束,粟大将的日子就不会好过。
2.粟大将的四大罪名
果不出所料,粟大将在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遭到批评或批判。其“罪名”主要有,一是一贯反领导,与陈总、聂帅和彭总三位领导都搞不好;二是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三是争夺军队领导权;四是告洋状。
罪状总要有事实根据,据说有下列事实:
新四军时期1943年在淮南黄花塘批斗陈总,最终赶走陈总,后人把罪名推到了饶政委头上,其实当时粟大将等都是积极的参与者。
据说聂帅担心主席事情太多,因此要求军队方面的报告,都要经他批阅后,再根据情况看是否有必要上报。然而粟大将却事事汇报,冷落了这位元帅,主席肯定了粟大将,使聂帅受到批评并检查,因此留下芥蒂。
1951年担任副参谋长的粟大将以总参谋部名义调志愿军5个军15个师回国。违背了“有关国防部署调整方案、计划,以及国防要地步兵师以上部队,特种兵团以上部队的调动,均应用军委名义批准,呈主席阅后发出。”
1955年6月,粟大将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福建闽江口外)。此事因为福建军区副司令皮中将认为不妥被彭总知道,认为粟大将绕开国防部长拟定作战方案有越权之嫌。
1955年粟大将任总参谋长半年后即提出划分国防部与总参职权,始终没有回应。
1957年访苏时,直接到莫斯科向苏方要国防部与参谋部职权划分的文件资料。一般情况下,中国国防部是国务院下属机构。中方想了解苏联国防部职责权限,最低应由总理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总理)提出,而且事先必须经主席同意。粟大将已是第四次出国,未经请示,向苏方索取国防部职责资料,是有违外事纪律嫌疑的。
陈总在批判粟大将会议上说:粟大将“争权利,跑到外国去找点根据”。不仅指名道姓说他“阴”,而且慷慨激昂,一针见血,把本来以反“教条主义”的批判转到了对粟大将“个人主义”的人身攻击。
彭总表扬陈总“陈同志的发言对我们有很大教育意义,对我们反个人主义有很大作用”。
聂帅的发言比较吓人:“作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严重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这不是做小偷,而是要做大盗,大盗盗国!”
粟大将先后在大小会议上检讨了八次,被迫承揽了几乎全部罪名。粟大将最终没有成为敌我矛盾。 军委扩大会议结束后,粟大将被解除了总参谋长的职务,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党委第一副书记,至此开始担任闲职,坐上了冷板凳。
84年2月5日下午4时33分,粟大将去世。临终,他也没有得到彻底平反。
94年12月25日,刘、张两位中央军委副主席共同署名的“追忆粟同志”文章,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发表,此乃粟大将得以彻底平反的标志。
3.粟大将迟迟没有平反的原因
1)主席方面
粟大将功勋卓著、性格孤傲、不尊重上级领导。从主席的角度看,肯定有敲打的必要。58年军委扩大会议,肯定不是背着主席开的。但粟大将毕竟是嫡系人马,又没太大个人野心,敲打是必要的,但没必要彻底打倒。所以文革后期,粟大将被委以重任,主抓国防工业,也就不奇怪了。粟大将的待遇与彭总相比,显然有天壤之别。
把粟大将没有彻底平反,归于主席,确实不太客观。
难怪粟夫人有些激动地说:“我巴不得是主席整粟裕!你想想主席要整的人,1976年后,哪一个还没有平反?地富反坏右都一风吹全平了反!”。
2)邓政委
邓政委是58年军委扩大会议的决策者及参与者之一,在徐蚌会战的领导权和功绩方面,与粟大将确有争锋之嫌。坊间不少人认为,粟大将迟迟没有平反,是邓政委的意思。然而粟大将彻底平反于94年,而邓政委97年去世。从这一点上说,逻辑上也讲不通。
3)林总
林总是58年军委扩大会议的参与者不假,但起多大作用,和他真实的态度不得而知。
有人声称,很少夸人的林总,也惟独对粟大将赞扬有加,而且还把粟的用兵比做神仙之举。解放战争中其他战区的战况通报林总基本不看,华野的战报林总却都认真研读。豫东之战胜利后,林总感慨地对后来的空军司令刘上将说:“粟尽打神仙仗。”见刘没听懂,林总接着又解释道:“像豫东战役那样的仗,我是不敢轻易下决心打的。”
4)陈总
陈粟俩人长期合作,默契有,矛盾和不满肯定也不少,否则陈总就不会在批判大会上说他“阴”。然而陈总72年就已去世,与粟大将的平反无关。而且后来两家成了儿女亲家,可见问题不大。
5)聂帅
聂帅是后来的军委杨副主席声称的,粟大将得罪的两个半元帅(彭总、聂帅、陈总)之一,而且在去世时间(1992年)上也比较相符。但聂帅在粟大将平反这件事情上能起多大作用,就很难说了。
粟大将在解放后几年,就遭整肃,从此坐上了冷板凳,直至94年彻底平反,遭受了数十年的冤屈。没能在建国后,充分发挥他的才干,不但对国家,还是个人都是极大的损失。但另一方面,粟大将虽遭受冤屈,但与同为战神的林总、彭总相比,其结局则是大大地好,这一点可与刘帅相比。
纵观中国历史,洋洋数千年,真正令人关注的朝代并不多,无非是秦汉、唐宋、明清等。本朝鉴于建政的艰辛及后来在全球的影响,可以想象,数千年后,必是令人格外关注的政权之一。到那时,林彭粟也将会像韩信、秦叔宝、关张赵马黄一样,为历代中华后人所称道,从而名垂千古。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也值了。
第一次看粟大将的视频。粟大将虽是湖南人,但口音不重,很好懂。徐蚌会战是粟大将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听听他怎么说。
所以四野部队伤亡比例小,而三野的战役行动与全局总体战略符合好。
粟裕58年下台,感觉与他不是毛的嫡系,或是嫡系中的偏系,与毛渊源不深,而与刘少奇指挥新四军的历史有关。而且粟裕没有对毛刻意奉迎。
同僚嫉妒,上司不喜欢。
皇上猜忌(虽然既无把本,也无迹象,然需防患于未然)。
总长这个位置比国防部长还重要。国防部长是虚职。彭德怀,林彪,叶剑英的实权来自其主持军委工作的军委副主席身份,而非国防部长本身。美苏等国的国防部长也不如参谋总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权重,他们还没有军委系统逾越国防部长权力,中共还多了个军委系统,国防部长和国家主席只是对外交往的摆设,有没有权,要看是不是还担任军委主席/副主席。当年共党开列的40几位“战犯”名单,前四名分别是:蒋介石,李宗仁,陈诚,白崇禧。参谋总长陈诚位列国防部长白崇禧之前。
罗瑞卿虽然是嫡系中的嫡系,心腹打手,但他长期把持公安系统和总参,万一他不能忠实执行自己搞乱天下,乱中收权的文革大计,才是大问题。所以,文革前,先把他清除,换上一新的更容易把玩的,没有能力搞小动作的
一个人如果长期站在总长这个位置上,把持了这个系统,皇上肯定是不放心的。连罗瑞卿那样的心腹在这个位置久了他都不放心,何况粟裕?就算无个人野心,也不是个擅于攒摸上意的主,用他去干圣上心里想要又不便明说的脏活,肯定不合适。
从聂荣臻、粟裕、黄克诚、罗瑞卿、杨成武,黄永胜,到邓小平哪个人能坐好总长这个位置?聂荣臻、粟裕算是下台最体面的了
可是后半辈子没吃过生活上的苦,习爹都下方工厂,老邓发配江西苟且活命,儿子还瘫痪,粟帅那时候倒是在游览法国诺曼底。他是特殊人才,八级技工,所以大家也没太难为他。政治平反无从说起,前面家破人亡的排了一条龙等着平反。
老共斗争绵绵无绝期,粟帅已经很幸运了。
政治上不能平反肯定是遇到了仇家抵制。邓小平不表态,尽管有叶剑英,杨尚昆的批示, 有门生书记处书记陈胚显卖力奔走,却在总政系统遇到各种敷衍。80年后叶不管事了,杨力道不够
这里的仇家,不光聂家,还有新四军系统自以为受过委屈,没有真心诚服的总政负责人。此外,邓徐(粟是取代徐总参谋长,聂代总参谋长)都有周瑜亮情结,不乐意见到粟的好。邓可能更在意的是粟进入军委系统,分享军权
鄧小平自己承認,反“教条主义“的負責人就是他。鄧和粟在淮海戰役上有相互爭功的心結。
他排挤粟裕参入军队事物是非常明显的。对越战争,不仅军委系统不让粟裕插手,更临阵换将。换下昆明军区司令,粟裕爱将王必成,只有一个理由,就算不让粟裕掌握前线情况
粟是帅才,年轻资历浅,这样的人是做不了总参谋长的,建国后总参就是提鞋倒夜壶的角色。后来的人选就说明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