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看边聊《人世间》(19-24)

为人父
楼主 (文学峸)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康有为

 

这几集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分化。

八十年代时,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中国原本经济上很平等的社会开始出现贫富分化,阶层分化和地域发展的分化。

分化首先出现家庭中,周秉昆的哥哥姐姐都考上了北大,而他连大学都没考,这让秉昆难免有些自卑。他的父亲以哥哥姐姐为傲,其实也是人之常情。可哥哥姐姐的优秀给秉昆造成极大的压力。这种情况在中国并不少见,我可以举出很多身边的例子。

秉昆的工友哥们也开始了分化,考上大学的两个哥们连他们每年的聚会都不来了,因为各自有了自己的圈子。友情需要的是一种没有身份感的平等关系。如果有了身份感就很难维系曾经的友情。

秉昆厚道,时刻惦念自己的朋友,自己稍微发达一点就伸手帮助老朋友。如果中国每个先富起来的人都能像秉昆这样,中国社会就没有那么多仇富情绪和戾气了。事实上,很多暴富的人都表现的相当恶劣和无耻。我知道沈阳一家暴富的老板就是这样,竟然给客人介绍为自己打工的同窗同学是自己的狗。

八十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先富之人,这些人可不是像秉昆那样老实厚道的工人,而是无业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他们是因为走投无路,只好自己做小买卖。那时机会遍地,只要肯付出辛苦,都比国营工厂挣的多。沈阳第一批万元户就出自这批人之中,但这些人后来很少有把事业做大的,很多人不是吸毒就是骑摩托车撞死了。像剧中水哥和骆士斌那样把公司做大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知识分子那时也心理不平衡了。本该很体面的知识分子,日子过的却很穷酸,在单位还不如后勤的职工待遇好。已经是副教授的周蓉和专业作家冯化成两口子就有相当大的失落感。那时社会上流行的顺口溜是:做导弹的不如卖茶蛋的。虽然大家生活其实都有所改善,但收入不均却让中国人愤愤不平。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是那时的常态。当然,这也是人性的正常表现。

分化也出现在地域上,广东首先获益。相比之下,那时的东北则是困难重重。国有企业还是被困在计划经济的制度内,面对充满活力,自由度很大的私营企业越来越没有了竞争力。而广东得引进外资和政策的宽松的优势,成为中国率先富起来的地区。私人企业和走私也同时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相随而来的就是让周秉义很不适应的港台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等到了九十年代,黄赌毒也开始死灰复燃了。

剧中对八十年代开始的分化表现的相当真实,但当时的人还在懵懂之中,谁也想不到后来中国会变成一个贫富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周志成终于退休了。领导为了他能在退休后多拿八块钱的退休金,让他多干了两年。半辈子都是两地分居,几年才能回趟家。这样的三线建设者并不只有周志成一个人,我母亲的同事里就有这样的人。我觉得中国政府有愧于这些为国家辛苦了一辈子的老工人,欠他们的太多了。

这个剧有一个槽点,即周秉昆说他父亲每月工资六十多,这是不对的。那时八级工的工资应该是108元,养活一家五口完全没问题。那时八级工的工资相当于一个副处或正处的工资,国家领导人的工资不过比八级工多个四五倍而已。文革前,工资高的是艺人。比如周信芳的工资是1760元,在那时是地道的富豪。

八十年代是个机会遍地的时代,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只要肯离开国家的单位,到哪都能赚大钱。八三年,我刚转为助理工程师就有包工头找我,说每月给我八百元工资,年底还有分红,问我干不干。我那时的工资才五十多,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我和当时的绝大多数人一样,还没有赚钱的意识。

那时南方的一些私人企业已经开始在全国各地挖人才了,东北很多技术人员都被高薪挖走。等后来南方地区的先发优势形成,产生了巨大的虹吸作用,东北振兴就变成了一个梦。人才都进了关,资本就不再出关了。

每个时代都有幸运者和倒霉蛋,东北就是改革开放后的倒霉蛋。而东北国企私有化后的那些下岗工人则是倒霉蛋中的倒霉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边看边聊《人世间》(19-24) 边看边聊《人世间》(13-18) 边看边聊《人世间》(1-12) 我是一个面条控(五) 舌尖上的除夕
遥远的星光
改编的太厉害,少了好多原来的味道。有点看不下去

这帮编剧真不可思议。

s
sihuanian
分化写得很有深度。 看来艺人收入高不只是现在的现象, 过去的名艺人收入也是非常高。
是前生已注定
过去是红的更红,不红的更穷

梅兰芳,周信芳等拿几千块钱那也是经过调整之后,比他们原来挣金条少多了。

赵燕侠回忆录里说,她小孩子时喜欢学戏,当时是抗战期间,梅大师蓄须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举家迁移上海香港,梅剧团的人多数就只能另寻出路。教她唱戏的就是原梅剧团的演员,每天上午教她唱戏的学费,是一块烤红薯,勉强够自己活命而已。

夜半_听雨
分化,这个总结的很精准啊,不过剧有点坚持不下去了
为人父
年代剧能忠于历史就好。八十年代只是分化的开始,九十年代才是高峰。
为人父
那时对留用的技术人员也是赎买政策,他们有保留工资,比所定的工资高出十几倍。那时国家领导人最高工资才五百元。

毛主席才拿四百元。就这四百元,毛主席还想取消,改回配给制呢。:)

L
LoveCatDog
您说的很准确,当时人们都是懵懂的。小说记录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分化,深刻而真实,底层人民挣扎着勉强生存,看着非常沉重。

电视剧不能拍的那么悲情,还是以温情积极为主的旋律

夜半_听雨
那就看看剧里怎么演下岗潮,尤其东北这个老牌重工业基地,下岗人数按人口的几成算,对社会对家庭都是很大的冲击
y
yzhl888
嗯,我记得我奶奶退休前就是1百多,她是特级工,织织锦缎的。
c
crabtree12
这剧从肚子就开始烂了,等不到尾了。。。。
6
6degrees
资本主义就是贫富差距加大。
6
6degrees
这剧非常负面,看着让人不舒服。
我的心情我做主
老周心眼就是歪的。明明知道自己小儿子啥样,可还是要修理秉昆,刷存在感也不该这样伤娃啊
6
6degrees
三个孩子,老大倒插门,老二挤宿舍,秉昆混的最好吧?别墅住着,还孝顺照顾老妈。老周就是虚荣。
为人父
这都是编剧为了制造戏剧冲突故意编的,没必要认真。强势的家长那时太多了,在家里并不讲理很常见。

但他们都是厚道的人。

为人父
以后得看看小说。
为人父
纺织工人可能不是八级技工制,这个我有点记不住了。我大舅是八级钳工,我记得他就挣一百多块,在那时算高工资了。
为人父
九十年代国企工人下岗后贫富分化最为严重。
为人父
不要太急着下结论,看完再说。:)
6
6degrees
现在比那个时候严重多了。
B
BeagleDog
我对这段历史不是很清楚。后来听说下岗工人很惨,但家里兄弟姐妹都上大学了,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都出国了,

父母也不在企业工作,并没有切身感受。

B
BeagleDog
周爹自己说,是8级瓦工。
v
valore
周爸爸讲话伤人,又要面子,和秉昆话赶话越来越激烈。多子女家庭孩子对父母,父母对孩子的爱怨情义不甘心其实满真实。东北人似乎

情感比较浓烈,爱恨情仇,大喜大悲的,适合影视剧化。编剧对主要角色的性格塑造挺有一致性。冯化成一句周蓉你哪儿都好,就是太以自我为中心,这个总结符合她的一些做法。每个人有缺点,更有优点。事件稍微有点堆砌在一家人身上,毕竟是戏剧,但实际上各家经历满典型,描摹基本真实。

 

v
valore
挺真实,而且加了暖色调,增添了人性。基本没有聚焦太恶的人。现实实际上更残酷,无趣,无情,不易。
为人父
建筑工人工资应该更高一些,毕竟劳动强度大。
为人父
你说的很对。我是地道东北人,剧中的所有角色我都觉得很熟悉,非常有东北味。
为人父
尤其是一家子都在一个厂的就更惨了。尤其是亏损企业的,老工人死了连骨灰盒都买不起。
鹰翔
深刻
R
Rising★
是父母对孩子都有点虚荣心,只是没想到扫街拜年伤到了秉昆自尊心
落英如雪
为了过审很多剧都在结尾时魔改,以突出和谐主旋律并上价值。这部戏太迫不及待了。

问题是改变之后,人物逻辑和故事逻辑都混乱了,很多情节变得经不起推敲,人物也变得可厌起来。比如说前两天坛友们非常不爽周蓉不但不照顾植物人的妈还把女儿留给老三夫妇增加他们的负担。我记得原作里周蓉因为种种原因一直都没能回家,根本不像剧里这样来来去去的。

昨天的更新就没看,感觉追的欲望随着剧情发展而递减。

我的心情我做主
八几年买别墅是比较搞,但素,用那个百无用处的女婿的话说,秉昆是养口体,实实在在

的孝,还给他们周家养了大孙子。养心智有毛线用啊,长子不住自己家,这叫个啥孝?

我的心情我做主
我还是同意秉昆,老周就是有些虚荣势利。不过,穷怕苦怕的社会小人物,我能理解。就是

看不惯老周偏心。

我的心情我做主
人物还是挺真实接地气的,能触到人的痛点,所以大家才有感而发。尤其是当今社会,父母

要小心翼翼地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和感受,一时间忘了时代的背景。

我的心情我做主
秉昆在家没被人尊重是积累起来的,他哥当着朋友面一脚踹他PG墩,跟他哥说理,老周

不问青红皂白拉偏架。老周每次跟秉昆谈话,完全不顾及他的感受,一遍又一遍往伤口撒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