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1541/201309/489.html
“难得糊涂”和“难得脸厚”
人之成长,从孩童到成人,经历过无数次的表扬:“真聪明”;也经历过无数次的责骂:“真糊涂”。“糊涂”让孩童羞愧,丧失自信;让成人脸红,恨无地洞可钻。“糊涂”成了实实在在的贬意词。
初次看到郑板桥大师的“难得糊涂”,让我深惑不解。然仔细酌磨后,茅塞顿开。“难得糊涂”乃精明人之最高境界,有大智若愚之质。
曹操帐下谋臣杨修,聪明过人。一天,有人送曹操一合酥,曹写两字于合面:“一合”(竖排)。曹走后,杨修好高兴,招集下人快来吃酥。下人大惊,呼叫道:此乃承相之酥,我等下人岂敢乱碰?杨修曰:尽管吃,错了杀我头。杨指着那两个字唱曰:承相让大家“一人一口酥”。酥尽,曹闻,大悦,欣赏杨修之聪颖;又有一天,曹逛花园,写一“活”字于门上。工匠不解,也不敢怠慢,向杨修请教。杨修曰,拆掉,重建,要小一点。曹再次逛花园,见门小了,问起工匠,工匠从实招来。曹叹杨修之才;建安二十四年秋,魏蜀大战,曹兵屡败。魏王曹操欲收兵回长安,又怕蜀吴耻笑,心中犹豫不定,坐于军帐嚼鸡肋。恰逢夏侯犉入帐来禀夜间号令,曹随口曰:“鸡肋!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便叫随行收拾行装,准备归程。犉大惊。修曰:“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当夜,曹心乱,不能睡,绕寨私行,见寨内军士准备回程行装,操大惊,急问犉。遂大怒,叱刀斧手推修斩之。修死,年三十四岁。
奸雄曹操,欣赏杨修之聪颖,惊叹杨修之才俊,妒嫉杨修之过人,后怕杨修之神明。斩修后,号令首级于营门外,以示其众。魏王不从修言,翌日再战,再败,被蜀将魏延射中,差点送了性命。遂重新后葬杨修。
杨修赴刑前,仰天长叹:“父母大人,为何只生修聪颖,不生修糊涂?修若糊涂,多活卅载,不至死得如此年轻。”(此"叹"乃白镜天演义,非正史,勿外传!)
可叹啊,郑板桥大师的“难得糊涂”对杨修,来得太晚,太晚!
无独有偶,“难得脸厚”同“难得糊涂”有异曲同工之妙。白镜天感叹,郑板桥大师只杨“难得糊涂”,却忘“难得脸厚”,甚是遗憾!
“胯下之辱”,妇幼皆知。一代英雄韩信如若脸皮太薄,不从乡霸胯下爬过,也就不会有此后的辉煌人生。可见,韩信从小就悟得“难得脸厚”对其人生有多么的重要。
“骂死王朗”,乃另一反面经典,诸葛孔明阵前所为,也是因为王朗脸皮太薄。七十有余的老谋臣王朗自认才高,兼备三寸不烂之舌,能说服孔明降曹。自荐出阵,结果弄巧成拙,滚鞍吐血而亡。可怜王朗,如此才高志大,读书破万,却不懂“难得脸厚”。
三国英雄无数,豪杰遍地,都想统一天下,留芳万世。然,笑到最后者,竟是司马老贼,统一天下,建立晋朝。论武艺,在司马父子三人之上者,比比皆是;论智慧,他们只是诸葛智库之一隅。然,统一天下的金榜最终贴在司马的脸上。为什么?因为司马老贼,脸皮很厚。
诸葛亮生前最后一次拚搏是著名的“六出祁山”。火烧葫芦谷让司马父子三人抱团痛哭,必死无疑。然,真乃“天有莫测之风云”,十分钟的倾盆大雨救了父子三人。孔明仰天长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后,司马懿坚守不出战。诸葛亮遣人送司马懿巾帼素衣,视其为妇人。此乃奇耻大辱也。帐下大将们无不怒气冲冠。两个司马小儿更是肝胆欲裂,坚决要求出战,以雪其耻。司马懿大怒,喝叱曰:再言出战者,立斩!
对诸葛亮送来的巾帼素衣,和“激将”信,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然佯笑曰:“视我为妇人耶?吾且受之!”。而且,为了教育其仔,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懿乐呵呵地穿上巾帼素衣,笑嘻嘻地当着大将们的面来回走了好几圈,(以示脸厚)。无非以身试教,作人该脸厚时,绝不脸薄。成大事者,“难得脸厚”。
“六出祁山”,司马懿的“难得脸厚”挫败了孔明世之无双的智慧和才华。诸葛命丧五丈原。后,魏景元五年,“司马昭之心,人人皆知”,篡位,也得益于“难得脸厚”。再后,传位其子司马炎,是为晋朝,三国归晋。
儿时,亲历“难得脸厚”一事。正月,几个毛小伙搭建一高隼入云秋千架。一新媳妇,荡秋千特有劲。越荡越高,围观者无不鼓掌喝采。突然,新媳妇裤腰带断裂,本能地松手提裤,从秋千架坠地,重伤。还好,只折了一支胳膊。新媳妇脸皮太薄啊,真乃“难得脸厚”!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晓“难得糊涂”,乃精明之最。懂“难得脸厚”,乃聪明之巅。
白镜天. 二零一五年,九月二十日。 于北美寒舍。
《三国·魏书·三少帝纪》:“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三国时代的魏国,在魏文帝(曹丕)死后,政权就逐渐落入姓司马的手里。继曹丕即位的,是曹丕的儿子曹睿(即魏明帝)。曹丕临死,嘱托皇族曹爽和功臣司马懿共同扶持曹睿,因此两人在朝中的权力都很大。到曹睿死后,曹睿的儿子曹芳继位不久,司马懿就把曹爽杀了,一切军政实权,就归司马懿一人独揽。后来,司马懿的儿子、大将军司马师,撵走曹芳,另换曹髦代充名义上的皇帝,自己当上相国,进一步扩大和巩固统治权力。司马师死后,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接替了司马师的地位后,更加专横跋扈,根本不把年轻的皇帝曹髦放在眼里。 曹髦封司马昭为“晋公”时,同时赏赐了许多珍品宝物,司马昭很不礼貌,故意装出瞧不起的样子,辞谢不受。曹髦心里明白,任何厚封重赏,都不能满足司马昭的野心,他所希望的是把帝位让给他。曹髦气愤不过,对几个大臣和侍从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与其坐受废辱,不如跟他拼一拼”。于是,向司马昭发动武装袭击。但司马昭大权在握,全部武装部队都在他手里。曹髦凭着少数侍卫随从,哪里能够取胜,就在这次失败的袭击中被司马昭的部下所杀。 司马昭怕人不服,还不敢立即做起皇帝来,假意扶立了曹奂,作个幌子。不久,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轻易地赶走了曹奂,取得天下,改称晋朝,当了晋朝的第一代皇帝(即晋武帝),而追尊他父亲司马昭为晋文帝。 以上这段故事一般历史书都有记载,《汉晋春秋》所记尤详。“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来流传而为成语,形容阴谋野心完全暴露,早已尽人皆知、无须隐瞒了。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1541/201309/489.html
“难得糊涂”和“难得脸厚”
人之成长,从孩童到成人,经历过无数次的表扬:“真聪明”;也经历过无数次的责骂:“真糊涂”。“糊涂”让孩童羞愧,丧失自信;让成人脸红,恨无地洞可钻。“糊涂”成了实实在在的贬意词。
初次看到郑板桥大师的“难得糊涂”,让我深惑不解。然仔细酌磨后,茅塞顿开。“难得糊涂”乃精明人之最高境界,有大智若愚之质。
曹操帐下谋臣杨修,聪明过人。一天,有人送曹操一合酥,曹写两字于合面:“一合”(竖排)。曹走后,杨修好高兴,招集下人快来吃酥。下人大惊,呼叫道:此乃承相之酥,我等下人岂敢乱碰?杨修曰:尽管吃,错了杀我头。杨指着那两个字唱曰:承相让大家“一人一口酥”。酥尽,曹闻,大悦,欣赏杨修之聪颖;又有一天,曹逛花园,写一“活”字于门上。工匠不解,也不敢怠慢,向杨修请教。杨修曰,拆掉,重建,要小一点。曹再次逛花园,见门小了,问起工匠,工匠从实招来。曹叹杨修之才;建安二十四年秋,魏蜀大战,曹兵屡败。魏王曹操欲收兵回长安,又怕蜀吴耻笑,心中犹豫不定,坐于军帐嚼鸡肋。恰逢夏侯犉入帐来禀夜间号令,曹随口曰:“鸡肋!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便叫随行收拾行装,准备归程。犉大惊。修曰:“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当夜,曹心乱,不能睡,绕寨私行,见寨内军士准备回程行装,操大惊,急问犉。遂大怒,叱刀斧手推修斩之。修死,年三十四岁。
奸雄曹操,欣赏杨修之聪颖,惊叹杨修之才俊,妒嫉杨修之过人,后怕杨修之神明。斩修后,号令首级于营门外,以示其众。魏王不从修言,翌日再战,再败,被蜀将魏延射中,差点送了性命。遂重新后葬杨修。
杨修赴刑前,仰天长叹:“父母大人,为何只生修聪颖,不生修糊涂?修若糊涂,多活卅载,不至死得如此年轻。”(此"叹"乃白镜天演义,非正史,勿外传!)
可叹啊,郑板桥大师的“难得糊涂”对杨修,来得太晚,太晚!
无独有偶,“难得脸厚”同“难得糊涂”有异曲同工之妙。白镜天感叹,郑板桥大师只杨“难得糊涂”,却忘“难得脸厚”,甚是遗憾!
“胯下之辱”,妇幼皆知。一代英雄韩信如若脸皮太薄,不从乡霸胯下爬过,也就不会有此后的辉煌人生。可见,韩信从小就悟得“难得脸厚”对其人生有多么的重要。
“骂死王朗”,乃另一反面经典,诸葛孔明阵前所为,也是因为王朗脸皮太薄。七十有余的老谋臣王朗自认才高,兼备三寸不烂之舌,能说服孔明降曹。自荐出阵,结果弄巧成拙,滚鞍吐血而亡。可怜王朗,如此才高志大,读书破万,却不懂“难得脸厚”。
三国英雄无数,豪杰遍地,都想统一天下,留芳万世。然,笑到最后者,竟是司马老贼,统一天下,建立晋朝。论武艺,在司马父子三人之上者,比比皆是;论智慧,他们只是诸葛智库之一隅。然,统一天下的金榜最终贴在司马的脸上。为什么?因为司马老贼,脸皮很厚。
诸葛亮生前最后一次拚搏是著名的“六出祁山”。火烧葫芦谷让司马父子三人抱团痛哭,必死无疑。然,真乃“天有莫测之风云”,十分钟的倾盆大雨救了父子三人。孔明仰天长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后,司马懿坚守不出战。诸葛亮遣人送司马懿巾帼素衣,视其为妇人。此乃奇耻大辱也。帐下大将们无不怒气冲冠。两个司马小儿更是肝胆欲裂,坚决要求出战,以雪其耻。司马懿大怒,喝叱曰:再言出战者,立斩!
对诸葛亮送来的巾帼素衣,和“激将”信,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然佯笑曰:“视我为妇人耶?吾且受之!”。而且,为了教育其仔,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懿乐呵呵地穿上巾帼素衣,笑嘻嘻地当着大将们的面来回走了好几圈,(以示脸厚)。无非以身试教,作人该脸厚时,绝不脸薄。成大事者,“难得脸厚”。
“六出祁山”,司马懿的“难得脸厚”挫败了孔明世之无双的智慧和才华。诸葛命丧五丈原。后,魏景元五年,“司马昭之心,人人皆知”,篡位,也得益于“难得脸厚”。再后,传位其子司马炎,是为晋朝,三国归晋。
儿时,亲历“难得脸厚”一事。正月,几个毛小伙搭建一高隼入云秋千架。一新媳妇,荡秋千特有劲。越荡越高,围观者无不鼓掌喝采。突然,新媳妇裤腰带断裂,本能地松手提裤,从秋千架坠地,重伤。还好,只折了一支胳膊。新媳妇脸皮太薄啊,真乃“难得脸厚”!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晓“难得糊涂”,乃精明之最。懂“难得脸厚”,乃聪明之巅。
白镜天. 二零一五年,九月二十日。 于北美寒舍。
《三国·魏书·三少帝纪》:“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三国时代的魏国,在魏文帝(曹丕)死后,政权就逐渐落入姓司马的手里。继曹丕即位的,是曹丕的儿子曹睿(即魏明帝)。曹丕临死,嘱托皇族曹爽和功臣司马懿共同扶持曹睿,因此两人在朝中的权力都很大。到曹睿死后,曹睿的儿子曹芳继位不久,司马懿就把曹爽杀了,一切军政实权,就归司马懿一人独揽。后来,司马懿的儿子、大将军司马师,撵走曹芳,另换曹髦代充名义上的皇帝,自己当上相国,进一步扩大和巩固统治权力。司马师死后,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接替了司马师的地位后,更加专横跋扈,根本不把年轻的皇帝曹髦放在眼里。
曹髦封司马昭为“晋公”时,同时赏赐了许多珍品宝物,司马昭很不礼貌,故意装出瞧不起的样子,辞谢不受。曹髦心里明白,任何厚封重赏,都不能满足司马昭的野心,他所希望的是把帝位让给他。曹髦气愤不过,对几个大臣和侍从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与其坐受废辱,不如跟他拼一拼”。于是,向司马昭发动武装袭击。但司马昭大权在握,全部武装部队都在他手里。曹髦凭着少数侍卫随从,哪里能够取胜,就在这次失败的袭击中被司马昭的部下所杀。
司马昭怕人不服,还不敢立即做起皇帝来,假意扶立了曹奂,作个幌子。不久,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轻易地赶走了曹奂,取得天下,改称晋朝,当了晋朝的第一代皇帝(即晋武帝),而追尊他父亲司马昭为晋文帝。
以上这段故事一般历史书都有记载,《汉晋春秋》所记尤详。“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来流传而为成语,形容阴谋野心完全暴露,早已尽人皆知、无须隐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