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晓峰
毛泽东曾经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有人把毛的这段经历吹得很玄乎,其实并没那么夸张。
毛泽东在图书馆的差事叫“书记”,蔡元培在给李大钊的批示中说得很清楚:“请在图书馆安置一个书记的职位,负责整理图书和清扫房间,月薪八元”。
蔡校长的条子是应杨昌济的请求写的。杨昌济只请求让小毛去图书馆扫地,并没指望他进课堂当老师、也没有期望他考研究生,这说明杨老师其实是很了解毛同学的。
毛书记的月薪为8元。这在1918年的北平属于什么级别呢?
当时,北京小学教员月薪通常为24元、中学教员32元,大学助教(讲师)每上一门课60元左右。
在北大,教授分六个级别:一级280元(如胡适)、二级260元(如陈独秀)、三级240元(如周作人)、四级220元(如鲁迅)、五级200元(如刘半农)、六级180元(如杨昌济)。
网上经常有人说鲁迅的工资高,其实那主要是因为他兼职多的缘故,鲁迅拿了好几份薪水。但他在北大的工资不如他弟弟。
李大钊是图书馆馆长,严格地说算职员不算教授。那时候大学的行政人员不值钱(不象现在),所以李大钊的月薪还不如最低级的教授,只有120元。
当然,120元已经很多啦,当时养活一个六口之家只要40元。
北大图书馆的书记分甲乙两等,甲等是正式工、乙等是临时工。甲等书记按工作的难易程度,薪水分40、36、32、28、24、20元六种;乙等的薪水分三级:16、12、8元。也就是说,小毛属于工作最简单的临时工。
小毛对这样的工作当然不会满意,所以只干了三个月就不干了(我怎么知道?因为北大的工资册上,他只领了三次月薪)。
毛泽东在打工期间是跟罗章龙等穷学生一起挤着住的,按他的说法是“8个人挤住在一间小屋里,几乎透不过气”,所以不打工之后,他就搬到杨昌济家去了。
在北大期间,毛泽东跟谁的接触比较多?有人说是李大钊,其实这种说法太想当然了。都是图书馆的,但馆长和临时工的差距其实很很大。毛和李或许有交道,但交情不会太深。为什么?因为口音呀。
毛泽东是湖南人,李大钊是乐亭人。乐亭人说话就跟赵丽蓉似的。毛和李讨论马列理论,那感觉就跟演小品差不多,除了逗乐的作用,不会有其他效果。
跟毛泽东接触比较多的是邵飘萍。
邵飘萍是浙江人,其实也不熟悉湖南话。但邵飘萍跟罗章龙的关系很好,罗章龙是正经的北大学生、湖南浏阳人,他跟毛泽东挤一个屋,没事就拉着他往邵飘萍那里跑。
邵飘萍是著名的报人,开了家报社。毛泽东的新闻知识基本上全是从他那儿学来的,回长沙后办报办《湘江评论》,其实也是受了邵飘萍的启发。
小毛同志在北京的时间是1918年底到1920年初,前几个月在北大打工、后几个月住在杨家,这期间发生了一个“五四”运动,但小毛基本没参加,因为他那时正陷入了爱河。
小毛离开北京的直接原因是:杨昌济去世了。
杨昌济是20年1月去世的,4月份,毛小伙就带杨开慧回到了长沙。
回长沙的毛小伙先是开办“文化书社”,因为长沙的文化当时还挺闭塞,他于是就把北京等地的各类“新潮丛书”拿来卖(其实就跟现在卖盗版碟差不多)。
卖着卖着,毛小伙也就认识了长沙的不少“新潮男女”,其中有个叫陶毅的女郎。陶毅是个富家女,长得挺漂亮,号称“江南第一才女”。
毛小伙跟陶才女闹暧昧的事被杨开慧知道了,顿时不得了。开慧妹妹找到毛哥哥,啜泣一通,于是俩人就结了婚。
那是1920年冬天的事。
時事造英雄、英雄造時事
俺対毛有敬仰有批判
【按】毛泽东中学时期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展于长沙市一中校史陈列室,原件藏中央档案馆。1912年,湖南省全省高等中学校始建(1914年5月更名为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今长沙市一中),毛泽东以第一名成绩考入,编在普通一班就读一学期。本篇作文即作于1912年6月,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一生中最早文稿,全文413字。文稿中载附柳潜先生眉批五处76字,尾批65字,总计141字。是时,毛泽东十八周岁,既已拥有忧国忧民的政治志向。 《商鞅徙木立信论》肯定了商鞅新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主旨,褒赞商鞅是四千年以来中国首屈一指的伟大政治家。同时,从“徙木立信”典故中揭示了一个疑问,即面对如此“良法”的实施,民众何以顾虑重重不予信任?当时执政者又何以非要借“徙木立信”这一俗常之举来说服民心?并感叹道:“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其实,意在不言之中:这既与历来统治者奉行的类似孔子所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有关,又是历来统治者的法令一贯无信誉于民所致,实际上也是对时下社会政治进行的针砭。 试以注释此文用意,除有助于读者正确领会及欣赏之外,亦在于回敬某些有意曲解者的悖论。(璞如子)
商鞅徙木立信论 毛泽东
吾读史至商鞅<1>徙木立信<2>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3>。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4>。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5>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6>,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7>?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8>?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9>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10>。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11>?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12>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13>,孥贫怠以绝消耗<14>。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15>?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16>。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17>”,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18>?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国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19>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20>。 国文教员柳潜对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所作评语: 〔卷标〕:传阅。 〔眉批〕: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骎骎入古。精理名言,得未曾有。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积理宏富。 〔尾批〕: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 〔批注者落款〕:涤庵<21> 六月二十八号 【注释】 <1>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濮阳)人,汉族。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商鞅曾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2>“徙木立信”:徙 xǐ ,迁徙。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3>“谓予不信,请罄其说”:你若对我说不信,请听我仔细论说。罄:尽,倾尽。此指倾吐。“其说”:这一观点、说法。 <4>“代谋幸福之具也”:“代谋”:代理谋取。具:工具,手段。 <5>“布”:公布,颁布。 <6>“互相倚系”:互相依赖。 <7>“虽欲吾信”:虽然想叫我相信。 <8>“乃若”:至于,类于。“适成此比例之反对”:“适成”,恰成为,恰出现。“比例”,即事例。“反对”,即背对。“抑”:文言用在句首的发语词。“抑又”与今时的语句“那又”“那又是”类同。“何”:何故,为什么。此句意为:至于商鞅与秦国民众,恰恰出现此类相背对事例,那又是什么缘故呢?。换句话说,商鞅立的是“善法”,做的是好事,民众本应当“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才是,而何故又恰恰以背相对呢? <9>“一披”:一展,一阅。“披”:展开、打开、展阅。 <10>“鞅当孝公之世”:“当”,正值、正处于。孝公:即秦孝公。“鼎沸”:此喻指纷乱、动乱。“战事正殷”:战事正频繁。“不堪言状”:难以表述那种情景状况。 <11>“不綦难哉”:“綦”,极,很。 <12>“奸宄”:奸邪之辈。“宄 guǐ”,泛指奸人、坏人、歹徒。 <13>“尚军功以树国威”:“尚”,崇尚,增强。“军功”,军事力量。 <14>“孥贫怠以绝消耗”:“孥 nú ”,通“奴”,使成为奴役。指古代获罪入官供役使的人,后泛指奴仆。《后汉书·杨终传》:太宗至仁,除去收孥。“贫怠”:即“怠而贫者”。此句引用《史记·商君列传》之语:“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事末利”:从事商品投机的人。“怠而贫者”:指因懒散而致穷困潦倒的人,多指不劳动、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之辈,并非概指勤恳劳作的贫苦百姓。《说文》:怠,慢也。《广雅》怠,懒也。“孥贫怠以绝消耗”,即将那些因游手好闲、懒散成性而致穷困潦倒的人收为奴役,以杜绝人力、物力资源的白白消耗。 按:“孥”,在此句中通“奴”,即“收…为奴役”,不兼有“妻子儿女”含义,而另有译作“把因懒惰不劳动而致贫困的人及其妻子儿女收为奴隶”者,实为堆砌一词多义的译法,不足取。 <15>“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民众为何有顾虑而不肯相信,以至于非要采用“徙木赏金”方式来确立信任?“者”,此为强调疑问的语气助词。 <16>“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黑闇”,即黑暗,喻指民智蒙昧。“几蹈于”:几乎陷于。“有由来”:是有来由的。此句实际已说明:“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这既与历代统治者奉行的愚民政策有关,又是历来统治者的法令一贯无信于民所致。 <17>“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此指商鞅变法之事。“原”:最初、之初、指事务端始。此句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非常者,固常之所异也。故曰:非常之原,黎民惧焉。”译文:异乎寻常之事,当然是常人所诧异的。所以说:非常的决策之初,百姓难免会感到疑惑和恐惧。 <18>“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民众即是如此的民众,指心志如此蒙昧的民众。法即是那个法,指商鞅的新法。“吾又何怪焉”,此句是说:针对徙木立信这件事,我又有什么感到奇怪的呢? <19>“执政者”:此指奉行变法的执政者,与以往封建统治者奉行的政策是有所区别。“噭舌”:可译作口舌、嚼舌。“噭”,《说文解字》:口也。亦通叫。“讥”,讥笑。此句实际是以借鉴西方国家开化民智的举措,指责那些封建统治意识者奉行的愚民政策以及国家政府无信于民的现状。 <20>“乌乎!吾欲无言”:“乌乎”即“呜呼”简笔,文言感叹词。吾欲无言:我不想说了。见《论语》:子曰:“予欲无言。”不宜译成“我想说,但无话可说。” <21>涤庵:即柳潜,字钧湄。湖南湘阴人,清末秀才。时任湖南省立一中的国文授课教员。
毛泽东中学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注释
文/璞如子 2011年06月06日
毛不可能不知道当时世界文明的进程,所以历史相对论的尺度下,毛也是野蛮落后。更可怕的是他的这篇作文得了100分。
不啦不啦,connect the dots 。。。。
作者:黄晓峰
毛泽东曾经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有人把毛的这段经历吹得很玄乎,其实并没那么夸张。
毛泽东在图书馆的差事叫“书记”,蔡元培在给李大钊的批示中说得很清楚:“请在图书馆安置一个书记的职位,负责整理图书和清扫房间,月薪八元”。
蔡校长的条子是应杨昌济的请求写的。杨昌济只请求让小毛去图书馆扫地,并没指望他进课堂当老师、也没有期望他考研究生,这说明杨老师其实是很了解毛同学的。
毛书记的月薪为8元。这在1918年的北平属于什么级别呢?
当时,北京小学教员月薪通常为24元、中学教员32元,大学助教(讲师)每上一门课60元左右。
在北大,教授分六个级别:一级280元(如胡适)、二级260元(如陈独秀)、三级240元(如周作人)、四级220元(如鲁迅)、五级200元(如刘半农)、六级180元(如杨昌济)。
网上经常有人说鲁迅的工资高,其实那主要是因为他兼职多的缘故,鲁迅拿了好几份薪水。但他在北大的工资不如他弟弟。
李大钊是图书馆馆长,严格地说算职员不算教授。那时候大学的行政人员不值钱(不象现在),所以李大钊的月薪还不如最低级的教授,只有120元。
当然,120元已经很多啦,当时养活一个六口之家只要40元。
北大图书馆的书记分甲乙两等,甲等是正式工、乙等是临时工。甲等书记按工作的难易程度,薪水分40、36、32、28、24、20元六种;乙等的薪水分三级:16、12、8元。
也就是说,小毛属于工作最简单的临时工。
小毛对这样的工作当然不会满意,所以只干了三个月就不干了(我怎么知道?因为北大的工资册上,他只领了三次月薪)。
毛泽东在打工期间是跟罗章龙等穷学生一起挤着住的,按他的说法是“8个人挤住在一间小屋里,几乎透不过气”,所以不打工之后,他就搬到杨昌济家去了。
在北大期间,毛泽东跟谁的接触比较多?有人说是李大钊,其实这种说法太想当然了。
都是图书馆的,但馆长和临时工的差距其实很很大。毛和李或许有交道,但交情不会太深。为什么?因为口音呀。
毛泽东是湖南人,李大钊是乐亭人。乐亭人说话就跟赵丽蓉似的。毛和李讨论马列理论,那感觉就跟演小品差不多,除了逗乐的作用,不会有其他效果。
跟毛泽东接触比较多的是邵飘萍。
邵飘萍是浙江人,其实也不熟悉湖南话。但邵飘萍跟罗章龙的关系很好,罗章龙是正经的北大学生、湖南浏阳人,他跟毛泽东挤一个屋,没事就拉着他往邵飘萍那里跑。
邵飘萍是著名的报人,开了家报社。毛泽东的新闻知识基本上全是从他那儿学来的,回长沙后办报办《湘江评论》,其实也是受了邵飘萍的启发。
小毛同志在北京的时间是1918年底到1920年初,前几个月在北大打工、后几个月住在杨家,这期间发生了一个“五四”运动,但小毛基本没参加,因为他那时正陷入了爱河。
小毛离开北京的直接原因是:杨昌济去世了。
杨昌济是20年1月去世的,4月份,毛小伙就带杨开慧回到了长沙。
回长沙的毛小伙先是开办“文化书社”,因为长沙的文化当时还挺闭塞,他于是就把北京等地的各类“新潮丛书”拿来卖(其实就跟现在卖盗版碟差不多)。
卖着卖着,毛小伙也就认识了长沙的不少“新潮男女”,其中有个叫陶毅的女郎。陶毅是个富家女,长得挺漂亮,号称“江南第一才女”。
毛小伙跟陶才女闹暧昧的事被杨开慧知道了,顿时不得了。开慧妹妹找到毛哥哥,啜泣一通,于是俩人就结了婚。
那是1920年冬天的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叶嘉莹:不留下正统的吟诵,我觉得对不起下一代的学生 消失的职业:被追杀的卧底记者 方方:你知道什么叫酷?爷爷这样才真是酷哩 小毛外史 昆明开往上海的列车上
時事造英雄、英雄造時事
俺対毛有敬仰有批判
【按】毛泽东中学时期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展于长沙市一中校史陈列室,原件藏中央档案馆。1912年,湖南省全省高等中学校始建(1914年5月更名为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今长沙市一中),毛泽东以第一名成绩考入,编在普通一班就读一学期。本篇作文即作于1912年6月,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一生中最早文稿,全文413字。文稿中载附柳潜先生眉批五处76字,尾批65字,总计141字。是时,毛泽东十八周岁,既已拥有忧国忧民的政治志向。
《商鞅徙木立信论》肯定了商鞅新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主旨,褒赞商鞅是四千年以来中国首屈一指的伟大政治家。同时,从“徙木立信”典故中揭示了一个疑问,即面对如此“良法”的实施,民众何以顾虑重重不予信任?当时执政者又何以非要借“徙木立信”这一俗常之举来说服民心?并感叹道:“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其实,意在不言之中:这既与历来统治者奉行的类似孔子所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有关,又是历来统治者的法令一贯无信誉于民所致,实际上也是对时下社会政治进行的针砭。
试以注释此文用意,除有助于读者正确领会及欣赏之外,亦在于回敬某些有意曲解者的悖论。(璞如子)
商鞅徙木立信论
毛泽东
吾读史至商鞅<1>徙木立信<2>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3>。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4>。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5>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6>,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7>?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8>?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9>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10>。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11>?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12>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13>,孥贫怠以绝消耗<14>。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15>?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16>。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17>”,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18>?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国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19>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20>。
国文教员柳潜对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所作评语:
〔卷标〕:传阅。
〔眉批〕: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骎骎入古。精理名言,得未曾有。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积理宏富。
〔尾批〕: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
〔批注者落款〕:涤庵<21> 六月二十八号
【注释】
<1>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濮阳)人,汉族。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商鞅曾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2>“徙木立信”:徙 xǐ ,迁徙。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3>“谓予不信,请罄其说”:你若对我说不信,请听我仔细论说。罄:尽,倾尽。此指倾吐。“其说”:这一观点、说法。
<4>“代谋幸福之具也”:“代谋”:代理谋取。具:工具,手段。
<5>“布”:公布,颁布。
<6>“互相倚系”:互相依赖。
<7>“虽欲吾信”:虽然想叫我相信。
<8>“乃若”:至于,类于。“适成此比例之反对”:“适成”,恰成为,恰出现。“比例”,即事例。“反对”,即背对。“抑”:文言用在句首的发语词。“抑又”与今时的语句“那又”“那又是”类同。“何”:何故,为什么。此句意为:至于商鞅与秦国民众,恰恰出现此类相背对事例,那又是什么缘故呢?。换句话说,商鞅立的是“善法”,做的是好事,民众本应当“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才是,而何故又恰恰以背相对呢?
<9>“一披”:一展,一阅。“披”:展开、打开、展阅。
<10>“鞅当孝公之世”:“当”,正值、正处于。孝公:即秦孝公。“鼎沸”:此喻指纷乱、动乱。“战事正殷”:战事正频繁。“不堪言状”:难以表述那种情景状况。
<11>“不綦难哉”:“綦”,极,很。
<12>“奸宄”:奸邪之辈。“宄 guǐ”,泛指奸人、坏人、歹徒。
<13>“尚军功以树国威”:“尚”,崇尚,增强。“军功”,军事力量。
<14>“孥贫怠以绝消耗”:“孥 nú ”,通“奴”,使成为奴役。指古代获罪入官供役使的人,后泛指奴仆。《后汉书·杨终传》:太宗至仁,除去收孥。“贫怠”:即“怠而贫者”。此句引用《史记·商君列传》之语:“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事末利”:从事商品投机的人。“怠而贫者”:指因懒散而致穷困潦倒的人,多指不劳动、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之辈,并非概指勤恳劳作的贫苦百姓。《说文》:怠,慢也。《广雅》怠,懒也。“孥贫怠以绝消耗”,即将那些因游手好闲、懒散成性而致穷困潦倒的人收为奴役,以杜绝人力、物力资源的白白消耗。
按:“孥”,在此句中通“奴”,即“收…为奴役”,不兼有“妻子儿女”含义,而另有译作“把因懒惰不劳动而致贫困的人及其妻子儿女收为奴隶”者,实为堆砌一词多义的译法,不足取。
<15>“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民众为何有顾虑而不肯相信,以至于非要采用“徙木赏金”方式来确立信任?“者”,此为强调疑问的语气助词。
<16>“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黑闇”,即黑暗,喻指民智蒙昧。“几蹈于”:几乎陷于。“有由来”:是有来由的。此句实际已说明:“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这既与历代统治者奉行的愚民政策有关,又是历来统治者的法令一贯无信于民所致。
<17>“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此指商鞅变法之事。“原”:最初、之初、指事务端始。此句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非常者,固常之所异也。故曰:非常之原,黎民惧焉。”译文:异乎寻常之事,当然是常人所诧异的。所以说:非常的决策之初,百姓难免会感到疑惑和恐惧。
<18>“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民众即是如此的民众,指心志如此蒙昧的民众。法即是那个法,指商鞅的新法。“吾又何怪焉”,此句是说:针对徙木立信这件事,我又有什么感到奇怪的呢?
<19>“执政者”:此指奉行变法的执政者,与以往封建统治者奉行的政策是有所区别。“噭舌”:可译作口舌、嚼舌。“噭”,《说文解字》:口也。亦通叫。“讥”,讥笑。此句实际是以借鉴西方国家开化民智的举措,指责那些封建统治意识者奉行的愚民政策以及国家政府无信于民的现状。
<20>“乌乎!吾欲无言”:“乌乎”即“呜呼”简笔,文言感叹词。吾欲无言:我不想说了。见《论语》:子曰:“予欲无言。”不宜译成“我想说,但无话可说。”
<21>涤庵:即柳潜,字钧湄。湖南湘阴人,清末秀才。时任湖南省立一中的国文授课教员。
毛泽东中学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注释
文/璞如子 2011年06月06日
毛不可能不知道当时世界文明的进程,所以历史相对论的尺度下,毛也是野蛮落后。更可怕的是他的这篇作文得了100分。
不啦不啦,connect the do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