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共军从苏联得到七十万人装备是没有根据的
苏联出兵之后,消灭和俘虏日军七十万。但是这已经不复是当初那个满员的关东军了。
https://baike.baidu.com/item/关东军/9847
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后,苏联的视线逐渐转向远东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各抗日武装也不断打击和消灭日军力量。关东军只好重新扩充力量,进行备战。为此,关东军将在东北的25万退伍的日本军人重新征集,并编成8个师团、7个混成旅团、1个坦克兵团和5个炮兵联队,作为临时部署兵力的补充。经过迅速补充,关东军兵力一举达到24个师团,约70万人。关东军兵力的增加只是一种表面的膨胀,武器装备和战斗素养仅仅相当于以前的8个半师团。特别是由于日本在各个战场连遭惨败,士气低落,关东军往日的威风已经不复存在。
也就是说,大概只有25万人的装备。
当然这对长期靠缴获过日子的八路已经很豪华了。
http://share.wukongwenda.cn/answer/6623208775639630088/
在1941年,关东军兵力为6个军16个满员师团75万人规模,配属大量炮兵部队。 日军仅有的4个坦克师团中,有2个配属关东军。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大量陆军飞机南下作战,但关东军作战飞机数量,仍然是东南亚战场一倍。 由此可见关东军的精锐程度。 随着战争的进行,苏军忙于和德军厮杀,日军认为苏军已经没有威胁,逐步将主力调往南方战场。 仅仅1944年,关东军就抽调出12个精锐师团,临时编组6个垃圾师团代替。 到了1945年4月纳粹德国投降之前,关东军仅剩3个军12个师团,完全成为空架子。 据东京审判时关东军参谋长笠原幸雄的证词,到1944年底,由于精锐师团调往前线或防卫日本本土而由一些战斗力弱、装备差的后备师团接替。关东军已没有1个受过高度训练的师团,坦克和飞机很少,军火和燃料储存也很有限。 1945年4月的关东军师团,基本都是1944年底到1945年初临时组建的。12个师团中的2个,是1944年刚刚组建的新部队,成立不到1年。 另外还有8个师团,竟然是1945年2月刚刚组建的,成立还不到2个月。 日军自己也承认:“这些新成立部队,实际上与原有关东军精锐师团相比,战力仅为其30%。” 5月德国投降,1个月前苏联单方面宣布废除同盟条约,日本才知道事情不对,苏军可能会进攻了。 只是,此时想要大规模扩充关东军已经不可能了。 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场一片混乱,中国关内百万日军也仅仅抽掉了3个师团(第39师团、第63师团、第117师团)。 无奈之下,只能搜罗在东北的日本男性侨民入伍,好不容易征集了25万人。 武器弹药方面,关东军并没有什么剩余,只能尽量寻找老旧武器,同时将伪满洲国军改为警察或者后勤。 这样,在1945年7月,关东军又紧急编组了9个师团和10个旅团的部队,还有从中国关内增调的3个师团。 到1945年8月9日苏军进攻时,关东军有22个师团和12个旅团,总兵力60多万人。 人数似乎不少,根本就没有战斗力。 所有的部队中,一半以上都是新兵和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军官也没有作战经验。 一半以上的部队是苏军进攻前1个月组建的,另外几乎一半,是苏军进攻前半年仓促组建的。 前者在苏军进攻时,部分作战部队的步枪弹药等武器尚且没有下发,只能削竹为长矛代替。 在空军上,此时关东军作战飞机仅剩100多架(1个战队、1个攻击队又两个中队),另外有700多架教练机。
http://www.xhgmw.com/html/gonghewenhua/junshi/2017/1225/24820.html
林彪仅有27万人以上,没有80万人。但是包括各军区的所有人员(不一定是军事人员),倒是有百万人。
这些军用物资不仅仅是军火,包括棉衣等一切物资,大部分是日军仓库里的物资。
志愿军出国作战,每天都要开行十几列火车才能维持前线作战。
不需要时间筹集物资,直接从日本仓库里运到车站。
我不记得这跟苏联有什么关系。
这个车是作为重大任务铁路护路军找可靠的人来完成。完成任务以后得到嘉奖。
所谓共军从苏联得到七十万人装备是没有根据的
苏联出兵之后,消灭和俘虏日军七十万。但是这已经不复是当初那个满员的关东军了。
https://baike.baidu.com/item/关东军/9847
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后,苏联的视线逐渐转向远东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各抗日武装也不断打击和消灭日军力量。关东军只好重新扩充力量,进行备战。为此,关东军将在东北的25万退伍的日本军人重新征集,并编成8个师团、7个混成旅团、1个坦克兵团和5个炮兵联队,作为临时部署兵力的补充。经过迅速补充,关东军兵力一举达到24个师团,约70万人。关东军兵力的增加只是一种表面的膨胀,武器装备和战斗素养仅仅相当于以前的8个半师团。特别是由于日本在各个战场连遭惨败,士气低落,关东军往日的威风已经不复存在。
也就是说,大概只有25万人的装备。
当然这对长期靠缴获过日子的八路已经很豪华了。
http://share.wukongwenda.cn/answer/6623208775639630088/
在1941年,关东军兵力为6个军16个满员师团75万人规模,配属大量炮兵部队。
日军仅有的4个坦克师团中,有2个配属关东军。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大量陆军飞机南下作战,但关东军作战飞机数量,仍然是东南亚战场一倍。
由此可见关东军的精锐程度。
随着战争的进行,苏军忙于和德军厮杀,日军认为苏军已经没有威胁,逐步将主力调往南方战场。
仅仅1944年,关东军就抽调出12个精锐师团,临时编组6个垃圾师团代替。
到了1945年4月纳粹德国投降之前,关东军仅剩3个军12个师团,完全成为空架子。
据东京审判时关东军参谋长笠原幸雄的证词,到1944年底,由于精锐师团调往前线或防卫日本本土而由一些战斗力弱、装备差的后备师团接替。关东军已没有1个受过高度训练的师团,坦克和飞机很少,军火和燃料储存也很有限。
1945年4月的关东军师团,基本都是1944年底到1945年初临时组建的。12个师团中的2个,是1944年刚刚组建的新部队,成立不到1年。
另外还有8个师团,竟然是1945年2月刚刚组建的,成立还不到2个月。
日军自己也承认:“这些新成立部队,实际上与原有关东军精锐师团相比,战力仅为其30%。”
5月德国投降,1个月前苏联单方面宣布废除同盟条约,日本才知道事情不对,苏军可能会进攻了。
只是,此时想要大规模扩充关东军已经不可能了。
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场一片混乱,中国关内百万日军也仅仅抽掉了3个师团(第39师团、第63师团、第117师团)。
无奈之下,只能搜罗在东北的日本男性侨民入伍,好不容易征集了25万人。
武器弹药方面,关东军并没有什么剩余,只能尽量寻找老旧武器,同时将伪满洲国军改为警察或者后勤。
这样,在1945年7月,关东军又紧急编组了9个师团和10个旅团的部队,还有从中国关内增调的3个师团。
到1945年8月9日苏军进攻时,关东军有22个师团和12个旅团,总兵力60多万人。
人数似乎不少,根本就没有战斗力。
所有的部队中,一半以上都是新兵和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军官也没有作战经验。
一半以上的部队是苏军进攻前1个月组建的,另外几乎一半,是苏军进攻前半年仓促组建的。
前者在苏军进攻时,部分作战部队的步枪弹药等武器尚且没有下发,只能削竹为长矛代替。
在空军上,此时关东军作战飞机仅剩100多架(1个战队、1个攻击队又两个中队),另外有700多架教练机。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http://www.xhgmw.com/html/gonghewenhua/junshi/2017/1225/24820.html
两千车皮军用物资,全部是军用物资。或者说全部给东北民主联军。
林彪仅有27万人以上,没有80万人。但是包括各军区的所有人员(不一定是军事人员),倒是有百万人。
这些军用物资不仅仅是军火,包括棉衣等一切物资,大部分是日军仓库里的物资。
志愿军出国作战,每天都要开行十几列火车才能维持前线作战。
不需要时间筹集物资,直接从日本仓库里运到车站。
我不记得这跟苏联有什么关系。
这个车是作为重大任务铁路护路军找可靠的人来完成。完成任务以后得到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