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蓝婆婆把网上有关历代林黛玉演员的材料整理一番,并添上了最新一版的林黛玉演员资料。
看看谁是你们心中最形象的林黛玉。
1924年秋,民新影片公司梅兰芳扮演林黛玉。
1927年复旦影片公司前卫版《红楼梦》,百度上写宝玉/林黛玉是同一演员陆剑芬。
陆剑芬
1927-1928年,电影《红楼梦》上海孔雀影片公司,林黛玉扮演者陆美玲。
陆美玲
1936年上海大华影业公司,李雪芳饰林黛玉。
1944年上海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周璇扮演林黛玉。
1952年香港长城影片公司,李丽华饰演林黛玉。大观园变成现代豪门恩怨。
1962年香港电影版红楼梦,乐蒂扮演林黛玉。
1962年红楼梦越剧版,王文娟扮演林黛玉。
(网络图片)
早上好。。。
早上好!
49年以后的中国没有窈窕淑女型的女演员了。气质高贵,才貌兼备的都在香港。
在巴黎远郊的 ,
那时候的男演员都很油头滑脑的样子。
昨天我说的是:演员的选角是那版红楼梦唯一的失败
是指的和同一部剧里的其他演员相比较,是横向的比,与非黛玉的比
如果是纵向、史上的比,至少在形似上,我认为不会有人超过陈晓旭版黛玉
87版黛玉在年龄、身形、表情上都和原著的形象更符合,唯一的问题就是形神不一
比如说宝玉、宝钗,他们的举止、眼神、语气等等都很自然,就象是那个形象、角色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不光是宝玉宝钗,即使是王夫人、贾母、贾政,还有其他一众小姐丫鬟比如四春、袭人、鸳鸯、紫娟、晴雯,等等等等,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很自然
唯独黛玉,感觉形神是分离的。象一幅黛玉的画、黛玉的塑像、或者仿黛玉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她静态、慢态、低态时作为造型还可以混过去,一旦动作一大、表情一丰富、语气眼神一变化,立即形神分离。就好像那样的一个形象在拼命模仿黛玉的内心,而完全不是由黛玉的内心自然而然表现在外的形象
但是要纵向比的话,其他的黛玉们相差还是比较大
首先年龄一项就几乎可以刷掉所有其他的林黛玉造型,没有一个象是16、7岁的小姑娘,绝大部分表情、眼神一看上去就很成熟,至少是20以上的,有些象30多了,甚至有些还略显风尘。再就是身形都比较膀大腰圆,不像87版应有的纤弱。戏曲的就更难符合了,因为它的待选人群已经锐减到必须是能唱戏的
所以我估计在(下)篇里的其他版黛玉也逃不脱上面的的几点
演员年龄小,估计演情的体会不深刻。其实梅兰芳的那个扮相也是不错的,应该演绎得也好。
陈晓旭后来的剧情演得好,所以我说她演潇湘馆病逝那一段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
等我缓一缓再贴下集。
才11岁
电影帮的骗子又露馅了
应该选你去演。。。 那个啥啥啥。
死遁。
没一个中看的
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诗云“颦儿才貌世应稀”。- 曹雪芹
今早蓝婆婆把网上有关历代林黛玉演员的材料整理一番,并添上了最新一版的林黛玉演员资料。
看看谁是你们心中最形象的林黛玉。
1924年秋,民新影片公司梅兰芳扮演林黛玉。
1927年复旦影片公司前卫版《红楼梦》,百度上写宝玉/林黛玉是同一演员陆剑芬。
陆剑芬
1927-1928年,电影《红楼梦》上海孔雀影片公司,林黛玉扮演者陆美玲。
陆美玲
1936年上海大华影业公司,李雪芳饰林黛玉。
1944年上海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周璇扮演林黛玉。
1952年香港长城影片公司,李丽华饰演林黛玉。大观园变成现代豪门恩怨。
1962年香港电影版红楼梦,乐蒂扮演林黛玉。
1962年红楼梦越剧版,王文娟扮演林黛玉。
(网络图片)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早上好。。。
早上好!
49年以后的中国没有窈窕淑女型的女演员了。气质高贵,才貌兼备的都在香港。
在巴黎远郊的 ,
那时候的男演员都很油头滑脑的样子。
昨天我说的是:演员的选角是那版红楼梦唯一的失败
是指的和同一部剧里的其他演员相比较,是横向的比,与非黛玉的比
如果是纵向、史上的比,至少在形似上,我认为不会有人超过陈晓旭版黛玉
87版黛玉在年龄、身形、表情上都和原著的形象更符合,唯一的问题就是形神不一
比如说宝玉、宝钗,他们的举止、眼神、语气等等都很自然,就象是那个形象、角色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不光是宝玉宝钗,即使是王夫人、贾母、贾政,还有其他一众小姐丫鬟比如四春、袭人、鸳鸯、紫娟、晴雯,等等等等,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很自然
唯独黛玉,感觉形神是分离的。象一幅黛玉的画、黛玉的塑像、或者仿黛玉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她静态、慢态、低态时作为造型还可以混过去,一旦动作一大、表情一丰富、语气眼神一变化,立即形神分离。就好像那样的一个形象在拼命模仿黛玉的内心,而完全不是由黛玉的内心自然而然表现在外的形象
但是要纵向比的话,其他的黛玉们相差还是比较大
首先年龄一项就几乎可以刷掉所有其他的林黛玉造型,没有一个象是16、7岁的小姑娘,绝大部分表情、眼神一看上去就很成熟,至少是20以上的,有些象30多了,甚至有些还略显风尘。再就是身形都比较膀大腰圆,不像87版应有的纤弱。戏曲的就更难符合了,因为它的待选人群已经锐减到必须是能唱戏的
所以我估计在(下)篇里的其他版黛玉也逃不脱上面的的几点
演员年龄小,估计演情的体会不深刻。其实梅兰芳的那个扮相也是不错的,应该演绎得也好。
陈晓旭后来的剧情演得好,所以我说她演潇湘馆病逝那一段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
等我缓一缓再贴下集。
才11岁
电影帮的骗子又露馅了
应该选你去演。。。 那个啥啥啥。
死遁。
没一个中看的
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诗云“颦儿才貌世应稀”。- 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