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中文打字机

d
dudaan
楼主 (文学峸)

昨天或前天有人问为什么70-80年代的工资单还有繁体字,其实大部分是简体字,少数是繁体字,这是由于当时的中文打字机造成的。

70年代初在我们的总公司有一位打字员,他的工作就是操作一台比麻将桌还大的中文打字机,在成千上万汉字中捡出需要的字真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好像钓鱼一样,把字吊起来,还记得那位打字员认真的神情和他的近视眼镜。别的人可以调换工作,可以从A厂调到B厂工作,但打字员的工作专业性太强,是绝对不可替代的。可能由于经费或其他的原因,有一些大家都能认识的繁体字就没有换成简体字,我们公司当时打出来的“文件”也是混杂着少数繁体字。而下属各厂自己印东西都是用特殊的铁笔在蜡纸上刻写,然后用滚筒印刷出来。

大概是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四通文字处理机”,旧式的中文打字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找到了一张图片,比我当年看到的小。

H
Highage
86我毕业工作时用机械式英文打字机,锻炼指力
H
Highage
86我毕业工作时用机械式英文打字机,锻炼指力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p
puyh
中文打字机比麻将桌还大??怎么可能。

d
dudaan
我用了八年机械的德文打字机来打英文,直到1988年

因为两个字母位置和英文不同,后来用英文电动打字机和电脑费了很大力气改过来。

d
dudaan
这是只有两千多汉字的,我们总公司的应该是有八千以上汉字的
d
dudaan
看上去结构也更复杂一些
p
puyh
8000字以上?打字典用?
h
hkzs
我见过,但记不得是在中学还是在大学里见到的了。

除了字盘里的常用字,边上应该还有几个盒子里装冷僻字的。

龙剑
五十年代在复旦念书,很少有教材用正式出版物,基本上是自编的油印讲义。

位于登辉堂西侧有一个出版科,一批女孩子用铁笔在垫在钢板的蜡纸上刻写教材,然后装在一个放有白纸的框架上,沾有油墨的滚筒推过蜡纸就印好一张,时间主要花在刻蜡纸上。

o
obama_北美101
有自己亲身刻过腊纸, 或推过油墨滚筒的童靴, 举个手呗:-)
i
ireadwrite
我小时候就常看这种。听打字员说,字盘上的字是按一定规律排的。这样

她们在每一台机上都能熟悉地操作。

一个字盘上好像可有3千(?)左右字粒。如果要打的字不在盘中,可以把盘里的字粒取出来换上。

这种打字机也是把字打在印纸上,然后把印纸拿去印,有点儿类似刻腊纸的方法。印纸是两层的,上面是印纸,下面是白纸,卷在打字机那滚筒上。

在六十年代就已经推出简体字,当时是简繁体共行的。打字员一般都要忠于原件,例如原稿中某领导的姓如果写作萧,就打萧,如写作肖,则打肖。

h
hkzs
我干过。

不过就一次,临时客串。

S
Snowbirds-
这些活儿我都干过。
大江川
我都干过。刻腊纸,好像曙光牌的是名牌。钢板铁笔滚筒油墨,很芳香。刻写印发传全干过。等我找点样品发表。
大江川
常用汉字3000,鸡本可以适应现代化需要,甚至,可以写出现代版的三水红西,加上些丰乳肥臀之类,可获炸药奖。比如莫言。
老生常谈12
刻过

不过我的仿宋字写的不咋地。

o
obama_北美101
我也是对那种香气记得特别清楚。难怪说嗅觉是人类最持久的记忆!

o
obama_北美101
还仿宋!我的连字体都没有,勉强能认出来那是汉字的人,都是文化程度极高的!

K
Katrina2005
80年代读研导师特意给买了一台英雄牌打字机,用了三年.............
d
dudaan
我干过
d
dudaan
我保存着一份我父亲自己刻的汽车制造讲义(院系合并前的北大)

后来工学院都并入清华。

大江川
谢谢兄奖励我。我算是1个老棒捶。哈哈哈。我是吃饱撑的。
吾道悠悠
没错,最先取代它的是四通文字处理机,

四通发了一笔。

此机的机芯是从日本进口,厂家是西铁城公司。

京工人
不会有一台打字机把所有可能要用的字全部放上去的,台面上放常用字,通常会有几个抽屉放备用字,需要时放上去。
带娃是持久战
我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