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明崇祯思陵

b
boyi0127
楼主 (文学峸)

明崇祯皇帝

寻访明崇祯思陵

    卜一

        明十三陵是北京最著名的古迹之一。 一九七零年代我第一次去北京,就慕名前去游览过。 此后的二、三十年又多次重访。加之多年在北京工作,亲戚、同事来访频繁,陪他们揽胜,十三陵已看腻了。说是参观「十三」陵,实际上十三陵中只开放了「一个半」陵,即已开放地宫的神宗万历皇帝的定陵,和只开放了地面楼阁的成祖永乐皇帝的长陵。 其他包括明末代皇帝崇祯的思陵在内的十一个皇陵,都已残破不堪,埋没荒野,无径可至。  每次到十三陵,我总是打听崇祯思陵的去处,居然无人知晓;在北京也问了许多人,我所认识的人也从来没人去过,令人不禁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之感。 但怅然之余,我也并未死心。

明十三陵

明定陵

定陵地宫

长陵

与老马同志前往探寻崇祯思陵

        初夏之际,周末暇余,由师傅老马同志驾车,我俩一道前往十三陵,探寻思陵。 一路沿京昌(北京到昌平)高速公路北上。 三、四百年前李自成大军正是沿此路线浩浩荡荡由昌平南下打进北京,逼得崇祯吊死煤山(今景山),明朝最终灭亡。 今昔巨变,令人感叹。 约半小时,已遥见李自成雄姿策马南下的铜像,昌平十三陵到了。 

    李自成雄姿策马南下的铜像

       见到陵园示意图显示思陵位于十三陵西南 驱车前往,一片荒野乱径,下车问路,答案总是「不知」,或「找那个什麽? 」。  徘徊了半个小时,还是老马机灵,找到了一位老者问明方位。 遵循其指导,找到了一个破旧的小村落。 村上的人说思陵就在村后,有条小径能够通到那里,但很少有外人去过,不知车子能否过得去。

荒径乱草里名车猛钻,忽见王承恩墓,找到了思陵 

       我们穿过村落,果然看到一条荒芜小路,杂草丛生,已有尺许高。 老马胆大心细,不惜其奔驰名车,且行、且退、向前摸索。  突然,见到路旁草丛中有一个大墓碑,上书「王承恩墓」。 哎呀! 这不是当年崇祯吊死时,身旁仅剩下的王太监吗? 崇祯上吊后,他也就近上吊,随主子去了九泉。 看来这几百年来,王先生还是孤零零地守护着崇祯。 显然思陵近了!  果然,行车顷刻,见到一圈围墙,我们找到思陵了!

王承恩之墓

        围墙约有两米半高,墙外有一石碑,上书「庄烈愍皇帝之陵」。 见一木门紧闭,推敲均不得入。 既来之,总得瞧个究竟,于是我由老马扶持,攀爬上墙,向内张望,只见园内杂草丛生,又有许多蔬菜夹种其中,有一排石雕的祭台,远处有一阁台,上有一个大石碑。 石碑后青松老树下有堆土丘,想来必是崇桢寝陵所在了。

       石碑上书「庄烈愍皇帝之陵」

思陵四周环丘,风景可谓幽雅,只可惜北面后背山峦参差不齐。 此处如做百姓常人陵园,尚可谓富贵有余,但若安葬天子,则必气数已尽,子孙难保。

      园中还有一间小破屋。 我观察入神,还不忘向「足下」墙脚的老马通报所见。  忽然,小破屋内冲出一个老人,盛怒大吼:「干什麽? 想偷东西! 」我在墙头处变不惊,心想谁会跑到这破山窝来偷你的大白菜,但很镇定地对他说:「我们远道而来,绝无恶意,只是久慕崇祯旧事,特来寻访。 」老人一听,突然脸色一亮,竟开了小门,和颜悦色地说:「请进来吧! 」我与老马遂入得陵园。

闷惨的守陵老人遇知音

        老人请我们进小屋稍坐,还给我们送上茶水! 看来老头在这里是闷惨了,今天总算是遇到了知音。 老头蓝衣蓝裤,犹为文革时期装束,颇有桃花源记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模样。 当然那间小屋也是文革时期的「档次」。 老头说自己已有七十多岁了,牙虽没剩几颗,但看起来身体硬朗,行动敏捷,说话声如洪钟,可起劲了。 他说他们家族明朝中叶就迁入此地守陵,清代依旧,并延续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了。 明清之时,他们一面守陵,一面务农,世代免于赋税。

       老人对明代宫廷各种轶事、历史掌故背得滚瓜烂熟,如数家珍。 他告诉我们,明朝荒唐的皇帝可出了不少,例如原躺在定陵里的神宗万历皇帝,当政四十八年,但上班(朝)的时间不多;崇祯的父亲光宗才上任一个月,身体本就虚弱,他的庶母郑贵妃又送上一群美女,他吃了两颗红药丸就完蛋了。 接着干的是崇祯的大哥熹宗,他是个道地的二百五,整天只会做木工,朝政顾不上,结果奶妈、太监都登台了。 特别是他宠信的太监魏忠贤玩弄权术,残害忠良,弄得朝政日非。 打不过满州努尔哈赤,却将满人祖先金代在北京西南房山的皇陵全都扒了,真是造孽啊! 这三朝下来已是积习难挽,大势已倾,内有农民起义(或谓流寇)纷起,外则满清崛起东北,边警不断,国事已溃烂而不可收拾了。

魏忠贤

        熹宗干了七年,临死前将这个烂摊子留给了他的五弟朱由检,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崇祯皇帝。  崇祯比起他的祖父、父亲和大哥要好一些。 他虽然也不是安邦定国的材料,但犹能铲除奸逆,殚心治国,企图力挽狂澜,只是内忧外患交迫,颓势难挽。 崇祯十七年春,李自成由西安向北京进军,沿途明守军或溃或降,京师告急。 大臣们劝崇祯南下,迁都南京,他说:「国君死社稷」,已表示了殉国的决心。 李自成大军到了昌平,派人去请崇祯禅位,他也拒绝了。

崇祯槐树上吊死,衣襟留言

        三月中旬李自成大军进入北京外城,崇祯逼周后自杀。 次日内城陷,他走到煤山东脚下的一棵槐树下,上吊而死,衣襟留言:「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当时身边只剩太监王承恩一人,随后王太监也就近上吊而死。  那棵槐树害死了皇帝,被拷上了枷锁,活了三百多年。 但终没熬过文革,被红卫兵毁了。 照理说老槐树也应算是「造反有理」。 现在煤山(景山)东脚下原处又栽了一棵年轻的槐树,看样子还得等上几百年才会像个样子。

 景山东脚下原处又栽了一棵年轻的槐树

       李自成入北京后,将崇祯及周后的遗体送到昌平,当地居民将之葬入已去世的崇祯宠妃田贵妃墓中。 李自成在北京没留几天,就前往山海关攻打 「冲冠一怒为陈圆圆」而降清的吴三桂,却被清兵大败。 遂匆匆回北京登基,次日就满载金银撤离北京西去。 几天后,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大军进入北京。 为了笼络人心,服丧三天,以帝礼改葬崇祯,追谥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  听完老人讲完这段故事,深感三百六十行,行行确实有本难念的经。古往今来,想当皇帝的人可真不少,但当皇帝这行当风险非常大。 如果弄得好,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样,固然威风光彩;但搞不好,落得像崇祯这般下场,又何苦来哉!不过说一句公道话,崇祯在九泉之下(或许在天国?) 也不必以发遮脸,见不得祖宗。 他是替他那几个宝贝祖宗背的黑锅,而已禅心积虑,尽到努力,上天(或下地)见到祖宗也庶几无愧矣!

小溪之南葬天子, 气数已尽

        老人又告诉我们,明成祖是第一个迁到北京的明代皇帝,到北京后就筹建寝陵。 当时风水先生告诉他:昌平此地山峦叠起,坐北朝南,山前有一小溪环绕,风水绝佳,好穴颇多,葬此,社稷可传子孙久远;但如葬过小溪之南,则为祚讫转移,气数将尽。       

       思陵的确是十三陵中唯一位于小溪之南的陵园。 思陵四周环丘,风景可谓幽雅,只可惜北面后背山峦参差不齐。 老人告诉我们,近来有一个风水先生来此观察,谓此处如做百姓常人陵园,尚可谓富贵有余,但若安葬天子,则必气数已尽,子孙难保。 肯定地,这位风水先生有「后见之明」。 想来多尔衮当年花了些功夫,一方面猫哭耗子,隆重发丧;一方面也精选了个「气数已尽」的「风水破地」,好让「明祚永绝」,以保「大清永昌」!

残破陵园一瞥       

        老人很殷切地带我们在陵园内走了一圈。 他说,围墙是近年来重建的,原有的墙早已倾塌,砖瓦多被附近的居民撤去建房了。 国共内战时期两军曾在此对垒,打得满目疮痍,残破不堪。 近年来政府拨款重修围墙,也曾考虑重整陵园,开放参观,但总觉「商业性」不大,也就作罢了。

        陵园内种满青菜豆子丝瓜等各种蔬菜,老人津津乐道,一一介绍。 想来这也是他独守空陵,寂寞无聊中少有的嗜好与慰藉吧。 陵內祭台、陵碑、閣台、土堆和寢陵均在,只是年久失修,零落殘破。陵園有兩碑,均刻有「莊烈皇帝之陵」,其中一座屹立於閣台之上,另一碑則立於大門之外。老人說,前兩年門外的石碑曾遭一次雷劈。我好奇地問老人,十三陵內多年來有否聽說皇帝顯靈的故事。他很肯定地告訴我,從來沒有發生過。大概是皇帝們生前精氣太盛,耗盡了精力,死后就好好安息了。

陵內祭台、陵碑、閣台、土堆和寢陵均在,只是年久失修,零落殘破

黄昏离去,回首叹息      

        时近黄昏。 临行,老人依依不舍,嘱我们以后常来,还信手摘了几个丝瓜非要让我和老马带回家去不可。 盛情难却,我们只好一手拎着丝瓜,另一手频频挥着,依依而别了。  循原路而回,又见王承恩之墓。 落日西照,回首遥望思陵,省思崇祯当政十七年,内忧外患,劳心积虑,没过一天安闲日子。 如今在此幽静僻谷安息,又有老人与王承恩相伴,也算是得其所终了!

落日西照,回首遥望思陵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寻访明崇祯思陵 登徐州燕子樓懷古 论古今三大战役:赤壁、淝水与古宁头 寻访陈永贵故乡——大寨 。 为中华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汉武帝
偃月劃戟
谢谢分享亲历,只是

谁安葬的 崇祯帝 在此? 那个时候,

陵想必是 早就修好了, 等着他来涅。

偃月劃戟
谢谢分享亲历,只是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加州耍猴人
握手,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骑自行车走遍了13个陵墓。最后一站思陵。夕阳,冷树,孤碑,寒鸦。至今难忘
加州耍猴人
崇祯生前未能给自己建造陵墓;他死之后,北京昌平的几个乡绅,收了遗骸,然后打开崇祯生前

宠爱的贵妃田氏的墓葬,安葬了崇祯。

开启田贵妃墓门的特殊工具----古书上称之为“拐钉钥匙”,启发了定陵考古队,用这个技术推开所谓的“自来石”,打开了万历皇帝定陵的墓门

加州耍猴人
我咋觉得这几个照片不是同一时间拍摄的呀,有的是数码时代的,有的好像是胶片呀?
偃月劃戟
也就是入了妃子的墓穴,

没有帝陵?

偃月劃戟
有的照片,根本就不是他拍的,

海云之南
明朝灭亡的三个原因:其一出了崇祯这样皇帝,一上台就杀了魏忠贤,把最忠于皇帝的一帮人给杀掉了。
铁甲连环马
应该南迁,避开李匪的狂潮锋锐。
海云之南
剿灭李自成很容易的,主要是没有军费。东林党那帮混蛋,一毛不拔。如果有魏忠贤,这帮贪污犯老实掏出银子。
大江川
开仓放粮,收编张李。。。
加州耍猴人
是的。根本不是帝陵的规制,后来的墓碑应该是清朝给立的,但清朝也犯不上给他大兴土木,清朝入

关以后对于明陵还是比较厚道的。这一点比明朝强。

当年明朝对抗后金不利,就想断了后金“龙脉”。天启皇帝于是派兵挖了后金他爹---金的皇陵。这一挖,也没能阻止自己被后金(清)取而代之,反倒让几百年后的北京城少了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至今空留一个“金台夕照”的所谓“燕京八景”。

铁甲连环马
到南京,招来勤王兵,弄好了能撑下去。学学赵构嘛。
l
leileileilei
冷树? 你是说柿子树?
偃月劃戟
金台路 依稀在,属于朝阳区?

4环外了吧

大江川
当时的国库是有钱粮的。1)开仓济贫,收买民心,扩招兵员。2)招降张李所部。3)重用用袁吴们主战。。。
加州耍猴人
不是“金台路”----金台路在朝阳区。而“金台夕照”在北京房山区。那片山叫做“九龙山”,金朝的

皇陵都在那一片。都被明朝皇帝给挖了。

加州耍猴人
初冬去的,太阳快下山了,西北风吹的树枝颤动,仿佛在发抖。我骑了一整天自行车,干粮也吃完了,也瑟瑟发抖
飯盛男
去過2次13陵、94年秋和2010年夏。94年深秋時就像第3,4張照片那様游人極少
b
boyi0127
思陵原是崇祯宠妃田贵妃的墓,是以风水没有帝王规格

偃月先生,你的问题很好!答复如下:  根据张廷玉《明史、莊烈帝》:丙辰,贼迁帝、后梓宫于昌平。昌平人启田贵妃墓以葬。- - -是年夏四月,我大清兵破贼于山海关。五月,入京师,以帝礼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荘烈愍皇帝,陵曰思陵。“ 一般皇帝的陵寝都是在位的时候开始花许多年造的:汉武帝茂陵54年;明太祖孝陵24年;明成祖长陵20年。但崇祯在位时没有修筑陵寝。一方面当时民穷财尽,另一方面崇祯不愿意弄。他的宠妃田贵妃在几年前去世,葬在十三陵小溪之南。后来昌平的地方人士就开启了田贵妃的墓,把崇祯和他的皇后都葬在原来田贵妃的墓里。清兵入关后,多尔衮替崇祯发丧,但没有移陵,还是用原来田贵妃的墓地。所以那里的风水没有帝王的规格!

 

走资派还在走
我去过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唯独没有去过思陵,根本不是一个方向。
走资派还在走
思陵太远了,根本不是一个方向。
走资派还在走
我听说过,思陵遭过一回雷劈,劈死了一只一尺多长的蝎了虎子。
走资派还在走
我怎记得金台夕照是燕昭王筑黄金台,拜乐毅为将的地方,在北京朝阳门外关东店?
走资派还在走
地铁(好像是10号线)有一站,金台夕照
加州耍猴人
对,和其他12个帝陵不在一起。在西南方向。另外一个景泰陵,在颐和园与香山之间,位于

一个军队干休所大院内,我也和几个哥们进去了。上个世纪末,大学生的学生证还是很值钱的。一个门口遛弯的退休老干部把我们领进去的。

加州耍猴人
抱歉,应该是道陵夕照。道陵,是金章宗的陵墓。后来被毁了,乾隆皇帝才改成“金台夕照”,这俩

我都没见过。正经体验过的:

卢沟,琼岛,太液,银锭,西山,居庸

感谢您的纠正

走资派还在走
对,是总参大院里。那是朱祁钰的墓。景泰陵本来已经修好了,景泰八年英宗复辟,

英宗复辟后不承认景泰皇帝,不允许埋在皇陵,就埋在了西山。

在那期间,中国的珐琅工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就是用现在的高科技也不能超过,所以叫景泰兰。

后来万历48年7月万历皇帝驾崩,朱常洛即位,8月一日登基,8月30日驾崩。一月皇帝未修陵墓。大臣想起来原先废弃的景泰陵,于是把景泰陵从新装修,把朱常洛给埋了,叫庆陵。

走资派还在走
那年回国,解烤肉季出来。我想看看银锭观山,在银锭桥儿上往西一看,一片灰茫茫的,还观山?雾霾!
l
leileileilei
13陵是我最有感觉地方, 曾经在那里住过半年,

当时还未没怎么开发, 只有定陵和长陵修整开放,但是游人不多, 其他的陵没人管, 随便进, 有的还完整, 有的就只剩下个碑或院墙了。记得13陵最美的时候是下午4点关陵以后, 游人都走了,路上根本就没车,也没人, 整个13陵大区都非常的宁静,安详, 站在高 处, 远眺沿山脚星星点点分布的各个陵园, 大片的的果园, 绿色的田地,高大的杨树绘出龙一样的道路, 红墙,黄瓦,青山, 蓝天,夕阳,水库,再配上各陵村的袅袅炊烟,真的就像在画里 。。。。很是佩服古人的眼光, 选到这样的风水宝地。。。 虽然后来世界各地也走过一些地方, 但是最有味道的还是当时13陵的那个景色。 可惜的是后来的过度开发已经把13陵弄得很拥挤, 已经失去了不少原来的味道了。。。

R
Redcheetah
是皇帝不愿意南撤

还是大臣阻止?

b
boyi0127
当年守陵的老头就告诉我,不久前崇祯的碑就被雷劈了一次!

您说的很对,当年那位守陵的老头就告诉我,不久前崇祯的碑就被雷劈了一次!可见当皇帝的死了以后和我们小老百姓一样,老天也不会特别照顾他們!

加州耍猴人
那大院门口的牌子是“总参N部第N干休所”,用"N“不是想替他们保密,是年代久远真的忘记了,颐和园到

香山沿途一代的好风水地界儿,基本上都被军队给占了

加州耍猴人
那玩意儿真得看老天爷,刮两天西北风之后,一准儿能瞧见
平等性
写得真好!有才!
通州河
佩服一下,这记忆估计从小就是神童。
大江川
饭兄高见,而且这数字用的爽利。哈哈哈。赞。
b
boyi0127
开放思陵不但在观光、带动地方经济、保存古迹、宣扬历史教育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BeijingGirl1女士(先生):您关于开放思陵的想法非常宝贵!

当年思陵守陵老头对我说:“本有人打算把思陵开发观光,结果觉得商业性不大,也就作罢了!”

 

可是如今每年游览“八达岭长城——十三陵”这一线的游客,我估计超过1千5百万(今年瘟疫期除外)。如果把思陵开放,再少也会有好几百万人去看看。商业性的利益非常大!

因为除了唐宗宋祖、秦皇汉武,朱元璋、武则天几个人之外,崇祯的名气绝不比哪个差,而且他是最悲惨、最戏剧化、最值得同情、怜惜、最值得后人吸取教训的。把他的墓稍微整理一下,该破烂的就让它破烂,加些史料、故事、连续剧等噱头,保证有不少人有兴趣。

 

开放思陵不但在观光、带动地方经济、保存古迹、宣扬历史教育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只惜我已离开北京多年,人际疏远。不知您,或其他在北京的朋友們能否去呼吁、促成這件事?这也将是对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

 

 

b
boyi0127
CMG 先生, 先父在1948年秋与其老友李可染先生,亲眼见到那三百年的老槐树!

CNG先生,多谢您提供关於煤山老槐树是在晚清被毁的资料。但我父亲生前多次对我说,他1948年秋在北京(当时还叫北平),与老友李可染伯伯一起去紫禁城和景山游览时还亲眼见到老槐树绑了枷锁。现在的年轻槐树是改革开放时期,而不是民国初年,种的。
只惜我父早已作古,否则我一定替您再去问他。

b
boyi0127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这棵树被当成“四旧”不祥之物,被直接砍掉了。

CNG 先生, 请见如下的另一份资料:

吊死崇祯皇帝的那棵树,如今怎么样了呢?按理说一颗槐树是可以上百年不死的,有的树活三五百年也不是不可能的,这颗歪脖子树没有那么幸运,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这棵树被当成“四旧”不祥之物,被直接砍掉了。

又及: 我于1978年夏天回国访问,导游打我们参观紫禁城和景山,根据我的记忆,当时原址已没有槐树,而导游说是:“文革中被红卫兵砍了!”

加州耍猴人
十三陵整体陵园很精致,一个座天寿山就装下了一个朝代。相比之下,汉唐

陵园虽然粗旷,但是宏大的多---需要陕西一个省才装得下。

K
Ken99
崇祯当时绝对应该命吴三桂护驾南迁,把北京留给李自成和多尔衮互斗,没准两败俱伤
1
19428182
The new Chinese scholar tree is useful if it's strong enough.
t
ttyz99
好贴好贴,感谢分享! 我唯一去过就是定陵,印象里啥都没有。小孩就是想看金银财宝的:)
大江川
然后,再重赏袁吴诸将,用国家武力削除东林党之腐,国势必强,努尔之辈岂可皇太极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