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观察组(英语:United States Army Observation Group),俗称“迪克西使团”(Dixie Mission),是美国首次尝试与当时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八路军建立官方关系,共同抗日,利用陕北太行等地区侦查日寇,获取战略情报等。并深入华北敌后,直接为美军航空部队利用中国基地对日作战和美军未来在中国沿海地区登陆收集第一手情报,并认为派观察组去延安对美国在政治上十分必要。
使团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4年7月22日开始,到1947年3月11日结束。
美军观察组与延安八路和共党合作颇欢,默契互利。
观察组以美军包瑞德上校为首(其后有接替)。包括美国驻华外交官范宣德、小约翰·佩顿·戴维斯、谢伟思,因他们三个的英文名字都是“约翰”,都是主张联共抗日的,被称为“约翰三杰”John The Three。
In early July 1944, the U.S. Army Observer Group (renamed the Yenan Observer Group in July 1945) left Chongqing (Chungking), the temporary capital of Nationalist China, to journey to Yan'an (Yenan),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movement, seeking to use communist guerrillas in the war against Japan. The operation was dubbed the Dixie Mission because it was entering "rebel territory." Led by Colonel David D. Barrett, the group's number fluctuated between one and two dozen junior military observers, technicians, embassy officials, and operators of the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
Efforts proved abortive, for by January 1945 communist and American hostilities had grown, and U.S. involvement on behalf of Chiang Kai-shek had deepened.
美军观察组(英语:United States Army Observation Group),俗称“迪克西使团”(Dixie Mission),是美国首次尝试与当时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八路军建立官方关系,共同抗日,利用陕北太行等地区侦查日寇,获取战略情报等。并深入华北敌后,直接为美军航空部队利用中国基地对日作战和美军未来在中国沿海地区登陆收集第一手情报,并认为派观察组去延安对美国在政治上十分必要。
使团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4年7月22日开始,到1947年3月11日结束。
美军观察组与延安八路和共党合作颇欢,默契互利。
观察组以美军包瑞德上校为首(其后有接替)。包括美国驻华外交官范宣德、小约翰·佩顿·戴维斯、谢伟思,因他们三个的英文名字都是“约翰”,都是主张联共抗日的,被称为“约翰三杰”John The Three。
包瑞德 精通汉语,与朱德直接交谈,无需翻译。
着色照片
观察组组长包瑞德上校,在延安曾劝毛泽东放弃武装到国民政府里做官。
包瑞德提出把美军发给他们每人每天6元的伙食补贴交给延安方面时,被周恩来婉言谢绝:延安的“共产党人把为使团提供食宿当成义务。”
迪克西使团团员安置在延安北门外的“边区司令部”附近烧砖筑窑,在“边司”的操场和菜地上建筑了三层楼高的气象观测楼、仓库(堆满了空运或空投的气象器材、通讯器材、食品药品和被服)、餐厅和警卫室,大门旁搭起了汽车棚和发电机房。观察组的庭院左侧有一片稀疏的柳林,观察组人员常常在林中打羽毛球、办舞会。配备四辆崭新的草绿色小吉普、两台中吉普,但观察组无专职司机,组长包瑞德上校有时也要亲自驾车去东关机场接飞机。1947年3月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这些吉普车也用上了。
观察组配备的中方人员有两名英语翻译、四名后勤管理员、八名厨师、一名女打字员、一个警卫班。从延安自然科学院调来两男两女配合搞气象观测。
美军观察组的人,也是人,
与延安军民一起修建延安机场,还乐此不疲!
1944年10月日军轰炸机飞临延安,专门轰炸美军观察组。人员都躲进窑洞防空。
1944年10月19日,史迪威接到马歇尔召他回国的电报。这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转变为完全支持蒋介石。美国驻华大使克拉伦斯·高斯也被迫辞职。
1944年10月22日,戴维斯抵达延安当晚就与毛泽东专门商议美军在连云港登陆之事。戴维斯甚至和包瑞德一起把他们的“登陆作战计划草案”交给了中共。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使命宣告结束,但是还有许多未了事宜和国共之间的联络有待继续,因此观察组仍留在延安,改为美军联络组,执行美国和中共之间的联络任务。
1945年8月25日早上8点钟,中共中央决定派遣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林彪、肖劲光、滕代远、陈赓、薄一波、江华、宋时轮、陈锡联、杨得志、李天佑、张际春、王近山、邓克明、邓华、陈再道、聂鹤亭、傅秋涛等二十位高级军政领导人在延安东门外机场搭乘美军观察组的C-46军用运输机起飞去太行区黎城县长宁村临时备降机场,赴前线组织对日大反攻与受降。
1945年9月下旬,美军海军陆战队拟在烟台“登陆”,并要求八路军胶东部队及中共烟台市政府撤离该市。叶剑英致美军观察组负责人叶顿上校,请其转告美军“有关司令部”停止中共曾经期望的登陆的函电。
1947年3月,胡宗南所部对陕北发动总攻,美军联络组也在此时撤销,人员飞重庆。
OPERATION DIXIE. 迪克西使命
In early July 1944, the U.S. Army Observer Group (renamed the Yenan Observer Group in July 1945) left Chongqing (Chungking), the temporary capital of Nationalist China, to journey to Yan'an (Yenan),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movement, seeking to use communist guerrillas in the war against Japan. The operation was dubbed the Dixie Mission because it was entering "rebel territory." Led by Colonel David D. Barrett, the group's number fluctuated between one and two dozen junior military observers, technicians, embassy officials, and operators of the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
Efforts proved abortive, for by January 1945 communist and American hostilities had grown, and U.S. involvement on behalf of Chiang Kai-shek had deepened.
1945年2月28日美国外交官谢伟思和卢登写了最后一份分析时局的报告给美国国务院,建议与中共进行军事合作以击败日本。这个报告得到当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馆代办乔治·艾哲逊的同意和批发。这封电报得到了美国国务院亚洲司司长约翰·文森特支持,认为美国应当利用中国一切能同美国合作的力量对日作战。但在美国国内述职的赫尔利看到这封电报后极为愤怒,表示只可能执行援蒋政策,不想也无能促进国共和解,更不要说要国民政府进行民主改革。
1945年6月,谢伟思被美国联邦调查局以通共间谍嫌疑逮捕。两个月后,美国国务院听证会宣布谢伟思无罪。1950年代初麦卡锡主义猖獗时,谢伟思又受到迫害,被开除出国务院。但是,谢伟思不服控告,不停地抗辩。美国最高法院终于判谢伟思无罪,又回到国务院任职。1963年,谢伟思在五十三岁的时候决定提前退休,去从事国际问题研究工作。
冷战初期,包瑞德也被美国政府中亲中国国民党的人谴责,成为麦卡锡主义的牺牲品。包瑞德升准将被否决,旋即退役,到科罗拉多大学教中文谋生。
-----------
包瑞德上校(英语:David Dean Barrett,1892年8月6日-1977年2月3日),美国军人、外交家、中国通。
1944年曾任美军驻延安观察组(迪克西使团)组长。二战后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处驻北平处长。
1949年10月从北平离开华。
1950年,他与贾瑞德海军少将、郝士敦空军上校一同成为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在台湾重设后的第一代武官。
从美国陆军退役后,担任科罗拉多大学教授,开设中文教学课程。
朱德 包瑞德
图中谢顶背影者 为 包瑞德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与民进党亲和,比台独有益。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