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后,为了补充和加强新四军的力量,八路军黄克诚部被转入新四军的麾下,成为新四军三师,辖七旅、八旅和十旅。因为与新四军在服装和战斗力上的明显差距,他们对外经常以八路军自居(当时八路军每人有10到20发子弹,新四军5发左右或多一点,不会超过10发,八路军粗布军装,新四军细布)。
一九四二年四月,我父亲因聚众偷盐(海边吃饭本钱)被八路军俘获。在要么严惩、要么参加八路既往不咎的处置下,父亲领众人参加八路,差不多50多人,两个排,父亲被任命为副连长。此时苏北战事较为平静,与日军的正面冲突很小,偶尔与伪军有零星战斗。大的战斗都是和国民党韩德勤部抢地盘,俗称打顽军。打顽军也是理直气壮,绝不手软,父亲回忆道:当然,唯有这一切是扩大根据地和根据地的建设。父亲于是被抽调出来去支援地方,直接接手村长(对内称武工队长),专门为八路军筹粮征兵,并监督地方治安。据父亲回忆,一个大村的村长是麻雀虽小,杂事太多。比在连队里难办多了,最让他憋屈的是,二年间驳壳枪只打过二发子弹,还是因有人征兵后开小差逃跑制止时警告作用的。
说到抢地盘,父亲回忆,43年后,日军主动撤出苏北3~5个县,对外宣称是支援太平洋战争。每次都是他们八路军事先得到准确情报,因此这几个县都是新四军占领了。
45年初,父亲归建,担任八旅的一个加强连指导员。参加阜宁战役和两淮战役,这才是和伪军正面较量,每次歼灭四五千人上下,也算战役级的。
46年9月林彪去东北的路上,打电报给黄克诚,要他带领部队火速赶赴东北。原本父亲整装待发,却因父亲有地方经历,于是被当做种子,留在苏北,至此完全离开主力部队,归为地方。
1. 八路军第5纵队改名新四军3师时辖7旅,8旅,9旅,共2万余人。
新四军彭雪枫4师被国军打残后,张爱萍接任牺牲的彭雪枫任4师师长。3师支援4师,用完整的9旅换被打残的10旅,正好钟伟从李先念5师逃跑过来,钟伟任10旅旅长,
2. 去东北,不应该是林彪发电让黄克诚去东北。
1945年815抗战胜利后,共军中黄克诚是第一个提出来派5万,最好10万人去东北的。刘少奇因此提出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
黄克诚去东北应该和山东军区肖华一起起行的,不过路途比山东远,又是走旱路,所以肖华乘船先到东北的。
黄克诚7万人中,3.5万地方部队,3.5万野战部队。3.5万野战部队到了东北辽西走廊后,只剩了3.2万人,开小差的2000多人。抗战胜利了,苏北人不愿意去寒冷的东北。
我们图书馆里有。2000多人开小差,路上偷着跑掉了。
张正隆的《雪白血红》里面也讲到这段。
与38相比离休差一个月工资~~))
只是在过一座木桥时,一个排在骑马把木桥踩塌了。
彭明治枪毙了排长。
吴法宪不同意,向上级告了彭明治。
后来的回忆文章由于当事人不在了或无法考证等原因,就有吹嘘,夸张现象。
1. 黄克诚南下是在40年5月。由于40年4月汪伪政权成立,江苏日伪力量徒然加强,所以南下支援。转战5个月,到40年10月与粟裕会师。
2. 皖南事变是在41年1月,不是42年。
3. 到43年,韩德勤本部已经是呆在新四军根据地里面躲避日军,他已经没有兵力抢地盘了,不存在抢地盘的事情了。而新四军扩大的根据地,也不是日军主动放弃,是新四军打下来的。日军确实因为太平洋战争抽调了兵力,所以守城能力变弱,但还是打下来的。
4. 三师进东北,是朱德军令而非林彪军令,而且是在鬼子投降前就得到了这个命令。当时朱德是总司令,而林是抗大校长。不存在林彪发军令的可能。在45年夏两淮战役之后,7月8月间,黄部就开始安排谋划北进,当时鬼子都还没投降。在10月份就到了山东东营一带。两个月走这段路,很不容易了。期间日本投降、蒋军抢接收、美军登陆青岛控制济南,而三师的任务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赶到渤海沿海再说。要是等林彪就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再给黄发军令,黄花菜都凉了。黄克诚在得到赴东北的命令后,就开始给中央发报建议林彪挂帅东北--其实毛泽东就是这样安排的,但并未告知黄克诚。所以黄克诚一直以为林彪还是抗大校长。
5. 三师进东北,把很多江苏籍战士留在了苏北和山东,而从山东八路里抽调了东北籍和华北诸省的战士加入。这个过程是在从江苏到东营的路上完成的。然后到了东营稍事修整,就渡海奔东北了。这个换兵过程,可谓神奇,各方配合极为默契,时间点掐的很准:三师到了一处,就有北方籍战士等在那里,然后留下一部分南方战士,带走北方战士。可见当时中共各方面组织能力之强悍。
三师北上,沿途换了不少兵,把江苏和南方兵留下,带上东北山东或其他北方籍战士。
太祖向南防御向北进攻的战略,是在45年6月7月间(甚至可能更早)就开始部置安排的。但这个事情是要瞒着蒋介石的。蒋知道的越晚越好。
刘少奇在45年9月向全党公开了“向北进攻向南”防御“的战略。以当时情况,中共全党知道了,蒋介石就肯定能知道。当时太祖在重庆谈判。结果太祖一听说刘在全党通知了这个战略,就立刻提前离开重庆。这事刘少奇是差点把毛卖掉。
这事虽然没有证据显示刘企图借刀杀人,但确实差点让毛处于危险之中。而且在东北,刘也确实导致了一个反覆,他更改了太祖最初安排林彪挂帅东北的安排,改用彭真当东北局书记,差点丢掉东北。是太祖回来后,再次用林彪挂帅,调回了彭真。
伟光正的宣传和那些回忆录里的平实叙述,有点不沾边。
连城1944年11月5日在刘公岛伪军起义,只是班长。1945年9月海军支队随郑道济挺进东北,参加八路仅仅一年,就升到了副团职,和曲波同级。曲波授予上校。
也没想当个一官半职。辽沈战役东北解放后,东民籍战士也不愿意进关,也想回家种地。
彭真是政治局委员,张闻天,高岗,陈云都是政治局委员。彭真是以中将军衔(临行前授予的)去东北与苏军交涉的。
彭真是刘少奇的人,没错,但是主席开始也并没有安排中央委员林彪为东北一把手的打算。
是东北战局开局不利,而东北是以军事斗争为主,不是以开辟根据地为主。在这种情况下,撤换彭真,让林彪为党政军一把手。
高岗,陈云,罗荣桓都支持林彪。彭真拉拢周保中,陈光等人,周保中没有站队。
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段叔权主持编纂东北解放战争史,彭真企图为自己在东北的工作失利翻案,要插手编纂;陈云坚决反对,彭真工作就是失误。结果段叔权很为难,找江泽民。江泽民说:两种版本都保留,让后人做判断。陈云先过世,彭真把持着编纂,笑到了最后,活着长命是硬道理。
后来把曲波的牧丹江军区2支队2团补充到了1纵了。
作者大都是民主人士,原国军战犯等,都夹着尾巴做人,一般不会说假话。
当时一机部/铁道部机车车辆局副局长是副军正师级,所以曲波从一纵(38军)正团转业到工业,升得更快。
1)我没有说,皖南事变是42年(是你给我的帽子:)),只说我父亲42年4月入伍。至于他入伍之前的事,应不属于他回忆的内容;
2)43、44两年他们主要就是扩大地盘,与日伪军少,自然就与顽军多。至于日军几县撤出,当时苏北这是事实呀。
3)林彪本来去山东,路上行程改变。给山东罗部、苏北黄部自己的老部队发电文催促,与朱德的命令不矛盾吧?
1. 已在东北的周保中的东北人民自卫军(抗日联军)4.8万人;
2. 新四军开拔前3师已经把老弱病残的留在了地方军区,补充了精兵,达到满员35000人;
7旅,8旅,10旅,每个旅十足8000人;3个独立团特务团,每个团2500人;师直3500人。
成为进军东北的编制最完整的部队。
3. 山东军区进军东北的6.5万人的编制比较小:
肖华率山东军区直属机关4000人;
8个主力师中的5个师,每个师7500人,又2个团5000人,共42500人;
万毅的滨海支队3500人(师级);
郑道济的海军支队1000人(师级);
一个教导旅3000人;
30个架子团(从班长配备到团长,没有士兵的空架子团),11000人。
4. 陕甘宁晋绥10000多人;
359旅陈伯钧,刘转连,晏福生部;
贺晋年部;
教导旅黄永胜部。
关内出关总计11万人。
5. 另外,冀热辽军区李运昌部:
曾克林唐凯16分区3500人,一个月就发展成6万人;
沙克1000人;
1947年,李运昌的冀热辽军区划给林彪,一次性给林彪8万人,包括程子华段苏权等人。
1945年9月23日,黄克诚在被其部解放了的淮安城接到中央军委命令,令他率领新四军第三师开赴东北。
1945年9月28日,新四军第三师主力4个旅和3个特务团3.5万余人,在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和第二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的率领下,从苏北启程,浩浩荡荡地向山东进发,加入了10万大军创建东北根据地的行列。
应该评中将,曾和黄永胜争抢八纵司令。
鬼子来了这些人逃了,现在回来要拿回土地。但对于坚持抗战的根据地农民来说,他们在这地上种了八年,也和鬼子对抗了八年,也已经接受了“平均地权”的思想,且鬼子投降正是收获季节,这地里的收获怎么算?
而且“平均地权”既是共产党的主张,也是三民主义的主张。蒋介石讲三民主义,唯独不讲“平均地权”。
蒋介石抗日胜利时的政策,就是允许回乡地主无条件拿回土地。结果事情最后演变成了还乡团和民兵的血腥互杀。
很多战士受不了这个,回老家打还乡团去了。
皖南事变后,为了补充和加强新四军的力量,八路军黄克诚部被转入新四军的麾下,成为新四军三师,辖七旅、八旅和十旅。因为与新四军在服装和战斗力上的明显差距,他们对外经常以八路军自居(当时八路军每人有10到20发子弹,新四军5发左右或多一点,不会超过10发,八路军粗布军装,新四军细布)。
一九四二年四月,我父亲因聚众偷盐(海边吃饭本钱)被八路军俘获。在要么严惩、要么参加八路既往不咎的处置下,父亲领众人参加八路,差不多50多人,两个排,父亲被任命为副连长。此时苏北战事较为平静,与日军的正面冲突很小,偶尔与伪军有零星战斗。大的战斗都是和国民党韩德勤部抢地盘,俗称打顽军。打顽军也是理直气壮,绝不手软,父亲回忆道:当然,唯有这一切是扩大根据地和根据地的建设。父亲于是被抽调出来去支援地方,直接接手村长(对内称武工队长),专门为八路军筹粮征兵,并监督地方治安。据父亲回忆,一个大村的村长是麻雀虽小,杂事太多。比在连队里难办多了,最让他憋屈的是,二年间驳壳枪只打过二发子弹,还是因有人征兵后开小差逃跑制止时警告作用的。
说到抢地盘,父亲回忆,43年后,日军主动撤出苏北3~5个县,对外宣称是支援太平洋战争。每次都是他们八路军事先得到准确情报,因此这几个县都是新四军占领了。
45年初,父亲归建,担任八旅的一个加强连指导员。参加阜宁战役和两淮战役,这才是和伪军正面较量,每次歼灭四五千人上下,也算战役级的。
46年9月林彪去东北的路上,打电报给黄克诚,要他带领部队火速赶赴东北。原本父亲整装待发,却因父亲有地方经历,于是被当做种子,留在苏北,至此完全离开主力部队,归为地方。
1. 八路军第5纵队改名新四军3师时辖7旅,8旅,9旅,共2万余人。
新四军彭雪枫4师被国军打残后,张爱萍接任牺牲的彭雪枫任4师师长。3师支援4师,用完整的9旅换被打残的10旅,正好钟伟从李先念5师逃跑过来,钟伟任10旅旅长,
2. 去东北,不应该是林彪发电让黄克诚去东北。
1945年815抗战胜利后,共军中黄克诚是第一个提出来派5万,最好10万人去东北的。刘少奇因此提出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
黄克诚去东北应该和山东军区肖华一起起行的,不过路途比山东远,又是走旱路,所以肖华乘船先到东北的。
黄克诚7万人中,3.5万地方部队,3.5万野战部队。3.5万野战部队到了东北辽西走廊后,只剩了3.2万人,开小差的2000多人。抗战胜利了,苏北人不愿意去寒冷的东北。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我们图书馆里有。2000多人开小差,路上偷着跑掉了。
张正隆的《雪白血红》里面也讲到这段。
与38相比离休差一个月工资~~))
只是在过一座木桥时,一个排在骑马把木桥踩塌了。
彭明治枪毙了排长。
吴法宪不同意,向上级告了彭明治。
后来的回忆文章由于当事人不在了或无法考证等原因,就有吹嘘,夸张现象。
1. 黄克诚南下是在40年5月。由于40年4月汪伪政权成立,江苏日伪力量徒然加强,所以南下支援。转战5个月,到40年10月与粟裕会师。
2. 皖南事变是在41年1月,不是42年。
3. 到43年,韩德勤本部已经是呆在新四军根据地里面躲避日军,他已经没有兵力抢地盘了,不存在抢地盘的事情了。而新四军扩大的根据地,也不是日军主动放弃,是新四军打下来的。日军确实因为太平洋战争抽调了兵力,所以守城能力变弱,但还是打下来的。
4. 三师进东北,是朱德军令而非林彪军令,而且是在鬼子投降前就得到了这个命令。当时朱德是总司令,而林是抗大校长。不存在林彪发军令的可能。在45年夏两淮战役之后,7月8月间,黄部就开始安排谋划北进,当时鬼子都还没投降。在10月份就到了山东东营一带。两个月走这段路,很不容易了。期间日本投降、蒋军抢接收、美军登陆青岛控制济南,而三师的任务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赶到渤海沿海再说。要是等林彪就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再给黄发军令,黄花菜都凉了。黄克诚在得到赴东北的命令后,就开始给中央发报建议林彪挂帅东北--其实毛泽东就是这样安排的,但并未告知黄克诚。所以黄克诚一直以为林彪还是抗大校长。
5. 三师进东北,把很多江苏籍战士留在了苏北和山东,而从山东八路里抽调了东北籍和华北诸省的战士加入。这个过程是在从江苏到东营的路上完成的。然后到了东营稍事修整,就渡海奔东北了。这个换兵过程,可谓神奇,各方配合极为默契,时间点掐的很准:三师到了一处,就有北方籍战士等在那里,然后留下一部分南方战士,带走北方战士。可见当时中共各方面组织能力之强悍。
三师北上,沿途换了不少兵,把江苏和南方兵留下,带上东北山东或其他北方籍战士。
太祖向南防御向北进攻的战略,是在45年6月7月间(甚至可能更早)就开始部置安排的。但这个事情是要瞒着蒋介石的。蒋知道的越晚越好。
刘少奇在45年9月向全党公开了“向北进攻向南”防御“的战略。以当时情况,中共全党知道了,蒋介石就肯定能知道。当时太祖在重庆谈判。结果太祖一听说刘在全党通知了这个战略,就立刻提前离开重庆。这事刘少奇是差点把毛卖掉。
这事虽然没有证据显示刘企图借刀杀人,但确实差点让毛处于危险之中。而且在东北,刘也确实导致了一个反覆,他更改了太祖最初安排林彪挂帅东北的安排,改用彭真当东北局书记,差点丢掉东北。是太祖回来后,再次用林彪挂帅,调回了彭真。
伟光正的宣传和那些回忆录里的平实叙述,有点不沾边。
连城1944年11月5日在刘公岛伪军起义,只是班长。1945年9月海军支队随郑道济挺进东北,参加八路仅仅一年,就升到了副团职,和曲波同级。曲波授予上校。
也没想当个一官半职。辽沈战役东北解放后,东民籍战士也不愿意进关,也想回家种地。
彭真是政治局委员,张闻天,高岗,陈云都是政治局委员。彭真是以中将军衔(临行前授予的)去东北与苏军交涉的。
彭真是刘少奇的人,没错,但是主席开始也并没有安排中央委员林彪为东北一把手的打算。
是东北战局开局不利,而东北是以军事斗争为主,不是以开辟根据地为主。在这种情况下,撤换彭真,让林彪为党政军一把手。
高岗,陈云,罗荣桓都支持林彪。彭真拉拢周保中,陈光等人,周保中没有站队。
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段叔权主持编纂东北解放战争史,彭真企图为自己在东北的工作失利翻案,要插手编纂;陈云坚决反对,彭真工作就是失误。结果段叔权很为难,找江泽民。江泽民说:两种版本都保留,让后人做判断。陈云先过世,彭真把持着编纂,笑到了最后,活着长命是硬道理。
后来把曲波的牧丹江军区2支队2团补充到了1纵了。
作者大都是民主人士,原国军战犯等,都夹着尾巴做人,一般不会说假话。
当时一机部/铁道部机车车辆局副局长是副军正师级,所以曲波从一纵(38军)正团转业到工业,升得更快。
1)我没有说,皖南事变是42年(是你给我的帽子:)),只说我父亲42年4月入伍。至于他入伍之前的事,应不属于他回忆的内容;
2)43、44两年他们主要就是扩大地盘,与日伪军少,自然就与顽军多。至于日军几县撤出,当时苏北这是事实呀。
3)林彪本来去山东,路上行程改变。给山东罗部、苏北黄部自己的老部队发电文催促,与朱德的命令不矛盾吧?
1. 已在东北的周保中的东北人民自卫军(抗日联军)4.8万人;
2. 新四军开拔前3师已经把老弱病残的留在了地方军区,补充了精兵,达到满员35000人;
7旅,8旅,10旅,每个旅十足8000人;3个独立团特务团,每个团2500人;师直3500人。
成为进军东北的编制最完整的部队。
3. 山东军区进军东北的6.5万人的编制比较小:
肖华率山东军区直属机关4000人;
8个主力师中的5个师,每个师7500人,又2个团5000人,共42500人;
万毅的滨海支队3500人(师级);
郑道济的海军支队1000人(师级);
一个教导旅3000人;
30个架子团(从班长配备到团长,没有士兵的空架子团),11000人。
4. 陕甘宁晋绥10000多人;
359旅陈伯钧,刘转连,晏福生部;
贺晋年部;
教导旅黄永胜部。
关内出关总计11万人。
5. 另外,冀热辽军区李运昌部:
曾克林唐凯16分区3500人,一个月就发展成6万人;
沙克1000人;
1947年,李运昌的冀热辽军区划给林彪,一次性给林彪8万人,包括程子华段苏权等人。
1945年9月23日,黄克诚在被其部解放了的淮安城接到中央军委命令,令他率领新四军第三师开赴东北。
1945年9月28日,新四军第三师主力4个旅和3个特务团3.5万余人,在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和第二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的率领下,从苏北启程,浩浩荡荡地向山东进发,加入了10万大军创建东北根据地的行列。
应该评中将,曾和黄永胜争抢八纵司令。
鬼子来了这些人逃了,现在回来要拿回土地。但对于坚持抗战的根据地农民来说,他们在这地上种了八年,也和鬼子对抗了八年,也已经接受了“平均地权”的思想,且鬼子投降正是收获季节,这地里的收获怎么算?
而且“平均地权”既是共产党的主张,也是三民主义的主张。蒋介石讲三民主义,唯独不讲“平均地权”。
蒋介石抗日胜利时的政策,就是允许回乡地主无条件拿回土地。结果事情最后演变成了还乡团和民兵的血腥互杀。
很多战士受不了这个,回老家打还乡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