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给中国这些技术也是奖励毛泽东珍宝岛朝苏联大哥开枪的壮举。
毛主席和尼克松坐在一起的时候,心里想,我总算能饮进些西方技术了。
去他妈的共产主义吧。
冶金钢铁,石油化纤,能源等等关键行业全面升级换代,也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仿造和技术提升。
70年代初的引进主要还是解决吃穿住这些基本问题,后来的引进是真正的行业提升。
放弃大锅饭,允许私人企业。一句话,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充分发挥老百姓的积极性。
谁说老子建国以后没干好事。老子今天也引进一些西方技术。
去尼玛蛋的共产主义老大哥。去温度尔汗找林彪吧。
滚你妈蛋的苏联赫鲁晓夫,去找刘卫黄吧。
去他妈的马屁精!
五十年代就批评对苏联的“技术一边倒”,62年起大规模引进西方和日本的成套设备技术。文革爆发,中断了这一进展。70年代中美缓和以后才重新开始,其中又受到江青的蜗牛事件干扰。改革开放以后,抛弃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有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技术引进。
有文章专门谈六十年代初的大规模成套设备和技术引进。
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
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是一项新的、极其重要的任务,为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成立成套设备进口五人小组,由方毅(外办兼计委)、李强(外贸部)、张有萱(科委)、叶林(经委)、柴树藩(计委)组成,方毅为组长,柴树藩为副组长。五人小组的任务是在从西方国家进口成套设备的谈判和进口过程中,就各部门提出但外贸部和其他部门所不能解决的有关政策和工作问题提出意见,向总理和外贸三人小组作报告,并处理总理交办的其他工作。
为尽快解决人民吃饭穿衣问题,1962年6月25日,国务院财贸办、国家计委和化工部联合向李先念副总理、李富春副总理和周恩来总理报告,提出向资本主义国家购买生产维尼龙和合成氨先进成套设备。报告指出,日本生产维尼龙的方法比较先进,其原料消耗定额比朝鲜低得多,自动化程度高,占地面积小,也可能做到五年以上的延期付款,从发展中国合成纤维的需要和几年之后的外汇支出可能性考虑,可以购买日产30吨、50吨的各一套,作为样板厂,两套需用外汇6400万美元。同时,从意大利进口年产5万吨的合成氨厂,转口给阿尔巴尼亚。毛泽东、周恩来很快批准了这个报告。随后在1963年下半年到1964年,中国政府先后与日本、荷兰、英国、意大利、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厂商签订了15项成套设备进口合同,总金额达13127万美元,其中现汇交易3050万美元,延期付款金额为9126万美元。这15项成套设备是:(1)日本供应的五项:年产11000吨第一套维尼龙成套设备,年产18000吨第二套维尼龙成套设备,每小时产乙炔1100立方米的干式乙炔设备,气动与电动量仪工厂成套设备;(2)荷兰供应的年产16万吨的尿素工厂;(3)英国供应的三项:年产10万吨合成氨厂,年产5000吨的聚丙烯成套设备,年产28000吨的高压聚乙烯成套设备;(4)法国供应的二项:年产7500吨的丁醇、辛醇成套设备,磁带地震仪勘探设备;(5)意大利供应的三项:年产5万吨的合成氨厂(转口阿尔巴尼亚),年产5万吨合成氨所需要的重油气化装置,年处理10万吨原料油的铂重整联合装置;(6)联邦德国供应的年产36000吨乙烯、22000丙烯石油裂解及烃烯分离装置设备。
上述成套设备中,有10项是为了解决中国人民的吃、穿、用问题所需的,其余项目同发展中国机械、石油工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出这次引进成套设备的重点。而且,这些设备和技术都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在购买条件和价格上一般也比较合理,如:(1)在支付条件方面,有9项成套设备订货是延期付款,一般在签订合同后先预付合同总金额的10%,在交付设计和设备时再付15%,其余75%的货款在交货以后分五年付清。这对当时外汇紧缺的中国是一个优惠的条件。(2)合同规定的交货也比较集中,一般从第一批交货开始到交完,相隔只有半年时间,最多不过一年,而且卖方还承担在规定的期限内使工厂正常投入生产的义务。(3)合同中都明确卖方必须保证产品数量、质量和消耗定额三大指标,否则卖方应向买方支付一定比例的罚款。此外,大部分合同都规定中方有权派人到卖方工厂参加设备验收,这对中国摸清国外的技术是有好处的。
中苏关系恶化以后,中国更加注重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和与之配套的工业技术,以及国民经济中缺门短线的新技术。1963年,在《1956-1967年十二年远景规划》基础上修改编制的《1963-1972年十年科技发展规划》,一改50年代全面发展科学技术的做法,本着“有所赶、有所不赶”的原则,提出:“集中力量解决中国经济建设中急需的、重要的科学技术问题,在任务的安排上,着重打基础,抓两头。抓两头就是一头抓农业和有关解决吃穿用问题的科学技术,一头抓配合国防尖端的科学技术。打基础就是要迅速提高工业科学技术,尤其是基础工业的技术水平,要迅速提高基础科学中的许多有关学科的水平。”所以,这个时期中国引进技术设备的另一个重点是,突破国防尖端技术所需的精密仪器仪表和电子工业设备。1963年11月,国家计委、科委联合向中央提出从西方国家进口一批精密仪器仪表的报告。报告指出,1958年以来,中国仪器仪表工业开始有了发展,已经掌握的有800多种,但多属于中低级精度的产品,高精度的刚刚开始试制。据各方面提出的近几年需要的12大类通用仪器仪表,大约3500种至4000种。除了加速中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速度外,还必须有计划地组织进口一批高级、精密仪器仪表。
上述报告提出,在1964年至1967年内从西方国家进口仪器仪表共需外汇10795万美元。因为高级精密仪器仪表不是年度订货可以订到的,必须有一个几年的较长期的安排和洽谈时间,为此,研究选择了一批大型的、精密的仪器仪表,约6000多台,约需3380万美元,先提出长期预订货方式,1963年开始洽购。其余仪器仪表则视外汇情况在年度进口计划中安排解决。这次要订购的6000多台仪器仪表,包括无线电测量仪器2100台、射线仪器250台、光学仪器1000台、机械量仪300多台、热工仪器450台、电工仪器仪表约350台、分析仪器350多台、气象仪器40台、计时仪器110多台、材料试验机250多台、实验室设备1100多台、电子计算机及外部设备36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很快批准了这个报告,开始洽谈和进口。
1963年9月,国家科委提出了引进冶金、机械、电子工业设备和新技术的66个项目,周恩来总理批准后,向国外派出考察组进行考察和相机询价,此后总理又陆续批准了7个项目。1964年,中央各部门先后提出170多个进口设备的项目,500多个购买技术资料的项目,国家计委结合工业、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长期规划,会同有关部委对这些项目进行综合研究,于9月对个别项目作了调整,最后提出:成套设备项目63项,单项设备项目50项和购买技术资料项目70项,共183项,作为1964年至1965年向国外询价和相机签订合同的项目,这些项目共需外汇3.3亿美元。
这批项目涉及领域,除了石油化工以外,扩大到轻工业、重工业、交通、农业各个行业,重点则逐渐转到冶金、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电子工业等基础工业方面新技术的进口。进口的国家,除了日、荷、英、意、法、联邦德国之外,增加了瑞典、瑞士、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等,共十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批项目主要包括:在冶金工业方面,进口氧气顶吹转炉、大型炼钢电炉、特殊钢厂的关键设备、冷轧带钢、冷轧矽钢片、合金钢挤压机、大口径钢管扩管机、硅的冶炼及提纯、稀有金属的冶炼及加工、法国的电解铝、瑞典的铁矿开采和铜矿开采等先进的设备工艺,金额约1.1亿美元。在机械、仪器仪表工业方面,进口生产仪器仪表材料和元件、液压机械、精密测试仪器、精密轴承、重型汽车、大功率内燃机车和燃气轮发电机、真空设备、大型空气分离机等的设备和工艺,金额5100多万美元。在电子工业方面,进口制造硅、锗半导体器件,以及为制造远程雷达、导弹、飞机、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和控制设备所需的各种新型电子器材和元件的设备和工艺,金额约3000万美元。在石油工业方面,进口新型深井钻机、新型测井仪和地震仪,一种新型炼油方法(加氢异构裂解),制造一些新型油品的添加剂、溶剂、催化剂的设备和工艺,金额约3000万美元。在化学、轻工、纺织和非金属材料工业方面,进口生产尿素、高能燃料、化学纤维浆粕等的设备和工艺,以及一些轻工、纺织工业的样机和小型样板厂,金额约6000万美元。在国防工业方面,引进直升机金属机翼的设备和制造技术、制造导弹精密部件的防尘厂房、装甲车辆发动机的制造设备和工艺,以及胶质炸药原料的喷射法硝化甘油设备。
引进成套技术设备项目的落实
从1962年起,中国开始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项目落实情况总体上是好的。1962年10月,根据几次出国考察的技术代表团的报告和外贸部门同日本、意大利厂商接触的结果,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开始进口。196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先后同日本、荷兰、英国、意大利、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厂商签订了15项成套设备进口合同,总金额为1.3127亿多美元,其中现汇交易3050万美元,延期付款金额为9126万美元,支付利息946万美元。这15项成套设备包括用石油和天然气制造合成氨,用石油裂解、分离取得乙烯和丙烯(这两种气体是有机合成工业的主要原料),从石油提取苯、甲苯、二甲苯(这三种液体是许多有机化学品和梯恩梯炸药的原料),制造新品种的化学肥料,如尿素,制造新品种的塑料和合成纤维,如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腈、维尼龙等的成套设备和专利技术。这15项成套设备是当时世界上在石油化学工业方面主要的新技术成就,有助于加速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发展,以利于逐步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按照合同规定,上述已经订妥的15项成套设备于1964年至1966年交齐,1965年至1967年底陆续建成和投入生产。
1964年还洽谈了12个成套设备项目,即丙烯腈设备,聚丙烯腈纤维厂,硝酸磷肥设备,五千米深井钻机,第一套顶吹氧气转炉,大型电炉,铜矿井下采矿设备,电解铝厂,锗半导体器件厂,精密线绕电阻及电位器制造设备,实心电阻、实心电位器制造设备和加气混凝土设备。这12个项目在1964年底或1965年初签订合同,成功引进。
1965年从西方国家引进、签订合同的成套设备项目有50项,即一、二、三甲胺设备,第二套全循环法尿素设备,钢丝轮胎设备,氰化钠设备,电热法磷酸设备,预水解硫酸盐法制人造纤维浆粕设备(技术资料和关键设备),棉纺厂,加氢异构裂解联合装置,羰基合成装置,聚异丁烯装置,微球型硅酸铝催化剂制造装置,新型矿场地球物理测井仪,特殊钢厂(技术资料和关键设备),大口径无缝钢管扩管车间,合金钢挤压机成套设备,1200毫米20辊冷轧带钢机成套设备,硅半导体材料厂,光栅刻划专利及设备,宝石加工厂,玻璃电极厂,弹性元件制造厂,金属膜应变仪电阻片厂,滤光片厂,微型电机厂,聚酯薄膜连续化生产工厂,热弹性胶的制造和应用技术专利及设备,精密金属材料厂,精密轴承生产线,机床数字程序控制技术和设备,车轮生产线设备,高级磨料和磨具制造技术专利和关键设备,重型汽车技术资料及关键设备,液压元件制造厂,分配式高压油泵厂,拖拉机液压升降装置技术资料和部分精密量具,高速柴油机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大功率内燃机液力传动装置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大型电子计算机,大功率多腔速调管制造技术和设备,金属陶瓷管制造技术和成套设备,光电管及光电池厂,硅半导体器件厂,大功率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玻璃布表面处理成套设备,玻璃棉制品成套设备,石棉选矿设备,聚酯树脂车间,连续磨光玻璃成套设备,第二套顶吹氧气转炉,合成纤维设备。
从1963年6月中国同日本签订第一个进口维尼纶成套设备合同开始,打开了西方国家从技术上封锁中国的缺口。在随后的几年中,中国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典、意大利、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等9个国家引进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电子和精密机械等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成套设备和技术,共84项。④受资料限制和篇幅限制,这84项中的部分项目基本情况列表如下:
成套技术设备引进的重要意义
60年代初期的成套技术设备和新技术引进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1.通过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
通过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和专利,学习和吸取发达国家许多有益的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生产经验,填补了中国科技空白,缩短了科研周期,增强了工业设计能力,完善了生产工艺等。为密切配合原子弹、氢弹和导弹的研究和试验,研制了品种众多、规格特殊、技术条件严格的新型材料、仪器仪表、精密机械和大型设备等,如电子计算机、电子显微镜、高速照相机、氨分子钟、30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等,设计建造了像攀枝花钢铁基地、第二汽车制造厂、成昆铁路、大型水电站和火电站、重型机械厂等成套设备。在一些重大的高科技领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取得令世界叹为观止的重大成就,而且带动核电、航空、航天等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同时,也学习和吸收国外某些先进的理论、观念及普遍适用的法规和科学管理方法,对中国科技政策的制订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通过成套技术设备和专利的引进,也促进了中国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引进成套技术设备提高了生产率,解决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不少难题,加深了我们对这一论断的认识。1963年12月16日,毛泽东在听取聂荣臻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时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1964年5月,毛泽东听取国家计划委员会领导小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初步设想的汇报,当汇报到国家技术政策时,他说:“技术政策很要紧。”当汇报到要逐年减少粮食进口,增加新技术进口时,他说:“很好,必须从明年起就这样做。”周恩来也指出,科学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963年1月,他在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此后十几年,他反复强调和阐述这一思想,并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不懈努力。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样混乱的岁月,他仍极为关注科学技术的建设,并竭尽全力利用一切机会保护科技工作少受干扰,保护一大批科技英才,从而使中国的一些尖端科技(如氢弹、卫星的研制)非但没有中断,而且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为改革开放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理论先导。
2.成套设备和新技术引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60年代初期,中国刚刚经历“大跃进”,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其中最大问题是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这次引进的成套设备和技术,相当多的项目是用于解决吃、穿问题的生产化肥、化纤和烷基苯项目,重点十分突出。成套合成氨和尿素项目,建成投产后,促进农业发展是不言而喻的。农业科学资料表明,施用1公斤尿素,至少可增产稻谷4公斤,增产效果非常显著。在穿的方面,化纤项目全部投产,大量的涤纶、腈纶等合成纤维纺织品和塑料制品对解决中国的服装、鞋帽供应问题,也有重要作用。通过引进这些设备和技术,使中国的化学工业技术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有了一个大的发展,石油工业在勘探技术和油品品种方面赶上世界水平,同时在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特别是仪器仪表工业、电子工业方面解决了一批中国长期摸索、或者曾向苏联提出而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填补了中国工业生产的空白,壮大了工业生产的实力。如196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进口氧气顶吹转炉,大大提高了中国钢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而且,引进尖端技术及重点国防工程配套用仪器2100台,对中国在60年代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和70年卫星上天,无疑有重要作用。
3.通过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培养了技术、管理和外事人才,积累了经验,为70年代初期的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和以后的对外开放创造了一定条件
通过50年代第一次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专家和管理干部,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技术和企业管理上。尽管苏联、东欧国家把当时自己比较好的技术给了我们,但这些技术大多是40年代的。而通过60年代初期成套设备和技术专利的引进,我们真正从西方发达国家学到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技术、管理知识,积累了同西方发达国家打交道的经验,特别是怎样引进软件、怎样开展更高层次的合作等,都有益于70年代初期的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乃至后来的对外开放。后来大规模技术设备引进的很多骨干人才,不少是参与60年代初期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的人员,如这次引进成套设备和专利技术五人小组组长方毅、副组长柴树藩,成为70年代初期大规模引进成套设备的重要成员,参与重大成套设备引进的谈判。
4.这次成套设备和技术专利引进,为70年代初期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奠定了一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时,处在东西方冷战的国际环境下,受美国敌视新中国的影响,西方国家封锁中国,大多数没有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时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在对各国进行贸易时,都必须密切配合我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中,必须紧密配合对外政治斗争。”通过60年代初期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新中国与这些西方国家有了更多经济贸易往来,推动了中国与这些国家政府之间的联系,为70年代初期建立外交关系奠定了一定基础。例如,随着中日民间经贸关系的发展,1962年9月,周恩来会见日本友人松村谦三一行,双方确认以积累渐进方式实现两国政治关系正常化。1964年4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主席南汉宸在访问日本期间,对积累方式的存在目标作了明确解释:“积累方式的目标就是恢复邦交。”1964年7月和1965年1月,中日双方分别在东京和北京设立了半官方性质的“廖承志办事处”和“高崎办事处”。正是有了经贸关系的积累,到70年代初期,随着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综上所述,60年代前期,面对严重经济困难和苏联中断对中国的援助,中共中央做出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决策。这是新中国尝试突破意识形态束缚,第一次面向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加快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科技发展、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在引进和落实这些成套技术设备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另外,在引进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调查、勘查勘测、综合配套、反复比较等研究工作,最后选择最佳落实方案,为项目的投产奠定了基础。利用这些引进设备,加上国内生产设备改造,中国兴建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虽然引进和建设过程中难免有一些缺点,但这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推进了中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起到了承前启后、率先开拓的作用,使中国较早地从苏联、东欧国家转向西方发达国家,为后来的成套技术设备引进,乃至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
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东西,但当时制造的高技术含量东西没有经过长久赖用的过程,总体上质量是不太可靠的。
至于飞机,就算现在,飞机发动机还是没有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我去过很多很多有技术设备引进的大型企业工厂,我对改革开放后的技术提升有直观感觉。
1.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田中角荣访华之后。在此之前,中国跟他们是敌对关系。美国U2飞机还经常到中国上空转悠(被陈毅元帅用竹竿子捅下来三架还是4架)。怎么你这里说他们跟中国可以有正常技术交流?
2. 你提到1962年引进硅半导体材料厂,光栅刻划专利及设备。但当时世界上只有中国和美国在研究开发硅芯片,而且相互是保密封锁的。1957年美国拉出世界第一片单晶硅,中国是在1958年拉出中国的第一片单晶硅。而世界上其他国家那时根本就没注意这个玩意。到1970年前后,中美分别基于硅片开发出了计算机。美国的就是微机了,跟现在的PC机个头差不多,小巧。中国的比较傻大笨粗,理论跟美国用得是一样的,都是基于图灵机。可是工艺落后。中国的硅片尺寸不必美国小,但刻画电路就比较粗,所以做出来的计算机体积跟当时的“小型机”差不多,跟个大号冰箱差不多。那时其他国家的小型机都是晶体管的,不是硅芯片的。所以中国这个"小型机"速度比欧洲和日本的小型机快了十倍不止。当然比不过美国。后来1972年尼克松访华,作为礼物,送了光栅刻划专利及设备给中国。结果中国在74年就又有了新一代"小型机",体积没变,速度又提高了很多(忘了是十倍还是百倍)。你所谓1962年就引进硅半导体材料厂和光栅刻划专利及设备,纯属瞎扯了。62年美国人自己都还没琢磨明白如何在硅片上做出电路来。
3. 中国是在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三个油田建设成功以后,从1970年开始,才实现了燃油自给自足,拥有了多余的石油原料基础,来建设石化技术的化纤和化肥工业。1962年时,大庆油田初步建成,产量还都没有稳定,国内燃油都还没有自给自足,怎么可能建设大型化纤和化肥工厂?
4. 你文中提到30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将其归在60年代初。但这其实是1971年在上海建成。而且,这是全世界第一台30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纯国产,根本不是引进的,因为外国压根就没有。这是文革期间取得的成绩。
5. 你文中提到攀枝花钢铁基地,也被归到了60年代初期的引进。但实际上,攀钢66年开始建设,1970年7月1日,攀钢一号高炉正式出铁。而且,这个还是世界独一号,纯国产,不是引进的也根本没地方引进。攀枝花的铁矿石钒钛铁共生,在此之前,世界上就没有人用这样的铁矿炼过钢和钒以及钛。由于钛的特殊性,要把铁、钒、钛分离,传统炼铁工艺没法用,必须摸索新路。当时的攀枝花人,成功了。攀钢的技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到现在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围绕攀钢的产业链,是世界第二大的钛锭生产基地和世界第二大钒产品生产基地。(第一大钛基地在西安,第一大钒基地在鞍山。总之,钒,钛和钢铁,中国的生产能力是世界第一的,而且超出后面的国家很多倍。)攀钢的建设,也是文革期间的成绩,不是文革前,也不是文革后,而且是独立自主完成的。
你这篇文章,里面还有其他东西,应该也是错误的,把时间线给搅乱了。把文革期间的建设成绩,硬要跟文革剥离开来。
跟日本谈妥引进钢铁厂以后,就开始选址。当时是工程兵在一些地方做水文地质勘探。钢铁厂的高炉焦炉烧结炉都是大家伙,对地层有要求。还要考虑原料运输水利电力等。最后选择了上海宝山。
76年四人帮被抓,上海帮覆灭。于是各地诸侯很多人跳出来抢这个钢铁厂。结果工程兵又重新转了一圈,却找不到比宝山好或差不多的地点。当时华国锋没主意,最后好像是刚刚复出的习仲勋,跟叶帅说不要变了,这才定下来。
要扣字眼呀?帖子里的“文革爆发,中断了这一进展”,用词已经准确了。
其实意思都在那里。中美关系缓和在七十年代初,当然文革尚未结束。标题中的“文革中断了其进展”,显然是指“文革开始”中断了其进展。况且,帖子里的“文革爆发,中断了这一进展”又说明了这一点。
真是鸡蛋里面挑骨头。
66年文革开始,中断了之前已有的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的进展。
注意,转载文章说前文革从西方引进,并不包括美国。根本没有提美国。
再转一篇商务部谈引进外资历史,印证上面文章提到的从西方引进的项目。
=======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遭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并未放弃利用外资的努力。
1959底至1961年初,毛泽东在两次会见日本社会党人士时指出:“我们两国关系搞好了,可以做生意,对我们两国都有好处。”1961年2月,他在会见时任法国参议员、民主社会抵抗联盟主席密特朗时说:“中法虽然没有外交关系,但是人民往来和贸易关系还是可以进行的。”
1963年12月9日,朱德在和全国物价委员会主任薛暮桥的谈话中指出:“自力更生不是说样样东西都要自己制造,和其他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进行贸易,更有利于自力更生。”[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年谱》,人民出版社,1986,第519页。]次年1月他又在听取汇报时指出:“从外国进口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不等于不是自力更生。例如同日本做生意,他们的东西我们用得上,我们的东西他们也用得上,这是双方的需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年谱》,人民出版社,1986,第520页。]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加上六十年代初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有所缓和,中国政府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引进外国技术设备的实践。由于当时建设资金匮乏,党中央决定利用出口信贷和延期付款方式从西欧、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为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轻工业等行业部门进口技术改造和填补生产技术部门缺乏的关键性技术。
1962年9月,经毛泽东批准,中国从日本进口了两套维尼纶成套设备。1963年又先后从日本、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典、意大利等国引进石油化工技术方面的14个成套设备项目。在前两次引进取得成功以后,党和毛泽东对于引进外资有了一些更加积极的提法和表现。1963至1964年间,党中央又先后批准了冶金、精密机械、电子工业等行业的100多个项目,向国外考察询价和相机签约。1964年1月,毛泽东提出可以让日本人来中国开矿办厂,向他们学习技术,也可以让华侨投资建厂。[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7年第4期。]
《中法建交公报》发表后,毛泽东又在会见法国议员和意大利客人时表示,希望扩大与两国的经济往来。1965年4月13日,在周恩来的努力下,中央还同意了新技术进口小组关于引进新技术工作几个主要问题的报告。该报告提出,1965年应当充分利用当前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适应国内经济形势和建设的需要,更积极地展开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新技术的工作。[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第202页。]
到1966年文革开始以前,我国先后与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奥地利、瑞士、荷兰等国家的厂商签订石油、化工、冶金、矿山、塑料、汽车、液压元件、电子、精密仪器等技术设备引进合同84项,总成交额为2.8亿美元。其中成套设备合同56项,用汇2.6亿美元,占全部引进的90%以上。引进的这些设备范围广泛,从生产资料设备到消费品生产设备均有,但最主要的还是重型工业项目和重大技术装备,其中钢铁工业占31.7%,化学工业占28.1%。在所引进的成套设备中,主要有从奥地利引进的纯氧顶吹转炉炼钢设备,从联邦德国引进的原油裂解装置,从英国引进的晴纶生产设备和年产10万吨的重油气化制合成氨技术设备以及高压聚乙烯,聚丙烯技术,硅半导体材料制造设备和技术等。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与建设,对新中国工业技术改造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工业的发展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70年代的那一次引进也是毛主导的。
事实摆在那里:引进苏联的技术和引进西方技术,都是毛主导的。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因为与你已经形成的观念相抵触。
中共大外宣真厉害,把事实掩盖起来,等你们形成了自以为是的观念之后才公布出来打脸。
因为70年代就又开始引进了。看看66年以后干了什么事,也许可以帮助理解。66年之后是援越抗美,准备打仗。三线建设把许多大工厂迁往内地,没有引进大项目可以理解。
援越抗美胜利了,中美关系缓和了,又开始引进了。
反毛反成下三烂了。
毛对引进西方日本技术的讲话都在转文内容中。
我只在转文之前做了下面的说明。
“五十年代就批评对苏联的“技术一边倒”,62年起大规模引进西方和日本的成套设备技术。文革爆发,中断了这一进展。70年代中美缓和以后才重新开始,其中又受到江青的蜗牛事件干扰。改革开放以后,抛弃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有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技术引进。
有文章专门谈六十年代初的大规模成套设备和技术引进。”
这段话引起你的不满,要来谩骂?
歇息吧。
文章里没有你讲的“文革中断了这一进展”的话,所以,你掐掉文章开头,加上自己没有证据的结论,手法不是下三滥是什么?
就凭你这种烂招反毛?
我不劝你歇歇,劝你再拼着老命加把劲,看你何时反成。
运十是上海四人帮抓的项目,邓对之恨之入骨。如果运十成功,邓的脸放哪?所以运十必死。当年运十首飞北京,好多人到机场迎接,当时负责国防工科委的张爱萍将军拒绝到机场迎接,可知恨有多深。运十下马的原因也很蹊跷,先是组织了一个30多人的专家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是一致赞成继续研制试飞,后来有关单位拒绝拨款买燃料试飞,没有给出任何理由,就掐死了。这些都有当年运十总设计师接受采访时有说明,油管上就有。
应该是“70年代初中国向欧美大规模出口技术”
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70年代初中国已经掌握了远超欧美的世界顶尖技术。
你自己可以看看,贸易战开始以来,中国对外资的优惠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前面的引用和这篇都只原文的数据和事实部分,并非全文。原文太长。我自己的观点都放在最前面,标注很清楚。与引用的文章及其数据事实分开。
前一篇和商务部那篇的原始数据和时间相互印证,这些都是原汁原味的原文。文革之前已经引进西方日本设备技术这是基本事实。
66-71年有什么新引进?文革的爆发的确干扰了引进。
请指出对原文的引用篡改了什么,讲出事实。而谩骂只能显示无能。
原文太长。第一节讲背景,空话多。后面都是事实和数据,也有毛的讲话。
已经说过,这些都是毛的领导,无疑。
取自维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四三方案 “四三方案”或“43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70年代初向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计划。 历史 中国的石油工业随着1963年大庆油田产油300万吨,实现国内石油基本自给。到六十年代后期的“三五”计划时期,胜利油田、辽河油田等大油田会战成功,不仅满足了国内高速增长的石油需求,还有很多富余,具有对日出口原油创汇的能力。1972年中国原油产量4567万吨。这是中国农业由依靠农家肥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转向大量依赖化肥、农药、农机灌溉排涝的石油农业的能源与原料基础。 随着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获得联合国席位,迎来了建交高峰,迅速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及泰国、马来西亚等亲西方国家建交,获得了广泛的外交承认,解除了1949年以来以西方世界为首的对中国的不承认、不接触、不来往的外交与经贸封锁。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开始了持续17年的外交蜜月期。随后尼克送签署行政命令,解除对中国实施20余年的贸易禁令。 在制订第四个五年计划时,周恩来宣布:全国重点抓轻工,轻工重点抓纺织,纺织重点抓化纤。当时棉花年产量一直徘徊在4000多万担的水平,纺织原料紧缺,化学纤维占纺织用原料的比重只有5.5%。“反正不能只靠棉花过日子。” 遵照周恩来指示考虑引进解决穿衣问题的化纤设备和解决吃饭问题的化肥设备,1972年1月22日,征询轻工业部[注 1]、燃料化学工业部意见后,国家计委报送了《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设备的报告》。建议利用西方国家在经济危机中急于寻找出口市场、商品与技术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1972年上半年引进国内急需的化纤新技术成套设备4套、化肥设备2套、以及部分关键设备和材料,约需4亿美元,投产后每年可生产化纤24万吨、化肥400万吨,所需的石油气、油田气、石油原料在国内也有保障。经周恩来批示呈报,1972年2月5日,毛泽东批准了该报告。24万吨化纤约等于500万吨棉花,可织布40亿市尺,耐用方面比棉织品高几倍。其中,“的确良”将达到19亿市尺。3套化纤项目放在纺织工业比较发达、棉花原料短缺而人口又比较多的地区: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和四川天然气维尼纶厂。后来,倚借大港油田的优势,追加天津石油化纤厂。 1972年2月中旬开始,轻工业部、燃化部和对外贸易部共同组成两个化纤技术考察组,分别由轻工业部合成局局长李正光和机械局局长王瑞庭负责,分赴日本和西欧考察,选择引进对象。考察组回国后,于5月份向国务院递交了考察情况和进口化纤设备安排方面的请示报告,获得批准。四大化纤项目进入谈判阶段,1972年6月谈判开始,1973年9月结束。其中辽阳化纤项目因1000多万美元的价格分歧,中法之间迟迟未能签订合同。1973年9月,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亲向周恩来表示,如果中法两国达成合作,将会轰动欧洲和世界。最终,中国政府作出让步,签订了总值达12亿法郎的合同。 1972年5月5日,国家冶金部向国家计委建议从国外进口并消化吸收先进的一米七大型钢板冷轧机、以及配套的热轧机等国内钢铁工业急需的设备技术。引进这样一套设备要2亿美元,但国家每年进口钢材板材要花费3亿美元。1972年8月6日,国家计委报送《关于进口一米七连续式轧板机问题的报告》,约需4亿美元。毛泽东、周恩来予以批准。随后其他各部委纷纷派团出国考察,开展引进工作,李先念副总理先后批准了几十批考察团出国。 1972年11月7日,国家计委报送《关于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涉及23套化工设备约需6亿美元。获得毛、周的批准。并要求国家计委把总额33亿美元的另一个进口方案报送中央合并考虑。毛泽东批示要求计划委员会采取一个一体化的更大规模的进口方案。周恩来感到各部委的项目很零碎,既然有打开了同西方成套设备技术贸易这么好的机遇,事情就应该做大一点,指示国务院业务组和国家计委,把这些项目合并起来,“要准备采取更大规模的引进方案”。 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我国的对外关系迅速发展,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想孤立我们,反而孤立了他们自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急于找产品市场资金出路。积极利用这一大好时机,扩大对外经济交流,不仅有利于配合国际政治斗争,而且有利于加速国内经济建设。”建议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在今后3至5年内引进价值43亿美元的26个项目的成套设备(其中12.5亿美元的设备项目中央已在1972年批准),包括13套大型化肥设备,4套大型化纤设备,3套石油化工设备,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等大型项目,通称“四三方案”。报告建议应采取的引进原则:
1.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2.学习与独创相结合;
3.有进有出,进出平衡;
4.新旧结合,节约外汇;
5.当前与长远兼顾;
6.进口设备大部放在沿海沿江,小部分放在内地。 1973年2月初,周恩来、毛泽东先后批准了这一方案。 之后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又追加了一批项目,到1977年与西方国家谈成了222个项目,进口总额51.4亿美元。这是中国继1950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中国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结合国产设备配套,1973年初确定的26个大型工业项目至1982年全部建成投产,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成为19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1][2][3]“四大化纤”1982年全部投产后,中国从1984年起,宣布取消长达30年的布票。 “四三方案”之外,同期还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有:从美国康宁公司引进彩色显像管成套生产技术项目;从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西方等购买新旧船舶,扩建远洋船队;购买英国三叉戟飞机;从苏联进口伊尔-62远程宽体客机、米-6、米-8直升机,进口火电机组建成当时亚洲最大的火电厂辽宁清河电厂;等等。 还有43套机械化综合采煤机组,以及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等单个项目。
西方给中国这些技术也是奖励毛泽东珍宝岛朝苏联大哥开枪的壮举。
毛主席和尼克松坐在一起的时候,心里想,我总算能饮进些西方技术了。
去他妈的共产主义吧。
冶金钢铁,石油化纤,能源等等关键行业全面升级换代,也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仿造和技术提升。
70年代初的引进主要还是解决吃穿住这些基本问题,后来的引进是真正的行业提升。
放弃大锅饭,允许私人企业。一句话,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充分发挥老百姓的积极性。
谁说老子建国以后没干好事。老子今天也引进一些西方技术。
去尼玛蛋的共产主义老大哥。去温度尔汗找林彪吧。
滚你妈蛋的苏联赫鲁晓夫,去找刘卫黄吧。
去他妈的马屁精!
五十年代就批评对苏联的“技术一边倒”,62年起大规模引进西方和日本的成套设备技术。文革爆发,中断了这一进展。70年代中美缓和以后才重新开始,其中又受到江青的蜗牛事件干扰。改革开放以后,抛弃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有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技术引进。
有文章专门谈六十年代初的大规模成套设备和技术引进。
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
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是一项新的、极其重要的任务,为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成立成套设备进口五人小组,由方毅(外办兼计委)、李强(外贸部)、张有萱(科委)、叶林(经委)、柴树藩(计委)组成,方毅为组长,柴树藩为副组长。五人小组的任务是在从西方国家进口成套设备的谈判和进口过程中,就各部门提出但外贸部和其他部门所不能解决的有关政策和工作问题提出意见,向总理和外贸三人小组作报告,并处理总理交办的其他工作。
为尽快解决人民吃饭穿衣问题,1962年6月25日,国务院财贸办、国家计委和化工部联合向李先念副总理、李富春副总理和周恩来总理报告,提出向资本主义国家购买生产维尼龙和合成氨先进成套设备。报告指出,日本生产维尼龙的方法比较先进,其原料消耗定额比朝鲜低得多,自动化程度高,占地面积小,也可能做到五年以上的延期付款,从发展中国合成纤维的需要和几年之后的外汇支出可能性考虑,可以购买日产30吨、50吨的各一套,作为样板厂,两套需用外汇6400万美元。同时,从意大利进口年产5万吨的合成氨厂,转口给阿尔巴尼亚。毛泽东、周恩来很快批准了这个报告。随后在1963年下半年到1964年,中国政府先后与日本、荷兰、英国、意大利、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厂商签订了15项成套设备进口合同,总金额达13127万美元,其中现汇交易3050万美元,延期付款金额为9126万美元。这15项成套设备是:(1)日本供应的五项:年产11000吨第一套维尼龙成套设备,年产18000吨第二套维尼龙成套设备,每小时产乙炔1100立方米的干式乙炔设备,气动与电动量仪工厂成套设备;(2)荷兰供应的年产16万吨的尿素工厂;(3)英国供应的三项:年产10万吨合成氨厂,年产5000吨的聚丙烯成套设备,年产28000吨的高压聚乙烯成套设备;(4)法国供应的二项:年产7500吨的丁醇、辛醇成套设备,磁带地震仪勘探设备;(5)意大利供应的三项:年产5万吨的合成氨厂(转口阿尔巴尼亚),年产5万吨合成氨所需要的重油气化装置,年处理10万吨原料油的铂重整联合装置;(6)联邦德国供应的年产36000吨乙烯、22000丙烯石油裂解及烃烯分离装置设备。
上述成套设备中,有10项是为了解决中国人民的吃、穿、用问题所需的,其余项目同发展中国机械、石油工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出这次引进成套设备的重点。而且,这些设备和技术都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在购买条件和价格上一般也比较合理,如:(1)在支付条件方面,有9项成套设备订货是延期付款,一般在签订合同后先预付合同总金额的10%,在交付设计和设备时再付15%,其余75%的货款在交货以后分五年付清。这对当时外汇紧缺的中国是一个优惠的条件。(2)合同规定的交货也比较集中,一般从第一批交货开始到交完,相隔只有半年时间,最多不过一年,而且卖方还承担在规定的期限内使工厂正常投入生产的义务。(3)合同中都明确卖方必须保证产品数量、质量和消耗定额三大指标,否则卖方应向买方支付一定比例的罚款。此外,大部分合同都规定中方有权派人到卖方工厂参加设备验收,这对中国摸清国外的技术是有好处的。
中苏关系恶化以后,中国更加注重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和与之配套的工业技术,以及国民经济中缺门短线的新技术。1963年,在《1956-1967年十二年远景规划》基础上修改编制的《1963-1972年十年科技发展规划》,一改50年代全面发展科学技术的做法,本着“有所赶、有所不赶”的原则,提出:“集中力量解决中国经济建设中急需的、重要的科学技术问题,在任务的安排上,着重打基础,抓两头。抓两头就是一头抓农业和有关解决吃穿用问题的科学技术,一头抓配合国防尖端的科学技术。打基础就是要迅速提高工业科学技术,尤其是基础工业的技术水平,要迅速提高基础科学中的许多有关学科的水平。”所以,这个时期中国引进技术设备的另一个重点是,突破国防尖端技术所需的精密仪器仪表和电子工业设备。1963年11月,国家计委、科委联合向中央提出从西方国家进口一批精密仪器仪表的报告。报告指出,1958年以来,中国仪器仪表工业开始有了发展,已经掌握的有800多种,但多属于中低级精度的产品,高精度的刚刚开始试制。据各方面提出的近几年需要的12大类通用仪器仪表,大约3500种至4000种。除了加速中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速度外,还必须有计划地组织进口一批高级、精密仪器仪表。
上述报告提出,在1964年至1967年内从西方国家进口仪器仪表共需外汇10795万美元。因为高级精密仪器仪表不是年度订货可以订到的,必须有一个几年的较长期的安排和洽谈时间,为此,研究选择了一批大型的、精密的仪器仪表,约6000多台,约需3380万美元,先提出长期预订货方式,1963年开始洽购。其余仪器仪表则视外汇情况在年度进口计划中安排解决。这次要订购的6000多台仪器仪表,包括无线电测量仪器2100台、射线仪器250台、光学仪器1000台、机械量仪300多台、热工仪器450台、电工仪器仪表约350台、分析仪器350多台、气象仪器40台、计时仪器110多台、材料试验机250多台、实验室设备1100多台、电子计算机及外部设备36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很快批准了这个报告,开始洽谈和进口。
1963年9月,国家科委提出了引进冶金、机械、电子工业设备和新技术的66个项目,周恩来总理批准后,向国外派出考察组进行考察和相机询价,此后总理又陆续批准了7个项目。1964年,中央各部门先后提出170多个进口设备的项目,500多个购买技术资料的项目,国家计委结合工业、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长期规划,会同有关部委对这些项目进行综合研究,于9月对个别项目作了调整,最后提出:成套设备项目63项,单项设备项目50项和购买技术资料项目70项,共183项,作为1964年至1965年向国外询价和相机签订合同的项目,这些项目共需外汇3.3亿美元。
这批项目涉及领域,除了石油化工以外,扩大到轻工业、重工业、交通、农业各个行业,重点则逐渐转到冶金、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电子工业等基础工业方面新技术的进口。进口的国家,除了日、荷、英、意、法、联邦德国之外,增加了瑞典、瑞士、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等,共十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批项目主要包括:在冶金工业方面,进口氧气顶吹转炉、大型炼钢电炉、特殊钢厂的关键设备、冷轧带钢、冷轧矽钢片、合金钢挤压机、大口径钢管扩管机、硅的冶炼及提纯、稀有金属的冶炼及加工、法国的电解铝、瑞典的铁矿开采和铜矿开采等先进的设备工艺,金额约1.1亿美元。在机械、仪器仪表工业方面,进口生产仪器仪表材料和元件、液压机械、精密测试仪器、精密轴承、重型汽车、大功率内燃机车和燃气轮发电机、真空设备、大型空气分离机等的设备和工艺,金额5100多万美元。在电子工业方面,进口制造硅、锗半导体器件,以及为制造远程雷达、导弹、飞机、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和控制设备所需的各种新型电子器材和元件的设备和工艺,金额约3000万美元。在石油工业方面,进口新型深井钻机、新型测井仪和地震仪,一种新型炼油方法(加氢异构裂解),制造一些新型油品的添加剂、溶剂、催化剂的设备和工艺,金额约3000万美元。在化学、轻工、纺织和非金属材料工业方面,进口生产尿素、高能燃料、化学纤维浆粕等的设备和工艺,以及一些轻工、纺织工业的样机和小型样板厂,金额约6000万美元。在国防工业方面,引进直升机金属机翼的设备和制造技术、制造导弹精密部件的防尘厂房、装甲车辆发动机的制造设备和工艺,以及胶质炸药原料的喷射法硝化甘油设备。
引进成套技术设备项目的落实
从1962年起,中国开始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项目落实情况总体上是好的。1962年10月,根据几次出国考察的技术代表团的报告和外贸部门同日本、意大利厂商接触的结果,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开始进口。196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先后同日本、荷兰、英国、意大利、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厂商签订了15项成套设备进口合同,总金额为1.3127亿多美元,其中现汇交易3050万美元,延期付款金额为9126万美元,支付利息946万美元。这15项成套设备包括用石油和天然气制造合成氨,用石油裂解、分离取得乙烯和丙烯(这两种气体是有机合成工业的主要原料),从石油提取苯、甲苯、二甲苯(这三种液体是许多有机化学品和梯恩梯炸药的原料),制造新品种的化学肥料,如尿素,制造新品种的塑料和合成纤维,如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腈、维尼龙等的成套设备和专利技术。这15项成套设备是当时世界上在石油化学工业方面主要的新技术成就,有助于加速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发展,以利于逐步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按照合同规定,上述已经订妥的15项成套设备于1964年至1966年交齐,1965年至1967年底陆续建成和投入生产。
1964年还洽谈了12个成套设备项目,即丙烯腈设备,聚丙烯腈纤维厂,硝酸磷肥设备,五千米深井钻机,第一套顶吹氧气转炉,大型电炉,铜矿井下采矿设备,电解铝厂,锗半导体器件厂,精密线绕电阻及电位器制造设备,实心电阻、实心电位器制造设备和加气混凝土设备。这12个项目在1964年底或1965年初签订合同,成功引进。
1965年从西方国家引进、签订合同的成套设备项目有50项,即一、二、三甲胺设备,第二套全循环法尿素设备,钢丝轮胎设备,氰化钠设备,电热法磷酸设备,预水解硫酸盐法制人造纤维浆粕设备(技术资料和关键设备),棉纺厂,加氢异构裂解联合装置,羰基合成装置,聚异丁烯装置,微球型硅酸铝催化剂制造装置,新型矿场地球物理测井仪,特殊钢厂(技术资料和关键设备),大口径无缝钢管扩管车间,合金钢挤压机成套设备,1200毫米20辊冷轧带钢机成套设备,硅半导体材料厂,光栅刻划专利及设备,宝石加工厂,玻璃电极厂,弹性元件制造厂,金属膜应变仪电阻片厂,滤光片厂,微型电机厂,聚酯薄膜连续化生产工厂,热弹性胶的制造和应用技术专利及设备,精密金属材料厂,精密轴承生产线,机床数字程序控制技术和设备,车轮生产线设备,高级磨料和磨具制造技术专利和关键设备,重型汽车技术资料及关键设备,液压元件制造厂,分配式高压油泵厂,拖拉机液压升降装置技术资料和部分精密量具,高速柴油机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大功率内燃机液力传动装置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大型电子计算机,大功率多腔速调管制造技术和设备,金属陶瓷管制造技术和成套设备,光电管及光电池厂,硅半导体器件厂,大功率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玻璃布表面处理成套设备,玻璃棉制品成套设备,石棉选矿设备,聚酯树脂车间,连续磨光玻璃成套设备,第二套顶吹氧气转炉,合成纤维设备。
从1963年6月中国同日本签订第一个进口维尼纶成套设备合同开始,打开了西方国家从技术上封锁中国的缺口。在随后的几年中,中国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典、意大利、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等9个国家引进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电子和精密机械等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成套设备和技术,共84项。④受资料限制和篇幅限制,这84项中的部分项目基本情况列表如下:
成套技术设备引进的重要意义
60年代初期的成套技术设备和新技术引进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1.通过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
通过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和专利,学习和吸取发达国家许多有益的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生产经验,填补了中国科技空白,缩短了科研周期,增强了工业设计能力,完善了生产工艺等。为密切配合原子弹、氢弹和导弹的研究和试验,研制了品种众多、规格特殊、技术条件严格的新型材料、仪器仪表、精密机械和大型设备等,如电子计算机、电子显微镜、高速照相机、氨分子钟、30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等,设计建造了像攀枝花钢铁基地、第二汽车制造厂、成昆铁路、大型水电站和火电站、重型机械厂等成套设备。在一些重大的高科技领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取得令世界叹为观止的重大成就,而且带动核电、航空、航天等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同时,也学习和吸收国外某些先进的理论、观念及普遍适用的法规和科学管理方法,对中国科技政策的制订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通过成套技术设备和专利的引进,也促进了中国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引进成套技术设备提高了生产率,解决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不少难题,加深了我们对这一论断的认识。1963年12月16日,毛泽东在听取聂荣臻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时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1964年5月,毛泽东听取国家计划委员会领导小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初步设想的汇报,当汇报到国家技术政策时,他说:“技术政策很要紧。”当汇报到要逐年减少粮食进口,增加新技术进口时,他说:“很好,必须从明年起就这样做。”周恩来也指出,科学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963年1月,他在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此后十几年,他反复强调和阐述这一思想,并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不懈努力。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样混乱的岁月,他仍极为关注科学技术的建设,并竭尽全力利用一切机会保护科技工作少受干扰,保护一大批科技英才,从而使中国的一些尖端科技(如氢弹、卫星的研制)非但没有中断,而且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为改革开放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理论先导。
2.成套设备和新技术引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60年代初期,中国刚刚经历“大跃进”,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其中最大问题是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这次引进的成套设备和技术,相当多的项目是用于解决吃、穿问题的生产化肥、化纤和烷基苯项目,重点十分突出。成套合成氨和尿素项目,建成投产后,促进农业发展是不言而喻的。农业科学资料表明,施用1公斤尿素,至少可增产稻谷4公斤,增产效果非常显著。在穿的方面,化纤项目全部投产,大量的涤纶、腈纶等合成纤维纺织品和塑料制品对解决中国的服装、鞋帽供应问题,也有重要作用。通过引进这些设备和技术,使中国的化学工业技术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有了一个大的发展,石油工业在勘探技术和油品品种方面赶上世界水平,同时在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特别是仪器仪表工业、电子工业方面解决了一批中国长期摸索、或者曾向苏联提出而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填补了中国工业生产的空白,壮大了工业生产的实力。如196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进口氧气顶吹转炉,大大提高了中国钢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而且,引进尖端技术及重点国防工程配套用仪器2100台,对中国在60年代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和70年卫星上天,无疑有重要作用。
3.通过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培养了技术、管理和外事人才,积累了经验,为70年代初期的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和以后的对外开放创造了一定条件
通过50年代第一次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专家和管理干部,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技术和企业管理上。尽管苏联、东欧国家把当时自己比较好的技术给了我们,但这些技术大多是40年代的。而通过60年代初期成套设备和技术专利的引进,我们真正从西方发达国家学到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技术、管理知识,积累了同西方发达国家打交道的经验,特别是怎样引进软件、怎样开展更高层次的合作等,都有益于70年代初期的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乃至后来的对外开放。后来大规模技术设备引进的很多骨干人才,不少是参与60年代初期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的人员,如这次引进成套设备和专利技术五人小组组长方毅、副组长柴树藩,成为70年代初期大规模引进成套设备的重要成员,参与重大成套设备引进的谈判。
4.这次成套设备和技术专利引进,为70年代初期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奠定了一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时,处在东西方冷战的国际环境下,受美国敌视新中国的影响,西方国家封锁中国,大多数没有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时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在对各国进行贸易时,都必须密切配合我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中,必须紧密配合对外政治斗争。”通过60年代初期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新中国与这些西方国家有了更多经济贸易往来,推动了中国与这些国家政府之间的联系,为70年代初期建立外交关系奠定了一定基础。例如,随着中日民间经贸关系的发展,1962年9月,周恩来会见日本友人松村谦三一行,双方确认以积累渐进方式实现两国政治关系正常化。1964年4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主席南汉宸在访问日本期间,对积累方式的存在目标作了明确解释:“积累方式的目标就是恢复邦交。”1964年7月和1965年1月,中日双方分别在东京和北京设立了半官方性质的“廖承志办事处”和“高崎办事处”。正是有了经贸关系的积累,到70年代初期,随着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综上所述,60年代前期,面对严重经济困难和苏联中断对中国的援助,中共中央做出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决策。这是新中国尝试突破意识形态束缚,第一次面向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加快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科技发展、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在引进和落实这些成套技术设备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另外,在引进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调查、勘查勘测、综合配套、反复比较等研究工作,最后选择最佳落实方案,为项目的投产奠定了基础。利用这些引进设备,加上国内生产设备改造,中国兴建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虽然引进和建设过程中难免有一些缺点,但这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推进了中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起到了承前启后、率先开拓的作用,使中国较早地从苏联、东欧国家转向西方发达国家,为后来的成套技术设备引进,乃至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
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东西,但当时制造的高技术含量东西没有经过长久赖用的过程,总体上质量是不太可靠的。
至于飞机,就算现在,飞机发动机还是没有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我去过很多很多有技术设备引进的大型企业工厂,我对改革开放后的技术提升有直观感觉。
1.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田中角荣访华之后。在此之前,中国跟他们是敌对关系。美国U2飞机还经常到中国上空转悠(被陈毅元帅用竹竿子捅下来三架还是4架)。怎么你这里说他们跟中国可以有正常技术交流?
2. 你提到1962年引进硅半导体材料厂,光栅刻划专利及设备。但当时世界上只有中国和美国在研究开发硅芯片,而且相互是保密封锁的。1957年美国拉出世界第一片单晶硅,中国是在1958年拉出中国的第一片单晶硅。而世界上其他国家那时根本就没注意这个玩意。到1970年前后,中美分别基于硅片开发出了计算机。美国的就是微机了,跟现在的PC机个头差不多,小巧。中国的比较傻大笨粗,理论跟美国用得是一样的,都是基于图灵机。可是工艺落后。中国的硅片尺寸不必美国小,但刻画电路就比较粗,所以做出来的计算机体积跟当时的“小型机”差不多,跟个大号冰箱差不多。那时其他国家的小型机都是晶体管的,不是硅芯片的。所以中国这个"小型机"速度比欧洲和日本的小型机快了十倍不止。当然比不过美国。后来1972年尼克松访华,作为礼物,送了光栅刻划专利及设备给中国。结果中国在74年就又有了新一代"小型机",体积没变,速度又提高了很多(忘了是十倍还是百倍)。你所谓1962年就引进硅半导体材料厂和光栅刻划专利及设备,纯属瞎扯了。62年美国人自己都还没琢磨明白如何在硅片上做出电路来。
3. 中国是在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三个油田建设成功以后,从1970年开始,才实现了燃油自给自足,拥有了多余的石油原料基础,来建设石化技术的化纤和化肥工业。1962年时,大庆油田初步建成,产量还都没有稳定,国内燃油都还没有自给自足,怎么可能建设大型化纤和化肥工厂?
4. 你文中提到30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将其归在60年代初。但这其实是1971年在上海建成。而且,这是全世界第一台30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纯国产,根本不是引进的,因为外国压根就没有。这是文革期间取得的成绩。
5. 你文中提到攀枝花钢铁基地,也被归到了60年代初期的引进。但实际上,攀钢66年开始建设,1970年7月1日,攀钢一号高炉正式出铁。而且,这个还是世界独一号,纯国产,不是引进的也根本没地方引进。攀枝花的铁矿石钒钛铁共生,在此之前,世界上就没有人用这样的铁矿炼过钢和钒以及钛。由于钛的特殊性,要把铁、钒、钛分离,传统炼铁工艺没法用,必须摸索新路。当时的攀枝花人,成功了。攀钢的技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到现在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围绕攀钢的产业链,是世界第二大的钛锭生产基地和世界第二大钒产品生产基地。(第一大钛基地在西安,第一大钒基地在鞍山。总之,钒,钛和钢铁,中国的生产能力是世界第一的,而且超出后面的国家很多倍。)攀钢的建设,也是文革期间的成绩,不是文革前,也不是文革后,而且是独立自主完成的。
你这篇文章,里面还有其他东西,应该也是错误的,把时间线给搅乱了。把文革期间的建设成绩,硬要跟文革剥离开来。
跟日本谈妥引进钢铁厂以后,就开始选址。当时是工程兵在一些地方做水文地质勘探。钢铁厂的高炉焦炉烧结炉都是大家伙,对地层有要求。还要考虑原料运输水利电力等。最后选择了上海宝山。
76年四人帮被抓,上海帮覆灭。于是各地诸侯很多人跳出来抢这个钢铁厂。结果工程兵又重新转了一圈,却找不到比宝山好或差不多的地点。当时华国锋没主意,最后好像是刚刚复出的习仲勋,跟叶帅说不要变了,这才定下来。
要扣字眼呀?帖子里的“文革爆发,中断了这一进展”,用词已经准确了。
其实意思都在那里。中美关系缓和在七十年代初,当然文革尚未结束。标题中的“文革中断了其进展”,显然是指“文革开始”中断了其进展。况且,帖子里的“文革爆发,中断了这一进展”又说明了这一点。
真是鸡蛋里面挑骨头。
66年文革开始,中断了之前已有的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的进展。
注意,转载文章说前文革从西方引进,并不包括美国。根本没有提美国。
再转一篇商务部谈引进外资历史,印证上面文章提到的从西方引进的项目。
=======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遭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并未放弃利用外资的努力。
1959底至1961年初,毛泽东在两次会见日本社会党人士时指出:“我们两国关系搞好了,可以做生意,对我们两国都有好处。”1961年2月,他在会见时任法国参议员、民主社会抵抗联盟主席密特朗时说:“中法虽然没有外交关系,但是人民往来和贸易关系还是可以进行的。”
1963年12月9日,朱德在和全国物价委员会主任薛暮桥的谈话中指出:“自力更生不是说样样东西都要自己制造,和其他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进行贸易,更有利于自力更生。”[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年谱》,人民出版社,1986,第519页。]次年1月他又在听取汇报时指出:“从外国进口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不等于不是自力更生。例如同日本做生意,他们的东西我们用得上,我们的东西他们也用得上,这是双方的需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年谱》,人民出版社,1986,第520页。]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加上六十年代初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有所缓和,中国政府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引进外国技术设备的实践。由于当时建设资金匮乏,党中央决定利用出口信贷和延期付款方式从西欧、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为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轻工业等行业部门进口技术改造和填补生产技术部门缺乏的关键性技术。
1962年9月,经毛泽东批准,中国从日本进口了两套维尼纶成套设备。1963年又先后从日本、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典、意大利等国引进石油化工技术方面的14个成套设备项目。在前两次引进取得成功以后,党和毛泽东对于引进外资有了一些更加积极的提法和表现。1963至1964年间,党中央又先后批准了冶金、精密机械、电子工业等行业的100多个项目,向国外考察询价和相机签约。1964年1月,毛泽东提出可以让日本人来中国开矿办厂,向他们学习技术,也可以让华侨投资建厂。[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7年第4期。]
《中法建交公报》发表后,毛泽东又在会见法国议员和意大利客人时表示,希望扩大与两国的经济往来。1965年4月13日,在周恩来的努力下,中央还同意了新技术进口小组关于引进新技术工作几个主要问题的报告。该报告提出,1965年应当充分利用当前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适应国内经济形势和建设的需要,更积极地展开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新技术的工作。[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第202页。]
到1966年文革开始以前,我国先后与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奥地利、瑞士、荷兰等国家的厂商签订石油、化工、冶金、矿山、塑料、汽车、液压元件、电子、精密仪器等技术设备引进合同84项,总成交额为2.8亿美元。其中成套设备合同56项,用汇2.6亿美元,占全部引进的90%以上。引进的这些设备范围广泛,从生产资料设备到消费品生产设备均有,但最主要的还是重型工业项目和重大技术装备,其中钢铁工业占31.7%,化学工业占28.1%。在所引进的成套设备中,主要有从奥地利引进的纯氧顶吹转炉炼钢设备,从联邦德国引进的原油裂解装置,从英国引进的晴纶生产设备和年产10万吨的重油气化制合成氨技术设备以及高压聚乙烯,聚丙烯技术,硅半导体材料制造设备和技术等。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与建设,对新中国工业技术改造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工业的发展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70年代的那一次引进也是毛主导的。
事实摆在那里:引进苏联的技术和引进西方技术,都是毛主导的。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因为与你已经形成的观念相抵触。
中共大外宣真厉害,把事实掩盖起来,等你们形成了自以为是的观念之后才公布出来打脸。
因为70年代就又开始引进了。看看66年以后干了什么事,也许可以帮助理解。66年之后是援越抗美,准备打仗。三线建设把许多大工厂迁往内地,没有引进大项目可以理解。
援越抗美胜利了,中美关系缓和了,又开始引进了。
反毛反成下三烂了。
毛对引进西方日本技术的讲话都在转文内容中。
我只在转文之前做了下面的说明。
“五十年代就批评对苏联的“技术一边倒”,62年起大规模引进西方和日本的成套设备技术。文革爆发,中断了这一进展。70年代中美缓和以后才重新开始,其中又受到江青的蜗牛事件干扰。改革开放以后,抛弃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有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技术引进。
有文章专门谈六十年代初的大规模成套设备和技术引进。”
这段话引起你的不满,要来谩骂?
歇息吧。
文章里没有你讲的“文革中断了这一进展”的话,所以,你掐掉文章开头,加上自己没有证据的结论,手法不是下三滥是什么?
就凭你这种烂招反毛?
我不劝你歇歇,劝你再拼着老命加把劲,看你何时反成。
运十是上海四人帮抓的项目,邓对之恨之入骨。如果运十成功,邓的脸放哪?所以运十必死。当年运十首飞北京,好多人到机场迎接,当时负责国防工科委的张爱萍将军拒绝到机场迎接,可知恨有多深。运十下马的原因也很蹊跷,先是组织了一个30多人的专家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是一致赞成继续研制试飞,后来有关单位拒绝拨款买燃料试飞,没有给出任何理由,就掐死了。这些都有当年运十总设计师接受采访时有说明,油管上就有。
应该是“70年代初中国向欧美大规模出口技术”
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70年代初中国已经掌握了远超欧美的世界顶尖技术。
你自己可以看看,贸易战开始以来,中国对外资的优惠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前面的引用和这篇都只原文的数据和事实部分,并非全文。原文太长。我自己的观点都放在最前面,标注很清楚。与引用的文章及其数据事实分开。
前一篇和商务部那篇的原始数据和时间相互印证,这些都是原汁原味的原文。文革之前已经引进西方日本设备技术这是基本事实。
66-71年有什么新引进?文革的爆发的确干扰了引进。
请指出对原文的引用篡改了什么,讲出事实。而谩骂只能显示无能。
原文太长。第一节讲背景,空话多。后面都是事实和数据,也有毛的讲话。
已经说过,这些都是毛的领导,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