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段老视频:
图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正在欢送全国地质部门工业学大庆会议的代表返回工作岗位。
大街上行驶着一辆大卡着,载着一批工人。
1977年5月1日下午的长安街。那时中国还没有实行控制人口的独生子女政策,一个母亲带着她的三个孩子,最小的孩子放在竹车里推着,孩子爸爸神情严肃地推着自行车伴随着,像其它自行车一样,都没有车灯。
1977年5月。一位年轻的妈妈,推着竹编儿童车,把孩子和煤气罐都放在了车内。可别小看这竹编的儿童车,在当时可是携带儿童出行的代表性交通工具哦,因为它方便,不仅能容下孩子,还可以运输菜、粮、煤气瓶等简单的生活用品。
图为70年代夏天傍晚北京街上的景象。那时候的夏天没有空调,一把扇子就能过夏天,晚上还能看到满天的星星。
两个工作人员站在列车旁聊天。
北京大街上走路的行人、三轮车、骑着自行车的人,感觉非常纯朴。
70年代的北京大街上,汽车很少、非常宽敞。
图为北京机场内,停着一辆中国民航的飞机。
图为一个交通警察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交通台旁指挥交通。
街边上一个卖西瓜的摊位上排满了人,西瓜是那时候人们在夏天的降温良品。
图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学生正在上课,图片中的藏族女孩长得非常青春靓丽。没有化妆、纯素颜的状态下,五官依然很漂亮。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舞蹈班的学生,不愧是学舞蹈的,每个人身形都很好。
图为一家卖摄影器材商店里展示产品的橱窗。
70年代的北京街道,绿树成荫。
那时候的北京空气很清新,天也很蓝,现在的北京成了雾都了。
北京街上的自行车、无轨电车,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不愧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自行车的国家,街上满满的都是自行车。
图为北京的西花市大街,这条大街是一条很热闹的商业街,这条街上有很多老字号店铺。
几个年轻姑娘在街边休息,那时候的女孩都喜欢绑着两个麻花辫。
清晨,在公园里练功的老人们。
图为天安门前的游客。
图为到八达岭长城上游玩的两个女孩,穿的很朴素。
首都机场旧候机楼,国内航班的旅客们正在等待登上一架俄罗斯生产的螺旋桨飞机,他们大多数是中国旅客。
前门是北京内城的南门,也是进北京的正门。它的前面是“正阳门箭楼”,用圆形的瓮城墙把两座城楼连起来,后来改造又拆除了瓮城只剩城楼。20世纪70年代,这两个城门之间的空地,就成了公共汽车停车场。
1977年春的一个清晨,从人流和自行车数量上不难看出,这应该是早高峰的时间,四个女学生走在前往学校的路上,其中三个仍佩戴着“红卫兵”红袖章,马路上穿着红色衣服的人,显得格外好看~
市民晨练中。沿着长安街,来到火车站附近,总是能看到市民早上做操、打太极。从这里再往前走,就是往通州走的路了。
1977年4月前门大街,这里从前有个大牌楼,就是大家经常说到的前门五牌楼。20世界50年代时就被拆除了,90年代末期又在原址上重建的。这里曾是历史上北京重要的商业街,现在除了左边的老建筑,还留着90年代的风格外,其它一切都改变了。
1977年4月,在昌平通往十三陵的“神道”上,一辆老式的三驾骡车正在前行。道路两旁,吸引眼球的是大型花岗岩雕像,这是500年前明朝为了纪念先帝而修建的。
1977年4月,崇文门内大街。当年马达罗穿梭在行人和自行车的洪流里,谁都不知道,当时他的镜头为何始终对准普通百姓,谁也没有想到,这些场景在今天竟都成为了遥远的过去。
1977年4月,那时候,在东长安街上几乎看不到小汽车,几乎都是自行车。从照片上看悬挂着的欢迎标语,应该是有重要的外国首脑访华。
1977年4月,北京火车站的早晨,站前的街道上人并不是很多。
1977年五一劳动节前夕的天安门,在毛主席肖像周围,挤满了欢度节日的游客。紫禁城入口潮水般的人群让我感觉,天安门不仅是北京的心脏,同时也是全中国的心脏,它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神坛”。
1977年5月1日,每天穿越天安门的车辆主要是自行车、手推车,不多的公共汽车和很少见的小汽车。
1977年5月1日。天安门是中国人民的客厅,极大吸引着来自中国各地的游客们。
1977年五一 祈年殿,有着独特圆锥形屋顶的祈年殿周围,被游客挤得水泄不通。游园活动从上午开始,有京剧、芭蕾舞、杂技和体操。到处插满了红旗,这是第一个没有毛主席的五一劳动节。
1977年5月,午门。这里是真正进入紫禁城的大门,沿线两侧是宽阔的自行车停车场,照片中呈现的是商贩在临时的流动柜台上,向游客出售导游图和明信片。
1977年5月,除了公交车还能带些色彩外,其它的街道都是灰色的,包括服装,灰蓝色的制服,男女都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1977年5月,清晨。胡同口,两个女孩子带着椅子去上学,其中一个胳膊上还戴着“红卫兵”袖章,看上去学校离这里并不远。
1977年5月,北京清晨一胡同口。胡同的清晨,从各个方向奔出来的自行车流,在匆忙赶着时间上班。据史料记载,这里的房屋建于大清帝国的18和19世纪之间,枝繁叶茂的大槐树见证了它的年龄。
1977年5月,台基厂大街的副食店。这里以前是外国使馆区。裸露的卡车把冻猪肉运到副食店,没有任何卫生防护措施。顾客们从清晨就排队等候,尽管如此,猪肉还是实行配给制,没有肉票是买不到猪肉的,可见,想吃顿猪肉,是多么不容易~
1977年5月1日清晨,在通往天坛的崇文门大街上,学生们穿着漂亮的服装,脸上化了妆,手持鲜花,前往天坛参加游园活动,她们将在以前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和祈祷好收成的地方表演舞蹈,整个活动会持续一天。
1977年5月,当天是五一劳动节放假,妈妈穿上新衣服,奶奶在织毛衣,孩子在玩耍~
1979年4月,北海公园。在海拔50米的北海公园远看北京,可以看见紫禁城的屋顶。
1979年5月,前门大街的一个菜摊,位于一家著名的丝绸商店门前。
1979年5月,一条宽阔的人行道,两边有商店。下班时分,路上拥挤着的是公共汽车和自行车,还看不到小汽车,一位妈妈正推着后座上坐着孩子的自行车行走~
1979年5月,金鱼胡同口。一位年轻的军官用自行车托着女儿,小女孩坐在自行车梁上,身子倚在车把上,军官则推着车逆行前进。小女孩鲜艳的外套和露出的小手,在周围大部分灰蓝色衣服的衬托下, 构成了清晨一道亮丽的景色。
1979年5月,排队买新鲜豆腐。现在的你,绝对想象不到排这么长的队,就是为了买块新鲜的豆腐。因为那时候,豆腐都是在副食店里限量供应的,是由加工厂送到副食店的,每当听到豆腐已送来,副食店门口就是这番场景了。
1979年5月,周日的颐和园。颐和园距市区仅14公里,是一个可以休闲一整天的好去处,有园林,有亭台楼阁,还有一个在夏季凉风徐徐的人工湖。所以,许多家庭都带着孩子在节假日,乘坐公共汽车来这里游玩,他们还会带着玩具和午餐,就当是郊游了,通常都是在这里玩上一天~
1979年5月,西单北大街。人行道上的中小学生,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在等候校车的到来~这些聚集在人行道上的中、小学生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表明他们对颜色都具有强烈的幻想。比较有趣的是,成人的服装不超过四种颜色,而不满15岁的孩子们的服装却是五颜六色,看来他们的父母对孩子的服装有更多的选择。总的来说,那时毛料和棉布是要配额定量供应的。
1979年5月,北京人爱吃面,车上的篮子里放着刚刚压出来的新鲜切面,旁边的孩子在帮大人看车,车上的面条可能是附近一个餐馆预定的。
1979年,西单一家国营自行车商店门口。自行车商店门口站着许多人,在围观一辆半新的摩托车,有顾客也有营业员。商店的橱窗很大,空旷,但没有任何装饰,只摆放几辆上海产的新品牌自行车。商店门脸没有任何商业广告,店前的大街上也没有任何政治标语。
那时候,北京居民房屋的入口处根据主人的身份通常摆放一对石鼓,或一对石狮。远处3个男孩在抛球,近处4个女孩子在跳绳,两个骑车的成人边骑边聊,胡同生活在蝉声嘈杂的大槐树下悄悄流过,这是一幅多么让人陶醉的景象。
1977年4月。那时候,在东长安街上几乎看不到小汽车,几乎都是自行车。从照片上看悬挂着的欢迎标语,应该是有重要的外国首脑访华。
1977年5月1日。每天穿越天安门的车辆主要是自行车、手推车,不多的公共汽车和很少见的小汽车。
1977年五一劳动节下午的长安街。那时候,还没有实行控制人口的独生子女政策,一个母亲带着她的三个孩子,孩子爸爸神情严肃地推着自行车伴随着。
1977年5月。除了公交车还能带些色彩外,其它的街道都是灰色的,包括服装,灰蓝色的制服,男女都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1977年5月清晨。胡同口,两个女孩子带着椅子去上学,其中一个胳膊上还戴着“红卫兵”袖章,看上去学校离这里并不远。
1977年5月年轻的妈妈。一面土墙前一位年轻的妈妈,推着竹编儿童车,把孩子和煤气罐都放在了车内。可别小看这竹编的儿童车,在当时可是携带儿童出行的代表性交通工具哦,因为它方便,不仅能容下孩子,还可以运输菜、粮、煤气瓶等简单的生活用品。
1977年5月1日清晨。在通往天坛的崇文门大街上,学生们穿着漂亮的服装,脸上化了妆,手持鲜花,前往天坛参加游园活动,她们将在以前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和祈祷好收成的地方表演舞蹈,整个活动会持续一天。
1979年5月,宽阔的人行道。一条宽阔的人行道,两边有商店。下班时分,路上拥挤着的是公共汽车和自行车,还看不到小汽车,一位妈妈正推着后座上坐着孩子的自行车行走。
1979年5月 金鱼胡同口。一位年轻的军官用自行车托着女儿,小女孩坐在自行车梁上,身子倚在车把上,军官则推着车逆行前进。小女孩鲜艳的外套和露出的小手,在周围大部分灰蓝色衣服的衬托下, 构成了清晨一道亮丽的景色。
1979年5月,燕郊的一所小学教室。照片中的老师正在带着学生们上课,可以看见教室是比较简陋的,一切先进的教学设备都没有,但是桌椅摆放整齐,地面干净,这样的环境就可以称之为舒心。这张照片里的学生,现在应该都是年近五十的叔叔阿姨了。
1979年5月,周日的颐和园。颐和园距市区仅14公里,是一个可以休闲一整天的好去处,有园林,有亭台楼阁,还有一个在夏季凉风徐徐的人工湖。所以,许多家庭都带着孩子在节假日,乘坐公共汽车来这里游玩,他们还会带着玩具和午餐,就当是郊游了,通常都是在这里玩上一天。
1979年5月,西单北大街。人行道上的中小学生,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在等候校车的到来~这些聚集在人行道上的中、小学生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表明他们对颜色都具有强烈的幻想。比较有趣的是,成人的服装不超过四种颜色,而不满15岁的孩子们的服装却是五颜六色,看来他们的 父母对孩子的服装有更多的选择。总的来说,那时毛料和棉布是要配额定量供应的。
1979年5月。北京人爱吃面,车上的篮子里放着刚刚压出来的新鲜切面,旁边的孩子在帮大人看车,车上的面条可能是附近一个餐馆预定的。
那时候,北京居民房屋的入口处根据主人的身份通常摆放一对石鼓,或一对石狮。远 处3个男孩在抛球,近处4个女孩子在跳绳,两个骑车的成人边骑边聊,胡同生活在蝉声 嘈杂的大槐树下悄悄流过,这是一幅多么让人陶醉的景象。
那时通常一个城市也没有几辆轿车。
西哈努克到大连参观,从机场到市政府的路上开来了53辆轿车,听说是大部分轿车是从北京空运过来的。
当时县城里可能只有几辆吉普车,县委书记和县长各一辆。
看起来,大部分的照片都是70年代中期及后期。
70年代初期第一次去北京,与照片明显不同,从衣着上可以看出来,更加单调。
因为过得很艰难,受到排挤,不得已才去了旧金山。后来又辗转来到加拿大。
前20年,中国大陆这些的确粗糙,但很齐全,的确各种运动也耽误了不少时间,但总体还是向前发展的。
没有这些,不可能有后面的经济起飞
买飞机票要单位开介绍信,否则不卖。
穿衣服,一般人一套蓝灰色的“涤卡中山装”,就基本算是出客的“礼服”廖。
77年整个夏天都在北京北海那里住着,任务就是到机电部成套设备司,催设备。
设备报批也不总是有,要有人拉关系,常驻等电话,一有消息赶紧到场,“抢”,晚了就只好等下一批廖。
说老实话,因为不是北京土生土长,不喜欢那些灰不出溜的胡同和街道,有的胡同转着转着就转迷糊,迷路廖。
学院路的大学楼房外,一派农村景象。光着膀子拉排子车的农民,随处可见。
自从8964以后,老百姓再也不能上去纪念碑的台阶了。
不管是谁,杜撰就是杜撰。
哈
快撑不住了。
现在进去要凭身份证,要搜身。
好几张的天空是灰白色的。那就是雾霾。
我在八十年代刚到北京就很诧异,天空竟然是灰色的。
那时还完全没有什么雾霾的概念。
这几张照片看出来了,70年代就已经有了污染。只是数量级还没到达后来那么严重。
先看一段老视频:
图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正在欢送全国地质部门工业学大庆会议的代表返回工作岗位。
大街上行驶着一辆大卡着,载着一批工人。
1977年5月1日下午的长安街。那时中国还没有实行控制人口的独生子女政策,一个母亲带着她的三个孩子,最小的孩子放在竹车里推着,孩子爸爸神情严肃地推着自行车伴随着,像其它自行车一样,都没有车灯。
1977年5月。一位年轻的妈妈,推着竹编儿童车,把孩子和煤气罐都放在了车内。可别小看这竹编的儿童车,在当时可是携带儿童出行的代表性交通工具哦,因为它方便,不仅能容下孩子,还可以运输菜、粮、煤气瓶等简单的生活用品。
图为70年代夏天傍晚北京街上的景象。那时候的夏天没有空调,一把扇子就能过夏天,晚上还能看到满天的星星。
两个工作人员站在列车旁聊天。
北京大街上走路的行人、三轮车、骑着自行车的人,感觉非常纯朴。
70年代的北京大街上,汽车很少、非常宽敞。
图为北京机场内,停着一辆中国民航的飞机。
图为一个交通警察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交通台旁指挥交通。
街边上一个卖西瓜的摊位上排满了人,西瓜是那时候人们在夏天的降温良品。
图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学生正在上课,图片中的藏族女孩长得非常青春靓丽。没有化妆、纯素颜的状态下,五官依然很漂亮。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舞蹈班的学生,不愧是学舞蹈的,每个人身形都很好。
图为一家卖摄影器材商店里展示产品的橱窗。
70年代的北京街道,绿树成荫。
那时候的北京空气很清新,天也很蓝,现在的北京成了雾都了。
北京街上的自行车、无轨电车,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不愧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自行车的国家,街上满满的都是自行车。
图为北京的西花市大街,这条大街是一条很热闹的商业街,这条街上有很多老字号店铺。
几个年轻姑娘在街边休息,那时候的女孩都喜欢绑着两个麻花辫。
清晨,在公园里练功的老人们。
图为天安门前的游客。
图为到八达岭长城上游玩的两个女孩,穿的很朴素。
首都机场旧候机楼,国内航班的旅客们正在等待登上一架俄罗斯生产的螺旋桨飞机,他们大多数是中国旅客。
前门是北京内城的南门,也是进北京的正门。它的前面是“正阳门箭楼”,用圆形的瓮城墙把两座城楼连起来,后来改造又拆除了瓮城只剩城楼。20世纪70年代,这两个城门之间的空地,就成了公共汽车停车场。
1977年春的一个清晨,从人流和自行车数量上不难看出,这应该是早高峰的时间,四个女学生走在前往学校的路上,其中三个仍佩戴着“红卫兵”红袖章,马路上穿着红色衣服的人,显得格外好看~
市民晨练中。沿着长安街,来到火车站附近,总是能看到市民早上做操、打太极。从这里再往前走,就是往通州走的路了。
1977年4月前门大街,这里从前有个大牌楼,就是大家经常说到的前门五牌楼。20世界50年代时就被拆除了,90年代末期又在原址上重建的。这里曾是历史上北京重要的商业街,现在除了左边的老建筑,还留着90年代的风格外,其它一切都改变了。
1977年4月,在昌平通往十三陵的“神道”上,一辆老式的三驾骡车正在前行。道路两旁,吸引眼球的是大型花岗岩雕像,这是500年前明朝为了纪念先帝而修建的。
1977年4月,崇文门内大街。当年马达罗穿梭在行人和自行车的洪流里,谁都不知道,当时他的镜头为何始终对准普通百姓,谁也没有想到,这些场景在今天竟都成为了遥远的过去。
1977年4月,那时候,在东长安街上几乎看不到小汽车,几乎都是自行车。从照片上看悬挂着的欢迎标语,应该是有重要的外国首脑访华。
1977年4月,北京火车站的早晨,站前的街道上人并不是很多。
1977年五一劳动节前夕的天安门,在毛主席肖像周围,挤满了欢度节日的游客。紫禁城入口潮水般的人群让我感觉,天安门不仅是北京的心脏,同时也是全中国的心脏,它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神坛”。
1977年5月1日,每天穿越天安门的车辆主要是自行车、手推车,不多的公共汽车和很少见的小汽车。
1977年5月1日。天安门是中国人民的客厅,极大吸引着来自中国各地的游客们。
1977年五一 祈年殿,有着独特圆锥形屋顶的祈年殿周围,被游客挤得水泄不通。游园活动从上午开始,有京剧、芭蕾舞、杂技和体操。到处插满了红旗,这是第一个没有毛主席的五一劳动节。
1977年5月,午门。这里是真正进入紫禁城的大门,沿线两侧是宽阔的自行车停车场,照片中呈现的是商贩在临时的流动柜台上,向游客出售导游图和明信片。
1977年5月,除了公交车还能带些色彩外,其它的街道都是灰色的,包括服装,灰蓝色的制服,男女都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1977年5月,清晨。胡同口,两个女孩子带着椅子去上学,其中一个胳膊上还戴着“红卫兵”袖章,看上去学校离这里并不远。
1977年5月,北京清晨一胡同口。胡同的清晨,从各个方向奔出来的自行车流,在匆忙赶着时间上班。据史料记载,这里的房屋建于大清帝国的18和19世纪之间,枝繁叶茂的大槐树见证了它的年龄。
1977年5月,台基厂大街的副食店。这里以前是外国使馆区。裸露的卡车把冻猪肉运到副食店,没有任何卫生防护措施。顾客们从清晨就排队等候,尽管如此,猪肉还是实行配给制,没有肉票是买不到猪肉的,可见,想吃顿猪肉,是多么不容易~
1977年5月1日清晨,在通往天坛的崇文门大街上,学生们穿着漂亮的服装,脸上化了妆,手持鲜花,前往天坛参加游园活动,她们将在以前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和祈祷好收成的地方表演舞蹈,整个活动会持续一天。
1977年5月,当天是五一劳动节放假,妈妈穿上新衣服,奶奶在织毛衣,孩子在玩耍~
1979年4月,北海公园。在海拔50米的北海公园远看北京,可以看见紫禁城的屋顶。
1979年5月,前门大街的一个菜摊,位于一家著名的丝绸商店门前。
1979年5月,一条宽阔的人行道,两边有商店。下班时分,路上拥挤着的是公共汽车和自行车,还看不到小汽车,一位妈妈正推着后座上坐着孩子的自行车行走~
1979年5月,金鱼胡同口。一位年轻的军官用自行车托着女儿,小女孩坐在自行车梁上,身子倚在车把上,军官则推着车逆行前进。小女孩鲜艳的外套和露出的小手,在周围大部分灰蓝色衣服的衬托下, 构成了清晨一道亮丽的景色。
1979年5月,排队买新鲜豆腐。现在的你,绝对想象不到排这么长的队,就是为了买块新鲜的豆腐。因为那时候,豆腐都是在副食店里限量供应的,是由加工厂送到副食店的,每当听到豆腐已送来,副食店门口就是这番场景了。
1979年5月,周日的颐和园。颐和园距市区仅14公里,是一个可以休闲一整天的好去处,有园林,有亭台楼阁,还有一个在夏季凉风徐徐的人工湖。所以,许多家庭都带着孩子在节假日,乘坐公共汽车来这里游玩,他们还会带着玩具和午餐,就当是郊游了,通常都是在这里玩上一天~
1979年5月,西单北大街。人行道上的中小学生,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在等候校车的到来~这些聚集在人行道上的中、小学生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表明他们对颜色都具有强烈的幻想。比较有趣的是,成人的服装不超过四种颜色,而不满15岁的孩子们的服装却是五颜六色,看来他们的父母对孩子的服装有更多的选择。总的来说,那时毛料和棉布是要配额定量供应的。
1979年5月,北京人爱吃面,车上的篮子里放着刚刚压出来的新鲜切面,旁边的孩子在帮大人看车,车上的面条可能是附近一个餐馆预定的。
1979年,西单一家国营自行车商店门口。自行车商店门口站着许多人,在围观一辆半新的摩托车,有顾客也有营业员。商店的橱窗很大,空旷,但没有任何装饰,只摆放几辆上海产的新品牌自行车。商店门脸没有任何商业广告,店前的大街上也没有任何政治标语。
那时候,北京居民房屋的入口处根据主人的身份通常摆放一对石鼓,或一对石狮。远处3个男孩在抛球,近处4个女孩子在跳绳,两个骑车的成人边骑边聊,胡同生活在蝉声嘈杂的大槐树下悄悄流过,这是一幅多么让人陶醉的景象。
1977年五一劳动节下午的长安街。那时候,还没有实行控制人口的独生子女政策,一个母亲带着她的三个孩子,孩子爸爸神情严肃地推着自行车伴随着。
1977年5月。除了公交车还能带些色彩外,其它的街道都是灰色的,包括服装,灰蓝色的制服,男女都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父母对孩子的服装有更多的选择。总的来说,那时毛料和棉布是要配额定量供应的。
1979年5月。北京人爱吃面,车上的篮子里放着刚刚压出来的新鲜切面,旁边的孩子在帮大人看车,车上的面条可能是附近一个餐馆预定的。
那时候,北京居民房屋的入口处根据主人的身份通常摆放一对石鼓,或一对石狮。远
处3个男孩在抛球,近处4个女孩子在跳绳,两个骑车的成人边骑边聊,胡同生活在蝉声
嘈杂的大槐树下悄悄流过,这是一幅多么让人陶醉的景象。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老照片 - 七十年代的北京 动物模仿秀 小天鹅圆舞曲 余光中 | 隔海书:金陵子弟江湖客 春天!春天!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那时通常一个城市也没有几辆轿车。
西哈努克到大连参观,从机场到市政府的路上开来了53辆轿车,听说是大部分轿车是从北京空运过来的。
当时县城里可能只有几辆吉普车,县委书记和县长各一辆。
看起来,大部分的照片都是70年代中期及后期。
70年代初期第一次去北京,与照片明显不同,从衣着上可以看出来,更加单调。
因为过得很艰难,受到排挤,不得已才去了旧金山。后来又辗转来到加拿大。
前20年,中国大陆这些的确粗糙,但很齐全,的确各种运动也耽误了不少时间,但总体还是向前发展的。
没有这些,不可能有后面的经济起飞
买飞机票要单位开介绍信,否则不卖。
穿衣服,一般人一套蓝灰色的“涤卡中山装”,就基本算是出客的“礼服”廖。
77年整个夏天都在北京北海那里住着,任务就是到机电部成套设备司,催设备。
设备报批也不总是有,要有人拉关系,常驻等电话,一有消息赶紧到场,“抢”,晚了就只好等下一批廖。
说老实话,因为不是北京土生土长,不喜欢那些灰不出溜的胡同和街道,有的胡同转着转着就转迷糊,迷路廖。
学院路的大学楼房外,一派农村景象。光着膀子拉排子车的农民,随处可见。
自从8964以后,老百姓再也不能上去纪念碑的台阶了。
不管是谁,杜撰就是杜撰。
哈
快撑不住了。
哈
现在进去要凭身份证,要搜身。
好几张的天空是灰白色的。那就是雾霾。
我在八十年代刚到北京就很诧异,天空竟然是灰色的。
那时还完全没有什么雾霾的概念。
这几张照片看出来了,70年代就已经有了污染。只是数量级还没到达后来那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