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和90年代的校园爱情

耳机
对路遥的评价实在不敢苟同,他恰恰是不迎合意识形态写作的人,尽管他的作品描写了时代大潮中

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对钱钟书的评论确实如此,学术圈里褒他的把他捧上天,不然也不会有钱钟书热,贬他的说他的学问也就是"一地散银子",奉为大师太过了。

现在回头再看围城,和您感觉差不多,也就是一本普通消遣小说而已。至于学问,估计现在有像他那么多散银子的人都少了,所以姑且还是奉为大师吧。

 

 

骆驼123456
我理解你评价路遥的出发点,很多人都那么想,但我有不同看法(见内)

路遥是对1970、80年代正统社会主义思想的“小骂大帮忙”,他踩对了体制内正在上升一派的鼓点,所以才被允许出名。在当时的中国,出名的所有作家都是”迎合意识形态写作的人“,无一例外。

文中强调了张贤亮,忽视路遥,其实他们都是曲意”迎合意识形态写作的人“,精神层次都很低矮,从世界角度看,都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赞许的。但张贤亮的文字里传递着他真的受过苦,比如他真的经历过强烈的性压抑。其中的真实打动我,让我印象深刻。而路遥的作品里没有张贤亮作品里的那种”真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