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师 vs 88师

b
bebe2014
楼主 (文学峸)

下碣隅里作战中,11月30日晚,按兵团命令,20军58师要在这一天攻歼下碣隅里之敌,27军三个团配合作战。然而实际上此时27军正在围攻新兴里的美军,抽调不出部队。

而此前,11月29日,58师172团占领了下碣隅里防御圈的关键高地东山,美军连续发起反扑。当天,怀抱炸药包与进攻美军同归于尽的英雄——杨根思就牺牲在这个阵地上。

打到30日,58师也确实伤亡惨重,全师将剩余能战部队整编为12个连,也就是说已经伤亡过半.

30日晚间,58师以决死的气概,将最后能战斗的1500人全部投入进攻——同时在南面发起牵制性的佯攻。

负责佯攻的是173团,美军战史中所说的“战斗一夜,自己伤亡12人,打死打伤1500名志愿军,让58师失去战斗力”的战斗,说的就是这场志愿军总共投入兵力大概只有数百人的佯攻。

58师在经过30日一夜的激战后,因为伤亡严重,无力继续进攻,但此时下碣隅里的美军也已经投入了最后的兵力——假如,我是说假如,我军的冻伤情况稍微好一些,多出一个团能战的部队投入进去,或者哪怕有一个105毫米炮兵连的炮兵火力——那么陆战一师必然难逃灭亡下场。

可惜历史没有假如,在双方都精疲力尽的情况下,下碣隅里的美军等来了援军,或者说撤退下来的友军。战况逆转,美军开始向南突围,原本包围攻歼美军的58师的任务变成了守住阵地阻止美军难逃。

在下碣隅里东山的58军172团,并未如美军描述的那样“被摧毁”,他们在下碣隅里关键性的东山阵地上,与美军连续恶战6天5夜,直到12月6日晚,才奉命撤出下碣隅里,向南转移。58师随后又参加了黄草岭一线的阻击作战。

---

基于对整个突围行动的考虑,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对下碣隅里的部队进行了整编,编成两个团战斗群:


  陆战5团战斗群,陆战5团,配属陆战1团第3营、英军第41特遣队、第1工兵营A连、第1通信营分遣队、陆战1师第2辎重队(下辖卫生营、勤务营、第1汽车运输营分遣队、陆军第10战斗工兵营D连、陆军第513、第515汽车连和宪兵连交通排,由陆战1师第1坦克营营长亨利.米伦中校为队长)、陆军第31步兵团坦克连、第11炮兵团第1营和第2营D连(共4个105毫米榴弹炮连)。这个战斗群负责保障环形防御圈的上半部圆的安全。


  陆战7团战斗群,陆战7团,配属陆军暂编营(由陆军第7步兵师残部编成)、第1工兵营D连、第1通信营分遣队、陆战1师第1辎重队(下辖师部营、第10军司令部分遣队、第1汽车运输营主力和宪兵连主力,由陆战1师第1勤务营营长切尔斯.班克斯中校为队长)、第1坦克营D连、第11炮兵团第3营和第4营L连(共3个105毫米榴弹炮连和1个155毫米榴弹炮连)。这个战斗群负责保障环形防御圈的下半部圆的安全。


 12月6日凌晨4时30分,史密斯命令陆战7团战斗群利用浓雾掩护,以偷袭的方式夺取了下碣隅里西南方的一处高地,做为全师突围的前进阵地。守卫高地的志愿军全无防备,没人想到美军也会来夜袭,一个排全部阵亡。



  同日7时,美军向下碣隅里的东山发动猛烈进攻,这场进攻并不是美军要开始反击,而是为了保障突围行动的顺利进行,必须拔掉整个下碣隅里防御圈中插进来的那颗钉子--东山(1071高地)。不控制这座高地,突围只是个梦想,志愿军随时可利用这个突出部对准备突围的美军实施打击,而准备撤退的部队是最脆弱的。


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命令陆战5团战斗群务必夺取东山。守卫东山的还是58师,这时师长黄朝天已经把他的主力都调到了这个方向,这是现在的美军实力早不是11月28日29日时了,今非昔比。


58师仅剩2000人不到,在优势兵力和火力的美军面前根本无力抵挡,美军在长达2个小时的空地火力准备后于9时发起进攻,下午14时30分就完全控制东山。黄朝天深知,此时26军还在路上,东山的丢失将使志愿军失去最有利的地形和最有力的钉子;黄朝天迅速组织反击,可悲剧发生,反击部队刚集结完就被美军海盗式飞机发现(大白天嘛),遭到空中火力毁灭性打击,陆战5团2营也在空中火力指引下迅速占领制高点实施攻击,不得不说美军的空地协同非常漂亮。

58师遭此毁灭性打击后反击尚未开始就告瓦解,这也不能怪黄朝天不知道白天美军战机的威胁,这是没办法的,58师为了26军赶到后能占据有利位置拼了命,只是此时实力悬殊太大,再拼也没用了。

要知道美军为保障此次突围动用了500架战机,集中了所能集中到该地区的所有空中力量——在兴南附近海面上有4艘大型航母:“莱特”号、“普林斯顿”号、“福吉谷”号和“菲律宾海”号;1艘轻型航母“巴丹”号;2艘护航航母:“培登海峡”号和“西西里”号;在连浦机场集中了陆战队航空兵的4个F4U海盗攻击机中队:VMF212中队、VMF214中队、VMF321中队和VMF323中队。

  6日傍晚,26军终于到达,和58师交接了阵地,此时的58师只能缩编为35个排约800人,172团、173团和174团分别缩编为8个排、11个排和17个排。但晚了,一切都晚了,美军防御圈已完整,在这么小的区域内美军有如此强大的火力,26军想要再形成突破是很难很难的了。这样陆战一师实现了他们的目标,牢牢把握住一头一尾两个要点,剩下的就是保障防御圈向椭圆变化时的安全。

-------

兵团的命令于2日当晚到达26军,令26军即刻南下,3日凌晨进入攻击位置,3日晚向美军集结地(下竭隅里)发起攻击。26军接到命令后感到很为难,各师的位置距离下竭隅里45-70公里不等,而且都是山路,当夜赶到目的地似乎没有可能。经过26军的争辩,兵团最后同意到达的时间延期一天,改为4日凌晨到达,4日晚向美军发起进攻。26军立刻做出行动计划,88师的具体任务是全师即刻南下,12月4日凌晨插到下竭隅里以南的独秀峰一线,构筑阵地,配合其他师攻击下竭隅里,阻止美军南撤。88师接到命令时已经是12月3日零时,当时该师位于德实里-熊洞一线,是26军4个师中位置最北的一个。从部队驻地离指定阻击的独秀峰一线地图上的距离也有70余公里,当晚又天降大雪,风雪弥漫道路难行,所以说这个任务在给定的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

如上所述,88师接到命令时已经是12月3日零时,部队已经宿营,师长吴大林担心风雪中行军容易掉队和迷路,没有下令部队立刻出发(后来这成为吴的五大罪状之一),而于3日下午15时才亲率主力262团和263团作为第一梯队南下 ... !!!

12月7日清晨88师先头团终于赶到了阻击地点,由于失去了指挥,两个团只好独自战斗。当时美军已经于12月6日清晨开始分成两个战斗群撤退,88师到达指定阻击地点时,恰逢美军前卫陆战7团战斗群已经通过,而担任后卫的美陆战5团战斗群尚未离开之际。263团看到公路上的车辆碾压痕迹误判美军已经通过,所以部队走下公路准备北上归队。正在这时陆战5团战斗群到达阻击地点,先导部队是几辆潘兴26重型坦克。人人皆知坦克是步兵的克星,263团在白茫茫的雪地上,既无地形掩护,又无反坦克武器,在美军坦克的碾压和火力射击下,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

h
hkzs
杨根思死了也白死,美军照样打破了志愿军的围追堵截,胜利突围。

杨根思的牺牲一点实际意义都没有,打不过其实还是撤退比较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不过,他到底怎样牺牲的,实际情况如何很难讲。唯一可以相信的是他的部队全部打光了,而美军依旧顺利突围而出。

h
hkzs
杨根思死了也白死,美军照样打破了志愿军的围追堵截,胜利突围。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h
hkzs
陆战一师突围过程中的战斗证明:美军想要突破那个志愿军阵地,就一定能突破。

而志愿军想要突破美军的阵地,只能希望美军自己放弃这个阵地。

峻成
侏儒之见。抗联全军覆没也没挡住日军侵占东北,所以抗联根本没有必要组军。

你拿钱发帖*****。

峻成
你在美国干什么工作的?
b
bebe2014
没必要问。 他的工作是每天尽力乞求5美分
这就是阿泥的思维。不计代价,力量对比------

h
hkzs
的确如此。没有苏联红军解放东北,没有美英盟军消灭日本帝国海空军,东北现在还是日本的。

以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看,客观事实就是如此。

峻成
不懂逻辑的你也只能以如果瞎 BB。事实是日本打不下全中国,

最后要么全部战死,要么撤回本岛。你也承认日本不如美军。美军在越南也就待了十年。如果美军不打日本,日本在中国大陆根本呆不到十年。

 

h
hkzs
日本从918侵占东北到二战投降,盘踞东北14年。而且,如果不是本土战败,苏军出兵东北,满洲国还将稳如磐石。

至于日本能否打下全中国,这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们知道在盟军在欧亚战场上高跟猛进,就连铁托的游击队都把德军揍得屁滚尿流的时候,日军在中国还能把中国军队揍得屁滚尿流,一举打通了大陆交通线。

这都是历史事实。

峻成
志愿军的英勇气概让美军此后再不敢与中国陆军交战。杨根思永垂不朽,

岂是你这种杂碎能理解的。

峻成
嗯,日军百战百胜。平型关、台儿庄是怎么打的?
h
hkzs
杨烈士牺牲后,美军照样在朝鲜和志愿军打了2年半,迫使志愿军不得不接受了美军的停火条件。这是历史事实。

宣传归宣传,事实是事实。

h
hkzs
怎么打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些地方最后不都成了日占区了么。
峻成
既然你不知道日本能否打下全中国,所以日本是怎么战败的你也不可能理解。

你懂这其中的逻辑吗?

 

峻成
所以你智商太低。不懂为何日本最终战败。
h
hkzs
日本能否打下全中国和日本是否战败是两回事。日本可以只打下一半中国,而依旧没有战败,只要中国无力把日本全部赶出中国。

你懂其中的逻辑么?

Q
QualityWithoutName
最难的就是面对自己不喜欢的现实,所以去做梦,被人惊醒了就要骂人了。
h
hkzs
日本最终战败是因为日本打不过美国却去挑战美国,就那么简单。

日本如果接受美国的要求,撤出关内的侵华日军,不入侵印支半岛,满洲国大概率会延续至今。

峻成
这就是你的智商?这明明是美军觉得打不过志愿军,先放软蛋,

急着要停战。你小时候被人揍的求饶就是这副德行。揍你那位也不想打死你,再揍你几拳就放过你算了。

h
hkzs
美军不急,急的是志愿军。美军开的停火条件,让志愿军打了两年才不得不接受。

你觉得牛,打好了。条件就这样,爱接受不接受。

b
bingxiao2011
做人有点骨气好不好! 你不能只有
峻成
你对历史内在的演化规律一窍不通。专门以个人所好意淫绝不会

出现的历史结局。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的预言全部应验,你的如果从来没有成为事实。

你的智商是硬伤,你也老大不小了,看来这辈子也治不好了。

 

峻成
这种可能只存在于你的臆想中。
h
hkzs
抗美援朝简明历史过程:中国出兵,美国呼吁停火;中国拒绝,联合国军反击,志愿军接受停火谈判,联合国军提条件,志愿军不接受,再打2年

抗美援朝简明历史过程:中国出兵,联合国军退回38线南并愿意在三八线停火;中国拒绝停火,随后联合国军反击再打过38线,这时志愿军宣布接受停火谈判了,然后,联合国军提条件要求战俘自愿遣返,志愿军不接受,再打2年后,志愿军接受了这个战俘自愿遣返的停火条件。

讨论问题得基于历史事实,否则是互相说梦话。

峻成
美军以为中国不敢出兵,趾高气扬 过了三八线,一顿暴打就不装.逼了,败退三八线,

然后放下不可一世的架子,请求停火。

志愿军的态度是不再揍你几下你忘得快,所以再揍你两年,历史证明这一招很有效,美军果然记住了。

峻成
你漏了最关键的一条:中国开火了。
h
hkzs
早就在军版论证过了,联合国军是出于政治原因主动放弃北韩退回南半部的。志愿军想阻拦都拦不住。
h
hkzs
中国开火是阻止联合国军南撤。无论是杨根思的小高地还是万岁军的松骨峰,都是如此。

志愿军拼尽全力阻止联合国军南撤,结果联合国军还是安全地撤回去了。

峻成
早就在兵坛揭穿了你的谎言,证明了你的荒谬的逻辑。

你是死猪不怕开水烫。

峻成
再考考你的逻辑。美军为什么要撤?
h
hkzs
我在军版就说过了,因为美国不想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甚至苏联境内,需要找一个合适的停火点。
峻成
给你点赞的是本坛著名的傻B 胆小鬼,从来不敢跟我辩论的,

否则打出他低能儿的原型。

以点赞跟我意见不同的帖子刷存在感,性格极其猥琐。

h
hkzs
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也有骨气,不能跪下接受美国要求其撤出中国的要求,于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是可忍孰不可忍。攀登新高峰,虎!虎!虎!

峻成
所以美军宁可让中国白揍他一顿?回帖前先想一想

美军有没有在志愿军开火中死人。

h
hkzs
美军都胜利撤回了,志愿军损失惨重,何来白揍一说?
峻成
这就显示出你不如日本人了。日本人还懂得一个道理,

你在强权面前退让,只会招致更多的索求。

你太蠢了。

峻成
美军不撤就全玩完了。
p
puyh
又来一个,阿巴二。

p
puyh
还论证,你也好意思说,脸皮真厚。
多哥
一天到晚胡说八道妖言惑众。米帝要求日本撤出中国, 啥时候的事儿? 日本不服就发动太平洋战争?
多哥
这种傻不拉叽的话也说得出口,把几坛当啥啦,呵呵。
多哥
还真有您的,跟个傻 蛋就无哩头的傻语梦讫争议?
欲千北
峻成
你就是个傻。逼,无脑儿,实话很伤人,但这是你自讨的。
峻成
浪费时间,你还来回帖?自打耳光,你不觉得自己愚蠢吗?
h
hkzs
砥平里联合国军就没撤,崩了牙的是志愿军。历史事实如此,志愿军根本打不过美军,楼上在做梦。

志愿军要能打得过美军,南朝鲜早就解放了。

h
hkzs
看来你是东条英机。

战犯。

h
hkzs
那是开战前日美谈判时美国的条件。

楼上不知道?

峻成
别偷梁换柱,说的是麦克阿瑟指挥下,美军过三八线被志愿军狠揍。

不懂逻辑,连时间都不顾了。你真是个赖皮。

p
passerby2016
Japa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oad to Pearl Harbor, 19

https://2001-2009.state.gov/r/pa/ho/time/wwii/88734.htm

峻成
没想打自己又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吧?

给你总结成之3了。可笑!

h
hkzs
麦克阿瑟指挥下不撤被歼的是巴丹的美菲联军。在朝鲜,没有一个美军师是因为没撤就被志愿军消灭的,即便在草包麦克阿瑟指挥下!

连毛主席彭老总都承认,志愿军无力围歼美军团以上部队,楼上说什么美军不撤就会被歼灭那是自己的梦呓。

在朝鲜战场上,在任何战役中,志愿军的损失都远远大于美军。要说被狠揍,那也是志愿军被美军狠揍,最多可以表扬一下志愿军作战英勇,抗揍能力强而已。

峻成
美军不撤就被围歼。后路一断,再不撤就是等死。

这才是美军往南溃逃的真实原因。

h
hkzs
志愿军没有能力真实切断联合国军的后路,从东线到西线,从59年到53年,战史已经证明了这点。

整个战争期间,没有一支美军团以上部队被志愿军围歼的。事实上就是在之前的二战,之后的越战中,除了孤岛上的部队外,也没有一支美军团以上部队被敌军歼灭过。可以说,美军实际上是不可能被围困的,因为美军有强大的空中力量,是一个在三维空间内行动的作战军团,二维的陆地围困对美军无效。

h
hkzs
谢谢。

我讨论时主要凭以前看书时的记忆。很少现查文献,所以谢谢你提供文献支持。

峻成
尽说废话。你要是能让美军别逃,在原地呆着,看志愿军

能不能歼灭他。其他都是不合逻辑的废话。

 

多哥
唉,我也真没时间跟你俩磨牙。既然上头提供了米帝单方面的宣传资料,我就用股沟把它翻译一下;见内。

股沟的翻译功能,比过去进步多了,但我也没时间全面校核它的译文。全文照抄如下,你俩慢慢琢磨,看看这个资料和你俩的谬论,到底有多少重合的地方。
另外,开头第二段有句话主谓语含混,我就将原文仔细看了下,作了修改。其它地方可能还有类似错误,没时间深入,就此而已。   主谓含混的句子翻译: 另一方面,大多数美国官员认为,中国没有重要利益值得与日本开战。
这段话的原文是:
On the other hand, most U.S. officials believed that it had no vital interests in China worth going to war over with Japan。
比较好的翻译:
另一方面,大多数米帝政界人士相信,此刻米帝在中国没有至关利益,就此(为中国)和日本开战会得不赏失。   下面是股沟的翻译: ========================================
日本,中国,美国和珍珠港之路,1937-41   1937年至1941年间,中日冲突升级影响了美国与两国的关系,最终促使美国与日本和德国展开全面战争。
一开始,美国官员认为中国的发展存在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反对日本侵入中国东北,以及日本军国主义在该地区的崛起,部分原因在于他们与中国的长期友谊。另一方面,大多数美国官员认为,中国没有重要利益值得与日本开战。此外,中国民族主义者和共产党人之间的国内冲突使得美国政策制定者不能确定在帮助这样一个内部分裂国家方面取得成功。因此,很少有美国官员建议在1937年之前采取强硬立场,因此美国因为害怕挑起日本而没有帮助中国。
1937年7月7日,当中国和日本军队在北京附近的马可波罗桥发生冲突时,美国向中国提供援助的可能性有所增加,使两国陷入全面战争。当美国看到日本军队横扫沿海然后进入南京首都时,民意舆论坚定地支持中国人。当日本军队轰炸美国时,日本的紧张局势升级。 Panay从南京撤离美国公民,造成三人死亡。然而,美国政府继续避免冲突,并接受了日本人的道歉和赔偿。 1940年,两国之间陷入了不安的停战。
1940年和1941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正式确定了美国对中国的援助。由于美国政府慢慢开始收紧对日本的限制,美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供购买战争物资的信贷。美国是日本军队所需的石油,钢铁,铁和其他商品的主要供应商,因为它受到中国抵抗的拖累,但在1940年1月,日本废除了与美国的现有商业条约。虽然这并未导致立即禁运,但这意味着罗斯福政府现在可以限制军事物资流入日本,并以此为杠杆迫使日本停止对中国的侵略。 1940年1月以后,美国通过更大的信贷和Lend-Lease计划加大对中国的援助战略,逐步实施对日本所有军事用品贸易的禁运。
在这两年中,日本政府作出了若干决定,这加剧了局势。日本的政治领导人无法或不愿控制军队,于1940年8月通过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寻求更大的安全。他们这样宣布日本打算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从亚洲驱逐出去。然而,这个由日本主导的项目旨在增强日本的经济和物质财富,使其不依赖于西方的供应,而不是“解放”亚洲的长期主体。事实上,日本将不得不发动军事征服和统治运动,并不打算退出中国。
与此同时,与西方国家的几项协议只会使日本对美国构成更大的威胁。首先,日本于1940年9月27日与德国和意大利签署了三方协议,从而将欧洲和亚洲的冲突联系起来。这使中国成为全球反法西斯斗争的潜在盟友。然后在1941年中期,日本与苏联签署了一项中立条约,明确表示日本的军队将进入东南亚,美国在那里拥有更大的利益。与维希法国达成的第三项协议使日本军队能够进入印度支那并开始其南方进攻。美国通过暂时停止与日本外交官的谈判,对日本出口实施全面禁运,冻结日本在美国银行的资产,以及沿缅甸路向中国运送物资,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威胁。
尽管在美国越来越多地对日本实施禁运后谈判重新开始,但他们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华盛顿的外交官几次接近达成协议,但美国的亲中情绪使得很难达成任何不涉及日本退出中国的决议,这种情况对日本军方领导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由于禁运导致严重短缺,无法撤退,并确信美国官员反对进一步谈判,日本领导人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就美国领导人而言,他们并没有放弃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也怀疑日本是否有军事力量攻击美国领土。
多哥
唉,我也真没时间跟你俩磨牙。既然上头提供了米帝单方面的宣传资料,我就用股沟把它翻译一下;见内

股沟的翻译功能,比过去进步多了,但我也没时间全面校核它的译文。全文照抄如下,你俩慢慢琢磨,看看这个资料和你俩的谬论,到底有多少重合的地方。
另外,第二段译文里头有句话,翻译得主谓语含混;我就将原文仔细看了下,作了修改。其它地方可能还有类似错误,没时间深入,就此而已。   主谓含混的句子翻译: 另一方面,大多数美国官员认为,中国没有重要利益值得与日本开战。
这段话的原文是:
On the other hand, most U.S. officials believed that it had no vital interests in China worth going to war over with Japan。
比较好的翻译:
另一方面,大多数米帝政界人士相信,此刻米帝在中国没有至关利益,就此(为中国)对日本开战会得不赏失。   下面是股沟的翻译: ========================================
日本,中国,美国和珍珠港之路,1937-41   1937年至1941年间,中日冲突升级影响了美国与两国的关系,最终促使美国与日本和德国展开全面战争。
一开始,美国官员认为中国的发展存在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反对日本侵入中国东北,以及日本军国主义在该地区的崛起,部分原因在于他们与中国的长期友谊。另一方面,大多数美国官员认为,中国没有重要利益值得与日本开战。此外,中国民族主义者和共产党人之间的国内冲突使得美国政策制定者不能确定在帮助这样一个内部分裂国家方面取得成功。因此,很少有美国官员建议在1937年之前采取强硬立场,因此美国因为害怕挑起日本而没有帮助中国。
1937年7月7日,当中国和日本军队在北京附近的马可波罗桥发生冲突时,美国向中国提供援助的可能性有所增加,使两国陷入全面战争。当美国看到日本军队横扫沿海然后进入南京首都时,民意舆论坚定地支持中国人。当日本军队轰炸美国时,日本的紧张局势升级。 Panay从南京撤离美国公民,造成三人死亡。然而,美国政府继续避免冲突,并接受了日本人的道歉和赔偿。 1940年,两国之间陷入了不安的停战。
1940年和1941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正式确定了美国对中国的援助。由于美国政府慢慢开始收紧对日本的限制,美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供购买战争物资的信贷。美国是日本军队所需的石油,钢铁,铁和其他商品的主要供应商,因为它受到中国抵抗的拖累,但在1940年1月,日本废除了与美国的现有商业条约。虽然这并未导致立即禁运,但这意味着罗斯福政府现在可以限制军事物资流入日本,并以此为杠杆迫使日本停止对中国的侵略。 1940年1月以后,美国通过更大的信贷和Lend-Lease计划加大对中国的援助战略,逐步实施对日本所有军事用品贸易的禁运。
在这两年中,日本政府作出了若干决定,这加剧了局势。日本的政治领导人无法或不愿控制军队,于1940年8月通过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寻求更大的安全。他们这样宣布日本打算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从亚洲驱逐出去。然而,这个由日本主导的项目旨在增强日本的经济和物质财富,使其不依赖于西方的供应,而不是“解放”亚洲的长期主体。事实上,日本将不得不发动军事征服和统治运动,并不打算退出中国。
与此同时,与西方国家的几项协议只会使日本对美国构成更大的威胁。首先,日本于1940年9月27日与德国和意大利签署了三方协议,从而将欧洲和亚洲的冲突联系起来。这使中国成为全球反法西斯斗争的潜在盟友。然后在1941年中期,日本与苏联签署了一项中立条约,明确表示日本的军队将进入东南亚,美国在那里拥有更大的利益。与维希法国达成的第三项协议使日本军队能够进入印度支那并开始其南方进攻。美国通过暂时停止与日本外交官的谈判,对日本出口实施全面禁运,冻结日本在美国银行的资产,以及沿缅甸路向中国运送物资,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威胁。
尽管在美国越来越多地对日本实施禁运后谈判重新开始,但他们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华盛顿的外交官几次接近达成协议,但美国的亲中情绪使得很难达成任何不涉及日本退出中国的决议,这种情况对日本军方领导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由于禁运导致严重短缺,无法撤退,并确信美国官员反对进一步谈判,日本领导人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就美国领导人而言,他们并没有放弃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也怀疑日本是否有军事力量攻击美国领土。  
h
hkzs
既然楼上那么喜欢要直接的文字,那么翻一下这个?

http://www.digitalhistory.uh.edu/disp_textbook.cfm?smtid=2&psid=3489

 Printable Version

A Collision Course in the Pacific Previous Next
Digital History ID 3489

 

 

After Japan invaded China in 1937, relations between Washington and Tokyo deteriorated rapidly. In 1940, Japan occupied northern Indochina, a step toward its goal of capturing the oil supplies in the Dutch East Indies. To stop Japanese aggression, the United States placed an embargo on the export of scrap metal, oil, and aviation fuel to Japan. Also, President Roosevelt froze Japanese bank accou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rmed by these sanctions, Japan negotiated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out 1941. The United States demanded that Japan withdraw immediately from Indochina and China--concessions that would have ended Japan's dream of economic and military hegemony in Asia.

In a last ditch effort to avoid war, Japan promised not to march further south, not to attack the Soviet Union, and not to declare war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if Germany and America went to war. In return, Japan asked the United States to abandon China. Roosevelt refused. In October 1941,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fell, and General Hideki Tojo, the leader of the militants, seized power. War was imminent.

Most military experts expected Japan to attack the Dutch East Indies to secure oil and rubber. Before striking there, however, Japan moved to neutralize American power in the western Pacific.

 

h
hkzs
要谢谢passerby2016网友提供这段资料。

他还提供了其他相关资料,一并表示感谢。美国在日美谈判时要求日军撤出中国本来应该是所有了解过日美谈判过程的人都知道的公开历史事实。多哥网友在骂别人前最好先看看书学习一下相关背景知识,否则只能自己闹笑话。

 

欲千北
这段文字直截了当,没什么好再争论的。另外,美国的商人和资本家与美国政府对日本的态度是不同的,有人不明白这一点。

麦克阿瑟在菲利宾的惨败,源于他的狂妄自大,他对朝鲜战争中国出兵问题的藐视,再次体现了他的狂妄,再次带来了灾难。有个台湾前辈曾经告诉我,珍珠港事件之前,很多美国人看不起亚洲人,蔑称黄猴子,认为日本怎么敢攻击美国呢?即便攻击,美国也可以轻易击败日本,当时甚至有美国人不相信日本人能够驾驭空中军事力量。

多哥
不要死皮赖脸把你的胡说八道和历史扯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