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酸

梧桐之丘
楼主 (文学峸)

大家喊他洋翻译,跟在洋人后面跑,不就是洋翻译吗。偶尔会模仿电影“小兵张嘎”里翻译官的经典台词:“老子在城里吃馆子都不要钱,哼,别说吃你这几个烂西瓜。”然后,众人大笑。

杨翻译是1965年的老大学生,虽然第二年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好在有一点底子,再加一年大学正规教育,也行。那年头,哪儿找翻译去。

1975年,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就要抓生产,贾汪煤矿也争取到了煤炭部重点工程之一的波兰迈步式煤矿顶板液压支架,在一个工作面试用,以期取代单体活动式铁支柱。

波兰工程师讲半生不熟的英语,杨翻译的英语也是半斤八两,两个人经常是手脚并用地瞎比划,当然少不了挤眉弄眼,每天也对付了,反正别人在一旁也听不懂,傻笑着等。

波兰支架是个庞然大物,做得像一个棚子,四只大象一样的粗腿,上面是厚铁板,下面的底盘既要承重又要自行前移,四条腿之间的空隙只适合瘦人卡在里面。真佩服当年那么落后的井下运输系统和设备,怎么把这些设备运到井下工作面的。

杨翻译跟着波兰工程师马不停蹄地跑,说着连自己也不明白的技术术语。中国的工程师,技术员们连蒙加猜,丈母娘的姐姐,大岳母(大约目)有那个意思就行。

设备安装好,试运转。还不错,笨是笨了点,使用起来挺得劲,吱吱地往前跑,操作手在安全顶棚下面工作,比起传统方法来,安全性好太多。三个月的忙碌,皆大欢喜,算是摸着石头过河成功的例子。

初期下班以后,杨翻译跟着波兰工程师会觉得不自在,例如波兰人经常与他客气地交换香烟抽,你这次给我一根,下次我还你一根,很随和。可是,他换回来的是当地生产的八分钱一包的白皮烟,都是烟梗,使劲抽吧,呛死人,慢点抽吧,又熄火了。自己陪老外,怎么的也是三毛多的大前门,吸得顺溜。嗷,他突然意识到,我这是拿好烟换他的孬烟啊。另外,他们专买当地最便宜的白干酒,八毛五分钱一斤,辣,烧嗓子不说,二两就放倒人。

杨翻译慢慢地学聪明了,我不跟你们一起抽烟喝酒,我忍着,回家喝酒吸烟。

他十分不愿意陪“专家”上街,逛商店。售货员看到煞白的洋面孔来了,那是有钱人的标志,一个个喜笑颜开,服务细致周到,结果一分钱的货也不买,顶多一盒八分钱经济烟,他这个陪同还得每每翻译询问价格的问答。第一次这样,以后也好不到哪儿去。周末逛街,杨就委托其他不懂英语的人去,自己也得回家休息不是。

人家问杨翻译,波兰人怎么这么抠门,他笑着说,都一样,穷。他们想趁着出国有外汇补贴,省下来回去买大件,显摆。

波兰工程师几个月的安装,大功告成,回去给领导也能交差拿工资了。

最重要的是他购置了一台日本原装彩电,功臣一般,得到家人、邻居、同事的羡慕。

那个年代混成这样很满足了。

梧桐之丘
僵硬社会体制管出来的国家都一个样,穷酸。
n
nearby
那个年代据说有什么几大件,估计彩电是其中之一
望沙
原来时候我也是做过什么翻译角色,其实我知道老外没听懂的点头而已配合我被领导抓阄
梧桐之丘
三大件:彩电、冰箱、收录机。当然要讲究原装货,日本的三洋,东芝都炙手可热,俏得一塌糊涂。
梧桐之丘
有意思。那时候翻译太缺了。我给化学工程师,医生翻译就完全没法应付,就让他们写分子式,写拉丁文。
把酒话桑麻21
梧桐写啥都像那么回事,细节读起来让人很有共鸣
l
ling_yin_shi
这彩电,73年老厉害了。查了维基,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才第一次试播彩色的电视节目。即使欧洲,

全面彩色节目播出也是75,76年,之前都是试播。

梧桐之丘
那时候家里有彩电不亚于现在有别墅,特有面。
梧桐之丘
谢谢,大多数都是经验之谈。
梧桐之丘
谢灵子有心,我记忆有误,改成75年,虽然有点早。
江上一郎
73年国内哪里有供应日本电视机?83年在希腊,中领馆的人告诉我,就等着合约满回国带上免税电器:冰箱、电视。。。
梧桐之丘
有误。谢纠正。改成电冰箱。80年代出国人员才能买上彩电。我的彩电是84年买的,想起来了。
l
lovecat08
我以为是缝纫机?
l
lovecat08
精彩,人物素描!
l
ling_yin_shi
84年买彩电也很好的。我家84年买的是黑白的。:)
l
lovecat08
俺老爸也是洋泾浜,他代表上海招商局,跟外国谈商务,可惜,没机会看看他的英文说的如何?很好奇。
梧桐之丘
我大侄子1973年人,政府奖励申请独生子女证家庭一台12寸黑白电视机,南京产。他很得意,说生下来就会挣钱。
梧桐之丘
凡是在教会从小学的英语都好,特标准。
l
lovecat08
第一家有电视的,很倒霉,每晚,家里挤满了鄰居
梧桐之丘
是的,好像多有人缘似的,门都不敢关。
江上一郎
80年代刚开放台湾同胞探亲,免税四大件电器。有人利用台湾同胞未必国内有亲友---

借一些台湾游客名字走私免税电器到国内倒卖-----一个相识的上海旅游社的上海青年因此被判入狱。。。

k
kirn
啧啧,你的第一个老师,老实交代,是不是
梧桐之丘
老实交待:不是。
老生常谈12
1979年

家父出国半年回来买了一台日本21寸彩电和1一台双卡录音机,回来捐给单位工会。

梧桐之丘
哈哈,他老人家还捐了!
c
changjia
我家冰箱彩电也是我爹出国考察时候攒钱买的

我爹去的瑞士和德国。只能飞机。那时候去波兰的,都坐火车,时间长 补助多

老生常谈12
70年代的四三引进计划

进口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4套乙烯,一米七轧机,煤炭设备220套等等。

共花费51亿美元,不包括10%的利息。

这是继156项苏援工程后第二次大规模引进。

为80年代改开打下了基础。

老生常谈12
无奈

在家里放了一个星期,革命群众反映太大。

那时候是9寸黑白电视。

梧桐之丘
有老生与我们在一起真好,活百科!
梧桐之丘
心里都是烂滋味,文革结束不久,整个社会心态还没有放开。
c
changjia
波兰挺穷的。现在也穷。前两天无聊Google

Copernicus 在CRacaw 上的哪个大学(直觉是我去过的)印证一下,不小心Google 到那个大学research scientist's salary. 7000 多刀一年(不知为啥没用波兰货币,波兰不用欧元)。波兰人英语超级差,社会主义时期更差吧。应该找俄语翻译,没准还好点

梧桐之丘
你好年轻。
c
changjia
70后老阿姨啦
c
changjia
天朝有个促销,忘了啥东西,针对85前的老人

可见天朝多年轻

老生常谈12
我有

一个电子计算器,人民币600元,是当时系里面最早由计算器的学生。

l
ling_yin_shi
查了维基,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解开了禁令,这才有四三计划,72年8月就从德日引进

1米7轧钢机(武钢),神速。另外,屠呦呦的主要科研成果在65年~75年。不要吃惊,在文革。:)

很多人并不知道,文革两个阶段:1 66~69年,破的阶段。最终从三模式(武汉模式,上海模式,湖南模式)中选择了上海模式;2 70~76,建的阶段。从70年开始有很多大事,比如71年10月恢复联合国席位,72年尼克松访华。73~77年工业的发展是很惊人的。可以参考维基四三方案。

老生很棒。多补充指正。:)

浮云驰
那年代总听人说从国外带三大件,波兰人这回也从咱这带冰箱了,八九十年代国内的轻工业发展快呀!那时候真叫日新月异
花似鹿葱
七十年代波兰工程师,八十年代中国留学生,都是节衣缩食为了几大件啊。。。
颤音
哈哈哈,想起了外汇券
江上一郎
飞机运冰箱?运费不便宜?---还是海外买单、国内提货?
c
changjia
北京有个地方叫出国人员服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