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暴

梧桐之丘
楼主 (文学峸)

之所以叫半脑,是因为一次煤矿事故,顶板矸石落下砸在脑门正中位置,头骨断裂,还好脑浆没有伤到,恢复以后,脑门上留下一道深沟。人们再与他说话的时候,感觉他说话不是那么利索,有点儿咬舌,所以外号就这么来的。

照医院检查结果,认为他思维正常,虽然慢一点,但绝不是憨傻痴呆。

打那以后,他的性情大变。每天肯定要喝几两那种八毛五分钱一斤的地瓜干酒,酒量不大,就图个刺激。你喝了,吃了,全家人也高兴,好歹大难不死,一家人也完整。可是,他突然觉得自己有空,该把家里那个调皮捣蛋的小儿子收拾好,不然就没有出息。

1963年大家挨饿,孩子吃不饱,回家就在菜橱子里翻找食物,不小心把碗打掉一只,啪的一声惊了半脑。

“你这个贼东西,作死!”

惹恼了半脑,于是冲上去一把抓住儿子的手,拉扯着到院子中央,左手搂住身子,右手大巴掌使劲地打后背。半脑三十几岁,浑身上下都是力气,可着劲儿打,孩子哪里吃得消,杀猪一般地嚎。母亲闻声赶来想拉开,可是也被一巴掌打到南墙根。半脑打得兴起,找来一根麻绳,拴住儿子的双手,挂在小树上,地上捡起一根细木条,就左右开弓地抽起来。可怜见这个才七八岁的男孩在自家找东西果腹,却遭到父亲这般的毒打。半脑借着酒劲发疯,愈打愈兴奋。母亲拾头发疯地冲上来,用身子挡住孩子,承受歹毒的抽打。半脑打累了,放下细木条,哼着不三不四的调儿,继续喝酒。边喝酒边训斥这个护窝子的娘,孩子早晚得坏在你的手里,惯坏了。一次得手,以后见到儿子就像看到了情敌,分外眼红,骂骂咧咧。抽个空就把儿子吊起来打,说是棍棒下面出孝子。母亲为了掩护孩子也不知道一起挨了多少打。

当时,人们对别人家管教孩子都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人家的孩子人家就有这个权利管教。没有人拉架,没有人劝说。再说,这个人从来也没有一个朋友。

夏天没过完,有个孩子在半脑的家门口大喊一声:“驴蛋淹死了!”

孩子的父母连忙问在哪儿,“北斜井”!

孩子打捞很困难,他那一天与几个小朋友跳河玩水,头朝下,一个猛子扎下去,就再也没出来。原来,他的脑袋扎进了石头缝里,再也动弹不得,活活呛死。母亲伤心地哭死哭活,而半脑则恼怒地丢下了一句,“都是你惯坏了他。”

依然无事一样,回家接着又灌了一瓶劣质地瓜干酒。

这是一对冤孽父子,孩子算是毁在这个不通人性爹的手里。

邻居们益发不待见这个心狠手辣没有人味的残暴之人。

n
nearby
这,这,这,......
梧桐之丘
发现给故事一个确切,具有画龙点睛的题目比较难,像这篇题目太大但又准确。提示:那个时代,家暴司空见惯。
n
nearby
孩子都是自己心头上的肉啊。

还记得孩子们小时候,只要他们在外面玩,即使在yard里玩,我也要在外面看着,生怕一不小心就丢了。

梧桐之丘
实际上远远超出家暴概念,纯粹就是人性的恶。
梧桐之丘
所以,这个爹就不属于人类,甚至不如畜生:虎毒不食子。
望沙
挺悲催的啊,你的故事就是余华的活着,他写一个人,你写一群人
l
lovecat08
为什么你的小说,都看得牙痒痒的。。。。。
梧桐之丘
《那个时代那群人》是我原来的设想,现在定为《贾汪煤矿人物素描》客观讲述那个时代的故事。
梧桐之丘
今天确实讨论了这个话题,我没有赞颂,也没有刻意丑化任何人甚至那个时代,只是另类眼光看周围人群。
尘凡无忧
好吧,你狠。。。。
梧桐之丘
抱歉抱歉。
把酒话桑麻21
相信生活中这种毒打老婆孩子的人很多,就是不知道孩子出事以后会不会是半脑那种完全没人性的反应
梧桐之丘
施暴者很变态,you never know.
l
ling_yin_shi
桐兄文风又变了。有水浒传的味儿了。虽然是悲剧。
花似鹿葱
真正的脑袋坏掉了!
梧桐之丘
灵兄,我哪有什么风,是疯,疯到哪儿就写哪儿。
梧桐之丘
我们都知道他装疯卖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