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往事】外祖母家族的故事

老生常谈12
楼主 (文学峸)
外祖母家族的故事


那时候男尊女卑,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很少提到外祖母家的事,所以对外祖母家族的故事知道得极少。

外祖母,也称姥姥。我姥姥15虚岁时和20虚岁的姥爷结婚。姥姥和姥爷都是善良的人,性情温和,助人为乐。他们一辈子几乎没打过仗,也没和外人结怨。姥娘个头不高,一生勤劳,参加生产队劳动,家里总是干干净净。

姥爷和姥姥生了四个女儿,我母亲排行老二。隐约听说母亲身下曾有一个弟弟,即我的舅舅,但小时候就死了,详情未知。

前街有一个Z喉巴,每天咳咳咳嗽,母亲说他是她舅舅家人,此外对姥姥家的情况一无所知。

直到1970年父亲决定自愿走五七道路下放到农村去,不是到单位定点的公社落户,而是自己联系的远离大连的农村,这才知道姥姥是排行第二,还有姐妹。

1970年5月17日父亲单位出了2辆解放牌卡车,拉着我家的一点破烂,其中一车是煤,开车几个小时来到了镶黄旗大队。姥姥的三妹妹,即我母亲的三姨,我叫三姨姥在此大队,我们是扑她去的。此地距离我姥姥家仅15公里,但是她们姊妹俩却极少了来往。过去女人出嫁就过自己的日子,往返30公里也是需要过夜的距离,所以没有大事的时候是很少去的。

三姨姥嫁到富裕的镶黄旗大队,嫁给了满族人,从未下到地里干过活,只在家做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自古以来镶黄旗大队周围就是富饶地带,西边离渤海海边仅二公里,东边离东北第一大镇仅一公里多点。清朝把这沿着渤海边的宽约15公里,长百公里的平原沃土赏赐给有功的满人作为封地。

父亲在镶黄旗下放了二年多就抽调回大连,我们因为等待房子而继续居住了近二年,因此对三姨姥家情况比较了解。满族人跟爸爸叫玛,跟妈妈叫讷。

三姨姥育有四女一子。大女儿即我大姨名字叫来娣,二姨叫招娣。终于招来了一个弟弟,得保住别跑了,起名叫锁柱。然后三姨四姨(老姨)起的名字就正常化了。四个姨都挺漂亮,不亚于城里人;大舅身高1.80米,极其魁梧,天堂饱满,仪表堂堂,为人温厚,村人皆称其有300斤的力气。

大姨嫁到城边的邻村,大姨父相貌堂堂,身材魁梧,1.78米的个头,村人说他能扛动200多斤东西。他住在三姨姥的下屋(三间东厢房)。1971年时,父亲帮助邻村买了一台60马力大型拖拉机,并帮助修理。大姨父当上了拖拉机手,平时搞副业拉运输给大队赚钱;秋收后则深翻耕地,还到其它村子深翻地,每天都是各村好吃好喝侍候着,可不像大多数农民下地土里刨食。1972年时,父亲给他买了一辆解放牌新型汽车,仅6000多元钱,是实验室里做实验后处理的,而正常价二万多元也买不到,因为没有指标。他和C合伙搞运输很赚钱,因为他的大队连接着一个三万多人的城镇,城镇里有几百家小企业有不少自己没有汽车。突然一天噩耗传来,说是中午时天气太热,大姨父躺在汽车底下的阴影里睡觉,汽车突然滑动压死了他,年仅31,32岁。汽车和生意都归了C了,有传言是C害死了他,独吞了生意,但大姨父的几个孩子还都小,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件事,不了了之了。因受到大姨父经商的影响,他的孩子们长大后都经商,过得都不错。

二姨不知为什么远嫁辽阳,不习惯当地生活又带着二姨父回到镶黄旗。大姨父立即搬走到自己村子里,给二姨腾房子,二姨家住进了东厢房。二姨父长得很丑,也比较瘦,话很少。可能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来到半年就被提拔为生产队副队长。但是只一年就得了肝炎死了,才26,27岁,扔下了年轻的二姨和一个小孩子。带着孩子的二姨后来嫁给一个更穷的农民,过着非常穷的日子。

三姨非常漂亮,嫁到大姨父的大队。我父亲帮助三姨父买了一辆便宜汽车,三姨父也搞运输,并带着大姨的二个儿子一起跑长途。有了钱的三姨父在外面有了小三,三姨上火,三十几岁就得病死了,留下了一个儿子,把钱和富裕的生活留给了小三。

四姨仅比我大二岁,身高1.65米,白净,柳叶眉,长得也是漂亮的。因为最小,一直娇生惯养,从来没有下农田干过活,最后嫁给城(镇)里人。1988年时到她家里吃过一顿饭,得知老姨父没有正式职业,也没干什么事,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这四个姨中,大姨父,二姨父早逝,最漂亮的三姨也早逝,四姨过着没有固定收入的生活。虽然是在文革时期,可是这里的农村受到影响很小,照常种地,栽培苹果,给城镇种菜,偶尔做点小生意,每星期公社在镇边有自由集市,几千人小买小卖,基本上都能吃饱饭,但是人还是容易早逝,可见生命之脆弱。

下面主要讲一讲大舅的故事。
三姨姥家是满族人,世代地位高,生活富裕,人品口碑极佳。大舅自身条件也相当出色,他在城里的砖厂(窑)干活,每个月三十多元现金。提起他家,人们传说他家有钱,有500多元钱。一个20岁的小伙子,是找对象的时候了。大舅话很少,很孝顺,一切听三姨姥的。在我家后面是一排三个深宅大院,东边的大院姓C,是小队会计,儿子民兵排长;中间的大院是三姨姥和三姨姥爷的兄弟两家;西面大院是Y家,这几家都是勤劳殷实富裕家庭。C家有一个和大舅同龄的姑娘Rong,粉面桃花,长得真漂亮;西院有四个姑娘,老大和老二是大舅的同龄人Lan,Ling,1.64-1.66米的个头,身材相当好,也是皮肤细白透红,眉眼都很漂亮。可能是风水好,也可能是生活富裕,这三家的十个姑娘都很水灵,高挑,大方端正,秀气,不化妆,不施粉黛,每日到大田里劳动。美女在民间,所以以后看电影时对明星张瑜,陈冲,章子怡等觉得不错,但也不是那么太漂亮。C姑娘和Y姑娘都有意,但是三姨姥担心左邻右舍不好相处,就坚决反对。然后提亲的人是络绎不绝,每次来家里相亲,都要花上十块二十块钱,见了有十几个人了。后来我姥爷还给他介绍了一个,是我的堂三姐,那是非常能干,大眼睛相当漂亮,像李秀明和潘虹那一类的。我大妈是远近有名的大美女,她的大女儿,即我大堂姐也是贼拉的漂亮,名字叫小俊子。差辈了不是主要的原因,我爷爷跟三姐的爷爷是亲哥们,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成,可能又是三姨姥担心处不好影响和我家的关系。一日又见一女,而且我们都见到了。三姨姥问我怎么样,我一个小孩子不懂事就说了实话:小鼻子嘎达眼,不好看。Lan和Rong好看,我三姐也好看,她们三个都很能干活。

1974年5月7日,我们家也返城了,大舅的对象还是没着落。
1990年时,大舅带着孩子到大连治病,见到昔日强壮帅气的大舅非常瘦,精神头也不行了。问之得知生了四个丫头,一个儿子,累的。据说大舅妈并不漂亮,也不贤慧能干。挑来挑去选一个一般的,可能是后来三姨姥着急了吧!

从三姨姥那儿得知她还有四妹妹在正蓝旗公社,距镶黄旗仅5公里。四姨姥也育有四女一子。她来过一次给三姨姥的独子介绍对像,但我没见到。还听说大姨姥也在15公里之内。

整理一下思路:

姥姥有四姐妹,一个兄弟;

大姨姥:育有四女一子,子在中间,即儿子有二姐二妹;
姥姥: 育有四女一子,子在中间,即儿子有二姐二妹, 但独子早亡,所以我没有亲舅舅;
三姨姥:育有四女一子,子在中间,即儿子有二姐二妹;
四姨姥:育有四女一子,子在中间,即儿子有二姐二妹;

甚是奇巧,姥姥这一辈,她姐妹四个的下一辈都是四女一子,三姨姥家大舅也是四女一子。

我亲大姨的名字和我母亲的名字中都没有唤娣盼娣什么来着,也迎来了一个弟弟,但是可能这个弟弟(我大舅)的名字没有叫铁柱,连柱等,所以没留住。我姥爷和姥娘虽然没有儿子,可一辈子也没人欺负他们,日子过得不错。四个女儿,老大在吉林农村,其他三个在大连,北京和沈阳,女婿一个科长,一个处长,一个司局级。姥爷83岁逝世,姥娘71岁过世,虽然一生劳碌,但也没遭什么大罪。

 



更多的博克:
2. 外祖父家族的故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说一下1975年我参加过的中学马拉松跑步 70年代我们当地体育运动点滴。 以色列粮食养活欧洲??? 抗联组建15万人的东北人民自卫军 24年后再次挑战Mt. Monadnock
尘凡无忧
天啊,老生家真是人丁兴旺,外祖母和外祖父这边轻轻一算,就多少亲戚了。。
尘凡无忧
虽然关系看得比较晕,但是看明白一点,老生父亲手里有拖拉机汽车指标,不过给两个姨父弄到车也是福祸相倚啊。。。
老生常谈12
这个

在70年代初期家父整几台汽车拖拉机还是不费劲的,这在农村可是大事。

月城
大家族,又都是多子女,仔细琢磨才弄清人物关系

 

如果逢年过节外祖母家都来团聚,那肯定非常热闹

西
西东人8
脑子看乱了,你得赔我。。。
老生常谈12
有规律可循:三代都是四女一子,子在中间,有两姐两妹。

重点讲姥姥和她的三妹家。

l
lovecat08
所以,俺不回大陆认亲,太多不认识的陌生亲人,朋友说,酒席就摆几十桌,都是美国来的付,一定有钱嘛??
尘凡无忧
哈哈,原来不止我晕。。。
尘凡无忧
咦,论坛点击计数有问题,点过却没显示。。。想说的是,你外祖母家这个二女一男二女的模式真是很神奇啊。。。
老生常谈12
同学们,我加了一张手画的谱系图,很容易看懂。
尘凡无忧
清楚很多。。。老生写的字很清秀啊。:)
老生常谈12
30年没写汉字,写字拐不了弯了。
老生常谈12
我对她们知之甚少,没有什么故事,但因为强大的模式,所以才写出来。
老生常谈12
那个时候,山东人闯关东以后2件事:1. 活下来,2. 增加家族人口,使家族枝叶繁茂,使家族活下来。土地有的是,资源有的是

只要有人就行。

老生常谈12
含两片仁丹
鲁冰花
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啊。。那个年代医疗水平低,得个大病就没命。写的很有人情味儿。
n
nearby
先赞
老生常谈12
对,死人很容易。

不过没听说他们有人在60-62年饿死的。

老生常谈12
谢!
老生常谈12
你有钱啊,他们给你捧场,以你为傲。
老生常谈12
脸上红晕?

那是粉面桃花呀!

l
ling_yin_shi
老兄字是锐气的。哈。行文条理清楚,一个字:利落。想多了解一下,

那时候的大事,比如海城地震,毛远新,家族有没有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

n
nearby
可惜了三姨。文中出现两次C,不是同一家人吧?
老生常谈12
海城地震经历过。

毛远新在海城地震中的决策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他对辽宁没什么害处。

陈锡联有影响:每人每月3两油,号称陈三两。

每人每月半斤猪肉,2斤精粉,2斤黑面,2斤大米,其余陈年苦涩的发霉战备库存粮玉米面,吃不下去,发半斤黄豆面参合玉米面吃。所有吃的东西都要票,不过海鲜鱼类不要票,每个星期至少上新鲜鱼类2次,想多吃到其他商店去买。

东北的大工业产品比如机床,重型机械,石油化工,钢铁,机车,船舶,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等等全部国家评价调拨到外地,而城镇人口最多的工业省份辽宁却不调拨细粮和农副产品进来,却把中国最大的辽宁大连水产公司捕捞的海鲜调拨到全国。

东北是全国最大的粮仓,黑龙江生产兵团生产小麦大豆为主,供应了全国城市商品粮的50%和几乎全部军粮。吉林省也是产量大省粮,近在咫尺,白面不给辽宁,往关里调拨。

这些是陈锡联极左的结果。

东北,在1950年,工业产值真正能全国的85%。

大连市在1950年的工业产值比除去东北以外的全中国工业产值多几倍,包括京津沪。

沈阳市比大连还厉害。

直到60年代,中央财政来源50%来自东北,40%来自上海。其他各省全是跟中央要钱的。

1985年了,大连市工业产值位于第18位,第9位是沈阳市,第12位是有7200万人口的河南省。大连工业产值还超过了22个省的。大连和沈阳是仅有的两个副省级计划单列市。

70年代中国城市工业产值2排名:上海,北京,天津,大庆,沈阳,大连,武汉

上交税利排名:上海,天津,北京,大庆,大连,沈阳。

辽宁,共和国的长子;沈阳共和国的骄子;大连,共和国的掌上明珠。

1950年,旅大市,中央特别市(比直辖市高),1951年-1954年,旅大市中央直辖市。

1950年-1954年中央直辖市:沈阳,哈尔滨,长春,鞍山,抚顺,本溪,加上旅大市。

老生常谈12
海城地震经历过。

毛远新在海城地震中的决策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他对辽宁没什么害处。

陈锡联有影响:每人每月3两油,号称陈三两。

每人每月半斤猪肉,2斤精粉,2斤黑面,2斤大米,其余陈年苦涩的发霉战备库存粮玉米面,吃不下去,发半斤黄豆面参合玉米面吃。所有吃的东西都要票,不过海鲜鱼类不要票,每个星期至少上新鲜鱼类2次,想多吃到其他商店去买。

东北的大工业产品比如机床,重型机械,石油化工,钢铁,机车,船舶,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等等全部国家评价调拨到外地,而城镇人口最多的工业省份辽宁却不调拨细粮和农副产品进来,却把中国最大的辽宁大连水产公司捕捞的海鲜调拨到全国。

东北是全国最大的粮仓,黑龙江生产兵团生产小麦大豆为主,供应了全国城市商品粮的50%和几乎全部军粮。吉林省也是产量大省粮,近在咫尺,白面不给辽宁,往关里调拨。

这些是陈锡联极左的结果。

东北,在1950年,工业产值真正能全国的85%。

大连市在1950年的工业产值比除去东北以外的全中国工业产值多几倍,包括京津沪。

沈阳市比大连还厉害。

直到60年代,中央财政来源50%来自东北,40%来自上海。其他各省全是跟中央要钱的。

1985年了,大连市工业产值位于第18位,第9位是沈阳市,第12位是有7200万人口的河南省。大连工业产值还超过了22个省的。大连和沈阳是仅有的两个副省级计划单列市。

70年代中国城市工业产值2排名:上海,北京,天津,大庆,沈阳,大连,武汉

上交税利排名:上海,天津,北京,大庆,大连,沈阳。

辽宁,共和国的长子;沈阳共和国的骄子;大连,共和国的掌上明珠。

1950年,旅大市,中央特别市(比直辖市高),1951年-1954年,旅大市中央直辖市。

1950年-1954年中央直辖市:沈阳,哈尔滨,长春,鞍山,抚顺,本溪,加上旅大市。

B
BeagleDog
真难为你把这么复杂的亲戚关系搞清楚。我只知道岫岩是满族自治县,别的都不知道。你三姨姥家应该不是岫岩县吧。

我妈妈家是满族镶黄旗人。我模模糊糊记得是我妈的爷爷带全家离开北京,到金州作了个满清的小官?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吧。所以我的太姥爷对辛亥革命一直耿耿于怀,管孙中山叫孙大炮。辛亥革命后,公务员也做不成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只有我姥爷在大连工作,其他人都不工作。我的大姥爷会修各种洋表,但从不收钱。没干过收别人钱的事。我三姥爷在一家棺材铺学木匠,嫌搬木头太沉,太累了。后来被我姥爷带到大连学了会计。这样就有两个人工作了。我姑姥是45年日本投降后,我妈鼓动她才出外工作。我大姥爷很早去世,我妈没说过生了什么病,什么时候去世。我妈不讲这些事,不过我太姥爷活到六十年代,我们都见过面的。三姥爷和姑姥也都活到我已成年。

老生常谈12
有4个三姨。C是同一个人。
老生常谈12
不是岫岩县,那是产玉石的山区,哪有渤海边二公里好啊?
花似鹿葱
我奶奶生了13个,活了5男2女
梧桐之丘
幸亏画张图,就这,还得费点脑筋,故事有嚼劲,谢老生。
l
ling_yin_shi
赞。清晰,条理。
尘凡无忧
哇。。。
尘凡无忧
:)
老生常谈12
旧社会,人命如草芥,将近一半的孩子死了。
老生常谈12
故事里面有很多

事不能细说。

七斓
写得很清楚,这篇主要是讲三姨姥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各自家庭的故事,严格地说,是老生的四个表姨和一个表舅,是吧?
老生常谈12
因为

家父走五七道路下方放到三姨姥的大队里,跟他们在一个生产小队,前后院4年,相对了解他们,所以就写她们。其它的是听说的,所以写的少。

七斓
嗯,知道了。亲戚多,小伙伴就多,小孩子最高兴了。
鹰翔
瓦房店?
老生常谈12
瓦房店镇当时人口超过10万人

是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