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戒》起篇:迈隆与索伦——通往奴役之路

l
ling_yin_shi
楼主 (文学峸)

(原创:灵隐士)

《魔戒》起篇:迈隆与索伦——通往奴役之路

      在魔戒落入熔岩,自己魂飞魄散的那一刻,索伦是否还会想起,他曾经有个名字叫安纳塔(Annatar),意思是上天选择,众人之师?是否会想起更久以前,他叫迈隆(Mairon),意思是超越万人,人敬人佩之人?

      初始的索伦纯洁无邪,地位比起萨鲁曼、甘道夫还要高上很多。虽然大家都在一起学习修行,可是他喜欢剑走偏锋,想一些别人不去想的东西。譬如,为什么大家要区分等级,都要仰望那个万物之父伊露维塔(Ilúvatar)?譬如为什么同为生灵,那些低等动物却要被高等物种,比如人类随意宰杀?他同情这些动物。他对很多类似事情都不能理解。即使如此,他平日里依然埋头学习物理知识,掌握锻造提炼的技巧。直到遇到了天魔米尔寇(Melkor),一个不甘人下的前辈,脱离阵营与天神们为敌,他才觉得自己应该一起做些事情。他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要带领那些任人宰割的低等动物,创造一个新的天地。他逆天奋斗,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并没有气馁,只是把自己隐藏了起来,一下子就是百千之年。

      看到时机成熟他又回来了。他化名安纳塔,看上去美丽善良,表现出乐于助人的样子。他帮助精灵一族打造了十九枚戒指,与此同时,暗地里他私自打造了一枚至尊魔戒,为戒中之王,可以控制所有其它的戒指。他带领着那些底层物种消灭了精灵王国。信心膨胀之下,他接着去挑战人类,这一次又失败了,让他成了阶下之囚。虽然如此,他还是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人皇法拉松的赞赏,摇身一变成了国师。之后他以永生为诱饵,引诱法拉松发动了战争,结果还是面对失败的命运。这次的失败让他失去了肉身,唯有灵魂四处飘散。从此世间再也没有了安纳塔,只有魔君索伦。它在暗暗之中不停地积聚着,修炼着,凭借自己超人一等的能力控制着戒灵,统帅着兽人,诱惑着人类,终成邪恶之首。

      索伦是众人眼中邪恶的代表。他崇尚武力,屠戮异己,操纵控制一切,以权利诱人心魄。可是追溯过往,却很难发现这个恶果的主要缘由——是因为他挑战权威?是因为他想证明自己?还是因为他好奇好学?或者一往直前,永不回头的精神?似乎都不像。或许,在一次的失败之后,痛定思痛,让他觉得要赢就必须提升自己的武力。一次一次的失败,让他更加痛,更加觉得原因在于自己的力不够强,手不够狠,心不够硬。那一次一次的偏离,日积月累,让他人生逐渐改向,最后滑入了邪恶的深渊。

      索伦是一个欲望之花的结果。是曾经的迈隆,初始那个令人敬佩的人,用一生去思索,去体会如何才能走向自由之路。可是最终得到的结果,却是一条通往权力之路,通往奴役之路。

      索伦的身上有着浮士德,那位古典科技精英的身影,是一个升级版本的浮士德。

 

l
lovecat08
沙发
l
lovecat08
这种神话科技类的,非我口味。
l
lovecat08
俺孩子们,疯狂地爱呀!
l
ling_yin_shi
你家小朋友多大啦?我家孩子却不爱看这个,看哈利波特。:)
l
lovecat08
从懂事就看,坡特的书也买,
l
lovecat08
现20多岁还爱看。
k
kirn
哈,所以说星球大战是仿魔戒嘛,唧唧歪歪拍了那么多集呢,星球大战我都没来得及看完

实话说魔戒我第一章就读不下去,哈利波特这种浅薄的,拿到手几个小时看到半夜都把它看完。为啥?特喜欢哈利里的那种烟火气。

魔戒起篇沉闷得,比冰山还缓慢----好比吧,那是一块人心荒凉的旷野,等着一群人来打架暖身呢。可是这块冰嘛,已经冻了几个寒武纪了,关我pi事呢。哈利吧,直接上来就是一块香喷喷的蛋糕,大伙快抢啊。感觉哈,哈利里邪恶的热血是喷的,现世的。魔戒的邪恶是冰冻的,太久远了,俺不care。

浮云驰
有点符合百年孤独里的一句话: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为代价
l
lovecat08
小K,好像有唸过这类的诗,没有的话,唸一首,很流行的。。。。。。
l
lurenjia2014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美国内战,南方比北方大那么多,还是打输了。输了之后,现在看亚特兰大都烂成什么样子了,南方人都往Tex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美国内战,南方比北方大那么多,还是打输了。输了之后,现在看亚特兰大都烂成什么样子了,南方人都往Texas跑,那里才是南方真正的中心。

C
Californian
怎么看怎么像毛主席啊 :)
l
ling_yin_shi
相对来说,魔戒比较成人化,对战争的起因刻画很根本,当然要从埃努的大乐章开始,鲜明的古希腊神话的构架,加上作者文学基底厚。

是一道理想化的成人大餐。:)

k
kirn
战争的起因还有不根本的原因,难道打架玩么?古希腊神话我最不感兴趣,哗啦哗啦一堆不人不鬼的玩意,闲到没事干,改名叫“神”

作得慌

l
ling_yin_shi
理想是想法,本身无害。只是要去执行的话,过程中的矛盾就出现,纠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影响目标。对的,

想得到些,必然要失去些。

k
kirn
我念过啥诗和魔幻有关的哈?我怎么不记得?嗯,俺去找首,专门给爱猫
l
ling_yin_shi
魔戒的真意是:敌我原本一家,某种原因对立,你的敌人人永远不会消亡。索伦并没有死,只是在积聚力量,等待下一次机会。:)
l
ling_yin_shi
这也能看出来。哈哈。魔戒1925年开始写的,创意起源于1917年,一战之时,作者参战。
l
ling_yin_shi
看来不是肯姑娘那杯茶。下次斟你一杯喜欢的茶。:)
l
ling_yin_shi
星战我倒是看不下去。感觉。。。说不清楚,解释不了。:)
l
ling_yin_shi
哈哈。20岁爱看很正常。我家10岁,从来不看,书是新的,反倒我看了两遍。
l
ling_yin_shi
我呢,邻兄呢,颤音呢,还有。。。你多准备吧。:)
l
ling_yin_shi
托尔金的理念、魔戒创作与佛学——与君的灵魂碰撞

托尔金的一生,深受几件事的影响。

      1904年,托尔金12岁那年,母亲去世了。他的母亲是个勇敢的人,在死前的四年,1900年,她不顾浸礼会家人的反对,毅然皈依了罗马天主教,导致家人一刀两断,中斷對她的经济支援。九年之后,托尔金写道:“我亲爱的母亲是一个真正的殉道者,不是每个人都能收到上帝给予的伟大礼物,上帝也给了我们一位母亲,虽然劳累与困难,但是以死来确保,去维持自己的信仰。这件事影响了托尔金对宗教的看法:宗教有强烈的排它性,并不友好,并不能真的表达爱,虽然信的人把爱挂在嘴边。

      1915年托尔金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曾经抱怨过:“上级长官中很难看到绅士,说实在的,他们甚至缺少人性。”虽然如此,托尔金依然感激这场人生之课,他认为经历让他学了很多:在战场之上大家基本一视同仁,无论宗教穷富,相互帮助体谅。在1917年,战争期间,受伤的托尔金开始写作《贡多林的陷落》(Fall of Gondolin),这可以认为是《霍比特人》,《魔戒》的起源。战后的1925年,他正式开始创作霍比特人前两卷。从这方面看,一战对托尔金影响巨大,激发了他的理念与艺术创作。不否认他会拿自己擅长的故事讲给孩子听,但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讲给孩子听,让孩子睡觉。因为其中包含倾向性,隐喻是成人能理解的,同时很多细节也刻画得残忍、真实。

      1936年,托尔金在讲座“《贝奥武甫》:怪兽和评论”表述了自己跟主流相反的观点。当时学者们一致轻视《贝奥武甫》,认为其中讲述与怪兽的战斗太幼稚,不能表现现实的,血淋淋的战争。而托尔金认为《贝奥武甫》的价值在于表达人类整体的命运,不应该仅仅立足一个部落,狭义地只属于一个集体,或者说一个国家。那年托尔金44岁,思想完全成熟,他的理念观点展现了他更关心一种兼容地,能适用于更多人的价值定义,而不局限于一个群体,或者一个国家。2003年,在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发现了托尔金手写的《贝奥武甫》翻译和评论,达到2000页。说明他下了很多功夫才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不愿纠结于狭义的正义邪恶对抗,更愿意着眼于广义的东西,比如勇敢,信任,信念等。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托尔金被编入了家园防卫队,他时常看到轰炸的战火,心里恐惧难过。也经常去关注自然的景况,比如太阳和月亮的升起沉落,那壮丽的景象,让他的心胸也变得开阔。于是他把这些对人类战争,大自然的感触融合进了《魔戒》的创作。两次战争的参与让托尔金反对战争,反对片面,人为的自我冲突,更倾向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1961年,托尔金被提名了诺贝尔文学奖,最终落选。可是钱场得意——作品的销售为他带来了巨大利润。他并没有因此而高兴,因为他觉得生活很受影响。1972年他在信中提到,他很不满自己变成了受人崇拜的偶像。“虽然那美妙熏香的味道美妙极了,但是会让我沉醉,丧失醒来的能力。”这时他八十岁,一年之后去世了。

      虽然很多人把《魔戒》归类为奇幻作品,但是它的味道很特别,如果跟同期的《纳尼亚传奇》——来自他的朋友路易斯的作品相比,甚至跟更后期的《哈利波特》相比,你会发现其中的魂不一样。很多人也认为他的作品涉嫌抄袭古德语的《尼伯龙根之歌(尼伯龙根指环)》的创意。这个理解表面化了,因为托尔金的真正目的不是用天马行空的妙思构建一个奇幻世界,而是融合了自己的人生体会:对战争,对西方宗教的思考,对教徒缺失人性的思考,对自己母亲独立、勇敢的追随,最终反映的是内心对真正的爱,更广义的爱的向往。小说中的隐喻也多:比如设定霍比特人看似弱小,可是对魔戒抵抗力却强;咕噜虽然邪恶,但是最后不是他出手,至尊魔戒也不会毁灭。他的理念简单讲是不要走极端,用现代的词汇,就是辩证看问题。这些理念来源于他独特的人生体会。当然,作为一个大学教授,语言专家,会让他的作品味道更丰富一些,更优雅一些,比如像《魔戒》中的精灵语言,以及很多的诗。《魔戒》所折射的是托尔金的人生经历与理念,是真真实实的经历,才感悟得来的。

      谈到佛学,在公元前400年就完全系统成形,这比苏格拉底还稍早一些,跟老子道学基本同期。随后向东影响了中国、东南亚、日本,向西也渗入阿拉伯(比如俗称的阿拉伯数字来源于古印度,亚历山大也是败于印度而死。)按道理印度和东西方的交流很多,千年下来,西方人应该对佛学不陌生,正常推敲,在理念的层面西方人会拿它跟自己的宗教相互比对,相互借鉴,虽然没有落地生根,成为西方的主流。可能一个原因是西方更看重个人自由,而佛学讲究小我。目前记载来看,托尔金确实跟佛学没有直接联系,不过可不可以这样假设地分析一下:在托尔金涉猎书籍之时,会不会阅读到一些东方的思想,以补充他心中的,跟正统的西方宗教所不一致的地方,而形成自己的理念?

      如果揭开西方神话故事的外衣,托尔金的作品(《霍比特人》、《魔戒》、《精灵宝钻》只是手稿)中的创作理念,比如咕噜角色的两面属性,比如对别人的控制欲,比如对古老自然的尊敬,对霍比屯田园式家园的向往,对术士技能以及机器大工业对自然的侵蚀,在东方的精神理念里,尤其在佛学(禅说)的领域属于主流意识,屡见不鲜。而这些命题在西方同期的古典经典里一般甚少搭理。当然后来也有,三四百年后,古罗马神话的双面神,生死门。简单讲,托尔金的想法更像西方人中的东方人。

      当然这是小弟的观点。同样的事物,每个人的侧重看点不同,感受当然也不尽相同。先抛转,以引玉。

n
nearby
灭了精灵,居然输给人类?
七斓
索伦忘了初心。 这是读后感还是影评?好奇喜欢魔幻的是不是有英雄主义情结?:-)
l
ling_yin_shi
远古人类很强的,喜欢身体对抗。精灵不擅长打仗,擅长吟诗作对。哈哈,感觉怎么在说颤音和Kirn。:)
l
ling_yin_shi
小弟比较看重指引人变化的心理历程。
水晶蓝
看原著古英文看得太苦了。等下篇。
阿历克斯
您的索伦出身不太准确,大家如果有兴趣, 又不愿读英文,去读这个博客吧,中文里这个最准确专业了.它把索伦翻译成骚容

https://blog.creaders.net/u/8600/

l
ling_yin_shi
谢谢水晶支持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