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 咱们说的是老张四大爱好中的短板: 酒后鞭打士卒...
今天爪哥接着侃一侃老张的第三大爱好: 书法
老张的书法可不是盖的, 是三国时期汉八分体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东汉末期的书法大家张昶与张芝齐名, 再加上当代书法牛人爪四哥, 3021年后, 将会被后人称为四张.
张飞书法:
张昶书法:
张芝书法:
张爪四书法:
黄晓领先生, 在中国新闻网上撰写过一篇文章. 我脚着是关于老张书法前世今生的最全面的总结归纳. 这里我稍作删节修改补充整理, 与大家分享一下:
有关张飞书法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代梁陶宏影的《刀剑录》。他写道:“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后被范疆杀之,将此刀入于吴。
到了明代,《丹铅总录》记载: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方案甚工,飞所书也。
大约也在明代,四川流江县又发现了一个摩崖石刻。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张飞立马铭,又叫做《八蒙摩崖》。
明代陈继儒的《太平清话》、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清代赵一清所写的《稿本三国志注补》中关于张飞传补注引自《方舆纪要》所述等书皆有记载。
《三国志》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秋,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曹操命张合领兵三万进犯巴州。刘备令张飞率卒万人迎击于蒙头(即八蒙山,在今四川渠县),大破之。当时老张感觉狠爽,便以石代纸以矛作笔,在八蒙山石壁上,刺凿下与这通“立马铭”正文相同的两行隶体大字,以示纪功勉士并兼羞曹军。此方汉代摩崖石刻,惜因年代久远,山石裂崩,刻文损毁。
清末,四川灌县望族胡升猷家中富藏,精于鉴古。其依家藏原拓将“立马铭” 重新凿刻于八蒙石壁上。可惜如今八蒙山连清代重刻的摩崖也不存在了。
陕西岐山现存一通碑刻,是清光绪七年(1881年)任陕西岐山知县胡升猷时依拓本重新刻碑,为青石质,宽167厘米,高38厘米。铭文正文是隶书云:“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合于八蒙,立马勒铭。”隶文后附一小跋,颜体,是胡升猷题识:“桓侯立马勒铭。相传以矛刺石,作字在四川渠县石壁。今壁裂字毁。光绪七年六月,捡家藏拓本重钩上石。侯之精灵如在目前,非徒爱其书法之工也。”
细观碑刻正文,笔画丰满遒劲,气势刚健凝重,结体浑朴敦实。横画“蚕头”暗藏,“燕尾”明显,既具时代特征,又显个人风格,而且极具婉转圆通的韵味。中锋藏锋如锥画沙,很是精妙。整体布局不杂一丝浮躁之气,极为认真。又因其依旧拓而刻,笔面颇多漫连,故又不失古茂之风,令人颇多玩味。铭末小跋,乃胡升猷所擅之颜体书写,令人耳目一新。拓本及其此碑现存陕西岐山。
阆中桓侯祠张飞塑像两旁有一幅有趣的对联:“园谢红桃,大哥玄德二哥羽;国留青史,三分鼎势八分书。”这对联是诗人流沙河看了张飞庙后有感而发写下的名联,评价张飞是个文武兼备的英雄,对联讲到八分书就是指当年张飞镇守阆中时留下的书法佳话。汉时的隶书叫做“汉八分”,“八,背也,言其势左右分布相背”。
元吴镇《张翼德祠》诗作云:“关侯讽左氏,车骑更工书。文武趣虽别,古人尝有余。横矛思腕力,繇像恐难如。”车骑便是张飞,他于章武元年(221年)拜车骑将军。吴镇的意思是,张飞的书法很有造诣,连三国时著名书法家——魏的钟繇、吴的皇像也恐怕比不上。这是对张飞书法艺术的高度评价。
陆游青年时代曾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冲天之志,没想到早在三国时代就有张飞替他真正做到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岳飞是张飞的转世。岳飞家族系统的记述(如家谱)中记载了有关他出生时的情况。清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卷七《岳坟忠迹》也载:当父母生他的时节,有娠昼寝,梦见一个金甲红袍、身长丈余的将军,走进门,大声道:“吾乃汉朝张冀德也,今暂到汝家。”说毕,即时分娩。这时不知从哪里来的一只大鸟,像鹄,鸣叫着飞到屋上,所以给孩子取名为“飞”。大概岳飞父亲由那只大鸟想到了大鹏鸟吧,所以又给岳飞取字为“鹏举”,正好与“飞”相合。《列仙全传》、《历代神仙通鉴》等古代书籍中亦有类似记载。冯梦龙《喻世明言·游酆都胡毋迪吟诗》载:“岳飞系三国张飞转生,忠心正气,千古不磨。一次托生为张巡,改名不改姓;二次托生为岳飞,改姓不改名。”
岳飞、张飞同为历史名将,勇武过人、赤胆忠心,内在秉性之相似、姓不同而名同之事实,皆为此转世之说提供依据。但亦有人说,岳飞长得那么儒雅俊美,张飞却是一个卤莽黑脸的粗汉子,他们怎么会有前世今生的关系呢?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张飞是个美男子;而且文武双全,擅长书画,这也与岳飞情形类似(对此我已另撰文解说)。
那是屁滚尿流
《泉州府志》張滾,三國吳人。為孫權裨將,派守泉州惠安地方。施行仁政,功績昭彰,軍民愛之如父母!歿後,邑民立廟於靑山,時顯神靈。宋封靈安尊王,俗稱靑山王。
就不是满天飞啦
(打不起来啦)
我曾经在西安碑林看到过大量的书法作品。
上回书, 咱们说的是老张四大爱好中的短板: 酒后鞭打士卒...
史海钩沉:张飞的四大爱好之二今天爪哥接着侃一侃老张的第三大爱好: 书法
老张的书法可不是盖的, 是三国时期汉八分体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东汉末期的书法大家张昶与张芝齐名, 再加上当代书法牛人爪四哥, 3021年后, 将会被后人称为四张.
张飞书法:
张昶书法:
张芝书法:
张爪四书法:
黄晓领先生, 在中国新闻网上撰写过一篇文章. 我脚着是关于老张书法前世今生的最全面的总结归纳. 这里我稍作删节修改补充整理, 与大家分享一下:
有关张飞书法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代梁陶宏影的《刀剑录》。他写道:“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后被范疆杀之,将此刀入于吴。
到了明代,《丹铅总录》记载: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方案甚工,飞所书也。
大约也在明代,四川流江县又发现了一个摩崖石刻。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张飞立马铭,又叫做《八蒙摩崖》。
明代陈继儒的《太平清话》、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清代赵一清所写的《稿本三国志注补》中关于张飞传补注引自《方舆纪要》所述等书皆有记载。
《三国志》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秋,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曹操命张合领兵三万进犯巴州。刘备令张飞率卒万人迎击于蒙头(即八蒙山,在今四川渠县),大破之。当时老张感觉狠爽,便以石代纸以矛作笔,在八蒙山石壁上,刺凿下与这通“立马铭”正文相同的两行隶体大字,以示纪功勉士并兼羞曹军。此方汉代摩崖石刻,惜因年代久远,山石裂崩,刻文损毁。
清末,四川灌县望族胡升猷家中富藏,精于鉴古。其依家藏原拓将“立马铭” 重新凿刻于八蒙石壁上。可惜如今八蒙山连清代重刻的摩崖也不存在了。
陕西岐山现存一通碑刻,是清光绪七年(1881年)任陕西岐山知县胡升猷时依拓本重新刻碑,为青石质,宽167厘米,高38厘米。铭文正文是隶书云:“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合于八蒙,立马勒铭。”隶文后附一小跋,颜体,是胡升猷题识:“桓侯立马勒铭。相传以矛刺石,作字在四川渠县石壁。今壁裂字毁。光绪七年六月,捡家藏拓本重钩上石。侯之精灵如在目前,非徒爱其书法之工也。”
细观碑刻正文,笔画丰满遒劲,气势刚健凝重,结体浑朴敦实。横画“蚕头”暗藏,“燕尾”明显,既具时代特征,又显个人风格,而且极具婉转圆通的韵味。中锋藏锋如锥画沙,很是精妙。整体布局不杂一丝浮躁之气,极为认真。又因其依旧拓而刻,笔面颇多漫连,故又不失古茂之风,令人颇多玩味。铭末小跋,乃胡升猷所擅之颜体书写,令人耳目一新。拓本及其此碑现存陕西岐山。
阆中桓侯祠张飞塑像两旁有一幅有趣的对联:“园谢红桃,大哥玄德二哥羽;国留青史,三分鼎势八分书。”这对联是诗人流沙河看了张飞庙后有感而发写下的名联,评价张飞是个文武兼备的英雄,对联讲到八分书就是指当年张飞镇守阆中时留下的书法佳话。汉时的隶书叫做“汉八分”,“八,背也,言其势左右分布相背”。
元吴镇《张翼德祠》诗作云:“关侯讽左氏,车骑更工书。文武趣虽别,古人尝有余。横矛思腕力,繇像恐难如。”车骑便是张飞,他于章武元年(221年)拜车骑将军。吴镇的意思是,张飞的书法很有造诣,连三国时著名书法家——魏的钟繇、吴的皇像也恐怕比不上。这是对张飞书法艺术的高度评价。
陆游青年时代曾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冲天之志,没想到早在三国时代就有张飞替他真正做到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岳飞是张飞的转世。岳飞家族系统的记述(如家谱)中记载了有关他出生时的情况。清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卷七《岳坟忠迹》也载:当父母生他的时节,有娠昼寝,梦见一个金甲红袍、身长丈余的将军,走进门,大声道:“吾乃汉朝张冀德也,今暂到汝家。”说毕,即时分娩。这时不知从哪里来的一只大鸟,像鹄,鸣叫着飞到屋上,所以给孩子取名为“飞”。大概岳飞父亲由那只大鸟想到了大鹏鸟吧,所以又给岳飞取字为“鹏举”,正好与“飞”相合。《列仙全传》、《历代神仙通鉴》等古代书籍中亦有类似记载。冯梦龙《喻世明言·游酆都胡毋迪吟诗》载:“岳飞系三国张飞转生,忠心正气,千古不磨。一次托生为张巡,改名不改姓;二次托生为岳飞,改姓不改名。”
岳飞、张飞同为历史名将,勇武过人、赤胆忠心,内在秉性之相似、姓不同而名同之事实,皆为此转世之说提供依据。但亦有人说,岳飞长得那么儒雅俊美,张飞却是一个卤莽黑脸的粗汉子,他们怎么会有前世今生的关系呢?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张飞是个美男子;而且文武双全,擅长书画,这也与岳飞情形类似(对此我已另撰文解说)。
那是屁滚尿流
《泉州府志》張滾,三國吳人。為孫權裨將,派守泉州惠安地方。施行仁政,功績昭彰,軍民愛之如父母!歿後,邑民立廟於靑山,時顯神靈。宋封靈安尊王,俗稱靑山王。
就不是满天飞啦
(打不起来啦
)
我曾经在西安碑林看到过大量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