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姜文执导及主演的六部电影解读,今天就到尾声。看这些解读,重温电影,也是一件趣事。在国内导演中,姜文独树一帜,另外还有一位贾樟柯。如果感兴趣,以后我可以再偶尔分享一下贾樟柯电影的解读。喜欢电影的,看大陆电影,这两位的作品,不宜错过。贾樟柯电影,就是我说的那种伪纪录片类,用小人物故事,记录了中国承前启后、转型变革的那个时代。(不知是好是坏,只是让人看得饶有兴趣的记录):-)
本文依然是2018年的旧文。
——————————
正文:
我说了,要把姜文导演的六部电影一一解说,最后还剩下1994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都说《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是姜文的“北洋三部曲”,我看不尽然。《邪不压正》实际上是1937年抗日戏,和《鬼子来了》算是“抗日三部曲”的一、二,尚无三。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实际上可以看做“文革三部曲”之一、二,尚无三。 《太阳照常升起》很明白,定在1976年,文革结束那一年。姜文(唐老师)打向儿子那一枪,代表结束了文革时代。《阳光灿烂的日子》,则是在文革中后期,估计是在1973-1975年。男主角马小军和他的小伙伴们,应该是六零后出头的年纪,比如1960、1961年生。姜文自己是1963年出生的。老三届上山下乡时,马小军还在读小学,等上中学,他们的哥哥姐姐辈要么在上山下乡,要么在当兵,要么在城里当工人。
北京是座“空城”。那是属于他们这几届学生的“黄金时代”。他们看到的文革,只是父母、哥哥姐姐的遭遇,可以说,他们是最直观的目击者,同时也耳濡目染,深受影响。就好像你不抽烟,但看到人抽烟,并不知不觉中抽了二手烟。而且当初你云里雾里,不以为然,甚至还很兴奋,多年回过头来一看,才明白,原来是这样。所以,电影是以姜文回忆的方式讲述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也讲了两件事。
第一件,六零后的致青春
不管生活在什么时代,青春都是美好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女孩在那个时候,是豆蔻年华,心生爱慕,也会迎来多少异性灼热的目光。男孩就是一颗躁动不安的小精子,也是一只热铁皮屋上的猫,心中渴慕着异性,被女性的性症深深所吸引。 片中,马小军(或者姜文代入的自己小时候)就是这么一只小精子,一只猫。他发现了比他大几岁的米兰(宁静),情窦初开,从此满脑子里都是米兰,挥之不去。他每天都想见到米兰,和米兰说话,喜欢关于米兰的一切,赢得她欢心,赢得她笑。总之就是那个年纪的孩子,对异性既炙热,又纯真。也正是这点,深深打动了米兰。
夏天、阳光、燥热、赤膊、裸身、汗水、短裙,是马小军那个萌动年纪挥之不去的记忆。阳光灿烂的日子,自然首先指的是,那美好的初恋时光。即使最终不过是一厢情愿,从来没有真正恋爱过,明确关系,但依然让人感觉甜美、心动,难以释怀。而且,可能正是因为得不到,才变得那么神圣而难忘。
刘忆苦的存在,不过是让马小军尝受初恋被夺的痛苦滋味。刘忆苦同父异母的弟弟叫刘思甜,虽然说的是那个年代教育,实际上也代表了马小军(姜文)缅怀青春的感受,实际上也代表了有相同类似遭遇人青春的感受。
有多少,是梦寐思服,爱而不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吧?
所以,《阳光灿烂的日子》,首先是致青春。青春都是差不多的,但那个年代,又有纯洁的一些特点。毕竟年纪小,还受了一些“正统”教育的影响。现在的致青春电影,必然有堕胎。
第二件,看文革的时代背景
这帮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刚好生活在文革开始到结束时期。文革在高潮时,他们还在上小学,等上中学正值青春期时,刚好大人都在闹革命,哥哥姐姐当兵的当兵,下乡的下乡。他们没有直接参与文革,但置身在文革的大舞台。
他们年纪小,对发生的一切还没感同身受,反而陷入一种模仿、崇拜的气氛之中。直到多年之后,姜文以回忆的方式,来看这段历史,才更加明白,哦,原来当时是这样一种情况。他们没有直接上过文革的舞台,但做过台下的观众,就好像一个小孩看成人电影,看得迷迷糊糊不是太懂,但大了些就明白了,而且比从没看过的,更明白,启蒙更早。
(在大院打架模仿抗美援朝,在卢沟桥下打群架模仿抗日战争,在老莫餐厅模仿领袖崇拜)
当以回忆的方式还原当初的青春年代,那么“阳光灿烂的日子”就不再灿烂了。你可以把里面分散的信息,搜集综合起来,就知道,那时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中苏交恶,外公自杀,父亲降级,母亲本是知识分子,被迫做了随军家属,由于常年两地分居,对“姓马”的颇有怨言,人搞得疯疯癫癫的。马小军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作为知识分子的老师,得不到尊重。马小军经常逃课,去开锁偷窥部队大院的家室。通过这一行为,不仅遇见了女主米兰,也通过这一方式,向你揭示那个年代,物质的确贫乏,连干部家里都没什么财产。
但部队大院的孩子的生活,已经代表了那个年代生活的最高水准。有单车骑,有烟抽,可以看电影(甚至可以偷看"毒性很大"的内参色情片),有游泳池,还能时不时去老莫餐厅下馆子喝啤酒。如果放到这个年代,同一群体,玩的就是兰博基尼,喝的是人头马XO什么了,你懂得,就像《老炮儿》中吴亦凡这拨小孩儿一样。
比马小军他们大几岁的女孩米兰、于北蓓,还在京郊农场劳动。那已经是非常幸运了,北京子弟,除了在城务工,还可以在京郊插队,而不再是去偏远的穷乡僻壤。
总之,阳光灿烂的日子,靠一点点记忆,给我们拼接了那个时代的青春,同时也拼接了那个时代的版图。马小军的家庭、马小军的小伙伴们、马小军爱慕的恋人,已经是那个时代,生活最幸运的年轻人了。他们尚且如此,那么普通百姓呢?
各种不同背景的家庭在那个年代,
革命年代吧,生活在各种大院里,
城里里里外外都是集体生活中长大的孩子,
走在路上有安全感,,
记得小时候在杭州的明清时代大院,
现在已经改建成历史博物馆了,,
当时不知道父母的涵义,
以每一个阿姨为妈妈,。。每一个叔叔为爸爸,
我记得,只知道每一个人都是好人,,,~
就算生活在很穷的非洲,孩子们脸上都是满满的笑容。
但哪一天突然觉得不以为意时,有会有所豁然开朗。
兴趣。主人公很可爱。姜文就在我中学旁边的部队大院长大的,一条胡同里。
真希望姜文能拍一部关于89年的电影,为北京的乡亲们,他最有资格,也有那份深情。在我有生之年希望能看到。
喜欢看你的影评。
现在我在课上学得都是好莱坞电影的模式,结构是非常严谨的,也很有趣。我现在对电影“刮目相看”了,会不由自主地寻找它们的act1, act 2, catalyst,theme statement, reversal...每部电影都一样 ~~
电影太有意思了!:)
用Images 讲故事
那天老师谈艺术的目的是什么,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我说的舞蹈,想象力打开一点。类似我提到过的,《让子弹飞》开篇里,雄鹰展翅飞过,就是一个舞蹈;一群白马在山间铁轨上奔驰而来,也是舞蹈;麻匪骑马飞奔,是舞蹈;姜文进鹅城、杀四郎,那些女郎桥路打鼓都是舞蹈。
音乐的运用就太多了。往往一开篇就是,比如《让子弹飞》一来就是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开篇就唱毛主席;《太阳照常升起》如果没有久石让改编的那些俄罗斯曲风的音乐,将黯然失色许多。。。
虽然曲子也都是我的所爱~~
可惜大概中国没有那种可以让他用
大院那么多户人家,谈个恋爱像是在直播似的:那么多人围观,
她给我穿上好看的衣服告大家是带我看电影的:反正到了那里见到我未来姨夫,
她们给我买了零食:看什么我忘了,但那天大家开开心心:零食好像是有盐腌桃板的:
是夏天:就像歌里说的《晚风》那样轻快…………~
更早在幼儿园时候:全国放映《卖花姑娘》那回歌不得不学会:所有小朋友都边害怕边看,
歌好听,花妮太可怜一一
后来:每回有客人来大院,我都被阿姨叫出来当大家面唱巜卖花姑娘》,里面的歌真好听……
因为有话要说 所以能打动有相似背景的观众。
其他的创作电影 没有那么浑然天成 总感觉形式内容分离 他使不上劲儿。。。跟李安的一些电影比较 能看得很明显
不过那是谢晋导的,思想层次高一大截。。
https://bbs.wenxuecity.com/military/1684425.html.
我的家,从那一刻再开始,,至今,,,,,
离开上海第四十一年了,,
阿嫦。。。
老师说那个剧本节奏就快,rolling forward, one scene after another。我看姜文电影时还没太注意节奏,下次再注意一下
(阳光下)剪接挺奇特的,看似闲散,其实有它的内在冲突张力。还有影片的色彩。是部好片子。与别的片子比,我更喜欢这部些。还有让子弹飞。
在家憋着追剧:追着追着就追了一堆垃圾
【注】姜文执导及主演的六部电影解读,今天就到尾声。看这些解读,重温电影,也是一件趣事。在国内导演中,姜文独树一帜,另外还有一位贾樟柯。如果感兴趣,以后我可以再偶尔分享一下贾樟柯电影的解读。喜欢电影的,看大陆电影,这两位的作品,不宜错过。贾樟柯电影,就是我说的那种伪纪录片类,用小人物故事,记录了中国承前启后、转型变革的那个时代。(不知是好是坏,只是让人看得饶有兴趣的记录):-)
本文依然是2018年的旧文。
——————————
正文:
我说了,要把姜文导演的六部电影一一解说,最后还剩下1994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都说《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是姜文的“北洋三部曲”,我看不尽然。《邪不压正》实际上是1937年抗日戏,和《鬼子来了》算是“抗日三部曲”的一、二,尚无三。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实际上可以看做“文革三部曲”之一、二,尚无三。
《太阳照常升起》很明白,定在1976年,文革结束那一年。姜文(唐老师)打向儿子那一枪,代表结束了文革时代。《阳光灿烂的日子》,则是在文革中后期,估计是在1973-1975年。男主角马小军和他的小伙伴们,应该是六零后出头的年纪,比如1960、1961年生。姜文自己是1963年出生的。老三届上山下乡时,马小军还在读小学,等上中学,他们的哥哥姐姐辈要么在上山下乡,要么在当兵,要么在城里当工人。
北京是座“空城”。那是属于他们这几届学生的“黄金时代”。他们看到的文革,只是父母、哥哥姐姐的遭遇,可以说,他们是最直观的目击者,同时也耳濡目染,深受影响。就好像你不抽烟,但看到人抽烟,并不知不觉中抽了二手烟。而且当初你云里雾里,不以为然,甚至还很兴奋,多年回过头来一看,才明白,原来是这样。所以,电影是以姜文回忆的方式讲述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也讲了两件事。
第一件,六零后的致青春
不管生活在什么时代,青春都是美好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女孩在那个时候,是豆蔻年华,心生爱慕,也会迎来多少异性灼热的目光。男孩就是一颗躁动不安的小精子,也是一只热铁皮屋上的猫,心中渴慕着异性,被女性的性症深深所吸引。
片中,马小军(或者姜文代入的自己小时候)就是这么一只小精子,一只猫。他发现了比他大几岁的米兰(宁静),情窦初开,从此满脑子里都是米兰,挥之不去。他每天都想见到米兰,和米兰说话,喜欢关于米兰的一切,赢得她欢心,赢得她笑。总之就是那个年纪的孩子,对异性既炙热,又纯真。也正是这点,深深打动了米兰。
夏天、阳光、燥热、赤膊、裸身、汗水、短裙,是马小军那个萌动年纪挥之不去的记忆。阳光灿烂的日子,自然首先指的是,那美好的初恋时光。即使最终不过是一厢情愿,从来没有真正恋爱过,明确关系,但依然让人感觉甜美、心动,难以释怀。而且,可能正是因为得不到,才变得那么神圣而难忘。
刘忆苦的存在,不过是让马小军尝受初恋被夺的痛苦滋味。刘忆苦同父异母的弟弟叫刘思甜,虽然说的是那个年代教育,实际上也代表了马小军(姜文)缅怀青春的感受,实际上也代表了有相同类似遭遇人青春的感受。
有多少,是梦寐思服,爱而不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吧?
所以,《阳光灿烂的日子》,首先是致青春。青春都是差不多的,但那个年代,又有纯洁的一些特点。毕竟年纪小,还受了一些“正统”教育的影响。现在的致青春电影,必然有堕胎。
第二件,看文革的时代背景
这帮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刚好生活在文革开始到结束时期。文革在高潮时,他们还在上小学,等上中学正值青春期时,刚好大人都在闹革命,哥哥姐姐当兵的当兵,下乡的下乡。他们没有直接参与文革,但置身在文革的大舞台。
他们年纪小,对发生的一切还没感同身受,反而陷入一种模仿、崇拜的气氛之中。直到多年之后,姜文以回忆的方式,来看这段历史,才更加明白,哦,原来当时是这样一种情况。他们没有直接上过文革的舞台,但做过台下的观众,就好像一个小孩看成人电影,看得迷迷糊糊不是太懂,但大了些就明白了,而且比从没看过的,更明白,启蒙更早。
(在大院打架模仿抗美援朝,在卢沟桥下打群架模仿抗日战争,在老莫餐厅模仿领袖崇拜)
当以回忆的方式还原当初的青春年代,那么“阳光灿烂的日子”就不再灿烂了。你可以把里面分散的信息,搜集综合起来,就知道,那时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中苏交恶,外公自杀,父亲降级,母亲本是知识分子,被迫做了随军家属,由于常年两地分居,对“姓马”的颇有怨言,人搞得疯疯癫癫的。马小军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作为知识分子的老师,得不到尊重。马小军经常逃课,去开锁偷窥部队大院的家室。通过这一行为,不仅遇见了女主米兰,也通过这一方式,向你揭示那个年代,物质的确贫乏,连干部家里都没什么财产。
但部队大院的孩子的生活,已经代表了那个年代生活的最高水准。有单车骑,有烟抽,可以看电影(甚至可以偷看"毒性很大"的内参色情片),有游泳池,还能时不时去老莫餐厅下馆子喝啤酒。如果放到这个年代,同一群体,玩的就是兰博基尼,喝的是人头马XO什么了,你懂得,就像《老炮儿》中吴亦凡这拨小孩儿一样。
比马小军他们大几岁的女孩米兰、于北蓓,还在京郊农场劳动。那已经是非常幸运了,北京子弟,除了在城务工,还可以在京郊插队,而不再是去偏远的穷乡僻壤。
总之,阳光灿烂的日子,靠一点点记忆,给我们拼接了那个时代的青春,同时也拼接了那个时代的版图。马小军的家庭、马小军的小伙伴们、马小军爱慕的恋人,已经是那个时代,生活最幸运的年轻人了。他们尚且如此,那么普通百姓呢?
各种不同背景的家庭在那个年代,
革命年代吧,生活在各种大院里,
城里里里外外都是集体生活中长大的孩子,
走在路上有安全感,,
记得小时候在杭州的明清时代大院,
现在已经改建成历史博物馆了,,
当时不知道父母的涵义,
以每一个阿姨为妈妈,。。每一个叔叔为爸爸,
我记得,只知道每一个人都是好人,,,~
就算生活在很穷的非洲,孩子们脸上都是满满的笑容。
但哪一天突然觉得不以为意时,有会有所豁然开朗。
兴趣。主人公很可爱。姜文就在我中学旁边的部队大院长大的,一条胡同里。
真希望姜文能拍一部关于89年的电影,为北京的乡亲们,他最有资格,也有那份深情。在我有生之年希望能看到。
喜欢看你的影评。
现在我在课上学得都是好莱坞电影的模式,结构是非常严谨的,也很有趣。我现在对电影“刮目相看”了,会不由自主地寻找它们的act1, act 2, catalyst,theme statement, reversal...每部电影都一样 ~~
电影太有意思了!:)
用Images 讲故事
那天老师谈艺术的目的是什么,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我说的舞蹈,想象力打开一点。类似我提到过的,《让子弹飞》开篇里,雄鹰展翅飞过,就是一个舞蹈;一群白马在山间铁轨上奔驰而来,也是舞蹈;麻匪骑马飞奔,是舞蹈;姜文进鹅城、杀四郎,那些女郎桥路打鼓都是舞蹈。
音乐的运用就太多了。往往一开篇就是,比如《让子弹飞》一来就是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开篇就唱毛主席;《太阳照常升起》如果没有久石让改编的那些俄罗斯曲风的音乐,将黯然失色许多。。。
虽然曲子也都是我的所爱~~
可惜大概中国没有那种可以让他用
大院那么多户人家,谈个恋爱像是在直播似的:那么多人围观,
她给我穿上好看的衣服告大家是带我看电影的:反正到了那里见到我未来姨夫,
她们给我买了零食:看什么我忘了,但那天大家开开心心:零食好像是有盐腌桃板的:
是夏天:就像歌里说的《晚风》那样轻快…………~
更早在幼儿园时候:全国放映《卖花姑娘》那回歌不得不学会:所有小朋友都边害怕边看,
歌好听,花妮太可怜一一
后来:每回有客人来大院,我都被阿姨叫出来当大家面唱巜卖花姑娘》,里面的歌真好听……
因为有话要说 所以能打动有相似背景的观众。
其他的创作电影 没有那么浑然天成 总感觉形式内容分离 他使不上劲儿。。。跟李安的一些电影比较 能看得很明显
不过那是谢晋导的,思想层次高一大截。。
https://bbs.wenxuecity.com/military/1684425.html.
我的家,从那一刻再开始,,至今,,,,,
离开上海第四十一年了,,
阿嫦。。。
老师说那个剧本节奏就快,rolling forward, one scene after another。我看姜文电影时还没太注意节奏,下次再注意一下
(阳光下)剪接挺奇特的,看似闲散,其实有它的内在冲突张力。还有影片的色彩。是部好片子。与别的片子比,我更喜欢这部些。还有让子弹飞。
在家憋着追剧:追着追着就追了一堆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