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碳水,会导致低血糖和脑子迷迷糊糊吗?

n
nancyjin5391
楼主 (文学峸)

昨天去了一家面店,叫了一碗牛骨汤。 端上来的汤,我看一点油水都没有,就问老板娘可不可以把汤里原有的牛油给我些。 不一会儿她递过来一小碗牛油,她说她曾经也生酮饮食,所以她知道这种吃法。

我问她: 现在为什么不生酮了呢? 她说,因为体重已经减少到了理想状态。

过了一会儿,老板过来,他说他就是生酮饮食,而且至今如此。 体重减了三十磅,身体轻松多了,而且脑子也更清晰。

楼下有说,长期不吃碳水,造成低血糖、脑子迷迷糊糊。 这只是"符合"网上一些"碳水禁不得"的传说。 

本人曾经有这样的体验,为了控制体重,碳水不吃,只吃素菜和豆类。 体重是减少了,但3个月后,人就会所谓"神情恍忽"和不时"头皮发麻"的感觉。 真的,到了那一刻,就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头皮发麻"。

我随后,每天加一只鸡蛋,三天以后,感觉就好多了。 然后每天两只鸡蛋,就不再有"头皮发麻"的感觉了。

我自己的结论: 过度减肥,导致身体蛋白质不足。

那么不吃碳水会不会造成低血糖?  我的观点是,只要没有糖(来自于碳水)的摄入,人体就不会快速升糖,因此不会造成大的血糖波动,也不会造成低血糖现象。

为什么楼下那位长期不吃碳水的怎么会有"低血糖"?  一是,因为自己"脑子迷迷糊糊",自认为是低血糖。  二是,因为自己吃了水果,水果中含大量的糖份,依旧造成体内血糖波动。

有人说人体需要糖作为能量,不吃碳水就会缺能量,这个说法是不完整的。 如果人不直接吃糖(包括碳水和水果),就会进入生酮状态,人体的能量便来源于蛋白质和脂肪。

通常一个人一天不吃米饭,饿的时候,会进入低糖。 严重的,如果在外面走路,可能会昏倒。但这时候只要补一颗糖即可缓过来。

但是一旦进入生酮状态,就跟换了一个人似的。人可以一天不吃食物,光喝水,也能有足够的能量保持一天的活动,包括体育锻炼,外出旅游,不会有昏倒的感觉。 能量来自于哪里?  人体的脂肪。 通常中年人都有小肚子,也就是脂肪肝,进入生酮状态后,人保持饥饿状态,就是在burn fat,去除脂肪肝。几个月后,小肚子便会明显缩小,甚至消除。

它对人的健康有许多好处: 包括血指标会变得更好,脑子更清晰,人的体形会明显变得年轻。

为什么生酮的人不多?  除了网上的所谓"碳水禁不得"的传闻,生酮的最大障碍是绝大多数人无法管住自己的嘴巴。 需要长期杜绝甜品,能做到的5%、甚至1%的人都不会做到。人要管住嘴巴,比戒烟还要难10倍。

夏阳
生酮对普通人来说有些极端很少人能够长期坚持,折衷一下的低碳水饮食已经让我受益

每个人体质不同,吃不了生酮饮食那么高比例的脂肪也吃不下多少肉。

生酮饮食蛋白质也不能超过一定比例否则可以通过“糖异生”转化为葡萄糖从而脱酮。

选择哪种饮食结构,各自依据各自体质、血液指标、身体反应,,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和平衡。

v
viBravo5
从人体生理角度看,碳水不是人体必需品。但美食大多数是碳水,碳水一入胃就分解为糖,糖激发多巴胺,使人愉悦
n
nancyjin5391
对,含糖的东西会上瘾

吃了一口,如果不加控制,会去吃第二口,第三口,直到吃完为止。

若没有甜味,就不容易这么一直吃下去

风啸啸壮士
KETO 饮食减肥的原因是摄入控制(吃饭的次数,断食的时间长短,摄入的热量,等等),KETO饮食放开吃的话,照样长肉。

如果能做到摄入控制这一点,什么饮食都无所谓。老祖宗说的吃饭七分饱,肯定胖不起来。我通过减少热量,均衡饮食也减重成功。

n
nancyjin5391
理论上是这样的

关键在于控制卡路里

通常含糖的东西,比如奶茶,蛋糕很容易一下子吃很多。

但相比之下,肥肉无法吃得更多,很快会腻的

v
viBravo5
对肉食人体有饱和反馈生化机制,多了就”吃不下“,不会无节制。对碳水人体没有饱和反馈生化机制,是靠“撑不下”来感知饱和,但

但几乎“撑不下”的碳水往往已是让人体胰岛素超重负荷

l
lemay2025
不会的 吃肉就好了
夏阳
所以要懂得选择高纤维低升糖指数的“慢”碳水提升饱腹感
夏阳
同时胰岛素又是促进人体囤积脂肪的一种激素
风啸啸壮士
人体的反馈机制不会因为吃素或者吃肉受影响,相反,通常吃素的人瘦子更多一些,印度人就是例子。
6
6degrees
好像大脑只能靠碳水提供能量。
n
nancyjin5391
大脑中60%是脂肪

这个“好像”好像是网上看来的?

各种说法都有,但如果实践后再来评论应该更可信

n
nancyjin5391
印度人的例子,恰恰证明了,

印度人年轻时,普遍吃素吃碳水,营养不良,个子矮,人还瘦

但到过了三十岁,尽管吃很少肉(也就是很少肥肉),男的女的都挺着个大肚子。 是什么造成的?

很明显是碳水+糖水。 

 

夏阳
碳水的胃排空时间比蛋白质脂肪来的短饿得快
风啸啸壮士
你所指的“印度人大肚子”缺少实证,根据这一网站,2022年,印度人的肥胖率 8% 美国人的肥胖率 45%

你所指的“印度人大肚子”缺少实证,根据这一网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obesity_rate

印度人的肥胖率 8%
美国人的肥胖率 45%

n
nancyjin5391
你没看到过中老年印度女人挺着大肚子在街上走路?

我说的是喜欢吃碳水的印度中年人开始大肚子,你用总体肥胖率数据不合适。我也并没否认美国存在严重的肥胖问题。

看看Chatgpt的回答:

Why middle-aged indian people tend to have fat belly?

 

1. Genetics and Body Composition

South Asians (including Indians) have a genetic predisposition to:

Store more visceral fat (fat around internal organs) even at lower BMI.

Have a “thin-fat” phenotype — appearing thin externally but carrying high body fat, especially around the belly.

Be more insulin resistant, increasing fat storage in the abdomen.

2. Dietary Habits (吃的高碳水,高糖,低蛋白)

High carbohydrate intake: Typical Indian diets (especially in north and central India) rely heavily on rice, roti (wheat), potatoes, and other starchy foods.

Low protein: Diets often lack adequate protein, which reduces satiety and muscle mass.

High sugar and oil: Processed snacks, sweets (mithai), and deep-fried foods are common.

Overeating during feasts: Cultural emphasis on large meals during social or religious events.

3. Sedentary Lifestyle

Desk jobs and long hours: Many middle-aged professionals do little physical work.

Low emphasis on fitness: Exercise is often not culturally prioritized, especially among older generations.

Transportation: Reliance on cars, bikes, or auto-rickshaws instead of walking or cycling.

4. Stress and Sleep

Work and family pressure: Middle age is a high-stress period due to financial, family, and career demands.

Chronic stress increases cortisol, a hormone that promotes belly fat.

Poor sleep: Irregular or insufficient sleep disrupts metabolism and appetite regulation.

5. Alcohol Consumption

Particularly in urban male populations, regular alcohol consumption (especially beer or spirits)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belly fat — hence the term “beer belly.”

6. Aging and Hormonal Changes

After 40, metabolism slows down.

In men, testosterone declines, reducing muscle mass and increasing fat.

In women, menopause leads to hormonal changes that promote central fat storage.

How to Reduce Belly Fat (Specifically for Indians):

Increase protein intake: Lentils, eggs, tofu, paneer, lean meats.

Cut down on refined carbs and sugar.

Regular exercise: mix of cardio and strength training.

Improve sleep and reduce stress.

6
6degrees
查查DeepSeek就知了:

问DeepSeek:大脑的能量来源于碳水?脂肪?蛋白质?

 

DeepSeek回答:

 

大脑的主要能量来源是葡萄糖(由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但在特定情况下也能利用酮体(由脂肪分解产生)。蛋白质并非大脑的直接能量来源,其作用更多是参与组织修复和酶合成。以下是详细分析:

1. 碳水化合物(葡萄糖)——大脑的“首选燃料”

葡萄糖是大脑在常态下的主要能量来源,占日常消耗的 60-70%。大脑每天约需 120克葡萄糖(即便全身饥饿时也会优先保障)。

碳水化合物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通过血液进入大脑,经线粒体转化为ATP(能量分子)。

特点:快速供能,但大脑无法储存葡萄糖,需持续供应。血糖过低会导致头晕、注意力下降。

2. 脂肪(酮体)——备用能源

在长期饥饿、低碳水饮食(如生酮饮食)或剧烈运动时,肝脏会将脂肪分解为酮体(β-羟丁酸、乙酰乙酸等),替代葡萄糖供能。

酮体可满足大脑 60-70% 的能量需求(其余仍需少量葡萄糖)。

特点:供能效率高,但适应酮体供能需 2-4周过渡期(可能出现“酮流感”症状)。

3. 蛋白质——间接且次要作用

蛋白质通常不直接供能,但在极端情况下(如长期饥饿),身体会通过糖异生将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

这一过程效率低且消耗肌肉组织,可能引发代谢负担。

注意:大脑无法直接利用氨基酸供能,必须转化为葡萄糖或酮体。

关键对比表 能量来源 直接供能形式 适用场景 供能效率 大脑依赖程度
葡萄糖 直接 常态饮食  
酮体 直接 饥饿/生酮饮食  
蛋白质 间接(需转化) 极端缺乏糖和脂肪时  
优化大脑能量的建议

均衡饮食: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不少于 130克(避免低血糖)。

健康脂肪:适量摄入中链脂肪酸(如椰子油)可促进酮体生成。

避免极端节食:长期缺乏碳水可能导致脑功能下降、情绪波动。

若有特殊饮食需求(如生酮),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进行,确保大脑能量供应稳定。

n
nancyjin5391
最后一句解释了, 只要吃对生酮,即可保证大脑能量的稳定提供
偷油老鼠
听从自己的身体,每一个人都是二样的
快乐的一天
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长时间的生酮对身体的危害, 恢复起来也是很难的, 个人的身体不是随便的实验体.后果自负.

本人实施过一段时间的生酮. 减肥效果的确极佳,但副作用很多--便秘,坏胆固醇升高, 皮肤搔痒, 睡眠不佳等等

后为恢复做了很多的努力. .......所以生酮真的看个人, 决定去试,就做好不在乎其他的副作用的准备.

永远老李
不吃这不吃那,有没有只喝凉水的疗法?

我发现WXC有不少坛子,有聊旅游的有聊体育的有聊摄影的,哪怕聊点政治,鸡飞狗跳也有点活力,生活方式比较积极。不像这,忧心忡忡怕得癌症怕这怕那战战兢兢地等死。

A
AprilMei
没有糖尿病就别把自己当小白鼠了。有病也要看是否值得,也要掌握好度。
n
nancyjin5391
需要不断调整

便秘是因为fat吃的不够多。

LDL升高是Expected (包括总胆固醇升高), 只要Triglycerides低即可, 完全不是问题。  而Triglycerides 往往会下降很多。

低碳饮食对身体的益处是可以预期的。 尝试之后,出现副作用,应及时调整饮食,甚至最后完全放弃, 也不会对身体有什么长期损害

快乐的一天
我现在就在不断的调整中,我知道生酮不适合我,但低碳可行....
夏阳
为控制血糖采用低碳水饮食却带来LDL升高被医生追着劝吃降胆固醇药物(见我楼下帖子)

血糖和LDL难以两全。

夏阳
便秘除了fat还受到fiber的影响。Fiber还有利于肠道益生菌
M
MayX
你有点同情心吧 家里有了病人上来问问减轻点恐惧很正常。
夏阳
每个坛子的主题和侧重点不同。来这个坛子的多数人过中年多多少少都有些身体上的问题

身体有恙当然不能像正常人那样毫无顾忌,大家互通有无交流心得体验蛮好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永远老李
我可以有相当把握地说,这坛子里有大量的虚假或不实或夸张的错误信息

我比较担心那些神经衰弱的不但得不到帮助,反而会被吓出病来。

永远老李
The approach is totally wrong

有病去找专业人士,去医院,社交媒体就是胡扯闲聊的地方,种地方能给你安慰?

夏阳
信息时代无论哪个topic都难以避免不实虚假信息,这就需要个人的认知来判断筛选了
夏阳
专业人士也会有专业人士的局限性

什么叫做“照本宣科”?

尤其医学不像数学1+1=2那么简单,人体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每个人的体质又千差万别,医学也是在不断更新发展的,专业人士也不代表真理,病友之间的相互交流私以为是有必要的。

n
nancyjin5391
很多病,所谓"专业人士"根本治不了,除了靠卖药赚钱

如果所谓"专业人士"和医院能治好这些病,就不会有人在这里讨论。 

对于老年病、慢性病,"专业人士"和医院绝大多数都治不好,但却能假模假样地靠开药赚钱,而且还叮嘱要终身服用。 很多这类药不是治病,而是缓解症状, 而且还有副作用。

但很多这类病,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并治愈,虽然每人情况不同,需要不断摸索和调整。 大家讨论一下也无妨。

n
nancyjin5391
肯定的。主流媒体也有大量虚假新闻。早几年政府借所谓"专业人士"强推疫苗,如今要遭清算

肯定的。主流媒体也有大量虚假新闻。早几年政府借所谓"专业人士"强推疫苗,如今要遭清算

所以,每个人靠自己的judgement

n
nancyjin5391
对的,而且要肥肉

human body needs enough f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