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森林里
十月份下了一场小雪。这雪马上就化了。两星期后又下了第二场雪,这场雪积住了。地上的积雪要到明年开春时才会溶化。这之后的半年多时间裡,东北大地一片洁白,我们的伐木季节到了。
1965年铁道兵十万官兵进军开发大兴安岭,一边建林场,一边伐木,把铁路和公路一直修到了人烟罕见的原始森林深处。文革后,几十万知识青年到了黑龙江,其中为数不少的去林场当了林业工人。林场、国营农场、生产建设兵团的青年和插队落户的知青不一样。他们不但每月领取国家工资,每年还有探亲假。那年头,在国营企业,不论一天干活多少,工资都一样。林场工人晚出早归,国家下达的伐木指标年年不能完成。因此,林业局就把部分的伐木指标分给生产队的农民去完成。对我们来说,冬天是一年的黄金季节。我们机械化种地的成本很高,一年收上来的粮食卖给国家,连拖拉机烧的柴油钱都挣不回来。冬天伐木收入是我们的命根子。
每年八月村里接到林业局分派的伐木地点后,连里指派一个男生班进山。八月至十月这两个月里,这个班要在指定的木场里找一快平地,打一口井,盖一座临时住房,再修上一条简单的道路把营地和公路连接起来。临时住房是一座超长型的木壳楞,叫作‘套子房’。长长的套子房内部隔成三间:一侧是男生住的大通间,另一侧是给人数不多的女生住的小房间,中间夹著厨房。到十月底这个班撤回村里,等待下雪后再和大部队一起进山。我们的伐木季节要等到山里积雪至一定厚度时才能开始。林场工人用拖拉机拉木材,而生产队运输木材全靠马拉的爬犁,也就是雪橇。
从回村的先遣班那儿我知道了今年的木场不错。 树木高大,山坡不算太陡,马匹也会因此沾光。
十一月十五号,进山人员搭上林业局派来的五辆敞篷卡车出发了。工具,食物,行李,装了两辆车。剩下的三辆卡车,女生一辆,男生占了两辆。车子出了村,我们这些人就要在山里呆上将近五个月。
强烈的太阳光反射在洁白懒散的白雪上,一会儿就把眼睛照花了。我闭上眼,让视力恢复一下,再向远山望去。这时我第一次感觉到不拥有照相机的遗憾。这一片片的松树大约有三四十米高,遮天蔽日。在这冬长夏短的西伯利亚,树能长到这么高,少说也得二三百年。
卡车上了坡又下坡,下了坡又上坡,不久寒风就吹透了我的棉袄。尽管我们都冻得够呛,大家的兴致还是很高。男生和女生的卡车轮流唱歌。她们一辆车,我们有两辆,男生唱一首,女生要唱两首。一会儿女生就不干了。
再过了不久,我开始感到脸上有千根钢针在刺著。上车前,老知青就警告我,今天会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能穿上的冬衣都穿上。那么多人挤在车里,我们不能活动产热。尽管严冬还没到,一小时五六十公里的车速带来的冷风,没多久就把身体里的余热给吹光了。
每过两小时,卡车停下来,让我们下车活动一会儿。到停车时,脸上的钢针已经变成钢刀在刮了。我们本想让司机们一小时停一下车,他们不干,说是早到营地早解决问题,对我们更好。一下车,男女青年和老乡们,无一例外地在雪地里上下跳著,让冻著的血液重新开始循环。跳一会儿,再用两手搓脸,搓手,让绷紧的皮肤松动下来。裹脸的围巾上冻结了我呼出的蒸汽,此刻已经成了一个冰筒子。在停车的第二站,我干脆把它拿了下来。
在第三次停车时,小邓把我拉到一边,说要给我用雪按摩。这时我脸皮下软组织的温度到了结冰的临界点,脸上冻出了一块五分硬币大小的白斑。他拿了一把雪,在我脸上使劲擦著。奇怪的是我一点也不觉得雪冷,过了一会儿脸上倒发烫了,似乎有千百个钢针在刺我的脸。小邓看了看我的脸,说他把我的脸救下来了。他解释说,只有用雪擦才管用。皮肤冻白了,要是直接烤火,会变青紫,然后会脱落下来。我听得半信半疑,但那天晚上,我脸上的肌肉和皮肤确实留在原位没掉下来。
~
卡车到了营地时,几车冻成冰棍的人们一个个小心翼翼地跳下车,似乎生怕著地时的震动会折断已经僵硬了的膝盖。下了车的人马上冲进套子房,挤到烧得发红的铁炉边烤人。两车行李和工具撂在车上没人管,气得卡车司机们直骂娘。
我们要是不卸车,他们不能走人,站在那儿干著急。郑连长招呼著炊事班把车给卸了。
炊事班比大部队早到套子房两天,这会儿已经砸开冰封的水井,试了炉灶,还把木壳楞墙上的缝隙用湿泥重新抹了一遍。湿泥自然是马上就冻住了,硬的像是糊上了水泥。今天一大早他们就把屋子里的几个火炉点上了。说是火炉,其实是几个半人高的柴油桶。桶边上锯个长方口填木柴,桶顶上砸个圆窟窿接上烟囱直通房顶。
套子房很窄,却有四五十米长。男生房和另一头的女生房都和中间的厨房打通了窗口,吃饭时直接从窗口拿。男生房两侧墙边各搭了一溜木架,上面密密地铺了一层木棍,是我们的统铺。男生们暖过身后,各人匆匆地给自己在统铺找了个铺位。我犹豫了一会儿,找了个靠近火炉的位置。我学著别人,把铺位上的一根根木棍翻来覆去地交换位置。折腾了好久后,铺面排得整齐了,睡上去不咯人。等我打开铺盖叠完床后,大罗走了过来。他看了一下后摇摇头说,我选的地方离火炉太近,半夜会烤得难受。
晚饭丰富极了,有肉,有蔬菜,酒管够,还有肉骨头菜汤。在套子房的几个月,伙食好得和村里没法比。顿顿有肉不说,菜还可以盛第二碗,记账就是了。厨房屋角,一箱箱的瓶酒堆到了天花板。水井边的库房裡,剖成两片的生猪和牛羊冻得生硬,横横竖竖地摞成一堆。先遣班还挖了一个地窖,用来储存白菜和土豆。地窖里有一个小炉子,把气温保持在冰点之上。套子房关系到村里一年的收入,保证伙食,维持高昂的士气事关重要。
晚饭后,全体人员在男生房里开会,郑连长说,林业局今年虽然下了放树的指标,但在私下已经打了招呼,超过指标的木材他们会统统收下。郑连长已在几天前和炊事班一起进了山,山林里也转了一圈。今年的木场确实不错。他说,连里领导已经决定到化雪才下山。有人插话,只要酒肉供应得上,不在话下。 郑连长答道,他给县物资局长打了电话,伙食供应应该没问题。
他接著宣布,今年伐木和赶爬犁的男生实行计件工分,女生在储木场堆木头按小时计算。派活时,我和小邓成了放树的搭档。小邓就是用雪‘救’了我脸的那个小个子。坐在我边上的张小平捅了捅我,说小邓是一把快手,我运气不错。小邓就坐在我前排。我听到他左边上的小伙子对他说,他和一个新手搭伴,今年的皮夹子要吃瘪了。
会后小邓把我拉到一边,让我放心。说他会把放树的窍门都教给我。在我们整行李时,他已经悄悄地到工具堆里翻了一遍,找了一把快锯。
我心里清楚,今年干计件活,连里不少人都会拒绝和我搭伴。想到这儿,我对小邓感激得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照片来源:网络下载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都没拍雪天里伐木。那里冬天平均气温是多少?
就是最苦的群体了。伐木那块看得倒吸一口凉气,女生也要去呀?
(1) 地大产量低:我们那儿人少地多,一百多号劳力有五百多公顷麦田,还有大豆和菜地,等等。春天拖拉机播种后秋天收割,其间不除草不撒肥料(那时还没有除草剂;化肥也像金子)。因此,我们收上的麦子去除草籽后,只有种子的三倍。收三粒麦子,一粒留种,一粒留作口粮,一粒交公粮。尽管产量这么低,我们还是上交大量公粮,因为地大。可是,耕种这么大的地,拖拉机的燃油费用非常大。一台东方红75拖拉机,一天要烧一大油桶的柴油。我们有4-5台。
(2)国家收购价极低。那时是100%的计划经济,没有市场因素。
(3)拖拉机的用油量那么高,估计是因为我们的拖拉机还是50年代的设计。
不知她们怎么完成的。问过一个女生,她说没什么了不起。
爬犁(雪橇)来运输木材。林场工人一年四季伐木,他们有小型拖拉机(外号“爬山虎”)用来牵拉木材。他们夏天干的活多,冬天花许多时间在室内打扑克。反正工资一样拿嘛。
即使青春折断了,一样可以辉煌。。。
能把这段故事写出来真好
在原始森林里
十月份下了一场小雪。这雪马上就化了。两星期后又下了第二场雪,这场雪积住了。地上的积雪要到明年开春时才会溶化。这之后的半年多时间裡,东北大地一片洁白,我们的伐木季节到了。
1965年铁道兵十万官兵进军开发大兴安岭,一边建林场,一边伐木,把铁路和公路一直修到了人烟罕见的原始森林深处。文革后,几十万知识青年到了黑龙江,其中为数不少的去林场当了林业工人。林场、国营农场、生产建设兵团的青年和插队落户的知青不一样。他们不但每月领取国家工资,每年还有探亲假。那年头,在国营企业,不论一天干活多少,工资都一样。林场工人晚出早归,国家下达的伐木指标年年不能完成。因此,林业局就把部分的伐木指标分给生产队的农民去完成。对我们来说,冬天是一年的黄金季节。我们机械化种地的成本很高,一年收上来的粮食卖给国家,连拖拉机烧的柴油钱都挣不回来。冬天伐木收入是我们的命根子。
每年八月村里接到林业局分派的伐木地点后,连里指派一个男生班进山。八月至十月这两个月里,这个班要在指定的木场里找一快平地,打一口井,盖一座临时住房,再修上一条简单的道路把营地和公路连接起来。临时住房是一座超长型的木壳楞,叫作‘套子房’。长长的套子房内部隔成三间:一侧是男生住的大通间,另一侧是给人数不多的女生住的小房间,中间夹著厨房。到十月底这个班撤回村里,等待下雪后再和大部队一起进山。我们的伐木季节要等到山里积雪至一定厚度时才能开始。林场工人用拖拉机拉木材,而生产队运输木材全靠马拉的爬犁,也就是雪橇。
从回村的先遣班那儿我知道了今年的木场不错。 树木高大,山坡不算太陡,马匹也会因此沾光。
十一月十五号,进山人员搭上林业局派来的五辆敞篷卡车出发了。工具,食物,行李,装了两辆车。剩下的三辆卡车,女生一辆,男生占了两辆。车子出了村,我们这些人就要在山里呆上将近五个月。
强烈的太阳光反射在洁白懒散的白雪上,一会儿就把眼睛照花了。我闭上眼,让视力恢复一下,再向远山望去。这时我第一次感觉到不拥有照相机的遗憾。这一片片的松树大约有三四十米高,遮天蔽日。在这冬长夏短的西伯利亚,树能长到这么高,少说也得二三百年。
卡车上了坡又下坡,下了坡又上坡,不久寒风就吹透了我的棉袄。尽管我们都冻得够呛,大家的兴致还是很高。男生和女生的卡车轮流唱歌。她们一辆车,我们有两辆,男生唱一首,女生要唱两首。一会儿女生就不干了。
再过了不久,我开始感到脸上有千根钢针在刺著。上车前,老知青就警告我,今天会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能穿上的冬衣都穿上。那么多人挤在车里,我们不能活动产热。尽管严冬还没到,一小时五六十公里的车速带来的冷风,没多久就把身体里的余热给吹光了。
每过两小时,卡车停下来,让我们下车活动一会儿。到停车时,脸上的钢针已经变成钢刀在刮了。我们本想让司机们一小时停一下车,他们不干,说是早到营地早解决问题,对我们更好。一下车,男女青年和老乡们,无一例外地在雪地里上下跳著,让冻著的血液重新开始循环。跳一会儿,再用两手搓脸,搓手,让绷紧的皮肤松动下来。裹脸的围巾上冻结了我呼出的蒸汽,此刻已经成了一个冰筒子。在停车的第二站,我干脆把它拿了下来。
在第三次停车时,小邓把我拉到一边,说要给我用雪按摩。这时我脸皮下软组织的温度到了结冰的临界点,脸上冻出了一块五分硬币大小的白斑。他拿了一把雪,在我脸上使劲擦著。奇怪的是我一点也不觉得雪冷,过了一会儿脸上倒发烫了,似乎有千百个钢针在刺我的脸。小邓看了看我的脸,说他把我的脸救下来了。他解释说,只有用雪擦才管用。皮肤冻白了,要是直接烤火,会变青紫,然后会脱落下来。我听得半信半疑,但那天晚上,我脸上的肌肉和皮肤确实留在原位没掉下来。
~
卡车到了营地时,几车冻成冰棍的人们一个个小心翼翼地跳下车,似乎生怕著地时的震动会折断已经僵硬了的膝盖。下了车的人马上冲进套子房,挤到烧得发红的铁炉边烤人。两车行李和工具撂在车上没人管,气得卡车司机们直骂娘。
我们要是不卸车,他们不能走人,站在那儿干著急。郑连长招呼著炊事班把车给卸了。
炊事班比大部队早到套子房两天,这会儿已经砸开冰封的水井,试了炉灶,还把木壳楞墙上的缝隙用湿泥重新抹了一遍。湿泥自然是马上就冻住了,硬的像是糊上了水泥。今天一大早他们就把屋子里的几个火炉点上了。说是火炉,其实是几个半人高的柴油桶。桶边上锯个长方口填木柴,桶顶上砸个圆窟窿接上烟囱直通房顶。
套子房很窄,却有四五十米长。男生房和另一头的女生房都和中间的厨房打通了窗口,吃饭时直接从窗口拿。男生房两侧墙边各搭了一溜木架,上面密密地铺了一层木棍,是我们的统铺。男生们暖过身后,各人匆匆地给自己在统铺找了个铺位。我犹豫了一会儿,找了个靠近火炉的位置。我学著别人,把铺位上的一根根木棍翻来覆去地交换位置。折腾了好久后,铺面排得整齐了,睡上去不咯人。等我打开铺盖叠完床后,大罗走了过来。他看了一下后摇摇头说,我选的地方离火炉太近,半夜会烤得难受。
晚饭丰富极了,有肉,有蔬菜,酒管够,还有肉骨头菜汤。在套子房的几个月,伙食好得和村里没法比。顿顿有肉不说,菜还可以盛第二碗,记账就是了。厨房屋角,一箱箱的瓶酒堆到了天花板。水井边的库房裡,剖成两片的生猪和牛羊冻得生硬,横横竖竖地摞成一堆。先遣班还挖了一个地窖,用来储存白菜和土豆。地窖里有一个小炉子,把气温保持在冰点之上。套子房关系到村里一年的收入,保证伙食,维持高昂的士气事关重要。
晚饭后,全体人员在男生房里开会,郑连长说,林业局今年虽然下了放树的指标,但在私下已经打了招呼,超过指标的木材他们会统统收下。郑连长已在几天前和炊事班一起进了山,山林里也转了一圈。今年的木场确实不错。他说,连里领导已经决定到化雪才下山。有人插话,只要酒肉供应得上,不在话下。 郑连长答道,他给县物资局长打了电话,伙食供应应该没问题。
他接著宣布,今年伐木和赶爬犁的男生实行计件工分,女生在储木场堆木头按小时计算。派活时,我和小邓成了放树的搭档。小邓就是用雪‘救’了我脸的那个小个子。坐在我边上的张小平捅了捅我,说小邓是一把快手,我运气不错。小邓就坐在我前排。我听到他左边上的小伙子对他说,他和一个新手搭伴,今年的皮夹子要吃瘪了。
会后小邓把我拉到一边,让我放心。说他会把放树的窍门都教给我。在我们整行李时,他已经悄悄地到工具堆里翻了一遍,找了一把快锯。
我心里清楚,今年干计件活,连里不少人都会拒绝和我搭伴。想到这儿,我对小邓感激得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照片来源:网络下载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都没拍雪天里伐木。那里冬天平均气温是多少?
就是最苦的群体了。伐木那块看得倒吸一口凉气,女生也要去呀?
(1) 地大产量低:我们那儿人少地多,一百多号劳力有五百多公顷麦田,还有大豆和菜地,等等。春天拖拉机播种后秋天收割,其间不除草不撒肥料(那时还没有除草剂;化肥也像金子)。因此,我们收上的麦子去除草籽后,只有种子的三倍。收三粒麦子,一粒留种,一粒留作口粮,一粒交公粮。尽管产量这么低,我们还是上交大量公粮,因为地大。可是,耕种这么大的地,拖拉机的燃油费用非常大。一台东方红75拖拉机,一天要烧一大油桶的柴油。我们有4-5台。
(2)国家收购价极低。那时是100%的计划经济,没有市场因素。
(3)拖拉机的用油量那么高,估计是因为我们的拖拉机还是50年代的设计。
不知她们怎么完成的。问过一个女生,她说没什么了不起。
爬犁(雪橇)来运输木材。林场工人一年四季伐木,他们有小型拖拉机(外号“爬山虎”)用来牵拉木材。他们夏天干的活多,冬天花许多时间在室内打扑克。反正工资一样拿嘛。
即使青春折断了,一样可以辉煌。。。
能把这段故事写出来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