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 薄云
本回故事简介
源氏三十一岁冬天至三十二岁秋天之事。本回题目取自《拾遗集》“痛数薄情终不改,再来哭诉有何言?”女儿即将送人,做母亲的心如刀割,一方面心疼母女分离,一面又希望女儿将来有辉煌的前景。明石姬叮嘱道:“但愿不把她看作微贱之人的女儿,好好地抚育她……”忍不住流下泪来。小女公子还不识甘苦,只管催促快快上车。母亲亲自抱了她来到车子旁边,她拉住了母亲的衣袖,咿咿哑哑地娇声喊道:“妈妈也上来!” 令人心碎!
本回故事导读
转瞬之间,秋尽冬来,大堰河畔的邸宅里越发冷落萧条,明石姬母女寂寞无聊,空度岁月。源氏公子劝道:“在这里到底过不下去,不如迁居到我近旁来吧。”但明石姬想怕迁居到那边以后万一遭遇他那薄情之心,再来哭诉有何用,因此踌躇不决。
源氏便和她婉言相商:“既然如此,这孩子长住在此终非善策。我正在安排她的前程,如果任由埋没在此,岂不委屈了她?那边紫夫人早已闻知,常想看看她。让孩子暂时到那边去,和紫夫人熟了些,我想公开地替她举行隆重的穿裙仪式。”
明石姬早就担心公子作此打算,如今闻言,更觉痛心,答道:“她虽然变成了贵人的女儿,身份高了,但若知道实情的人把风声泄露出去,这事情反而不妙。”她总不肯放手。
源氏公子说:“你这话也说得有理。但紫夫人这边的事,你尽可放心。她出嫁多年,不曾生过一男半女,常叹身边寂寞。她生性喜欢孩子。你这个碧玉无瑕的小宝贝,她岂肯轻易舍弃?”便向她叙述紫姬的品性如何善良。
明石姬听了,思忖这紫夫人能让这个花心男人定下心来,并被立为正夫人,可见她的品性比别人更加优越,他们的宿缘不浅。我身卑微,不能和她并肩争宠。如果贸然迁居东院,参与其列,岂不被她耻笑?这孩子来日方长,恐怕将来终须靠她照料。还不如趁她童稚之年让给夫人了吧。既而又想:“倘若这孩子离开了我,我不知要怎样挂念她。而且寂寞无聊之时,教我如何度日?这孩子一去,更有何物可以引逗公子偶尔降临呢?”她左思右想,方寸迷乱。
母亲老尼姑是个深思远虑的人,对女儿说道:“你这种顾虑毫无道理!你今后见不到这孩子,也许痛苦甚多,但你应该为这孩子的利益着想。公子定是再三考虑之后才对你宣说的。你只管信赖他,将孩子送过去吧。你看:皇帝的儿子,也根据母亲的身份而有高下之别。就像这位源氏内大臣,人品虽然盖世无双,但终于降为臣籍,不得身为亲王,只能当个朝廷命官。何以故?只因他的外公官位比别的女御的父亲低一级,所以他母亲只能当个更衣,而他就被人称为更衣生的皇子,差别就在于此啊!皇帝的儿子尚且如此,何况一般臣下,更不可相提并论了。再就一般家庭而言,同是亲王或大臣的女儿,假如这亲王或大臣官位较低,这女儿又非正夫人,她所生之子女就为人所轻视,父亲对这子女的待遇也就不同。何况我们这种人家,如果公子的别的夫人中有一个身份高于我们的人生了子女,那么我们这孩子就全被压倒了。再说,凡女子不论身份高下,能得双亲重视,便是受人尊敬的起因。这孩子的穿裙仪式,倘由我们举行,即使尽心竭力,在这深山僻处有何体面可言?终不如完全交给他们,看他们如何排场。”她把女儿教训了一番之后,又与见解高明之人商量,再请算命先生卜筮,都说送二条院大吉。明石姬的心也就软下来了。
源氏选定了一个黄道吉日,悄悄地命人准备一切应有事宜。
一天大雪竟日,次日早晨,积雪满院。明石姬叹道:“今后再逢着这样的日子,更不知何等凄凉也!”便娇声哭泣起来。继而吟道:“深山雪满无晴日,鱼雁盼随足迹来。”
乳母哭泣着安慰她道:“深山雪满人孤寂,意气相投信自通。”
到了这雪渐渐融解之时,源氏来了。若是平日,公子驾临不胜欢迎。但想起了他今天所为何来,便觉心如刀割。此事并非别人强迫她做,全是出于自己心愿。如果自己断然拒绝,别人决不勉强。她深悔做错了事。但今天再拒绝,未免太轻率了。
这孩子今年春天开始蓄发,软软地挂到肩上,非常美丽。相貌端正,眉目清秀,更不必说了。源氏公子推想做母亲的把这孩子送给别人之后悲伤悬念之情,觉得异常对不起明石姬,便对她反复说明自己的用意,多方安慰。明石姬答道:“但愿不把她看作微贱之人的女儿,好好地抚育她……”说到这里,忍不住流下泪来。
小女公子还不识甘苦,只管催促快快上车。母亲亲自抱了她来到车子旁边,她拉住了母亲的衣袖,咿咿哑哑地娇声喊道:“妈妈也上来!”
明石姬肝肠断绝,吟道:“小松自有参天日,别后何时见丽姿?”未曾吟毕,已经泣不成声。源氏公子对她深感同情,觉得此事的确使她痛苦,便安慰她道:“翠叶柔条根柢固,千秋永伴武隈松。但请徐徐等待。”明石姬也觉得此言甚是,心情稍安,然而终于悲伤不堪。
源氏一路上记念留在邸内的明石姬,痛感自身犯了何等深重的罪孽!
到达二条院时,天色已黑。侍女们带着小女公子到紫夫人房中,她渐渐发觉四周景象不同,又不见了母亲,便向各处寻找,脸上显出要哭的模样。
紫姬很疼爱她,仿佛获得了一件宝贝,终日抱她,逗引她。
小女公子的穿裙仪式,虽未特别准备,当天贺客甚多,但因平日亦常车马盈门,所以并不特别惹人注目。只是小女公子的裙带,像背带那样通过双肩在胸前打了一个结,样子比以前更加美丽了。
紫姬如今也不甚妒恨明石姬了,看在可爱的孩子面上,饶恕了她的母亲。继而推想明石姬一定非常想念这孩子。倘使换了自己,该是何等伤心呵!她对这孩子注视了一会,抱她到怀里,摸出自己那个莹洁可爱的乳房来,给她含在口中,以为戏耍。旁人看了觉得这光景真是有趣!
太政大臣,源氏的岳父逝世了。这老大臣是天下之柱石,一旦陨落,皇上亦不胜悲叹。源氏内大臣非常惋惜,大办追荐佛事。
这一年世间疫病流行。禁中屡次发生异兆,上下人心不安。天空也多怪变:日月星辰,常见异光,云霞运行,亦示凶兆。
出家的藤壶母后于今年春初患病,到了三月里,病势十分沉重。冷泉帝行幸三条院,向母后问病,愁容满面。藤壶母后对他言道:“我预知今年大限难逃。但也并不觉得特别痛苦,倘明言自知死期,深恐外人笑我故意装腔,所以并不额外多做功德。我早想入宫,从容地对你谈谈当年旧事。然而少有精神舒畅的日子,以致因循蹉跎,迄未如愿,实甚遗憾。”说时声音十分微弱。她今年三十七岁,然而还是青春盛年的模样。就像油干火绝一般,藤壶母后悄悄地断气了。源氏内大臣的悲伤不可言喻。
母仪天下的藤壶太后葬仪的消息,轰动全国,闻者无不悲伤,即使莺花三月,也暗淡无光。
且说有一个僧都,藤壶母后的母后在世时就入宫供职,一直当祈祷师。藤壶母后也很尊敬他,当他亲信人。皇上亦重视他,常常教他举办隆重的法事。这个道行高深的圣僧,此次专为藤壶母后祈病。
有一天,沉静的黎明时分,伺候人都不在身旁,值宿人员也都退去了,这僧都一面用老人特有的稳静声音咳嗽,一面为冷泉帝讲述人世无常之理。乘机言道:今当仰承神佛之意,向陛下奏闻:陛下尚在胎内之时,母后便已悲伤忧恼,曾密嘱贫僧多方祈祷。其中详情,出家之人当然不得而知。后来内大臣身蒙无实之罪,谪戍海隅,母后更加恐惧,又嘱贫僧举行祈祷。内大臣闻知此事,亦曾命贫僧向佛忏悔。陛下即位以前,贫僧不绝地为陛下祈求安泰也。据贫僧所知……”便将事实详细奏闻。冷泉帝听了他的话,如闻青天霹雳,恐惧悲伤,方寸缭乱,一时不能作答。僧都自念唐突启奏,恼乱圣心,深恐获罪,便想悄悄退出。
冷泉帝留住了他,言道:“假如我不知此事而度送一生,深恐来世亦当受罪。惟你隐忍至今方才告我,反让我怨你不忠了。我且问你:除你以外,有否别人知道此事而泄露于外?”僧都答道:“除贫僧及王命妇之外,并无他人知此情由。贫僧今日奏闻,心中实甚恐惧。近来天变频仍,疫病流行,其原因即在于此。陛下年幼之时,尚未通达世事,故神佛亦不计较。今陛下年事渐长,万事已能明辨是非,神佛即降灾殃,以示惩罚不孝之罪也。世间万事吉凶,其起因皆与父母有关。陛下若不自知其罪,贫僧不胜忧惧。因此敢将深藏心底之事宣之于口。”说时嘘唏不已。此时天色已明,僧都即便告退。
冷泉帝闻此惊人消息,如在梦中。左思右想,心绪恼乱。他觉得此事对不起桐壶院在天之灵。而使生父屈居臣下之位,实甚不孝。
这一天,皇叔,桐壶帝的弟弟逝世了。噩耗传来,冷泉帝又吃一惊,觉得这世间凶灾接踵而生,越发可忧了。
皇上对源氏内大臣言道:“我恐寿命不永,何以近来心情如此颓丧,天下又如此不太平。万方多难,教我不胜忧惧。我欲及早让位,以便安心度日。”
源氏骇然,答道:“此事如何使得!天下太平与否,未必由于政治之长短。自古圣代明时,亦难免有凶恶之事。圣明天子时代发生意外变乱,在中国也有其例,在我国亦复如是。何况最近逝世之人,多半是高龄长寿,享尽天年者。陛下不须忧惧也。”便列举种种事例,多方劝慰。
冷泉帝常穿墨色丧服,其清秀之容姿,与源氏内大臣毫无差异。他以前揽镜自照,亦常有此感想。自从听了僧都的话以后,再行细看源氏内大臣的相貌,越发深切地感到父子之爱了。他总想找个机会,向他隐约提到此事。然而又恐源氏内大臣难以为情,幼小的心中便鼓不起勇气。因此这期间他们只谈些寻常闲话,不过比以前更加亲昵了。冷泉帝对他态度异常恭敬,与从前迥然不同,源氏内大臣眼明心慧,早已看出,暗中觉得惊异,然而料不到他已经详悉底蕴了。
冷泉帝预先将此事告知源氏内大臣,乘便向他说起最近所考虑的让位之事。源氏内大臣闻言,诚惶诚恐,认为此事万不可行,坚决反对。奏道:“桐壶父皇在世之时,于众多皇子之中,特别宠爱小臣,但绝不考虑传位之事。今日岂可违背父皇遗志,贸然身登帝位?小臣但愿恪守遗命,为朝廷尽辅相之责。直待年龄渐老之时,出家离俗,闭关修行,静度残生而已。”他照常用臣下的口气奏闻,冷泉帝听了深感歉憾。至于太政大臣之职,源氏内大臣亦谓尚须考虑,暂不受命。结果只是晋升官位,特许乘牛车出入宫禁。冷泉帝深感不满,还要恢复源氏内大臣为亲王。但按定例,亲王不得兼太政大臣,源氏倘恢复为亲王,则别无适当人物可当太政大臣而为朝廷后援人,故此事又未能实行。
回思冷泉帝此次言行,源氏甚为担心。万一他已知道这秘密,则对不起藤壶母后之灵。而使冷泉帝如此忧恼,又万分抱歉。他很诧异:究竟是谁泄露这秘密的?
源氏内大臣便去访晤王命妇,探问她:“那桩事情,母后在世之时是否曾向皇上泄露口风?”王命妇答道:“哪有此事!母后非常恐惧,生怕皇上听到风声。一方面她又替皇上担心,深恐他不识亲父,蒙不孝之罪,而受神佛惩罚。”
源氏内大臣来探访六条妃子的女儿,现在的梅壶女御。说道,与他交往至死不能谅解而抱恨长终的女子,计有二人,其一便是你的母夫人,至于另一人藤壶他绝不提名。
梅壶女御觉得厌烦,默默不答。
源氏内大臣赠诗一绝:“君怜秋景好,我爱秋宵清。既是同心侣,请君谅我心。我常有相思难禁之时呢。”梅壶女御对此岂能作答?她只觉得莫名其妙。
源氏内大臣颇想乘此机会,发泄胸中关闭不住的怨恨。或竟更进一步,做非礼之事。但念梅壶女御如此嫌恶他,亦属有理。而自己如此轻佻,也太不成样子。于是回心转意,只是长叹数声。此时他的姿态异常优美。但女御只觉得甚为讨厌,源氏便告辞退出。
源氏内大臣深深自责,自此斩断了这一缕情丝,比以前更加亲切地照拂夫人紫姬了。他走进内室,对紫姬说道:“梅壶女御爱好秋夜,亦甚可喜;而你喜欢春晨,更是有理。今后赏玩四时花草之时,亦当按照你的欢心而安排。我身为公私事务所羁绊,不能任情游乐。常想依照夙愿,遁入禅门。但不忍教你独守孤寂,不免怅惘耳。”
明石姬在这大堰邸内,住得长久,觉得凄凉,平居无事,也频添忧恼。何况与难得降临的源氏内大臣结了痛苦的不解之缘,见面时只是匆匆一叙,反而徒增悲叹。因此源氏只得尽心竭力地抚慰她。透过异常繁茂的树木,远远望见大堰河鸬鹚船的灯火明灭,火光反映在池塘里,好像点点流萤。
源氏内大臣说:“此种住宅的情景,若非在明石浦看惯,看了定然觉得稀奇。”
明石姬便吟道:“篝灯映水如渔火,伴着愁人到此乡。我的愁思也与住在渔火之乡时一样。”
源氏内大臣答道:“只缘不解余怀抱,心似篝灯影动摇。正如古歌所咏:‘谁教君心似此愁?’”意思是反而恨明石姬不谅解他的心。
本回故事复习
正出与庶出有本质区别。明石姬的母亲出身高贵,是前朝某亲王的孙女。然而父辈家道中落,并未得到朝廷重用,因此并不显赫。明石道人本人也是皇亲贵族后代,官位极低,且被罢免,置气出家,名落孙山,低到庶民。明石姬地位因此低下,嫁个富户就算不错。所以,老道人不服气,牵线搭桥,终于让独女与源氏结合,并生下一女。
源氏接来了明石之女
第十九回 薄云
本回故事简介
源氏三十一岁冬天至三十二岁秋天之事。本回题目取自《拾遗集》“痛数薄情终不改,再来哭诉有何言?”女儿即将送人,做母亲的心如刀割,一方面心疼母女分离,一面又希望女儿将来有辉煌的前景。明石姬叮嘱道:“但愿不把她看作微贱之人的女儿,好好地抚育她……”忍不住流下泪来。小女公子还不识甘苦,只管催促快快上车。母亲亲自抱了她来到车子旁边,她拉住了母亲的衣袖,咿咿哑哑地娇声喊道:“妈妈也上来!” 令人心碎!
本回故事导读
转瞬之间,秋尽冬来,大堰河畔的邸宅里越发冷落萧条,明石姬母女寂寞无聊,空度岁月。源氏公子劝道:“在这里到底过不下去,不如迁居到我近旁来吧。”但明石姬想怕迁居到那边以后万一遭遇他那薄情之心,再来哭诉有何用,因此踌躇不决。
源氏便和她婉言相商:“既然如此,这孩子长住在此终非善策。我正在安排她的前程,如果任由埋没在此,岂不委屈了她?那边紫夫人早已闻知,常想看看她。让孩子暂时到那边去,和紫夫人熟了些,我想公开地替她举行隆重的穿裙仪式。”
明石姬早就担心公子作此打算,如今闻言,更觉痛心,答道:“她虽然变成了贵人的女儿,身份高了,但若知道实情的人把风声泄露出去,这事情反而不妙。”她总不肯放手。
源氏公子说:“你这话也说得有理。但紫夫人这边的事,你尽可放心。她出嫁多年,不曾生过一男半女,常叹身边寂寞。她生性喜欢孩子。你这个碧玉无瑕的小宝贝,她岂肯轻易舍弃?”便向她叙述紫姬的品性如何善良。
明石姬听了,思忖这紫夫人能让这个花心男人定下心来,并被立为正夫人,可见她的品性比别人更加优越,他们的宿缘不浅。我身卑微,不能和她并肩争宠。如果贸然迁居东院,参与其列,岂不被她耻笑?这孩子来日方长,恐怕将来终须靠她照料。还不如趁她童稚之年让给夫人了吧。既而又想:“倘若这孩子离开了我,我不知要怎样挂念她。而且寂寞无聊之时,教我如何度日?这孩子一去,更有何物可以引逗公子偶尔降临呢?”她左思右想,方寸迷乱。
母亲老尼姑是个深思远虑的人,对女儿说道:“你这种顾虑毫无道理!你今后见不到这孩子,也许痛苦甚多,但你应该为这孩子的利益着想。公子定是再三考虑之后才对你宣说的。你只管信赖他,将孩子送过去吧。你看:皇帝的儿子,也根据母亲的身份而有高下之别。就像这位源氏内大臣,人品虽然盖世无双,但终于降为臣籍,不得身为亲王,只能当个朝廷命官。何以故?只因他的外公官位比别的女御的父亲低一级,所以他母亲只能当个更衣,而他就被人称为更衣生的皇子,差别就在于此啊!皇帝的儿子尚且如此,何况一般臣下,更不可相提并论了。再就一般家庭而言,同是亲王或大臣的女儿,假如这亲王或大臣官位较低,这女儿又非正夫人,她所生之子女就为人所轻视,父亲对这子女的待遇也就不同。何况我们这种人家,如果公子的别的夫人中有一个身份高于我们的人生了子女,那么我们这孩子就全被压倒了。再说,凡女子不论身份高下,能得双亲重视,便是受人尊敬的起因。这孩子的穿裙仪式,倘由我们举行,即使尽心竭力,在这深山僻处有何体面可言?终不如完全交给他们,看他们如何排场。”她把女儿教训了一番之后,又与见解高明之人商量,再请算命先生卜筮,都说送二条院大吉。明石姬的心也就软下来了。
源氏选定了一个黄道吉日,悄悄地命人准备一切应有事宜。
一天大雪竟日,次日早晨,积雪满院。明石姬叹道:“今后再逢着这样的日子,更不知何等凄凉也!”便娇声哭泣起来。继而吟道:“深山雪满无晴日,鱼雁盼随足迹来。”
乳母哭泣着安慰她道:“深山雪满人孤寂,意气相投信自通。”
到了这雪渐渐融解之时,源氏来了。若是平日,公子驾临不胜欢迎。但想起了他今天所为何来,便觉心如刀割。此事并非别人强迫她做,全是出于自己心愿。如果自己断然拒绝,别人决不勉强。她深悔做错了事。但今天再拒绝,未免太轻率了。
这孩子今年春天开始蓄发,软软地挂到肩上,非常美丽。相貌端正,眉目清秀,更不必说了。源氏公子推想做母亲的把这孩子送给别人之后悲伤悬念之情,觉得异常对不起明石姬,便对她反复说明自己的用意,多方安慰。明石姬答道:“但愿不把她看作微贱之人的女儿,好好地抚育她……”说到这里,忍不住流下泪来。
小女公子还不识甘苦,只管催促快快上车。母亲亲自抱了她来到车子旁边,她拉住了母亲的衣袖,咿咿哑哑地娇声喊道:“妈妈也上来!”
明石姬肝肠断绝,吟道:“小松自有参天日,别后何时见丽姿?”未曾吟毕,已经泣不成声。源氏公子对她深感同情,觉得此事的确使她痛苦,便安慰她道:“翠叶柔条根柢固,千秋永伴武隈松。但请徐徐等待。”明石姬也觉得此言甚是,心情稍安,然而终于悲伤不堪。
源氏一路上记念留在邸内的明石姬,痛感自身犯了何等深重的罪孽!
到达二条院时,天色已黑。侍女们带着小女公子到紫夫人房中,她渐渐发觉四周景象不同,又不见了母亲,便向各处寻找,脸上显出要哭的模样。
紫姬很疼爱她,仿佛获得了一件宝贝,终日抱她,逗引她。
小女公子的穿裙仪式,虽未特别准备,当天贺客甚多,但因平日亦常车马盈门,所以并不特别惹人注目。只是小女公子的裙带,像背带那样通过双肩在胸前打了一个结,样子比以前更加美丽了。
紫姬如今也不甚妒恨明石姬了,看在可爱的孩子面上,饶恕了她的母亲。继而推想明石姬一定非常想念这孩子。倘使换了自己,该是何等伤心呵!她对这孩子注视了一会,抱她到怀里,摸出自己那个莹洁可爱的乳房来,给她含在口中,以为戏耍。旁人看了觉得这光景真是有趣!
太政大臣,源氏的岳父逝世了。这老大臣是天下之柱石,一旦陨落,皇上亦不胜悲叹。源氏内大臣非常惋惜,大办追荐佛事。
这一年世间疫病流行。禁中屡次发生异兆,上下人心不安。天空也多怪变:日月星辰,常见异光,云霞运行,亦示凶兆。
出家的藤壶母后于今年春初患病,到了三月里,病势十分沉重。冷泉帝行幸三条院,向母后问病,愁容满面。藤壶母后对他言道:“我预知今年大限难逃。但也并不觉得特别痛苦,倘明言自知死期,深恐外人笑我故意装腔,所以并不额外多做功德。我早想入宫,从容地对你谈谈当年旧事。然而少有精神舒畅的日子,以致因循蹉跎,迄未如愿,实甚遗憾。”说时声音十分微弱。她今年三十七岁,然而还是青春盛年的模样。就像油干火绝一般,藤壶母后悄悄地断气了。源氏内大臣的悲伤不可言喻。
母仪天下的藤壶太后葬仪的消息,轰动全国,闻者无不悲伤,即使莺花三月,也暗淡无光。
且说有一个僧都,藤壶母后的母后在世时就入宫供职,一直当祈祷师。藤壶母后也很尊敬他,当他亲信人。皇上亦重视他,常常教他举办隆重的法事。这个道行高深的圣僧,此次专为藤壶母后祈病。
有一天,沉静的黎明时分,伺候人都不在身旁,值宿人员也都退去了,这僧都一面用老人特有的稳静声音咳嗽,一面为冷泉帝讲述人世无常之理。乘机言道:今当仰承神佛之意,向陛下奏闻:陛下尚在胎内之时,母后便已悲伤忧恼,曾密嘱贫僧多方祈祷。其中详情,出家之人当然不得而知。后来内大臣身蒙无实之罪,谪戍海隅,母后更加恐惧,又嘱贫僧举行祈祷。内大臣闻知此事,亦曾命贫僧向佛忏悔。陛下即位以前,贫僧不绝地为陛下祈求安泰也。据贫僧所知……”便将事实详细奏闻。冷泉帝听了他的话,如闻青天霹雳,恐惧悲伤,方寸缭乱,一时不能作答。僧都自念唐突启奏,恼乱圣心,深恐获罪,便想悄悄退出。
冷泉帝留住了他,言道:“假如我不知此事而度送一生,深恐来世亦当受罪。惟你隐忍至今方才告我,反让我怨你不忠了。我且问你:除你以外,有否别人知道此事而泄露于外?”僧都答道:“除贫僧及王命妇之外,并无他人知此情由。贫僧今日奏闻,心中实甚恐惧。近来天变频仍,疫病流行,其原因即在于此。陛下年幼之时,尚未通达世事,故神佛亦不计较。今陛下年事渐长,万事已能明辨是非,神佛即降灾殃,以示惩罚不孝之罪也。世间万事吉凶,其起因皆与父母有关。陛下若不自知其罪,贫僧不胜忧惧。因此敢将深藏心底之事宣之于口。”说时嘘唏不已。此时天色已明,僧都即便告退。
冷泉帝闻此惊人消息,如在梦中。左思右想,心绪恼乱。他觉得此事对不起桐壶院在天之灵。而使生父屈居臣下之位,实甚不孝。
这一天,皇叔,桐壶帝的弟弟逝世了。噩耗传来,冷泉帝又吃一惊,觉得这世间凶灾接踵而生,越发可忧了。
皇上对源氏内大臣言道:“我恐寿命不永,何以近来心情如此颓丧,天下又如此不太平。万方多难,教我不胜忧惧。我欲及早让位,以便安心度日。”
源氏骇然,答道:“此事如何使得!天下太平与否,未必由于政治之长短。自古圣代明时,亦难免有凶恶之事。圣明天子时代发生意外变乱,在中国也有其例,在我国亦复如是。何况最近逝世之人,多半是高龄长寿,享尽天年者。陛下不须忧惧也。”便列举种种事例,多方劝慰。
冷泉帝常穿墨色丧服,其清秀之容姿,与源氏内大臣毫无差异。他以前揽镜自照,亦常有此感想。自从听了僧都的话以后,再行细看源氏内大臣的相貌,越发深切地感到父子之爱了。他总想找个机会,向他隐约提到此事。然而又恐源氏内大臣难以为情,幼小的心中便鼓不起勇气。因此这期间他们只谈些寻常闲话,不过比以前更加亲昵了。冷泉帝对他态度异常恭敬,与从前迥然不同,源氏内大臣眼明心慧,早已看出,暗中觉得惊异,然而料不到他已经详悉底蕴了。
冷泉帝预先将此事告知源氏内大臣,乘便向他说起最近所考虑的让位之事。源氏内大臣闻言,诚惶诚恐,认为此事万不可行,坚决反对。奏道:“桐壶父皇在世之时,于众多皇子之中,特别宠爱小臣,但绝不考虑传位之事。今日岂可违背父皇遗志,贸然身登帝位?小臣但愿恪守遗命,为朝廷尽辅相之责。直待年龄渐老之时,出家离俗,闭关修行,静度残生而已。”他照常用臣下的口气奏闻,冷泉帝听了深感歉憾。至于太政大臣之职,源氏内大臣亦谓尚须考虑,暂不受命。结果只是晋升官位,特许乘牛车出入宫禁。冷泉帝深感不满,还要恢复源氏内大臣为亲王。但按定例,亲王不得兼太政大臣,源氏倘恢复为亲王,则别无适当人物可当太政大臣而为朝廷后援人,故此事又未能实行。
回思冷泉帝此次言行,源氏甚为担心。万一他已知道这秘密,则对不起藤壶母后之灵。而使冷泉帝如此忧恼,又万分抱歉。他很诧异:究竟是谁泄露这秘密的?
源氏内大臣便去访晤王命妇,探问她:“那桩事情,母后在世之时是否曾向皇上泄露口风?”王命妇答道:“哪有此事!母后非常恐惧,生怕皇上听到风声。一方面她又替皇上担心,深恐他不识亲父,蒙不孝之罪,而受神佛惩罚。”
源氏内大臣来探访六条妃子的女儿,现在的梅壶女御。说道,与他交往至死不能谅解而抱恨长终的女子,计有二人,其一便是你的母夫人,至于另一人藤壶他绝不提名。
梅壶女御觉得厌烦,默默不答。
源氏内大臣赠诗一绝:“君怜秋景好,我爱秋宵清。既是同心侣,请君谅我心。我常有相思难禁之时呢。”梅壶女御对此岂能作答?她只觉得莫名其妙。
源氏内大臣颇想乘此机会,发泄胸中关闭不住的怨恨。或竟更进一步,做非礼之事。但念梅壶女御如此嫌恶他,亦属有理。而自己如此轻佻,也太不成样子。于是回心转意,只是长叹数声。此时他的姿态异常优美。但女御只觉得甚为讨厌,源氏便告辞退出。
源氏内大臣深深自责,自此斩断了这一缕情丝,比以前更加亲切地照拂夫人紫姬了。他走进内室,对紫姬说道:“梅壶女御爱好秋夜,亦甚可喜;而你喜欢春晨,更是有理。今后赏玩四时花草之时,亦当按照你的欢心而安排。我身为公私事务所羁绊,不能任情游乐。常想依照夙愿,遁入禅门。但不忍教你独守孤寂,不免怅惘耳。”
明石姬在这大堰邸内,住得长久,觉得凄凉,平居无事,也频添忧恼。何况与难得降临的源氏内大臣结了痛苦的不解之缘,见面时只是匆匆一叙,反而徒增悲叹。因此源氏只得尽心竭力地抚慰她。透过异常繁茂的树木,远远望见大堰河鸬鹚船的灯火明灭,火光反映在池塘里,好像点点流萤。
源氏内大臣说:“此种住宅的情景,若非在明石浦看惯,看了定然觉得稀奇。”
明石姬便吟道:“篝灯映水如渔火,伴着愁人到此乡。我的愁思也与住在渔火之乡时一样。”
源氏内大臣答道:“只缘不解余怀抱,心似篝灯影动摇。正如古歌所咏:‘谁教君心似此愁?’”意思是反而恨明石姬不谅解他的心。
本回故事复习
正出与庶出有本质区别。明石姬的母亲出身高贵,是前朝某亲王的孙女。然而父辈家道中落,并未得到朝廷重用,因此并不显赫。明石道人本人也是皇亲贵族后代,官位极低,且被罢免,置气出家,名落孙山,低到庶民。明石姬地位因此低下,嫁个富户就算不错。所以,老道人不服气,牵线搭桥,终于让独女与源氏结合,并生下一女。
源氏接来了明石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