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有部比较火的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拉着两个在国外的老同学回国当合伙人,进而把新东方做大做强的故事。电影中的三个合伙人由黄晓明、邓超和佟大为饰演,黄晓明凭借这部影片获得金鸡奖和百花奖的影帝。
(以下图片来自网络)
当年在新东方备考时正遇上俞敏洪第一次介绍刚回国的两个合伙人徐小平和王强。
那时我除了主要备考GRE,还要同时考TOEFL,所以考前去上了一个TOEFL冲刺班。那天傍晚在新东方上真题课,俞敏洪当时早就不教TOEFL了, 却突然走进我所在的教室,还带着两个人。
俞敏洪上前打断老师的教学,站在讲台上介绍身边的两个人。他说这是他的两个好朋友,前不久他去北美访问时专门请回来加入新东方的,刚刚回国,当天是第一次和大家见面。然后他请两人做自我介绍。
王强第一个发言,他的经历有些特殊所以我一直记忆犹新。王强说他原来是英语专业的,和俞敏洪是同班同学。他到美国后发现计算机正热,他很想转读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于是申请本校的计算机系。但计算机系的招生人员觉得他原来是文科的,基础知识相差太多没接收他。于是他去找计算机系主任辩解,以英语和程序语言都是语言可以互通这个说法打动了系主任,以英语系的背景直接转到了计算机软件专业。
王强说他毕业后进入了贝尔实验室工作,工作中写程序经常要和其他同事联调,他说压力还是不小的。当时我听了后就很佩服他,能从文科直接转工科这么大的转换,以文科的背景补几门课就直接读计算机的研究生很不容易,两年毕业后就做相关计算机工作,还是在贝尔实验室这样顶级的理工机构就更不容易了。他提到的在工作中和同事一起联调程序并meet deadline有些压力,这我完全理解,他文转码应该不是有些压力,应该是压力还比较大,如果一个组里有人半天调不通他的那部分程序,全组的程序都交不了,大家是要急得跳脚的。
下一个发言的是徐小平,后来他挺出名,但当时却是不起眼。讲台下面坐的大部分都是理工科的学生,他却在讲他如何在比较边远的一个学校学音乐,每次苦苦等着奖学金的支票。不过徐小平比较能讲也挺幽默,下面的学生虽然不太熟悉艺术生的留学生活,却被他的话逗得发笑。
后来徐小平为新东方学生做出国咨询,我还预约了到他办公室面谈。《中国合伙人》电影中描述他的出国咨询业务极其火爆、队伍排得很长,但我那时一打电话去就约到了,可能是早期的缘故。去时前面正好是一个外企的经理在咨询签证,想到美国探望读书的太太,徐说:“你把工资单给签证官看,你每月挣快两千美金,在中国就过得挺好,签证官就相信你不会留在美国。”
轮到我向徐咨询,倒是觉得他对出国过程了解也不算很多。没讲多久他突然要我把眼镜摘下来,然后说我不戴眼镜更好看。当时听了非常惊讶,对他感觉不太好觉得有点像个混混。
多年后看《中国合伙人》的电影,除了知道俞敏洪和徐小平外,不知道谁是第三个人。因为一直都只听说徐小平,还以为王强又回美国了,毕竟那时中美差别还是挺大的,而王强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算稳定的中产。一开始听说第三人姓王,还以为是那时教GRE语文的那个姓王的北大研究生,他也是新东方元老,看了介绍才发现就是当年见过的那个从英文转软件专业的王强。
那天估计俞敏洪只把他的这两个好朋友兼新合伙人介绍给一到两个班,我正好赶上了。俞敏洪之前刚去了一次美国,好像是第一次去。据徐小平描述,俞敏洪到了美国的几个校园参观,所到之处,一路都有以前的新东方学生打招呼。俞敏洪应该是在这次美国之行说服了原来的朋友回国。
王强后来的样子和当年比变得较多,当年他还是有点腼腆。记得见面会那天他讲述他的留学经历和工作经历,有下面同学问他怎么决定回来了,他看着俞敏洪说我相信我们的友谊,俞敏洪听了笑得有点尴尬没说话,当时觉得王强有点逼宫的意思。
一直对徐小平的印象不怎么样,看了电影才知道他好像是推动新东方转型的灵魂人物。新东方在他们刚加入时的规模已经不小,绝对不是电影中描述的在废旧工厂上课,而是在正规的办公楼里占了几层楼,上课是借用各个学校的地方如北大附中的教室、中关村的大礼堂等等。
后来看过徐小平写的一篇文章,以功夫熊猫中的阿宝为例,讲述他在国外的经历和他最开始决定回国的彷徨:是在一个老地方做面条?还是到一个未知的地方去寻求英雄梦?看完后很有启示,也佩服他披露过去困境的勇气。他的文章结尾很有力量:
“阿宝那种敢于听从内心呼唤、勇于挣脱他人控制、大胆追求人生梦想的奋斗精神,应该是无数中国青年学习的楷模!从这个意义上,阿宝是幸运的,我也是幸运的。因为,我和阿宝都有一个不灭的梦想,都曾为了梦想坚持不懈地奋斗,都在为了实现自己梦想的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外回来,给了六个电影听。说不定我们还是同学呢。
你是学妹了
当年俞给俺上课 王徐二人不知所踪
十年前有部比较火的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拉着两个在国外的老同学回国当合伙人,进而把新东方做大做强的故事。电影中的三个合伙人由黄晓明、邓超和佟大为饰演,黄晓明凭借这部影片获得金鸡奖和百花奖的影帝。
(以下图片来自网络)
当年在新东方备考时正遇上俞敏洪第一次介绍刚回国的两个合伙人徐小平和王强。
那时我除了主要备考GRE,还要同时考TOEFL,所以考前去上了一个TOEFL冲刺班。那天傍晚在新东方上真题课,俞敏洪当时早就不教TOEFL了, 却突然走进我所在的教室,还带着两个人。
俞敏洪上前打断老师的教学,站在讲台上介绍身边的两个人。他说这是他的两个好朋友,前不久他去北美访问时专门请回来加入新东方的,刚刚回国,当天是第一次和大家见面。然后他请两人做自我介绍。
王强第一个发言,他的经历有些特殊所以我一直记忆犹新。王强说他原来是英语专业的,和俞敏洪是同班同学。他到美国后发现计算机正热,他很想转读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于是申请本校的计算机系。但计算机系的招生人员觉得他原来是文科的,基础知识相差太多没接收他。于是他去找计算机系主任辩解,以英语和程序语言都是语言可以互通这个说法打动了系主任,以英语系的背景直接转到了计算机软件专业。
王强说他毕业后进入了贝尔实验室工作,工作中写程序经常要和其他同事联调,他说压力还是不小的。当时我听了后就很佩服他,能从文科直接转工科这么大的转换,以文科的背景补几门课就直接读计算机的研究生很不容易,两年毕业后就做相关计算机工作,还是在贝尔实验室这样顶级的理工机构就更不容易了。他提到的在工作中和同事一起联调程序并meet deadline有些压力,这我完全理解,他文转码应该不是有些压力,应该是压力还比较大,如果一个组里有人半天调不通他的那部分程序,全组的程序都交不了,大家是要急得跳脚的。
下一个发言的是徐小平,后来他挺出名,但当时却是不起眼。讲台下面坐的大部分都是理工科的学生,他却在讲他如何在比较边远的一个学校学音乐,每次苦苦等着奖学金的支票。不过徐小平比较能讲也挺幽默,下面的学生虽然不太熟悉艺术生的留学生活,却被他的话逗得发笑。
后来徐小平为新东方学生做出国咨询,我还预约了到他办公室面谈。《中国合伙人》电影中描述他的出国咨询业务极其火爆、队伍排得很长,但我那时一打电话去就约到了,可能是早期的缘故。去时前面正好是一个外企的经理在咨询签证,想到美国探望读书的太太,徐说:“你把工资单给签证官看,你每月挣快两千美金,在中国就过得挺好,签证官就相信你不会留在美国。”
轮到我向徐咨询,倒是觉得他对出国过程了解也不算很多。没讲多久他突然要我把眼镜摘下来,然后说我不戴眼镜更好看。当时听了非常惊讶,对他感觉不太好觉得有点像个混混。
多年后看《中国合伙人》的电影,除了知道俞敏洪和徐小平外,不知道谁是第三个人。因为一直都只听说徐小平,还以为王强又回美国了,毕竟那时中美差别还是挺大的,而王强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算稳定的中产。一开始听说第三人姓王,还以为是那时教GRE语文的那个姓王的北大研究生,他也是新东方元老,看了介绍才发现就是当年见过的那个从英文转软件专业的王强。
那天估计俞敏洪只把他的这两个好朋友兼新合伙人介绍给一到两个班,我正好赶上了。俞敏洪之前刚去了一次美国,好像是第一次去。据徐小平描述,俞敏洪到了美国的几个校园参观,所到之处,一路都有以前的新东方学生打招呼。俞敏洪应该是在这次美国之行说服了原来的朋友回国。
王强后来的样子和当年比变得较多,当年他还是有点腼腆。记得见面会那天他讲述他的留学经历和工作经历,有下面同学问他怎么决定回来了,他看着俞敏洪说我相信我们的友谊,俞敏洪听了笑得有点尴尬没说话,当时觉得王强有点逼宫的意思。
一直对徐小平的印象不怎么样,看了电影才知道他好像是推动新东方转型的灵魂人物。新东方在他们刚加入时的规模已经不小,绝对不是电影中描述的在废旧工厂上课,而是在正规的办公楼里占了几层楼,上课是借用各个学校的地方如北大附中的教室、中关村的大礼堂等等。
后来看过徐小平写的一篇文章,以功夫熊猫中的阿宝为例,讲述他在国外的经历和他最开始决定回国的彷徨:是在一个老地方做面条?还是到一个未知的地方去寻求英雄梦?看完后很有启示,也佩服他披露过去困境的勇气。他的文章结尾很有力量:
“阿宝那种敢于听从内心呼唤、勇于挣脱他人控制、大胆追求人生梦想的奋斗精神,应该是无数中国青年学习的楷模!从这个意义上,阿宝是幸运的,我也是幸运的。因为,我和阿宝都有一个不灭的梦想,都曾为了梦想坚持不懈地奋斗,都在为了实现自己梦想的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外回来,给了六个电影听。说不定我们还是同学呢。
你是学妹了
当年俞给俺上课 王徐二人不知所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