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品格

毛驴县令
楼主 (文学峸)

 

一个万人的大厂,选出三个人和北大中文系编写文革味道的《中国小说史》,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把我这个进厂才一年多的无名小徒工拣出来,简直就是一万年才有一次的事,至今我都对当年那位乱点鸳鸯谱的人感恩戴德。

 

我嗜书如命,别说书,破纸上写两字我也要读,字还没认全就捧着大部头看,没完没了的查字典不但没烦,还养出了个爱看工具书的爱好,至今枕边放着本小新华字典,没事就翻翻,到了过目就忘的阶段,很感谢当年的好习惯。文革时虽无学可上,但总有书可读,父母不是书香门第,家里没有线装古籍,联共布党史,资本论什么的倒是现成的,资本论太厚,但其它的我读得津津有味。随后就是大量的外国文学,北京各路朋友转着圈的借读,中国古典除了那几大部,其它的难得接触。在北大的那一年,补上了我缺失的一环,从先秦神话到五四运动,二千年里的小说我尽可能地翻阅,可以说是人生一大幸事,只是那段往事,时隔太久记忆磨浅了。

 

那是在73年末,我被捡出来后分到魏晋南北朝组,第一批到手的书是《搜神记》和《世说新语》等志人志怪类,它们一下子就迷住了我。《搜神记》有一篇讲得是丈夫死后为鬼,老婆艰难度日,丈夫看不下去,总跳回来帮忙,尤其是推磨这等沉重的工作。跳来跳去的把鬼丈夫跳烦了,他对老婆说,还是跟我走吧,你一人活着太不易,二天,他老婆就撒手人世了。我当时觉得鬼那么的仁义,也是从那一刻起,我相信人鬼世界彼此相通。还有一篇是定伯卖鬼,定伯赶夜路遇鬼,骗鬼说自己是新死的而套取鬼事,鬼很诚实,把鬼的弱点告诉了定伯,定伯呢,转身把鬼变成了羊,赶到集市卖了钱。我觉得定伯真不是个东西,也是从那时起我不再怕鬼,老盼着有一天能认识个鬼。那本小册子我是从北大回家一路坐车时看的,记得到了甘家口下车看完,心里感慨涌动,鬼的世界深深诱惑着我。

因工作需要,小说组的人有一个专门的借书证,因为正值文革,许多书都沦为禁书不准借阅,我们有特许。我总泡在图书馆,不厌其烦地翻查卡片找感兴趣的书看,尽管那时的书籍和在馆里的人都是冷冷清清的,但于我已经是富有啦。我从小理想之一就是做个图书管理员,我妈却说最适合我的工作是动物园,因我自小爱动物,前世的我一定是远古非洲大草原的一头狮子,吃饱了之后懒洋洋的躺在地上咂巴着嘴,读天读地读河流,成人形后改为读书。在图书馆我发现一本唐诗三万首,惊讶得赶紧借出来,从头到尾翻了个遍,把可心的一首首抄下来,还必须鬼鬼祟祟怕人发现我干着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一有动静赶紧飞眼,看是不是小说史的人来了,读书历来就与不正当有染,许多名人都有偷读的历史,我也不敢例外。因为老窝在图书馆我得了美名,学生们说,工人师傅特别用功,连读带记一坐就是半天。但我这个工人师傅只看不说,开会从不发言,缩在角落里自甘寂寞,我肚里没货倒不出,也缺乏古今挂钩的能力,不知道该给古人按个什么革命的头衔。有一次大组讨论《封神演义》,张少康老师很激情的把申公豹比喻为林彪式的人物,言之凿凿像个大法官似的,我则缩在一边心里画着申公豹和林彪,他俩大眼对小眼疑惑的相互对视,都觉得对方不是好鸟。

中文系的几位老师,最受我青睐的是周强老师,他聪明,正直,诚实,不随大流,一派儒家风度却又性格满盈,若不是生不逢时我肯定会爱上他。严家炎和张少康老师当时是激进的,讨论时周强老师即使能驳倒谁也驳不倒当时的形势,他脸上那种无可奈何的痛苦,我至今难忘。中文系的几个教授个个都是我崇拜的,吴祖湘、林庚,这两位当年清华四剑客之二,都曾和我们一起讨论,吴祖湘声音轻且慢,记得当时还在生病;林庚声若宏钟,嗡嗡中带着磁性,他们的学识、风度、作派,无处不体现着中国最后的儒家学士的精粹,这样的人物在今天已经绝迹,若不是生不逢时,他俩我也一块儿爱,爱学问是我的软肋。我每天在北大校园里穿梭,很可能遇到过不少灰溜溜的名流,只是我不认识罢了。文革初起时我们去北大看、抄大字报,整个校园里批斗会随处皆是,我看到的有宋平、冯友兰、彭佩云……戴高帽挂字牌,被人把臂膀拧到后背……当时的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懵懂的不安的注视着人类的野蛮残暴,绿珊瑚在我一篇文章里留言说,她很羡慕佩服齐邦媛学业中那些国文功底深厚的老师,我何尝不是呢,而正是那些学问渊博令我佩服爱慕,珊瑚也一定会爱上的人,那时正被人架在火上烤,放在油里煎,个个都是“香喷喷”的。

 

74年虽然批斗高潮已过,但中文系的那老几位仍旧是被挂起来使用的,就算想整出一部与革命和阶级斗争为纲的小说史,你也得先了解史吧,没有那些一肚子学问的老家伙便无法进行,我借文革的光儿尊崇到那老几位,也算幸运吧,他们如同厚厚的书,够我这钻书小虫吃一阵的。我姐夫文革作为军宣队进驻北大,他支左的第一个据点就是中文系,认识系里的很多教职员工,他走后我又作为工人阶级来到中文系,也认识了那些教职员工,因而和姐夫很有共同话题,我俩都对周强老师由衷赞赏,倒霉的是中文系,不断地被人入侵骚扰,还得低三下四的奉陪。

 

古代小说里最让我失望的是《杨家将》,杨家将的故事老幼皆知,民间流传得神灵活现,影视、戏剧、曲坛无处不见,可那本小说薄得可怜不说还干巴巴的味同嚼蜡,记得我第一次把那本已经挺破旧的书拿在手里时,惊讶得愣了有一分钟,光写杨家吃早饭都能写得比这长啊。但不管怎么说,那一年的时间里,我猛餐了一通中国古典文学的大锅烩,终生受益。

那年,北大又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专门盖了座留学生楼,每个房间一外一中两名学生,被挑选和留学生同住的都得是政治上可靠的,中文系学生党支部书记王淑英(大概这个名字)被派去和一位英国留学生同住。我们帮她搬家时,顺便参观一下条件高级的留学生楼,一个房间住两个和中国学生宿舍住八个有着天壤之别,可支部书记撇着嘴不屑地评论那位英国学生:“她家有自己的店,资本家!”她很不愿意与资本家住一个屋。我心里好一阵笑,她是来自农村的工农兵学员,着实单纯得可爱啊。北朝鲜也派了留学生,至少有十个人之多,都穿着制服,别着金日成爸爸的像章,永远都是排成两队集体行动,很惹人瞩目。我在德国买过一本加拿大华裔写的书,讲到她在北大作留学生时,也提到了那些北朝鲜的学生。北朝鲜的政治气候众所周知的严厉,正值青春旺盛的壮男倩女,却不得不压制情欲专心革命和学习,实在压不住了,就偷拿宿舍楼里女生的内衣,加拿大女学生的内衣不翼而飞,就是其中一个北朝鲜的小伙子干的,而那个小伙子,就是我当年所见之一。

铸工车间的苏振生是小说史组工方组长,绝对的工人阶级形象,比我大三岁,高大、壮实,黑红脸膛,时常板着脸批评我不踊跃发言,我从来不顶撞,只是嬉皮笑脸的不肯改。我当时二十出头,正值青春亮丽,回头与否,笑还是不笑都百媚生,小苏无可奈何忍气吞声。齿轮车间的袁春阳师傅是老大学生,一副彬彬有礼的知识分子状态,和我一个鼻孔出气,厌恶那些愚蠢的“革命思想”,瞧我们厂找的这三个人,一个比一个形象高大。袁师傅也十分看重周强老师,他探到周老师家的地址,带着我大中午的去拜访,根本就是赶饭碗,不过北大食堂的伙食也的确不好恭维。周老师家住的是学校宿舍,记得就是集体宿舍的一间房,他爱人白淑荣老师也在,我没敢多吃,只记得豆角炒得好香。

时过境迁,半个世纪飞了,但生活在德国的我始终难忘旧事,当年的教授们早已走得精光,周老师那帮五十年代的大学生们,改革开放后都成了教授、博导,个个都是有名气的大学者,现在即使还在,也都往九十走了,每当看到电视剧里演的那个时代的人,总让我感觉空洞无聊,演员只能想象模仿,没有内涵的重量,也难怪,他们没了榜样啊。换我演或许还能迸出两星?有那一年垫底,我的品级应该有提升啊?!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我的品格 伶俐勇敢毛大人 一字之差 桂芳挂帅 甜蜜蜜
绿
绿珊瑚
读毛县令文,仿佛看到了自己,那嗜书如命的劲儿

到了如今古来稀年龄,每当想读点写点东西,就感叹一番自己人文知识的匮乏,在最应好好读书的

年纪,却在广阔天地里抡大锤。

县令呀,好像看见那个梳着小刷子,穿身蓝,在北大校园骑着自行车的女孩,风华正茂。我们暗恋的人都差不多吧

T
ToClouds
怪不得县令文笔这么好,原来那么早就到北大中文系去编书了,厉害!
绿
绿珊瑚
县令:你要在标题栏里加上《偶遇》。
T
ToClouds
县令一起来参加【偶遇】活动吧,等着看你的故事呢
晓青
真不简单!
幸福生
毛县令代表的工人师傅去北大《中国小说史》,绝不是乱点鸳鸯谱。实至名归。
花似鹿葱
跟北大教师并肩编文学史,文采了得!
绿
绿珊瑚
我同学有一阵经常给我发“苏振生讲故事”,不知道是否你文中的那个人
老生常谈12
我原以为毛驴儿是个80后
A
AP33912
哈哈我,杨家将太有想象空间乐趣,那么多形式作品,连郭德纲儿子也分一杯羹:)
l
laopika
真是良师益友!
毛驴县令
咱俩恋上同一个人的话,我让你,别人不给
毛驴县令
哪里啊,这件事上纯属命好,换个不爱书的,也是可惜了对吧。
云霞姐姐
加上前缀,方便收入合集,好文要留住
毛驴县令
我偶遇的人大概只有你认识,停战以后 里面演美军女记者的
毛驴县令
突然牙疼,半辈子不疼,突然疼我意志偷袭,要不就写了
毛驴县令
我就是太简单了,才捡了个便宜
毛驴县令
我觉得神灵还是有的,和工人阶级可能凑巧偶遇了
毛驴县令
我就是看书去了,光读不写
毛驴县令
我就是看书去了,光读不写
毛驴县令
如果是应该75了,你去打探一下,要真是才巧遇啊
毛驴县令
毛驴年轻,县令老了,怎么笑都不再百媚了
毛驴县令
有良师益友比有钱好
酒仙桥2
毛县令文笔好原来是博览群书。大学时见到一帮人穿一样的西服还别着纪念章,开始以为纪念章是华国锋,细看是金日成
毛驴县令
我很喜欢戏剧杨家将
毛驴县令
对,他们就是那样子,都穿一样的制服
锦衣卫
毛县令原来是中文系的高材生,难怪每篇故事写的都那么生动。

三河匹夫
编戏的应该请 毛县令当顾问,免得生编胡造成笑话。
T
ToClouds
没关系。活动到12号,时间充足。而且偶遇不需要是名人,看看其他人的活动贴,任何偶然地相遇都可以,甚至包括动物
绿
绿珊瑚
应该是了。空军大院的。声音里透着蒼老感。我不爱听,啰嗦
绿
绿珊瑚
你文中“ 有宋平、冯友兰、彭佩云…”,是陆平吧。
毛驴县令
那不是,小苏家普通工人家庭,我记得
穿
穿越梦时空
不简单的履历,擢升知府绰绰有余
毛驴县令
你一问,我都有些糊涂了,反正看着好可怜当时
毛驴县令
我还是当县令吧,县令是现管,知府请你当
毛驴县令
你也不看看县令多大年纪了,老了肚里才有油啊
毛驴县令
你眼拙了,胡说八道的是我啊
毛驴县令
告示:县令回帖回得瘫痪了,告假一周康复去了
绿
绿珊瑚
陆平是原北大校长,被聶元梓大字报给斗得够呛。他儿子因为支持陆平,反击造反派,也

被打得够呛,后来再也没有见给他。

绿
绿珊瑚
县令初尝红人的滋味了
f
f2022f
是哪一年? 楼号是多少? 记得吗?
唐宋韵
好文!文革时北大校园里的恐怖和野蛮,我的导师在90年代也给我描述过。后来又读了张元勋的《北大往事与林昭之死》。。。
f
f2022f
文革时,70年代初的北大非常宁静,一点都不乱。有照片为证。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3342897669400330&wfr=spider&for=pc

 

你见过70年代初的北京大学吗?一组老照片带你去看 旧时光老师2019-01-22 16:12   如今的北京大学是我国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啊。通过一组老照片,带大家去看70年代初的北京大学,看那时的北京大学是什么样子的。图为远看北京大学德才均备斋,这里也被叫作斐斋、蔚斋、干斋、复斋或者红一楼、红二楼、红三楼、红四楼。四斋布置在未名湖北岸,取“水北为阳”之意。 图为正在上体育课的北大学子。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要上大学都要经过高考。在当时上大学没有高考,当时是推荐上大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些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图为北大校园,图中远处的那个塔是北大博雅塔。“一塔湖图”是形容北大主校园——燕园的风景,其中的塔指的就是位于北京大学未名湖旁的博雅塔。它原是校园供水水塔,是仿通州燃灯塔修建的。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雅(当时居住在美国)捐资兴建的,所以被命名为 “ 博雅塔 ”。在北大任何一个新建的建筑物都不能比博雅塔高,这里是北大的最高建筑,这里是北大的象征。 图为当时在上课的北大学生。这项招生制度在1970年先从北大、清华试点,后来其他高校也开始相继招生。从1970年到1976年全国共招生94万人。 图为当时北大英语课。在当时那些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以及在单位表现特别突出的人才有被推荐的资格。 图为在宿舍楼下打排球的学生。当时入校的工农兵大学生,年龄大小不一、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这些工农兵大学生还肩负着“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责任。 图为北大的一堂历史课,从黑板上的板书可以看出这位教授正在讲秦律和汉律。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而1976年的那一届,也就成为了最后的工农兵大学生。 图为在食堂就餐的学生。当时北京大学在陕西汉中还有分校,1969年10月,北大在陕西汉中建立分校。分校设有无线电系、技术物理学系、力学系等3个系,10个专业,师生员工1600余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教职工艰苦奋斗,培养了6届工农兵学员,完成了20余项国家科技项目。1979年1至2月,北大汉中分校1000多师生分批返京,北大汉中分校结束。 图为北大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新型图书馆之一,北京大学图书馆前身为建立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195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合并了原燕京大学图书馆。 图为正在做广播体操的北大学生。广播体操这项广为人知运动,我想大家都不陌生。这是一种徒手操,不用器械,只要有限的场地就可以开展。看到这样的景象不禁想起学生时代做广播体操的场景。
唐宋韵
66, 67年
穿
穿越梦时空
资历浅薄,只能在县衙当个衙役,喝声:威武
绿
绿珊瑚
70年代初,学生被毕业送去农场,教职工去了五七干校,这就是你说的“平静,一点都不乱”,直到工农兵学员进校,

梁效问世,“革命形势一派大好”,你快加入梁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