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篇申请做家教却忘了熊猫的英文怎么说的旧事,里面提到多年前为了备考GRE在北京的胡同大院里住过一段时间。云儿在贴下留言要我写写这段经历,这样我们可以互相跟风。说写就写,这是我第一次住胡同呢。
那时已经工作,为了去新东方上GRE的课就和单位请了长假,初夏时一个人到了北京。在北京我没有亲戚,不过好在有一个比较熟的大学同学在北大读研,帮联系暂时借住在他同门师姐不住的宿舍里,就在北大南门边。把行李放进宿舍,我松了一口气,可以有地方先落脚了,顺便还可以借用北大的教室上自习和食堂来吃饭。
几天后,发现没自行车去哪都很不方便,便在学校买了一辆二手旧车,记得是20块钱,真的是除了铃铛不响哪都响,不过听说这样不太容易丢。但买了后才发现不太会骑,因为已很久没有骑过自行车了。以前工作时因负责技术部门的一项主要业务,经常要下网点“指导工作”,部门的小车就归我开,后来基本上变成私车。年青的女孩子在九十年代开车上下班,倒也是一道风景,但自行车就很久没骑了。
摇摇晃晃着骑着车上路,对面的车一多就要下车走。几天后慢慢习惯,又发现长裙子会时不时卷到车轮里。这也没办法,盖因衣服鞋子都是上班时穿的、比较精致,和校园里学生们的穿着肯定不太一样。不过也不太在意,反正当时不挣钱也不可能去重买衣服,骑车时把裙摆系个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北大宿舍借住没多久,宿舍开始清查非宿舍人员,还比较严,坚持了几天,发现混不过去,只好另外找住处。正好宿舍里另一位师姐以前的女学生也来北京考试,在找住的地方,于是我们两人相约合租。这女孩子叫裳,来自哈尔滨,个子小巧,五官精致立体,长得很美,象电影明星。据裳说她母亲当年因为美貌差点被上海电影厂强拉去,是外婆嫌太远,哭着把人从火车上拉下来的。
我和裳都对找房子没什么头绪,那时也没有房屋中介。我只好去找同学问,同学不在,同宿舍的一位舍友已经结婚,正好太太慈姐带着孩子从外地来,租住在北大南门外的一条胡同里。慈姐比较热心,带着我们俩去她住的地方问一下。
到那一看,是一个传统的胡同,窄窄的路边一个院子挨着一个院子,院子里被各家搭建的小屋子切割得凌乱不堪。院子里没有下水道也没有卫生间,各家各户用完的水要拎出来倒在路边的天井里,想方便要到很远的公厕。慈姐租的房子就是一个搭建的小屋,里面阴暗潮湿,一面墙上竟长了不少青苔。
我和裳家里条件都不错,从小都是住公家的楼房的,还很少见这样的环境,当时就吓得退了出来。慈姐于是告诉我们这里房子不好找,校内老师的房子很少有空的而且很贵,校外附近都是这样的胡同,而这个胡同方便之处就在于一出去就是北大南门。如果要找楼房,那只有在骑车十几分钟的地方才有。
我和裳面面相觑。裳不会骑车,我也觉得住得远不方便,所以远处是不考虑的。但这里的环境太差强人意,出租的房间阴暗不说,关键是没有下水道,水龙头还要公用。我们俩又在校园内外看了一天,没什么收获,而时间是耗不起了。
慈姐这时说对面院子的一家人听说有人找房,就把出嫁女儿原来住的偏房拿出来出租,条件还不错。我俩于是去看了,那确实是方方正正又透亮的小屋,房主要价三百块,在胡同里算价格高的(那时大学生工资也才四五百),水电另算。我俩还在犹豫,房主女儿回来听说后不愿意租,大吵大闹,听到房主说租金会分给她后才勉强同意。我和裳前有长满青苔的小屋做比较,又经过这番折腾,于是赶快就把这小屋租了下来。
小屋虽方正,但真的很小。房主把一张木板架在两个长条凳上当单人床,靠墙一边放一张床,中间再加一块木板当桌子后,小屋里就没什么空间可转身。也没有地方放凳子,干什么都得坐在床上,有时动作大点屋里施展不开就得开门才行。屋子外有一个水龙头我们可以自用,用过的水要放在一个铅皮桶里拎到院子外面的天井去倒。
我从没有住过这样的环境,但适应了几天也就习惯了。反正一天里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里复习,生活问题大部分也在校园里解决,回小屋就是洗漱睡觉而已。
前几天写了篇申请做家教却忘了熊猫的英文怎么说的旧事,里面提到多年前为了备考GRE在北京的胡同大院里住过一段时间。云儿在贴下留言要我写写这段经历,这样我们可以互相跟风。说写就写,这是我第一次住胡同呢。
那时已经工作,为了去新东方上GRE的课就和单位请了长假,初夏时一个人到了北京。在北京我没有亲戚,不过好在有一个比较熟的大学同学在北大读研,帮联系暂时借住在他同门师姐不住的宿舍里,就在北大南门边。把行李放进宿舍,我松了一口气,可以有地方先落脚了,顺便还可以借用北大的教室上自习和食堂来吃饭。
几天后,发现没自行车去哪都很不方便,便在学校买了一辆二手旧车,记得是20块钱,真的是除了铃铛不响哪都响,不过听说这样不太容易丢。但买了后才发现不太会骑,因为已很久没有骑过自行车了。以前工作时因负责技术部门的一项主要业务,经常要下网点“指导工作”,部门的小车就归我开,后来基本上变成私车。年青的女孩子在九十年代开车上下班,倒也是一道风景,但自行车就很久没骑了。
摇摇晃晃着骑着车上路,对面的车一多就要下车走。几天后慢慢习惯,又发现长裙子会时不时卷到车轮里。这也没办法,盖因衣服鞋子都是上班时穿的、比较精致,和校园里学生们的穿着肯定不太一样。不过也不太在意,反正当时不挣钱也不可能去重买衣服,骑车时把裙摆系个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北大宿舍借住没多久,宿舍开始清查非宿舍人员,还比较严,坚持了几天,发现混不过去,只好另外找住处。正好宿舍里另一位师姐以前的女学生也来北京考试,在找住的地方,于是我们两人相约合租。这女孩子叫裳,来自哈尔滨,个子小巧,五官精致立体,长得很美,象电影明星。据裳说她母亲当年因为美貌差点被上海电影厂强拉去,是外婆嫌太远,哭着把人从火车上拉下来的。
我和裳都对找房子没什么头绪,那时也没有房屋中介。我只好去找同学问,同学不在,同宿舍的一位舍友已经结婚,正好太太慈姐带着孩子从外地来,租住在北大南门外的一条胡同里。慈姐比较热心,带着我们俩去她住的地方问一下。
到那一看,是一个传统的胡同,窄窄的路边一个院子挨着一个院子,院子里被各家搭建的小屋子切割得凌乱不堪。院子里没有下水道也没有卫生间,各家各户用完的水要拎出来倒在路边的天井里,想方便要到很远的公厕。慈姐租的房子就是一个搭建的小屋,里面阴暗潮湿,一面墙上竟长了不少青苔。
我和裳家里条件都不错,从小都是住公家的楼房的,还很少见这样的环境,当时就吓得退了出来。慈姐于是告诉我们这里房子不好找,校内老师的房子很少有空的而且很贵,校外附近都是这样的胡同,而这个胡同方便之处就在于一出去就是北大南门。如果要找楼房,那只有在骑车十几分钟的地方才有。
我和裳面面相觑。裳不会骑车,我也觉得住得远不方便,所以远处是不考虑的。但这里的环境太差强人意,出租的房间阴暗不说,关键是没有下水道,水龙头还要公用。我们俩又在校园内外看了一天,没什么收获,而时间是耗不起了。
慈姐这时说对面院子的一家人听说有人找房,就把出嫁女儿原来住的偏房拿出来出租,条件还不错。我俩于是去看了,那确实是方方正正又透亮的小屋,房主要价三百块,在胡同里算价格高的(那时大学生工资也才四五百),水电另算。我俩还在犹豫,房主女儿回来听说后不愿意租,大吵大闹,听到房主说租金会分给她后才勉强同意。我和裳前有长满青苔的小屋做比较,又经过这番折腾,于是赶快就把这小屋租了下来。
小屋虽方正,但真的很小。房主把一张木板架在两个长条凳上当单人床,靠墙一边放一张床,中间再加一块木板当桌子后,小屋里就没什么空间可转身。也没有地方放凳子,干什么都得坐在床上,有时动作大点屋里施展不开就得开门才行。屋子外有一个水龙头我们可以自用,用过的水要放在一个铅皮桶里拎到院子外面的天井去倒。
我从没有住过这样的环境,但适应了几天也就习惯了。反正一天里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里复习,生活问题大部分也在校园里解决,回小屋就是洗漱睡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