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做了一个梦,梦里我又回到了小时候的老家。
那是一座老房子,屋檐下还挂着风铃,院子里栽着一棵石榴树,爷爷坐在木椅上打盹,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洒在他脸上。奶奶在厨房里忙活,锅里炖着汤,香味飘了满屋。我站在他们中间,像回到了从前,什么烦恼都没有。
梦里的一切太真实了,真实到我甚至记得奶奶唤我名字时那种带着笑意的语调。可当我睁开眼时,天已经微亮,四下安静得只剩心跳。
那一刻,心像是被什么轻轻刺了一下。
原来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适应了他们离开这么久的事实;可原来,只需要一个梦,就能轻而易举地将我拉回那个他们还在的旧时光。
于是,我想写点什么,写写他们的模样,写写那些日子里,他们如何慈爱地看着我、守着我。也写给如今的我,提醒我不要忘了,那些曾给我全部温柔的人。
爷爷奶奶年轻时是乡里的绅士和大家庭的管事人。那时候,讲究门第,讲究排场,也讲究规矩。爷爷读过几年私塾,也曾当过军人,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屋里常挂着“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条幅,字苍劲有力,像他说话时的声音,威严中带着余温。
奶奶则是那种“外柔内刚”的人,眼里总有光,但语气永远温和。她做事极有条理,穿衣要整齐,菜刀放在灶台的哪一边都不能乱。她说:“家里有个样子,孩子才有方向。”小时候我不懂,以为她只是爱唠叨,后来才知道,那是她用尽一生传给我的生活哲学。
他们的规矩很多。
比如饭前必须洗手,说话不能打断长辈,走路不能拖拉,衣服不能乱丢。爷爷尤其爱在吃饭时讲“礼数”,比如“先敬老再动筷”,比如“食不言,寝不语”。我那时候常常一边吃饭一边偷瞄电视,被他轻轻敲了一下脑门,“没规矩!”他皱眉说,但转身又夹了一块肉放我碗里。那一刻,我才明白——所谓的“严”,背后藏着多深的宠
我小时候特别黏他们。爸妈工作忙,暑假都由他们照顾着我,每次出门玩耍回到家时,远远地就看见奶奶站在门口张望,一见我,笑容就从眼角开到了嘴角。她会把我拉进厨房,给我盛一碗热腾腾的汤,“快喝,别着凉。”
我记得有一年冬天特别冷,脚都冻裂了。奶奶每天晚上都烧热水帮我泡脚,还给我亲手缝了一个小热水袋,外面是她旧棉衣改的布套,红底白花的,暖得我在被窝里不舍得放开。
爷爷则负责“文化教育”。他喜欢坐在竹椅上,让我坐他腿边,拿着《三字经》《弟子规》一点一点教我念。他念得很慢,每个字都要我“咬清楚”,有时候我调皮跳下去跑了,他不追,只在背后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别怪爷爷啰嗦。”我至今记得他说“其义自见”时的神情,像一个仍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的老士人。
小时候,每到夏天的夜晚,爷爷最喜欢搬一把老藤椅,坐在院子里乘凉。那时候我年纪小,最爱缠着他讲故事。他讲得最多的是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有时是村里读书的趣事,有时是家族间的老规矩,还有一次,是他讲起了1950年他去参军的那段日子。
“那年我刚过二十,还没娶你奶奶,就跟着村里一队人去了东北,说是支援抗美援朝。”爷爷点着一根烟,烟雾在星空下弥散。他声音平静,但我听得出,字字句句都有重量。
“那时候冷啊,零下三十多度,鞋子都冻得直,脚一踩进雪地就拔不出来。我们穿着薄棉衣,吃冻高粱米,端着枪,趴在雪窝里,一趴就是一整天。”他说着,眼神慢慢变得遥远,“美军的炮弹像不要钱似的,一天到晚在头顶呼啸。我们没什么像样的装备,全靠人扛。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去,有的甚至来不及说话……”
那一刻,他声音哽咽了,手指不停地颤抖。他抬手揉了揉眼睛,却没忍住,眼泪还是滑落了下来。
我从没见过爷爷哭,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那个总教我“要站得稳、走得正”的老人,在回忆战火时低头啜泣。
“你知道吗?”他喃喃地说,“我们那一连上去的有一百多人,最后活下来的不到三十个。有一个小兄弟,刚满十八岁,子弹从他胸口穿过去,他躺在雪地上,喊我‘哥,我疼’,喊着喊着人就没了。”
他说完这句,久久沉默,只听得见风吹动树叶的声音。后来,他轻轻地叹了口气:“那一仗我们打赢了,可我这一辈子,总忘不掉那张沾满血和雪的脸。”
我坐在他身边,不知道说什么。只觉得那个一脸皱纹的老人,在这一刻,是我见过最坚强也最脆弱的人。
也是从那一天起,我第一次真正明白,爷爷不是从我出生时就慈祥安稳的老头子,他曾是那个用命去拼的少年战士。如今他把这些故事讲给我听,也许不是为了炫耀什么,只是想让我知道——他用余生的温柔,是因为曾在生死之间,看见太多无常。
后来我长大了,他们却慢慢老了
时间总是这样,一边给你翅膀,一边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带走了港湾。
高中开始,我住校了。一周才回一次家,来去匆匆。起初我还很兴奋,觉得自己终于像个大人了。而他们,则每个周末都等着我回来。爷爷会提前扫干净院子,奶奶则提前炖汤、做我爱吃的菜。
有一回,是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
那天是星期天下午,我吃完午饭就准备走。奶奶坐在灶台边的小木凳上,一直没说话。我背起书包说:“奶奶,我走了。”她忽然抬头,声音有些哑:“这次走得这么早?”
我笑着说学校有晚自习,就快步往外走。她追出门来,一边说着“早点走也好,路上别急”,一边却把手搭在我肩上,不肯松开。
那一刻,她的眼泪突然就流下来了。
她说:“每次你回来,家里就热闹些,你一走,就剩我们俩了,像空了似的。”
我一时间说不出话,只好抱了抱她,说:“下周就回来。”
可我知道,从那之后,她变得越来越依赖那短短两天的“重逢”。每一次分别,都像一次告别。
再后来,他们真的离开了
奶奶走得时候,我在外地,连最后一面也没见上。那天,我正在上晚自习,手机响了很久。我走出教室,听筒里传来爸妈压抑的声音:“奶奶走了,下午突发的。”
我丢了魂似的走在街上,风很大,星星特别亮。我没哭,只觉得整个人像空了。
而爷爷,在奶奶走后一直变得沉默。他的屋里开始乱了,不再坚持每天写字,不再说“规矩”。半年后,他也走了。那一天,我一个人坐在老屋的门槛上,看着空荡荡的院子,脑子里浮现的不是他们去世的模样,而是无数次他们望着我回头时的眼神。
慈爱、温柔、坚定,像要把全世界的祝福都塞进我生命里。
许多年后,我依旧会梦见他们
梦里,我又成了小孩。
爷爷在教我写“孝”字,奶奶在灶台边切菜,听见我咳嗽,立马跑过来摸我额头。阳光从瓦缝间漏下来,风吹动竹林,影子斑驳。我在梦中想说“我好想你们”,却始终说不出口,只能站在那儿,静静看着他们笑着向我走来。
有时候我想,或许我们真正失去亲人的那一刻,并不是他们离世,而是当我们连他们的声音、习惯、摸头的手都记不清了。
可幸好,我仍记得他们的眼神。
那双望着我的眼,仿佛在说:“你要好好长大,我们一直在。”
前几天做了一个梦,梦里我又回到了小时候的老家。
那是一座老房子,屋檐下还挂着风铃,院子里栽着一棵石榴树,爷爷坐在木椅上打盹,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洒在他脸上。奶奶在厨房里忙活,锅里炖着汤,香味飘了满屋。我站在他们中间,像回到了从前,什么烦恼都没有。
梦里的一切太真实了,真实到我甚至记得奶奶唤我名字时那种带着笑意的语调。可当我睁开眼时,天已经微亮,四下安静得只剩心跳。
那一刻,心像是被什么轻轻刺了一下。
原来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适应了他们离开这么久的事实;可原来,只需要一个梦,就能轻而易举地将我拉回那个他们还在的旧时光。
于是,我想写点什么,写写他们的模样,写写那些日子里,他们如何慈爱地看着我、守着我。也写给如今的我,提醒我不要忘了,那些曾给我全部温柔的人。
爷爷奶奶年轻时是乡里的绅士和大家庭的管事人。那时候,讲究门第,讲究排场,也讲究规矩。爷爷读过几年私塾,也曾当过军人,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屋里常挂着“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条幅,字苍劲有力,像他说话时的声音,威严中带着余温。
奶奶则是那种“外柔内刚”的人,眼里总有光,但语气永远温和。她做事极有条理,穿衣要整齐,菜刀放在灶台的哪一边都不能乱。她说:“家里有个样子,孩子才有方向。”小时候我不懂,以为她只是爱唠叨,后来才知道,那是她用尽一生传给我的生活哲学。
他们的规矩很多。
比如饭前必须洗手,说话不能打断长辈,走路不能拖拉,衣服不能乱丢。爷爷尤其爱在吃饭时讲“礼数”,比如“先敬老再动筷”,比如“食不言,寝不语”。我那时候常常一边吃饭一边偷瞄电视,被他轻轻敲了一下脑门,“没规矩!”他皱眉说,但转身又夹了一块肉放我碗里。那一刻,我才明白——所谓的“严”,背后藏着多深的宠
我小时候特别黏他们。爸妈工作忙,暑假都由他们照顾着我,每次出门玩耍回到家时,远远地就看见奶奶站在门口张望,一见我,笑容就从眼角开到了嘴角。她会把我拉进厨房,给我盛一碗热腾腾的汤,“快喝,别着凉。”
我记得有一年冬天特别冷,脚都冻裂了。奶奶每天晚上都烧热水帮我泡脚,还给我亲手缝了一个小热水袋,外面是她旧棉衣改的布套,红底白花的,暖得我在被窝里不舍得放开。
爷爷则负责“文化教育”。他喜欢坐在竹椅上,让我坐他腿边,拿着《三字经》《弟子规》一点一点教我念。他念得很慢,每个字都要我“咬清楚”,有时候我调皮跳下去跑了,他不追,只在背后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别怪爷爷啰嗦。”我至今记得他说“其义自见”时的神情,像一个仍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的老士人。
小时候,每到夏天的夜晚,爷爷最喜欢搬一把老藤椅,坐在院子里乘凉。那时候我年纪小,最爱缠着他讲故事。他讲得最多的是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有时是村里读书的趣事,有时是家族间的老规矩,还有一次,是他讲起了1950年他去参军的那段日子。
“那年我刚过二十,还没娶你奶奶,就跟着村里一队人去了东北,说是支援抗美援朝。”爷爷点着一根烟,烟雾在星空下弥散。他声音平静,但我听得出,字字句句都有重量。
“那时候冷啊,零下三十多度,鞋子都冻得直,脚一踩进雪地就拔不出来。我们穿着薄棉衣,吃冻高粱米,端着枪,趴在雪窝里,一趴就是一整天。”他说着,眼神慢慢变得遥远,“美军的炮弹像不要钱似的,一天到晚在头顶呼啸。我们没什么像样的装备,全靠人扛。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去,有的甚至来不及说话……”
那一刻,他声音哽咽了,手指不停地颤抖。他抬手揉了揉眼睛,却没忍住,眼泪还是滑落了下来。
我从没见过爷爷哭,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那个总教我“要站得稳、走得正”的老人,在回忆战火时低头啜泣。
“你知道吗?”他喃喃地说,“我们那一连上去的有一百多人,最后活下来的不到三十个。有一个小兄弟,刚满十八岁,子弹从他胸口穿过去,他躺在雪地上,喊我‘哥,我疼’,喊着喊着人就没了。”
他说完这句,久久沉默,只听得见风吹动树叶的声音。后来,他轻轻地叹了口气:“那一仗我们打赢了,可我这一辈子,总忘不掉那张沾满血和雪的脸。”
我坐在他身边,不知道说什么。只觉得那个一脸皱纹的老人,在这一刻,是我见过最坚强也最脆弱的人。
也是从那一天起,我第一次真正明白,爷爷不是从我出生时就慈祥安稳的老头子,他曾是那个用命去拼的少年战士。如今他把这些故事讲给我听,也许不是为了炫耀什么,只是想让我知道——他用余生的温柔,是因为曾在生死之间,看见太多无常。
后来我长大了,他们却慢慢老了
时间总是这样,一边给你翅膀,一边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带走了港湾。
高中开始,我住校了。一周才回一次家,来去匆匆。起初我还很兴奋,觉得自己终于像个大人了。而他们,则每个周末都等着我回来。爷爷会提前扫干净院子,奶奶则提前炖汤、做我爱吃的菜。
有一回,是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
那天是星期天下午,我吃完午饭就准备走。奶奶坐在灶台边的小木凳上,一直没说话。我背起书包说:“奶奶,我走了。”她忽然抬头,声音有些哑:“这次走得这么早?”
我笑着说学校有晚自习,就快步往外走。她追出门来,一边说着“早点走也好,路上别急”,一边却把手搭在我肩上,不肯松开。
那一刻,她的眼泪突然就流下来了。
她说:“每次你回来,家里就热闹些,你一走,就剩我们俩了,像空了似的。”
我一时间说不出话,只好抱了抱她,说:“下周就回来。”
可我知道,从那之后,她变得越来越依赖那短短两天的“重逢”。每一次分别,都像一次告别。
再后来,他们真的离开了
奶奶走得时候,我在外地,连最后一面也没见上。那天,我正在上晚自习,手机响了很久。我走出教室,听筒里传来爸妈压抑的声音:“奶奶走了,下午突发的。”
我丢了魂似的走在街上,风很大,星星特别亮。我没哭,只觉得整个人像空了。
而爷爷,在奶奶走后一直变得沉默。他的屋里开始乱了,不再坚持每天写字,不再说“规矩”。半年后,他也走了。那一天,我一个人坐在老屋的门槛上,看着空荡荡的院子,脑子里浮现的不是他们去世的模样,而是无数次他们望着我回头时的眼神。
慈爱、温柔、坚定,像要把全世界的祝福都塞进我生命里。
许多年后,我依旧会梦见他们
梦里,我又成了小孩。
爷爷在教我写“孝”字,奶奶在灶台边切菜,听见我咳嗽,立马跑过来摸我额头。阳光从瓦缝间漏下来,风吹动竹林,影子斑驳。我在梦中想说“我好想你们”,却始终说不出口,只能站在那儿,静静看着他们笑着向我走来。
有时候我想,或许我们真正失去亲人的那一刻,并不是他们离世,而是当我们连他们的声音、习惯、摸头的手都记不清了。
可幸好,我仍记得他们的眼神。
那双望着我的眼,仿佛在说:“你要好好长大,我们一直在。”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他们望向我的眼神,如今只存在梦里 所以,困住自己的到底是什么? 什么时候开始觉得人生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