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入籍考试的问题

w
wh
楼主 (未名空间)


Zaha Hadid,出生于伊拉克巴格达贵族富家,22岁去伦敦学建筑,后入英国籍。其人元力旺盛,脾气火爆;其建筑以令人眩晕的长弧线、尖棱角及接天连地的连续曲面著称。wiki称她用极富表现力的流畅线条及形式,表现多向度的透视和碎片化的几何形状,隐喻现代生活的混乱和流动变迁( highly expressive, sweeping fluid forms of
multiple perspective points and fragmented geometry that evoke the chaos and flux of modern life)。她的风格被标以“新未来主义”(neo-futurism);代表作有伦敦2012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迪拜舞蹈大厦(Dancing Towers)、广州大剧院、北京银河SOHO建筑群等——中国占了不少。

2004年Zaha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立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是该奖创立25年以来的第一位女性获奖人、第一位穆斯林获奖人、最年轻的获奖人。2014年被授予大英帝国女司令勋章(Dame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简称DBE),成为女爵士。2015年又获得英国建筑界最高奖——皇家金奖(
Royal Gold Medal),再次成为该奖历史上的首位女性获奖者。

2016年3月31日夜里,在愚人节到来的两小时前,Zaha心脏病突发,在迈阿密一家医院
去世,享年66岁。

看她的建筑真有女性特征(想起Frida Kahlo),流动、漂亮又充满惊喜。白色居多,
体现穆斯林特色。从外观看绝对漂亮;不知实用性如何?补充反对派的代表性批评:“她根本不考虑地板落差极大、墙壁倾斜、天花高吊……对其中生活工作的人有何不便。空间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皮泥一样,只是满足她孩子一样的玩兴。”

有人实地看过她的建筑吗?我看过北京银河SOHO建筑群,是很新奇,可惜没进去体验体验。































F
Fishfishy
2 楼
太花哨,不是我的菜。

丽江新博物馆清华竞标方案

建筑的整体设计以玉龙雪山的起伏、水的涌动、纳西传统建筑的木结构、丽江古城街巷的悠长曲折为灵感,色彩则选用了白黑土褐乃至赤红湛蓝这样的丽江传统色系,景观设计则引入丽江的本土植被来回应地域性。运用了雪山丽水,断木古道,三江并流,天地融合的意象。

正如视频中所言,三江并流,天地融合是这座博物馆的主题。
y
yushiqie
3 楼
心脏病发,干啥这么拼命呀
人还是懒点好,哎
w
wh
4 楼
她这些建筑的确费材料。
这个丽江新博物馆建在哪里,不是老城吧?

【 在 Fishfishy (大鱼小鱼) 的大作中提到: 】
太花哨,不是我的菜。
丽江新博物馆清华竞标方案
建筑的整体设计以玉龙雪山的起伏、水的涌动、纳西传统建筑的木结构、丽江古城街巷
的悠长曲折为灵感,色彩则选用了白黑土褐乃至赤红湛蓝这样的丽江传统色系,景观设
计则引入丽江的本土植被来回应地域性。运用了雪山丽水,断木古道,三江并流,天地
融合的意象。
正如视频中所言,三江并流,天地融合是这座博物馆的主题。
w
wh
5 楼
生来如此哦,像她这样的女强人歇不下来。

【 在 yushiqie (阿燚) 的大作中提到: 】
心脏病发,干啥这么拼命呀
人还是懒点好,哎
y
yushiqie
6 楼
这下好了,彻底休息了

【 在 wh (wh) 的大作中提到: 】
生来如此哦,像她这样的女强人歇不下来。
w
wh
7 楼
嗯,不懂养生之道……她的好多设计还没搞出实体呢,不知道她的公司下一步会怎样。

【 在 yushiqie (阿燚)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下好了,彻底休息了
F
Fishfishy
8 楼
不知道,看到网上在投票。http://toutiao.com/i6269266936509497858/

【 在 wh (wh) 的大作中提到: 】
她这些建筑的确费材料。
这个丽江新博物馆建在哪里,不是老城吧?
e
exponentc
9 楼
zz http://zhuanlan.zhihu.com/p/20695611
扎哈,国内院校老师们的噩梦


梁其伟 · 4 天前
[文章可随意转载,请注明作者和知乎原帖地址]

离4月1日还有2个小时的时候,我们得知扎哈.哈迪德去世了。

早已经离开建筑设计4,5年的我,听到此消息,却一下子回到了当年的校园中,回忆起在遥远的扎哈和近在咫尺的老师们之间的纠结和斗争。以及后来我在MAD,Unstudio,
FOA等地实习经验来——这几个事务所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老板均是扎哈.哈迪德的嫡传弟子。

下面我要回忆的事情,与建筑设计本身这个专业并没有太大关系。也许,在所有涉及创造力的行业中,这一幕幕总会让你们感到似曾相识。

我决定把这一幕幕写出来,以缅怀扎哈.哈迪德——这个让国内建筑院校的老师们恨之
入骨,又坐立不安的女魔头。

2003年,我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开始了我的建筑系学生生涯。
大一第一个设计是单人房间,第二个是平面构成,第三个是立体构成。期间,老师介绍了各种建筑设计的常识,却并未如之前预期的那么激动——梁是横的,柱是竖的,墙是平的,地面也是平的。我们学习楼梯的单步尺寸,厕所的坑位摆放,走道扶手的高度,窗户的正确朝向。

我们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掌握一大批被重复过几十年的知识,毕业以后继续给市场上设计横的梁,竖的柱子,平的墙,平的地面的建筑。

被老师大量推崇的建筑大师包括安藤忠雄,理查德.迈耶,路易斯.康,马里奥.伯塔等
等,当然还有将近一个世纪之前的三大宗师,以及院里自己出产的几位老先生——非建筑的同学们没必要知道这些人的具体来头,只需要知道这么一点——他们的建筑作品,全都有着横的梁,竖的柱子,平的墙,平的地面,他们作品的牛逼之处或来自于感人的光影,或来源于材料的运用,或来源于地域性的思考——总之,你作为外行并不一定会马上意识得到牛逼在哪里。

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并不刺激的优点,使得学院的老师特别喜欢解读他们,因为怎么说都对,怎么说都安全。只有把大家的价值观都引导到做那样的建筑时,大部分老师的专业知识才有用武之地。就如同好声音的评委可以评论所有选手的歌曲“啊,唱到我心里去了”,老师们也会倾向于让你用横的梁,竖的柱子,平的墙,平的地面去做出“感人”的建筑来。

所以,当第一次看到扎哈.哈迪德的作品时,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因为,
我不需要任何的解读,就能看出来这设计真tmd牛逼!——所有的墙面,屋顶,都如同
连续不断的曲面,在一种优美的旋律下运动,地面和墙面的界限并不明确,只有不断运动,互相吞噬,耦合,卷曲,破碎,穿插的空间。她在早年没有电脑的时代,就用奇迹一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手绘绘制出极其复杂的空间,并无需过多的解读,无论任何背景的人,都会感受到那种强烈的表现力。


我记得当时是大二上学期,命题是网络咖啡厅,我兴高采烈,做了一个扎哈方向的设计,拿到评图大会上供一群老师们点评,打分。结果毫无悬念的,我遭到了老师们的连番攻击。

有趣的是,这种攻击并没有针对具体的问题,比如我自己担心的哪里空间卷曲做得不好啊,比如哪里流动空间韵律不足啊……之类的问题。老师们并没有能够从扎哈的体系中指出我许多显而易见的问题,而是花费了四十分钟跟我探讨了另外一个更基础的问题——

——学谁不好,偏学扎哈?少年人,不要误入歧途啊。

那一刻,我几乎要怀疑我好像进入了武侠小说中,变成了那个偷学邪道武功走火入魔的毛头小子,而各大正派泰斗们在劝我回头是岸。

但是,即使是邪教武功,扎哈作品的魅力仍然是非常直接而刺激的,当时同年级有不少同学对此方向颇感兴趣,但是无一例外遭到了学院无情的打击。清华建院老师的特点是痞气,爱抖机灵,以嬉笑怒骂的方式侃侃而谈,在多个场合,许多老师都以种种说法”呵呵“了扎哈路线的设计。理由从”她的作品没有人文关怀(虽然我至今不了解建筑里的人文关怀是什么意思)“到“她那样设计的话,厕所就不好布置了”。


清华的老师非常惧怕没有内涵,扎哈这样的惊人的炫酷和华丽的造型设计,由于没有体现出某种情怀和大爱,往往被说成是炫技——可是,炫技要先有技可炫啊。

绝大多数喷了扎哈的老师,并没有做出什么惊世之作来。他们之所以不惧怕安藤的设计,却非常惧怕扎哈的设计,是因为安藤的设计是他们能理解的,能够胡扯出一堆意义的,甚至他们会非常容易模仿和建议学生模仿的;但是扎哈所设计的空间,对大部分国内的老师来说,已经超过了其空间想象能力的极限,甚至看着图都无法弄明白那其中究竟是怎么回事,更惶论如何去指导学生做得更好——这是一种近乎生理性的瓶颈。扎哈的设计是一种与柱/梁结构完全相悖的空间逻辑,体现的并非这个世纪的审美,而是未来
的审美,老师并不关心未来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只想把学生训练好,并帮他们接活儿画图挣钱。

再到后来,为了做好扎哈那个方向的设计,我选修了编程和计算机图形学,并掌握了
rhino和玛雅这样在当时还很少被建筑系学生使用的工具,点满了所有必备的技能点。
当我到了大三的时候,设计课已经基本是在自娱自乐。

当然,由于我的工作量特别大,图渲得特别好,并且我会假装听取意见改一些地方,因此我设计课的得分一直还算不错。还要感谢那时候我遇上的恩师徐卫国老师,他策展了历届北京国际建筑双年展,我兴奋地携作品参加了那届展览的学生展区,并发现对未来建筑形态的探索,对更复杂,更智能,更具有表现力的建筑空间的研究,早就是海外建筑院校的主攻方向。

而我们,在摆厕所和排楼梯,因为这样好找工作。

虽然我对所有老师都尊敬有加,言听计从,但是,在两年后制作的独立游戏《雨血2:
烨城》中,我在偃淬的回忆中,以武侠的外皮包装讲述了类似的一个故事,详情不再赘述。老玩家应该不陌生,影之刃系列新玩家可以找网上解说通关。

到了大三,大四,我模仿扎哈的技巧已经非常纯熟,逐渐能够脱离模仿她的痕迹,而自己试着做一些全新的东西。我那时候可以编程,可以绘画,可以3d建模,混合使用着这些工具,玩得不亦乐乎,又自己做了不少练手的项目。大四上学期,由于参加海外交流,我第一次在德国实地来到了扎哈的一处名作——菲诺科学中心中,那种震撼令我至今难忘。后期扎哈的作品均非出自她手,中国的广州歌剧院和soho系列建筑均为团队作品,并未很好体现出她的思想。

当然,扎哈影响我的不只是建筑方面,她在空间时间的理论,对时尚的认知,对形状,色彩和比例的审美取向上,都对我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008年,由于沉溺于制作独立游戏,我的一门课程挂掉了,研究生保送资格被取消。仓促之间,我花了三周的时间整理了所有的作品作为作品集,匆匆考了个惨不忍睹的GRE
低分,并投递了一批美国名校的研究生院申请。结果我收到了十四家美国顶级院校的录取offer,最终选择了耶鲁大学继续攻读建筑设计。后来,我又在北京的MAD和荷兰的
UNstudio实习,并在耶鲁上学时选择了FOA创始人阿拉杭德罗的课程,这三个事务所的
共同特征是老板均为扎哈以前的学生,他们在不同的地区和方向在扩展数字化和流动性空间的尝试。在这几处的经历让我在改行以后同样受益匪浅。

当年在荷兰Unstuido实习期间参与设计的杭州来福士广场:


上学期间给雅马哈制作的概念钢琴设计:

再后来,我毕业回国并在游戏领域开始了创业。我个人终于来到了可以随意点评底下员工们的位置上,但是我支持了所有方向的颠覆式创新,并支持了任何经过论证的游戏在美术,策划和程序上的设计方案。去年,公司也为一个令人兴奋的项目出资立项,并不计成本地投入。这种文化让我们度过了艰难的创业初期,目前仅有七十个人的公司,一年可以创造出几千万元的利润——而且是以自己发挥得最过瘾,最极致,玩得最high的方式来实现的。

在扎哈.哈迪德进行建筑设计生涯的前20年间没有任何一项开工建筑,那时候她被誉为
另类和奇葩,著名的主流建筑师罗伯特·亚当就曾尖锐地批评:“她根本不考虑地板落差极大、墙壁倾斜、天花高吊……对其中生活工作的人有何不便。空间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胶泥一样,只是满足她孩子一样的玩兴。”但是她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只建成两座建筑就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立兹克奖,同时创下了两项记录——是该奖项创立25年以来的第一位女性获奖者,还是最年轻的获奖者。

到了她逝世之前,扎哈设计(其实已是团队的作品)已经在世界各地都变成了时尚,先锋,锐意进取的标志和象征。中国的甲方们——无论是广州市政府还是soho的潘石屹夫妇,都以拥有扎哈的建筑为荣,而更多的项目邀请已经被其拒绝了。

虽然我早已不再从事建筑设计,但是在我目前所从事的游戏和IP产业中,扎哈设计的核心理念同样适用——迎合大众的审美永远是一个伪命题,事实上大众在大部分时候并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审美,直到你把巨牛逼的东西砸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大呼过瘾。如果任何时候都首先考虑行业中惯常的做法,那么会逐渐地失去自己的锋芒。

当然,我这样的解读太过委婉了,扎哈的代表性原话是——“如果你旁边有一堆屎,你
也会去效仿它,就因为你想跟它和谐?”

回想多年前,我在学校中,接受着正统设计教育的洗脑,幸而坚持了自己的想法,那些正派泰斗们的谆谆教诲,至今大部分已模糊不清,似乎已变成了无足轻重的杂音。此时此刻,早已淡忘的一幕幕又涌上心头,幸运的是,他们手里早已不再掌握着我的学分和设计课成绩,我由于不在被他们把持的行业之内,与他们也毫无瓜葛。倒是扎哈早年在我心中埋下的设计理念和对原创的坚持,促使我在后来的游戏创业中从最艰难的地方步步为营走了出来,并仍能坚持着自己的制作理念和风格,想到此地,我还是实在忍不住要对当年在同学面前调侃,贬低,嘲笑扎哈的老师们说:

“对不起,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渣渣。”
【 在 wh (wh)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mitbbs.com/blog_pic/W/wh/28PX4866xSA993dP38hS.jpg
Zaha Hadid,出生于伊拉克巴格达贵族富家,22岁去伦敦学建筑,后入英国籍。其人元
力旺盛,脾气火爆;其建筑以令人眩晕的长弧线、尖棱角及接天连地的连续曲面著称。
wiki称她用极富表现力的流畅线条及形式,表现多向度的透视和碎片化的几何形状,隐
喻现代生活的混乱和流动变迁( highly expressive, sweeping fluid forms of
multiple perspective points and fragmented geometry that evoke the chaos
and
flux of modern life)。她的风格被标以“新未来主义”(neo-futurism);代表作
有伦敦2012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迪拜舞蹈大厦(Dancing Towers)、广州大剧院、
北京银河SOHO建筑群等——中国占了不少。
2004年Zaha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立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
w
wh
10 楼
我也看到啦!你忒不敬业,不转插图。我帮你插进去了……这个作者读上去很有年轻人的傲气和狂气,哈哈。他设计的那个杭州来福士广场我看到过,那片新区建筑都很别致,但好几年了,人气一直不旺,离西湖、市区太远了。
你觉得zaha的建筑怎样?

【 在 exponentc (exponentc) 的大作中提到: 】
zz http://zhuanlan.zhihu.com/p/20695611
扎哈,国内院校老师们的噩梦
http://www.zshid.com/data/uploads/image/20160401/20160401150006_93603.jpg
梁其伟 · 4 天前
[文章可随意转载,请注明作者和知乎原帖地址]
离4月1日还有2个小时的时候,我们得知扎哈.哈迪德去世了。
早已经离开建筑设计4,5年的我,听到此消息,却一下子回到了当年的校园中,回忆起
在遥远的扎哈和近在咫尺的老师们之间的纠结和斗争。以及后来我在MAD,Unstudio,
FOA等地实习经验来——这几个事务所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老板均是扎哈.哈迪德的嫡
传弟子。
...................
e
exponentc
11 楼
听说老漏水
【 在 wh (wh)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也看到啦!你忒不敬业,不转插图。我帮你插进去了……这个作者读上去很有年轻人
的傲气和狂气,哈哈。他设计的那个杭州来福士广场我看到过,那片新区建筑都很别致
,但好几年了,人气一直不旺,离西湖、市区太远了。
你觉得zaha的建筑怎样?
w
wh
12 楼
看来实用性能不佳啊。
MAD怎么样?

【 在 exponentc (exponentc) 的大作中提到: 】
听说老漏水
m
metoo
13 楼
马岩松怎么样?
M
Morningllc
14 楼
这种标新立异,突破惯例的建筑,有几个当地标就够了。
除非科技环境达到了要求。
大多数人还是需要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的~
大多数建筑设计师需要考虑的也还是实用可靠~

有钱才能任性~对设计者使用者都如此~
任性的人可以追求自己的突破,但也没必要嘲讽别人~
既考虑功能又考虑造型,把实用性和观赏性很好结合的建筑才是好建筑~
如果只能二选一,我会选实用~

这个看着还好~

这个看着也不错~

这个非常不喜欢~
y
yuanyuan88
15 楼
这是有旋律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