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985废物:一个名为“优秀”的命运陷阱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1年3月15日 15点2分 PT
共 (2)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w
wayofflying
3 年多
楼主 (未名空间)
2020-08-06 09:52
本文由搜狐教育“格致计划”内容Top榜收录,来源: 社会学了没
又是一年填志愿时,高考放榜相关的热搜已经占领了各大平台的首页。
本来就牵动人心的高考,在这个夏天更不平常。
“985、211”“双一流”,这些关键词不断吸引着大众视野,志愿还未开始填报时,知乎站内搜索量便已经突破了去年的837+万次。
“没考上985、211是失败吗?”“偏远地区985和大城市211该去哪个?”“985、211学生毕业后和普通学生差距有多大”?
在搜索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怀着憧憬、期待或失落的年轻人。
但是,还有另一波人在失落着。
985废物引进计划——“失败者”的狂欢
废物这个词,大家没少听过。
它的本意一般是指没有用的东西,或指无用的人。
当然,废物有很多种,比如可回收废物、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分类方法名目繁多。
不过作为废物的人,可以被分类吗?
豆瓣上,就有一群人已经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废物分类命名了,他们就是——98five们。
98five,985+废物的谐音,是指985、211大学的“失败者”们。
这个词来源于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目前已经有9万多five们在网络世界中活跃着。
他们来自名校,被外界赋予了太多的期望,却因为目前的境况不佳而感到迷茫和困惑,甚至颓丧。
那些头顶光环的年轻人
1.名校生都是这样的?
绝大多数人对顶尖名校学生的印象是这样的:
他们双修专业、擅长体育、谙熟多种乐器,掌握几门外语,并参加为世界某贫穷地区组织的援助项目,而且仍有精力发展几项个人爱好。
在各类媒体上,我们时常能够看到,本科发表数篇顶级刊物同时兼任学生会主席,事业、友情与爱情都有声有色,年纪轻轻成为教授的,大有人在。
总之,于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外,扶贫济困魅力无限。
他们似乎对任何东西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度悟性,他们身上散发的是自信、自乐和自足。
即使不是顶尖名校的其他985、211学生的学子,也被大家默认为人中龙凤,光宗耀祖,毕业走向人生巅峰,前途一片光明。
烦恼?在外界眼里是不应该存在于他们身上的。
清华大学每年年度人物评选都会掀起热烈讨论
从各大名校的宣传中,这样的人物随处可见,这就是我们对当今这些头顶光环的年轻人的印象,他们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人生赢家。
在美国的名校中流传着一个名词叫“斯坦福狂鸭症”,想象一下,一只悠闲的鸭子在湖面上逍遥自在地飘过,水面之上的平静掩盖了水面之下鸭掌的疯狂拨动。
名校的学子也许表面看起来气定神闲,但背后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拼命扑棱着前进。
美国学者德雷谢维奇指出,其实这群年轻人身上充满了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
美国心理学会曾经公布过一份名为《大学校园的危机》的报告,也显示: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轻重不等的问题,有自卑、发展性障碍、沮丧、焦虑、饮食疾病、自残、精神分裂症和自杀倾向。
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的名校中也屡见不鲜。
在知乎搜索大学的结果,“抑郁”“痛苦”“没有意义”等词眼频繁出现。
大学生不堪压力自杀的新闻也层出不穷。
(学生抗压能力不足,是媒体偏好的评价之一)
年轻一代,似乎被“一场抑郁的流行病所包围”。
2.非典型名校生的日常
98five们,就是这样一群迷茫焦虑着的年轻人,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
有的是专业太水或太冷门了,担心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有的是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进入了“天坑”专业而学得很痛苦。
有的还因为学得很吃力而焦虑。
有的是因为与同学的差距过大而自卑、抑郁。
有的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有的是毕业后出来的工作没有达到预期而失望,却不知如何往下一步走。
有的是被家庭和社会给的形形色色的“标签”压垮。
被奉为模范的优秀人才的轨迹总是相似的,而这些five们却各有各的失意之处。
但five们遇到的最一致的情形就是:当他们把自己的情形向他人倾诉时,总会得到是你自己不努力、堕落、抗压能力差的评价。
98five的诞生难道只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原因吗?事实绝非如此。
抱团取暖的“优秀的绵羊们”
德雷谢维奇将这一群名校学生们称为“优秀的绵羊”。
他们大都聪明、富有天分,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对未来一片茫然。
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卓别林的喜剧电影《摩登时代》中的羊群,暗喻被“薅羊毛”的工人们
在他看来,“优秀的绵羊”的产生是个系统性问题。
98five们的诞生,也是个系统性问题。
首先便是高等教育扩招惹的祸。
自从国家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后,各地都在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也导致了教育过度现象。
由于现代人才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部分怀才不遇者只好寻找低一级的工作,另一方面,雇主也倾向于雇佣文化程度更高者。
这么多人才,你想pick哪一个呢?
父母让孩子接受教育,自然期望孩子更好地就业,然而受某一级教育的人难于找到工作时,更高一级的教育需求自然就增加了。
就业压力下沉到高等教育阶段,那就是巨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985、211的学生本身就承担着更高的社会期望,他们必须提高个体竞争力来获得与此适配的工作机会。
努力保研、考研、出国留学、辅修、获得更高的GPA和更光鲜亮丽的履历,是名校生的
现状。
但名额和机会总是有限的,在这场pk中稍有失意的,便很有可能进入了98five的行列。
第二,便是高等教育的结构失衡。
当前的高等教育也处于竞争之中,几乎高等教育的所有方面:招生、学习、治理几乎都嵌入了政治经济之中。
学者斯劳特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学术资本主义。
你可以把大学想象成一个商业机构,它试图获取更多的经费、获得更好的排名,同时也要进行风险管理。它把知识当做商品,向学生贩卖,学生只是顾客而非教书育人的对象。
为此,作为商业机构的大学会为了维持自己的运转,让更多的学生购买它的商品,再利用就业率等数据获取好评,继续获得经费。
各类专科学院想方设法升级为大学、开设种种能够拿到经费的专业或项目、为了学科评估和排名盲目开设专业,而对于学生真正有益处的——足够的职业训练与规划、人生和未来的经验指导,却常被忽视。
即使是985院校,也未必能幸免。
而这些专业对学生有什么终生的益处?学生学习它能获得什么?培养方案是否合适?
高校可能自己也不清楚。
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学习了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专业,上课反而成为了人生发展的阻力,对自己的未来迷茫困惑,却不知哪里是出路。
第三,便是社会流动的“潜规则”。
理论上来说,高校扩招给更多的人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大学生就业预期也较高。
毕竟付出了这么多年的努力,谁不想获得更好的工作呢?
但中上阶层为了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必然动用各类经济、社会资本把千辛万苦踏入高等教育门槛的下层大学生从优厚职位上上排斥出去。
这也就是社会流动的“潜规则”的作用已经明显高于“显规则”。
经典的布劳邓肯模型地位获得模型,揭示了父辈背景的重要性
通俗来说,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父辈的教育水平、政治面貌、性别、户籍、社会关系都会对子女未来的职业地位产生影响。
北京大学的一项“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研究显示,获得好的教育就能得到更好的职位现在已经行不通了,要想获得高收入、高地位的社会位置,家庭背景和人脉资源、文化资本等等个体先赋条件的作用更为重要。
这也是98five们的痛处之一,他们中的一批人自嘲“小镇做题家”,出身于小城镇或农村,依靠过人的应试能力考上名校,却又发现自己的原生家庭并不能提供给自己与之相配的支持。
不少人在大学容易陷入自卑情绪,或因为缺乏家庭带来的视野思维方面的优势而导致选错专业、入错行和错失机会。
社会规则的禁锢限制住了向上攀登的途径,更让“小镇做题家”们难过的,还是来自最亲密的家庭的否定。
精神上的打击才最让人受挫。
比如父母对大学生活一无所知,盲目地认为上了好学校就该拥有胜过别人的“好工作”、“好生活”。
当你有困境却得不到理解的时候,还要骂你“矫情”“心理素质差”。
当你有自己的想法和梦想时,强行阻拦你的选择,要你回家考老师和公务员,只是因为那是在他人眼里“体面”的工作。
从上大学开始,自己步步踩坑,身后却空落落的,只有自己一个人在世界上单打独斗。
十八岁那年考上大学的夏天,仿佛是人生中唯一的巅峰时刻。
也许有人会好奇,难道非985、211就没有面临这样的困境吗?做废物还得是名校的吗?那我岂不是连废物都不算了?
不,其实真正的废物压根认识不到自己是废物。
说这话的人基本都不是
98five们也一致认同,之所以自嘲废物,也许正是因为还没有到真正废的程度。
一面不甘于现状,一面迷茫焦虑,才是这些five们的常态。
Five小组的建立者也表示,建立这样一个组的初衷是希望985、211的暂时失意者能够共勉,理解万岁。
毕竟大家都是废物,就别再互相伤害了。
德雷谢维奇《精英教育的劣势》、《优秀的绵羊》
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和建构》
斯劳特《学术资本主义》
李强《社会分层十讲》
美国心理学会《大学校园的危机》(The crisis on campus)
张谋贵《中国会出现教育过度与人才过剩吗?——兼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当前中国“知识型劳动力过剩”的体制原
因》.当代中国研究,2003年第3期
洪岩璧、钱民辉《中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一个文献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12月
刘志业、栾开正、李卫东《教育过度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7月
s
sue85
3 年多
2 楼
人家自谦“废物”,比你这种实为废物却不自知的三姓家奴强十八条大马路吧?哈佛耶鲁毕业生一大堆混的差开出租车的都有。再说废物也是相对的,以elon和gates为标杆
,世上有几人不是废物?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2020-08-06 09:52
本文由搜狐教育“格致计划”内容Top榜收录,来源: 社会学了没
又是一年填志愿时,高考放榜相关的热搜已经占领了各大平台的首页。
本来就牵动人心的高考,在这个夏天更不平常。
“985、211”“双一流”,这些关键词不断吸引着大众视野,志愿还未开始填报时,知乎站内搜索量便已经突破了去年的837+万次。
“没考上985、211是失败吗?”“偏远地区985和大城市211该去哪个?”“985、211学生毕业后和普通学生差距有多大”?
在搜索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怀着憧憬、期待或失落的年轻人。
但是,还有另一波人在失落着。
985废物引进计划——“失败者”的狂欢
废物这个词,大家没少听过。
它的本意一般是指没有用的东西,或指无用的人。
当然,废物有很多种,比如可回收废物、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分类方法名目繁多。
不过作为废物的人,可以被分类吗?
豆瓣上,就有一群人已经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废物分类命名了,他们就是——98five们。
98five,985+废物的谐音,是指985、211大学的“失败者”们。
这个词来源于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目前已经有9万多five们在网络世界中活跃着。
他们来自名校,被外界赋予了太多的期望,却因为目前的境况不佳而感到迷茫和困惑,甚至颓丧。
那些头顶光环的年轻人
1.名校生都是这样的?
绝大多数人对顶尖名校学生的印象是这样的:
他们双修专业、擅长体育、谙熟多种乐器,掌握几门外语,并参加为世界某贫穷地区组织的援助项目,而且仍有精力发展几项个人爱好。
在各类媒体上,我们时常能够看到,本科发表数篇顶级刊物同时兼任学生会主席,事业、友情与爱情都有声有色,年纪轻轻成为教授的,大有人在。
总之,于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外,扶贫济困魅力无限。
他们似乎对任何东西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度悟性,他们身上散发的是自信、自乐和自足。
即使不是顶尖名校的其他985、211学生的学子,也被大家默认为人中龙凤,光宗耀祖,毕业走向人生巅峰,前途一片光明。
烦恼?在外界眼里是不应该存在于他们身上的。
清华大学每年年度人物评选都会掀起热烈讨论
从各大名校的宣传中,这样的人物随处可见,这就是我们对当今这些头顶光环的年轻人的印象,他们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人生赢家。
在美国的名校中流传着一个名词叫“斯坦福狂鸭症”,想象一下,一只悠闲的鸭子在湖面上逍遥自在地飘过,水面之上的平静掩盖了水面之下鸭掌的疯狂拨动。
名校的学子也许表面看起来气定神闲,但背后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拼命扑棱着前进。
美国学者德雷谢维奇指出,其实这群年轻人身上充满了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
美国心理学会曾经公布过一份名为《大学校园的危机》的报告,也显示: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轻重不等的问题,有自卑、发展性障碍、沮丧、焦虑、饮食疾病、自残、精神分裂症和自杀倾向。
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的名校中也屡见不鲜。
在知乎搜索大学的结果,“抑郁”“痛苦”“没有意义”等词眼频繁出现。
大学生不堪压力自杀的新闻也层出不穷。
(学生抗压能力不足,是媒体偏好的评价之一)
年轻一代,似乎被“一场抑郁的流行病所包围”。
2.非典型名校生的日常
98five们,就是这样一群迷茫焦虑着的年轻人,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
有的是专业太水或太冷门了,担心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有的是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进入了“天坑”专业而学得很痛苦。
有的还因为学得很吃力而焦虑。
有的是因为与同学的差距过大而自卑、抑郁。
有的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有的是毕业后出来的工作没有达到预期而失望,却不知如何往下一步走。
有的是被家庭和社会给的形形色色的“标签”压垮。
被奉为模范的优秀人才的轨迹总是相似的,而这些five们却各有各的失意之处。
但five们遇到的最一致的情形就是:当他们把自己的情形向他人倾诉时,总会得到是你自己不努力、堕落、抗压能力差的评价。
98five的诞生难道只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原因吗?事实绝非如此。
抱团取暖的“优秀的绵羊们”
德雷谢维奇将这一群名校学生们称为“优秀的绵羊”。
他们大都聪明、富有天分,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对未来一片茫然。
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卓别林的喜剧电影《摩登时代》中的羊群,暗喻被“薅羊毛”的工人们
在他看来,“优秀的绵羊”的产生是个系统性问题。
98five们的诞生,也是个系统性问题。
首先便是高等教育扩招惹的祸。
自从国家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后,各地都在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也导致了教育过度现象。
由于现代人才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部分怀才不遇者只好寻找低一级的工作,另一方面,雇主也倾向于雇佣文化程度更高者。
这么多人才,你想pick哪一个呢?
父母让孩子接受教育,自然期望孩子更好地就业,然而受某一级教育的人难于找到工作时,更高一级的教育需求自然就增加了。
就业压力下沉到高等教育阶段,那就是巨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985、211的学生本身就承担着更高的社会期望,他们必须提高个体竞争力来获得与此适配的工作机会。
努力保研、考研、出国留学、辅修、获得更高的GPA和更光鲜亮丽的履历,是名校生的
现状。
但名额和机会总是有限的,在这场pk中稍有失意的,便很有可能进入了98five的行列。
第二,便是高等教育的结构失衡。
当前的高等教育也处于竞争之中,几乎高等教育的所有方面:招生、学习、治理几乎都嵌入了政治经济之中。
学者斯劳特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学术资本主义。
你可以把大学想象成一个商业机构,它试图获取更多的经费、获得更好的排名,同时也要进行风险管理。它把知识当做商品,向学生贩卖,学生只是顾客而非教书育人的对象。
为此,作为商业机构的大学会为了维持自己的运转,让更多的学生购买它的商品,再利用就业率等数据获取好评,继续获得经费。
各类专科学院想方设法升级为大学、开设种种能够拿到经费的专业或项目、为了学科评估和排名盲目开设专业,而对于学生真正有益处的——足够的职业训练与规划、人生和未来的经验指导,却常被忽视。
即使是985院校,也未必能幸免。
而这些专业对学生有什么终生的益处?学生学习它能获得什么?培养方案是否合适?
高校可能自己也不清楚。
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学习了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专业,上课反而成为了人生发展的阻力,对自己的未来迷茫困惑,却不知哪里是出路。
第三,便是社会流动的“潜规则”。
理论上来说,高校扩招给更多的人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大学生就业预期也较高。
毕竟付出了这么多年的努力,谁不想获得更好的工作呢?
但中上阶层为了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必然动用各类经济、社会资本把千辛万苦踏入高等教育门槛的下层大学生从优厚职位上上排斥出去。
这也就是社会流动的“潜规则”的作用已经明显高于“显规则”。
经典的布劳邓肯模型地位获得模型,揭示了父辈背景的重要性
通俗来说,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父辈的教育水平、政治面貌、性别、户籍、社会关系都会对子女未来的职业地位产生影响。
北京大学的一项“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研究显示,获得好的教育就能得到更好的职位现在已经行不通了,要想获得高收入、高地位的社会位置,家庭背景和人脉资源、文化资本等等个体先赋条件的作用更为重要。
这也是98five们的痛处之一,他们中的一批人自嘲“小镇做题家”,出身于小城镇或农村,依靠过人的应试能力考上名校,却又发现自己的原生家庭并不能提供给自己与之相配的支持。
不少人在大学容易陷入自卑情绪,或因为缺乏家庭带来的视野思维方面的优势而导致选错专业、入错行和错失机会。
社会规则的禁锢限制住了向上攀登的途径,更让“小镇做题家”们难过的,还是来自最亲密的家庭的否定。
精神上的打击才最让人受挫。
比如父母对大学生活一无所知,盲目地认为上了好学校就该拥有胜过别人的“好工作”、“好生活”。
当你有困境却得不到理解的时候,还要骂你“矫情”“心理素质差”。
当你有自己的想法和梦想时,强行阻拦你的选择,要你回家考老师和公务员,只是因为那是在他人眼里“体面”的工作。
从上大学开始,自己步步踩坑,身后却空落落的,只有自己一个人在世界上单打独斗。
十八岁那年考上大学的夏天,仿佛是人生中唯一的巅峰时刻。
也许有人会好奇,难道非985、211就没有面临这样的困境吗?做废物还得是名校的吗?那我岂不是连废物都不算了?
不,其实真正的废物压根认识不到自己是废物。
说这话的人基本都不是
98five们也一致认同,之所以自嘲废物,也许正是因为还没有到真正废的程度。
一面不甘于现状,一面迷茫焦虑,才是这些five们的常态。
Five小组的建立者也表示,建立这样一个组的初衷是希望985、211的暂时失意者能够共勉,理解万岁。
毕竟大家都是废物,就别再互相伤害了。
德雷谢维奇《精英教育的劣势》、《优秀的绵羊》
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和建构》
斯劳特《学术资本主义》
李强《社会分层十讲》
美国心理学会《大学校园的危机》(The crisis on campus)
张谋贵《中国会出现教育过度与人才过剩吗?——兼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当前中国“知识型劳动力过剩”的体制原
因》.当代中国研究,2003年第3期
洪岩璧、钱民辉《中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一个文献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12月
刘志业、栾开正、李卫东《教育过度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7月
人家自谦“废物”,比你这种实为废物却不自知的三姓家奴强十八条大马路吧?哈佛耶鲁毕业生一大堆混的差开出租车的都有。再说废物也是相对的,以elon和gates为标杆
,世上有几人不是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