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毁掉中国男孩的,是"阳刚"还是"娘炮"?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1年2月3日 19点1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c
ccccczyhh
接近 4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这几天,全网都因为一个词吵疯了——“阳刚之气”。
舆论被点燃,从1月28号被曝光的一则提桉开始。
有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桉》,教育部答复为“要注重‘阳刚之气’的培养”。
“防男性女性化”、“培养阳刚之气”,很快,舆论引爆,骂声一片。
1月30日,央视评“阳刚之气不只是男性化,更应注重培养人的担当和责任感”。至今
,关于什么是“阳刚之气”等讨论很热烈。
都在骂什么呢?
绝大部分的女性网友认为,“阳刚之气”是在助长女性歧视。
“女性是什么贬义词吗?”
“让爸爸做全职家庭妇男,绝对阳刚”
“自诩阳刚的男人不就是在家轻视女性虐待女性?”
当然,也有部分网友对“强化男性阳刚之气”表示了赞同:不阳刚,谁来保家卫国?
与微博上一片骂声不同的是,在门户网站的问卷调差结果里,绝大部分人都统一要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要纠正青少年“异性化”。
其中一个割裂的地方就在于,女性所认为的“阳刚之气”和大男子主义、家暴倾向相关,而男性所认为的“阳刚之气”则是强健体魄,身为男性承担责任必须具备的气质。
这种割裂哪里来的?
微博评论区的干架,大部分还是没说到点上。
无处不在的性别刻板印象
培养男性的“阳刚之气”,避免女性化,是不是一种性别偏见?
是。
潜意识默认的一个前提就是,女性化是一种柔弱、不爱运动的代表词汇。
我们可以来列举一下我们刻板印象中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所谓的男性气质,包括但不限于:
硬朗、强壮、爱运动、责任感、有担当、聪明理性、不拘小节、掌控力强……
所谓的女性气质,包括但不限于:
柔弱、不爱运动、爱哭、爱美、矫情、多愁善感、胆小顺从、爱嫉妒……
男性更强大,女性更柔弱的刻板印象,早就深入骨髓。
很简单,拿娱乐圈来举个例子。
还记得近几年娱乐圈女明星集体往爷们、总攻的方向发展吗?
她们的昵称里,自带爷、哥、叔,彰显自己的帅气霸气。
比如,周冬雨的“冬叔”,刘诗诗的“诗爷”,戚薇的“戚哥”,万茜的“海王”,孟美岐的“山支大哥”……
既有自称“赵铁牛”的女爱豆赵小棠,直接在微博喊话自己的经纪人:“下次再给我娘就给你一套组合拳”。
又有浪姐李斯丹妮自称:我不娘,我很帅。
火箭少女101的团综现场,她们自称自己是11个男孩子,所以没那么多扯头发、勾心斗
角。
在体现30+姐姐魅力的“浪姐”现场,万茜自称自己性格像男孩子,所以有很多男性朋
友。
别说男性群体里对同类“娘炮”、“娘娘腔”的羞辱了,女性自己也一样。
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和帅气,她们都与女性身份避之不及。
“哥儿们”、“爷儿们”、“男子气概”、“man”就是硬气、强者的特征,而所有“
娘儿们”、“婆婆妈妈”、“母里母气”就是个懦弱、啰嗦、矫情等不好的象征。
女明星们为了彰显自己的力量,不自觉地走入另一个性别刻板印象的误区,选择和“女性气质”进行割席。
不能说这些明星们对“女性”有多少恶意,只是这种性别刻板印象连她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性别刻板印象根深蒂固,为什么当“阳刚之气”、“男性去女性化”的提出会让这么多人反感呢?
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女性网友的眼中,被强调的男性“阳刚之气”,更多的是与这些特质挂钩:油腻、大男子主义、暴力倾向、不尊重女性、缺乏共情能力。
谢孟伟《哥不是娘炮》
这种割裂,是怎么造成的?
该愤怒的,只有女性吗?
性别刻板印象,毁掉的是谁?
对女性化的轻视,对伪娘、娘炮羞辱,伤害的不只是女性,还在毁掉一批“不够男性”的男性。
他们强调自己的性别优势,弱化女性,用控制一切来凸显自己的男性气质,将男女分级,也将男性群体内部分成三六九等。
首先造成的,就是强化青少年对女性的不尊重。
还记得去年在直播中翻车的《清平乐》小男主边程吗?一个15岁的少年,在直播间里对20岁的任敏进行年龄、身高、外貌嘲讽。
拿捉弄女生当有趣,羞辱女生身材当好玩。
这些不知轻重的男同学,在无意识之中冒出了性别压迫的意识。
可怕的是,在男性力量至上的环境之下,他们的这种行为是受到社会、家长、老师奖赏和肯定的。
围棋选手李喆,就曾在微博中写,因为围棋老师一句“输给女生很丢人”会直接导致男棋童对女棋童的欺凌。
其次,如果一个少年不够“man”,就会被同类以及社会所指责、孤立。
当牛子的大小、体型的大小、力量的大小、对女性资源的占有数量成为男性之间比拼的筹码,那处于弱势一方的必然就会遭到歧视和欺凌。
青少年霸凌,首先瞄准的就是那些不够“男性”的少年。
《想见你》里,王诠胜因为气质比较柔,又喜欢男生,被堵在厕所遭到羞辱。
而在《想见你》里扮演莫俊杰的演员施柏宇真的遭受过霸凌,国中的时候因为身高不够被骂“娘娘腔”,当众扒裤子,被强行收过保护费。
成长语境不被纠正,于是我们就会看到很多少年,年纪轻轻就想靠欺凌来体现自己的男人味,他们认为女人是衣服,是弱势,是资源,是用来泡的战利品。而不这么想这么做的男人,就是loser。
长大以后,这种“男子气概”的捆绑依然会伴随着男性,男性必须要赚得多,有社会地位,才不会因此被轻视。
他们必须要当霸道总裁,才配赢得女性的喜欢,也因为他们是霸道总裁,所以可以受到女性的崇拜,有权利对女性进行打压、强吻。
被“必须强”所绑架,所以他们不能哭,不敢流出一点点脆弱的情感,把所有的压力和自卑压抑在心里,情绪积压,把自己牢牢困住。
极端一点的,可能会变成家暴者、犯罪者,把自身在男性群体里的失控、低话语权,转化为对更弱势女性的掌控和欺凌,以掩饰自己的脆弱。
社会对性别教育的刻板化,最终毁掉的是男女双方,是每一个人。
一些青少年训练学校,强行把少年们拉到泥地里,训斥成阳刚勇勐不能哭的铁汉,和把女孩送进女德学校学习“三从四德”,本质其实是一样的。
在高分纪录片《面具之内》中,就展示了性别偏见和暴力对男孩造成的伤害。
因为masculinity(男子气概)的面具,让男孩们失去了表达脆弱的能力、向他人求助
的能力,因此,也造成了更高的男性抑郁、自杀率。
这种masculinity,是最消极的话之一,也是人类社会的“毒瘤”。
扔到“男人”、“女人”,当个人吧!
《大明宫词》里有一句话:“把男人放到女人的位置,他就成了女人”。
男人和女人从来都不是对立的,除了生理上的性别之分,还有社会性别的属性,所谓的社会性别,跟ta所处的生活环境、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一个生理性别为女的人,也可以独立自强有担当,喜欢拼事业,不想生孩子,不爱化妆,有八块腹肌,或者喜欢女孩。
一个生理性别为男的人,也可以拥有很多感性温柔的特质,可以喜欢化妆喜欢穿女装,甚至可以心理认知性别为女。
尊重个体的发展自由,把每个人都当人。
该改造的,不是男性的“阴柔”气质,不是那些打耳钉、化妆、学唱跳、搞文艺的男孩,而是那些满口下流段子,不尊重女性,习惯用拳头解决问题的男孩。
前者不代表“娘炮”,后者也不代表“阳刚”。
这些词汇,不是某类人的标签,只是代表某些特征的词汇本身。
那些说男性“娘炮”就没人镇守边疆,男性不阳刚就没有强健体魄,根本是无稽之谈。
“阳刚之气”,并不该简单归类为男性化气质,这应该是一种对健康、责任、担当等优秀内在品质的追求。
这可不是什么“男子”的专属,而是所有男性和女性都应该学习和追求的属于“人”本身的美好品质。
同样的,“阳刚”是追求,“脆弱”也是所有人应有的权利。
今年我们不断谈及“共情能力”,一共有共情力的社会,才会对他人的痛苦有想象力,减少悲剧的产生。
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就是在剥夺男性表达情感流露脆弱的权利,阻隔他们产生共情能力。
还记得好莱坞女演员朱迪·福斯特谈到男女演员最珍贵的特质的时候的吗?
“女演员最好的特质是智慧,是一种疯狂,而男演员则是脆弱感,透露出‘我能被伤害,我很敏感’的特质。”
按照世俗的性别刻板印象,女性天生弱势,被要求矜持,不需要有多大的智慧,而男性天生抢着,成年人尤其是是成年男性不敢脆弱。
所以与之相对,女演员的智慧、疯狂、神经质,男演员的脆弱感,才会更加凸显出一种越界的矛盾的气质。
换言之,每一个有魅力的人,都应该是雌雄同体。
“娘炮”和“阳刚”都毁不掉中国男孩,反倒是这种带着性别偏见的词汇,会毁掉每一个人。
人作为一种有丰富情感的复杂生物,用生理性别做一个简单的二元划分实在太过粗暴。
塑造健全优秀的人格,远比培养特定的“男人”、“女人”更为重要。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这几天,全网都因为一个词吵疯了——“阳刚之气”。
舆论被点燃,从1月28号被曝光的一则提桉开始。
有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桉》,教育部答复为“要注重‘阳刚之气’的培养”。
“防男性女性化”、“培养阳刚之气”,很快,舆论引爆,骂声一片。
1月30日,央视评“阳刚之气不只是男性化,更应注重培养人的担当和责任感”。至今
,关于什么是“阳刚之气”等讨论很热烈。
都在骂什么呢?
绝大部分的女性网友认为,“阳刚之气”是在助长女性歧视。
“女性是什么贬义词吗?”
“让爸爸做全职家庭妇男,绝对阳刚”
“自诩阳刚的男人不就是在家轻视女性虐待女性?”
当然,也有部分网友对“强化男性阳刚之气”表示了赞同:不阳刚,谁来保家卫国?
与微博上一片骂声不同的是,在门户网站的问卷调差结果里,绝大部分人都统一要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要纠正青少年“异性化”。
其中一个割裂的地方就在于,女性所认为的“阳刚之气”和大男子主义、家暴倾向相关,而男性所认为的“阳刚之气”则是强健体魄,身为男性承担责任必须具备的气质。
这种割裂哪里来的?
微博评论区的干架,大部分还是没说到点上。
无处不在的性别刻板印象
培养男性的“阳刚之气”,避免女性化,是不是一种性别偏见?
是。
潜意识默认的一个前提就是,女性化是一种柔弱、不爱运动的代表词汇。
我们可以来列举一下我们刻板印象中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所谓的男性气质,包括但不限于:
硬朗、强壮、爱运动、责任感、有担当、聪明理性、不拘小节、掌控力强……
所谓的女性气质,包括但不限于:
柔弱、不爱运动、爱哭、爱美、矫情、多愁善感、胆小顺从、爱嫉妒……
男性更强大,女性更柔弱的刻板印象,早就深入骨髓。
很简单,拿娱乐圈来举个例子。
还记得近几年娱乐圈女明星集体往爷们、总攻的方向发展吗?
她们的昵称里,自带爷、哥、叔,彰显自己的帅气霸气。
比如,周冬雨的“冬叔”,刘诗诗的“诗爷”,戚薇的“戚哥”,万茜的“海王”,孟美岐的“山支大哥”……
既有自称“赵铁牛”的女爱豆赵小棠,直接在微博喊话自己的经纪人:“下次再给我娘就给你一套组合拳”。
又有浪姐李斯丹妮自称:我不娘,我很帅。
火箭少女101的团综现场,她们自称自己是11个男孩子,所以没那么多扯头发、勾心斗
角。
在体现30+姐姐魅力的“浪姐”现场,万茜自称自己性格像男孩子,所以有很多男性朋
友。
别说男性群体里对同类“娘炮”、“娘娘腔”的羞辱了,女性自己也一样。
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和帅气,她们都与女性身份避之不及。
“哥儿们”、“爷儿们”、“男子气概”、“man”就是硬气、强者的特征,而所有“
娘儿们”、“婆婆妈妈”、“母里母气”就是个懦弱、啰嗦、矫情等不好的象征。
女明星们为了彰显自己的力量,不自觉地走入另一个性别刻板印象的误区,选择和“女性气质”进行割席。
不能说这些明星们对“女性”有多少恶意,只是这种性别刻板印象连她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性别刻板印象根深蒂固,为什么当“阳刚之气”、“男性去女性化”的提出会让这么多人反感呢?
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女性网友的眼中,被强调的男性“阳刚之气”,更多的是与这些特质挂钩:油腻、大男子主义、暴力倾向、不尊重女性、缺乏共情能力。
谢孟伟《哥不是娘炮》
这种割裂,是怎么造成的?
该愤怒的,只有女性吗?
性别刻板印象,毁掉的是谁?
对女性化的轻视,对伪娘、娘炮羞辱,伤害的不只是女性,还在毁掉一批“不够男性”的男性。
他们强调自己的性别优势,弱化女性,用控制一切来凸显自己的男性气质,将男女分级,也将男性群体内部分成三六九等。
首先造成的,就是强化青少年对女性的不尊重。
还记得去年在直播中翻车的《清平乐》小男主边程吗?一个15岁的少年,在直播间里对20岁的任敏进行年龄、身高、外貌嘲讽。
拿捉弄女生当有趣,羞辱女生身材当好玩。
这些不知轻重的男同学,在无意识之中冒出了性别压迫的意识。
可怕的是,在男性力量至上的环境之下,他们的这种行为是受到社会、家长、老师奖赏和肯定的。
围棋选手李喆,就曾在微博中写,因为围棋老师一句“输给女生很丢人”会直接导致男棋童对女棋童的欺凌。
其次,如果一个少年不够“man”,就会被同类以及社会所指责、孤立。
当牛子的大小、体型的大小、力量的大小、对女性资源的占有数量成为男性之间比拼的筹码,那处于弱势一方的必然就会遭到歧视和欺凌。
青少年霸凌,首先瞄准的就是那些不够“男性”的少年。
《想见你》里,王诠胜因为气质比较柔,又喜欢男生,被堵在厕所遭到羞辱。
而在《想见你》里扮演莫俊杰的演员施柏宇真的遭受过霸凌,国中的时候因为身高不够被骂“娘娘腔”,当众扒裤子,被强行收过保护费。
成长语境不被纠正,于是我们就会看到很多少年,年纪轻轻就想靠欺凌来体现自己的男人味,他们认为女人是衣服,是弱势,是资源,是用来泡的战利品。而不这么想这么做的男人,就是loser。
长大以后,这种“男子气概”的捆绑依然会伴随着男性,男性必须要赚得多,有社会地位,才不会因此被轻视。
他们必须要当霸道总裁,才配赢得女性的喜欢,也因为他们是霸道总裁,所以可以受到女性的崇拜,有权利对女性进行打压、强吻。
被“必须强”所绑架,所以他们不能哭,不敢流出一点点脆弱的情感,把所有的压力和自卑压抑在心里,情绪积压,把自己牢牢困住。
极端一点的,可能会变成家暴者、犯罪者,把自身在男性群体里的失控、低话语权,转化为对更弱势女性的掌控和欺凌,以掩饰自己的脆弱。
社会对性别教育的刻板化,最终毁掉的是男女双方,是每一个人。
一些青少年训练学校,强行把少年们拉到泥地里,训斥成阳刚勇勐不能哭的铁汉,和把女孩送进女德学校学习“三从四德”,本质其实是一样的。
在高分纪录片《面具之内》中,就展示了性别偏见和暴力对男孩造成的伤害。
因为masculinity(男子气概)的面具,让男孩们失去了表达脆弱的能力、向他人求助
的能力,因此,也造成了更高的男性抑郁、自杀率。
这种masculinity,是最消极的话之一,也是人类社会的“毒瘤”。
扔到“男人”、“女人”,当个人吧!
《大明宫词》里有一句话:“把男人放到女人的位置,他就成了女人”。
男人和女人从来都不是对立的,除了生理上的性别之分,还有社会性别的属性,所谓的社会性别,跟ta所处的生活环境、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一个生理性别为女的人,也可以独立自强有担当,喜欢拼事业,不想生孩子,不爱化妆,有八块腹肌,或者喜欢女孩。
一个生理性别为男的人,也可以拥有很多感性温柔的特质,可以喜欢化妆喜欢穿女装,甚至可以心理认知性别为女。
尊重个体的发展自由,把每个人都当人。
该改造的,不是男性的“阴柔”气质,不是那些打耳钉、化妆、学唱跳、搞文艺的男孩,而是那些满口下流段子,不尊重女性,习惯用拳头解决问题的男孩。
前者不代表“娘炮”,后者也不代表“阳刚”。
这些词汇,不是某类人的标签,只是代表某些特征的词汇本身。
那些说男性“娘炮”就没人镇守边疆,男性不阳刚就没有强健体魄,根本是无稽之谈。
“阳刚之气”,并不该简单归类为男性化气质,这应该是一种对健康、责任、担当等优秀内在品质的追求。
这可不是什么“男子”的专属,而是所有男性和女性都应该学习和追求的属于“人”本身的美好品质。
同样的,“阳刚”是追求,“脆弱”也是所有人应有的权利。
今年我们不断谈及“共情能力”,一共有共情力的社会,才会对他人的痛苦有想象力,减少悲剧的产生。
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就是在剥夺男性表达情感流露脆弱的权利,阻隔他们产生共情能力。
还记得好莱坞女演员朱迪·福斯特谈到男女演员最珍贵的特质的时候的吗?
“女演员最好的特质是智慧,是一种疯狂,而男演员则是脆弱感,透露出‘我能被伤害,我很敏感’的特质。”
按照世俗的性别刻板印象,女性天生弱势,被要求矜持,不需要有多大的智慧,而男性天生抢着,成年人尤其是是成年男性不敢脆弱。
所以与之相对,女演员的智慧、疯狂、神经质,男演员的脆弱感,才会更加凸显出一种越界的矛盾的气质。
换言之,每一个有魅力的人,都应该是雌雄同体。
“娘炮”和“阳刚”都毁不掉中国男孩,反倒是这种带着性别偏见的词汇,会毁掉每一个人。
人作为一种有丰富情感的复杂生物,用生理性别做一个简单的二元划分实在太过粗暴。
塑造健全优秀的人格,远比培养特定的“男人”、“女人”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