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秦弩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12月30日 9点57分 PT
共 (3)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s
sanguan
接近 4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秦弩是秦代的弩,“弩者,怒也言其声势威响如怒,故以名其弩也。”弩源于弓。威力又远远大于弓。在秦代,秦弩制造实行了机械化生产。
弩是一种源于弓而不同于弓的远射武器。考古发现的青铜弩机晚至
补充图片
补充图片
战国时期,根据考古资料证明,最晚在商周以出现了弩。弩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木弩转变成青铜弩机的弩。秦单人弩分为蹶张和臂张两种,都有所装备,蹶张弩是脚踏弓于,臂拉腰拽,以全身之力上弦,所以弩的发射速度远不如弓。但发射出的箭镞威力极大。飞行速度几倍于弓。所以蹶张弩机发射时,箭镞刺破空气,弓弦回弹与空气剧烈的摩擦,发出尖锐的呼啸声。
著名的文物考古专家孙机先生指出:“世界上最早将弩装备正规军,并使之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是中国。”《史记》记载,历史上著名的齐魏马陵之战,首次显示了弩这一新式武器的巨大威力,同时也反映了齐军中广泛使用弩的事实。中原地区的韩国则是制造名弩的国家。“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还有魏国的军队,作为战国早期变法成功的强国,更是大量装备弩。“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荀子·议兵》)“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史记·苏秦列传》)。地处西部的秦军也是“强弩在前,锬戈在后”。足见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军队都大量装备了强弩。
秦代弩的种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秦俑坑发现的弩弓遗迹多达数百处。从完整的弩弓遗迹判断至少应有三种不同形制的弩,弩弓为木质均已腐朽,朽木残长130至140厘米,弩臂也已腐朽,末端安有青铜弩机,弩机通高16.5厘米,望山高5.5厘米。这是秦俑坑发
现数量较多的一种弩。同时在一号俑坑还发现一种形制特殊的弩,它是在残长64厘米的弩臂上重叠了一根木条,在弩臂上还夹有铜饰件。显然这些装置都是为了增强弩臂的承受强度,说明它是一种张力更强,射程更远的劲弩。在二号俑坑还发现一处特大型号的铜镞,每支重量达100克。较其它铜镞一倍。这不仅是秦俑坑也是兵器史上发现型号最
大的铜镞。使用这种铜镞的必然是一种张力更大,杀伤力更强的弩。弩出土时装在用麻布制作的弩衣内,木质部分虽已腐朽,但青铜弩机出土后仍然活动自如,表明秦代弩机的制作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汉代的弩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可谓弓弩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著名大将军李广以汉大黄参连弩,射匈奴左贤王数人(《史记·李广传》)。大黄参连弩乃西汉最最著名的劲弩,它可能是在秦朝连弩的基础上制成的,而军中只有像李广这样的大将军才有资格使用,表明这种弩在当时并不多见。“大黄弩”、“大黄具弩”、“大黄力十石弩”均见于居延汉简。这几种弩也是仅次于大黄参连弩的强弩。军种常见的弩则有“具弩”“二石具弩”、“三石具弩”、“五石具弩”,“六石具弩”,“八石具弩”和“十石具弩”,足见汉弩种类多达十余种。据孙机先生考证“石作为计算强度的单位,引满一石之弩,需相当于1石(约30公斤)重物之力”。“三石弩约射189米,四石弩射252米,
以此类推十石弩的射程可达600米以上”。那么大黄参连弩的射程就会更远。也正是由
于汉弩射程的增大和蹶张开弩。汉代弩机的望山又发明了刻度,“它的作用如同近代步枪的标尺,射者可据此控制镞端的高低,找出适宜的发射角,以便准确命中目标”。这样以来便大大提出了弩的命中率与杀伤力。
到宋朝时中国弩达到了巅峰,以后至元代便逐渐地退出战争主流舞台,由于蒙古的征服战争,中原传统的制弩技术失传,到明代虽有弩的装备,但主流武器是弓箭和火器,有记载明代的弩射程不过50步,在那个世代发展火器是朝代潮流。
秦弩构造
编辑
秦弩由国家统一督造,弓干扁圆,一般长130~145厘米,为桑木制作,但却又不是所谓
的单质弓。因为整个弓干皆由密实的皮条缠扎。这样不仅增强了弓干的结构强度,而且皮条的韧性极好,弹力强,可以积蓄更多的能量,以桑木为芯,外缠皮条的复合弓干,结合了自然界中植物弹力和动物弹力。
秦弩木臂一般长60~75厘米,宽4~5厘米。木臂前端有合口。上唇短下唇长,正好嵌住弓弣。再用皮条绑扎。往后系结在木臂两侧的耳上。这样弓与臂紧密无间。蹬弓拉弦和射箭时的反作用力与震动便不能使其脱开松动了。弩臂上有凹型箭道,可以盛箭并增大了与箭的表面接触面积,增大了发射阻力。但是箭道可以有效的固定箭簇在弩臂上的位置,提高于准确性,防止了放空弦导致的发射失败。所以增加的一点阻力无关大碍。而且箭道一般都经过精细的打磨,显得异常的光滑,上面也涂漆、涂蜡,用以减少发射时箭与箭道的摩擦力。
弩臂后部装有发射瞄准装置,这是一套用青铜精密铸造的组件。由望山、悬刀、牛组成。望山是瞄准装置。但秦代其上还没有刻度,一般高7.5~8.5厘米;悬刀也就是现代的
扳机。一般长9.5~10.5厘米;牛是设计的最精巧的物件。牙与悬刀相联,但是不直接承力,而是通过牛为枢纽。上弦时,弩手拉弦抵于望山,望山后移,牙正位后牛复位。牛上承牙力,下抵悬刀,弓弩就进入备发状态了。如果弩机发射,过程正好与上弦正好相反。弩弓扳动悬刀,牛一松更下沉。牙没有了支持,/顷力下沉,弓弦带箭飞离。这种
精密的设计极大提高了投射可靠性,误发率大大降低,而且减少了发射时的震动,可以大幅提高射击命中率。
秦弩机上具人性化的设计有三:
1.在悬刀四周用竹片作环状的关,以防止不慎触悬刀而发伤人。这也从侧面反映秦弩射击时有完整的制式的编队与严格的射击流程。
2.在木臂下端两侧开凹槽,便于手持指抠,这不禁让人想起现代枪具那五花八门的握柄设计。从这点细节的精细设计也反映了秦人对于精确射击的极力追求。增工时制凹槽以使手得力,手得力则持弩稳、弩稳则射击精准。
3.弩机各部零件大小标准全国统一,可以互换,已有初步标准化和通用化概念。秦箭都是由镞、禀(箭杆)、羽和栝(箭末小叉)组成。镞是青铜所制,而且镞头一般都是三棱锥体,实战证明,三棱锥体的稳定性和穿透力都是最好的。如同现在的三棱枪刺,箭杆有竹和木两种。镞铤插入细竹中,外缠细丝绳,然后表面再涂漆,一般前段70%是朱红色
,后段涂褐色的生漆。栝两端尖锐,一般尖叉有1厘米深,用来把箭稳定在弦上,完整
的箭通长68·72厘米。
k
kickstart
接近 4 年
2 楼
据说秦国弩箭有“儿臂”粗细
s
sanguan
接近 4 年
3 楼
这个夸张了, 秦弩的威力是箭头的速度, 作为单兵武器, 一个人背百只箭, 箭太粗了一个人只能背几只, 没有了箭雨的效力
【 在 kickstart (mit最后一个肉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据说秦国弩箭有“儿臂”粗细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秦弩是秦代的弩,“弩者,怒也言其声势威响如怒,故以名其弩也。”弩源于弓。威力又远远大于弓。在秦代,秦弩制造实行了机械化生产。
弩是一种源于弓而不同于弓的远射武器。考古发现的青铜弩机晚至
补充图片
补充图片
战国时期,根据考古资料证明,最晚在商周以出现了弩。弩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木弩转变成青铜弩机的弩。秦单人弩分为蹶张和臂张两种,都有所装备,蹶张弩是脚踏弓于,臂拉腰拽,以全身之力上弦,所以弩的发射速度远不如弓。但发射出的箭镞威力极大。飞行速度几倍于弓。所以蹶张弩机发射时,箭镞刺破空气,弓弦回弹与空气剧烈的摩擦,发出尖锐的呼啸声。
著名的文物考古专家孙机先生指出:“世界上最早将弩装备正规军,并使之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是中国。”《史记》记载,历史上著名的齐魏马陵之战,首次显示了弩这一新式武器的巨大威力,同时也反映了齐军中广泛使用弩的事实。中原地区的韩国则是制造名弩的国家。“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还有魏国的军队,作为战国早期变法成功的强国,更是大量装备弩。“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荀子·议兵》)“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史记·苏秦列传》)。地处西部的秦军也是“强弩在前,锬戈在后”。足见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军队都大量装备了强弩。
秦代弩的种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秦俑坑发现的弩弓遗迹多达数百处。从完整的弩弓遗迹判断至少应有三种不同形制的弩,弩弓为木质均已腐朽,朽木残长130至140厘米,弩臂也已腐朽,末端安有青铜弩机,弩机通高16.5厘米,望山高5.5厘米。这是秦俑坑发
现数量较多的一种弩。同时在一号俑坑还发现一种形制特殊的弩,它是在残长64厘米的弩臂上重叠了一根木条,在弩臂上还夹有铜饰件。显然这些装置都是为了增强弩臂的承受强度,说明它是一种张力更强,射程更远的劲弩。在二号俑坑还发现一处特大型号的铜镞,每支重量达100克。较其它铜镞一倍。这不仅是秦俑坑也是兵器史上发现型号最
大的铜镞。使用这种铜镞的必然是一种张力更大,杀伤力更强的弩。弩出土时装在用麻布制作的弩衣内,木质部分虽已腐朽,但青铜弩机出土后仍然活动自如,表明秦代弩机的制作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汉代的弩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可谓弓弩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著名大将军李广以汉大黄参连弩,射匈奴左贤王数人(《史记·李广传》)。大黄参连弩乃西汉最最著名的劲弩,它可能是在秦朝连弩的基础上制成的,而军中只有像李广这样的大将军才有资格使用,表明这种弩在当时并不多见。“大黄弩”、“大黄具弩”、“大黄力十石弩”均见于居延汉简。这几种弩也是仅次于大黄参连弩的强弩。军种常见的弩则有“具弩”“二石具弩”、“三石具弩”、“五石具弩”,“六石具弩”,“八石具弩”和“十石具弩”,足见汉弩种类多达十余种。据孙机先生考证“石作为计算强度的单位,引满一石之弩,需相当于1石(约30公斤)重物之力”。“三石弩约射189米,四石弩射252米,
以此类推十石弩的射程可达600米以上”。那么大黄参连弩的射程就会更远。也正是由
于汉弩射程的增大和蹶张开弩。汉代弩机的望山又发明了刻度,“它的作用如同近代步枪的标尺,射者可据此控制镞端的高低,找出适宜的发射角,以便准确命中目标”。这样以来便大大提出了弩的命中率与杀伤力。
到宋朝时中国弩达到了巅峰,以后至元代便逐渐地退出战争主流舞台,由于蒙古的征服战争,中原传统的制弩技术失传,到明代虽有弩的装备,但主流武器是弓箭和火器,有记载明代的弩射程不过50步,在那个世代发展火器是朝代潮流。
秦弩构造
编辑
秦弩由国家统一督造,弓干扁圆,一般长130~145厘米,为桑木制作,但却又不是所谓
的单质弓。因为整个弓干皆由密实的皮条缠扎。这样不仅增强了弓干的结构强度,而且皮条的韧性极好,弹力强,可以积蓄更多的能量,以桑木为芯,外缠皮条的复合弓干,结合了自然界中植物弹力和动物弹力。
秦弩木臂一般长60~75厘米,宽4~5厘米。木臂前端有合口。上唇短下唇长,正好嵌住弓弣。再用皮条绑扎。往后系结在木臂两侧的耳上。这样弓与臂紧密无间。蹬弓拉弦和射箭时的反作用力与震动便不能使其脱开松动了。弩臂上有凹型箭道,可以盛箭并增大了与箭的表面接触面积,增大了发射阻力。但是箭道可以有效的固定箭簇在弩臂上的位置,提高于准确性,防止了放空弦导致的发射失败。所以增加的一点阻力无关大碍。而且箭道一般都经过精细的打磨,显得异常的光滑,上面也涂漆、涂蜡,用以减少发射时箭与箭道的摩擦力。
弩臂后部装有发射瞄准装置,这是一套用青铜精密铸造的组件。由望山、悬刀、牛组成。望山是瞄准装置。但秦代其上还没有刻度,一般高7.5~8.5厘米;悬刀也就是现代的
扳机。一般长9.5~10.5厘米;牛是设计的最精巧的物件。牙与悬刀相联,但是不直接承力,而是通过牛为枢纽。上弦时,弩手拉弦抵于望山,望山后移,牙正位后牛复位。牛上承牙力,下抵悬刀,弓弩就进入备发状态了。如果弩机发射,过程正好与上弦正好相反。弩弓扳动悬刀,牛一松更下沉。牙没有了支持,/顷力下沉,弓弦带箭飞离。这种
精密的设计极大提高了投射可靠性,误发率大大降低,而且减少了发射时的震动,可以大幅提高射击命中率。
秦弩机上具人性化的设计有三:
1.在悬刀四周用竹片作环状的关,以防止不慎触悬刀而发伤人。这也从侧面反映秦弩射击时有完整的制式的编队与严格的射击流程。
2.在木臂下端两侧开凹槽,便于手持指抠,这不禁让人想起现代枪具那五花八门的握柄设计。从这点细节的精细设计也反映了秦人对于精确射击的极力追求。增工时制凹槽以使手得力,手得力则持弩稳、弩稳则射击精准。
3.弩机各部零件大小标准全国统一,可以互换,已有初步标准化和通用化概念。秦箭都是由镞、禀(箭杆)、羽和栝(箭末小叉)组成。镞是青铜所制,而且镞头一般都是三棱锥体,实战证明,三棱锥体的稳定性和穿透力都是最好的。如同现在的三棱枪刺,箭杆有竹和木两种。镞铤插入细竹中,外缠细丝绳,然后表面再涂漆,一般前段70%是朱红色
,后段涂褐色的生漆。栝两端尖锐,一般尖叉有1厘米深,用来把箭稳定在弦上,完整
的箭通长68·72厘米。
据说秦国弩箭有“儿臂”粗细
这个夸张了, 秦弩的威力是箭头的速度, 作为单兵武器, 一个人背百只箭, 箭太粗了一个人只能背几只, 没有了箭雨的效力
【 在 kickstart (mit最后一个肉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据说秦国弩箭有“儿臂”粗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