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营养热量反映的六七十年代的饥饿

c
changehouse
楼主 (未名空间)

中国人日常所需热量,不活动近静止状态下成年的男性1400—1800大卡、女性1000—
1400大卡,体力劳动运动的男性2400—2800大卡、女性2000—2400大卡,半体力劳动的男性2400—2600大卡、女性1600—1800大卡,老幼龄及脑力劳动者热量需求较低一些。相较欧美人,中国人体格较小人日均所需能量低约200大卡。 按各类活动年龄所需热量折算,多数中国人日常所需热量,男性2000—2200大卡、女性1800—2000大卡,即1800—2200大卡。这种热量维持的身体状况,基本属于体态体质正常,过低过高则易瘦弱或肥胖。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组织出版发行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取量》一书,一个身心健康的成年人女士每日需要摄入1800~1900热量的发热量,男士则需要1980~2340热量的发热量。

引证上述国际组织及中国国家相关数据,皆表明人日摄入热量低于1800大卡不敷维持人体正常所需。

人体所需热量,是食物给养转化的,显而易见食物供给的数量质量决定了热量供给优劣。食物供给的数量质量优劣,与食物产出的经济发展紧密关联,形成对照的是发达国家食物产量严重过剩饮食结构高热过剩,贫穷国家则食物短缺热量不足。
    
中国人历年人日摄入热量,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涨落,反映了国家经济与民生状况。

世卫组织公布的1961—2013年世界人口日均热量摄入量,1961年中国值仅仅1500大卡不抵正常底限,低于非洲处于世界最低水平。1960年代到1976年,中国人日摄入热量从未超过1800大卡正常值。改开后1980年从2000大卡起升,1982年始超非洲,1995年赶上世界平均水平,2013年达3000大卡位居世界第30位。中国人日摄入热量,50余年间从经济破产大饥荒极低点提高到小康经济饮食富裕线,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亦步亦趋。中国民众体质从普遍严重缺乏营养的大量浮肿肝炎低孕瘦弱态,变成高大壮以致大量三高肥胖的营养过剩态。中国民众饮食水平从求饱到吃好再到讲究营养均衡,反映了国民生活贫穷到相对富裕的大幅提高。

人类生存依仗的食物供给,最终要以食物转化的可用生物热量表现营养效益。人口日常热量不足,反映出食物供给的不足。中国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足1800大卡/日低热量
饮食,实际生活中不可能满足当时落后生产力存在大量中重工劳营养需求,必然存在大量饥饿人群。这种饥饿现象,与大量当年过来人历史记述匹和,也由相关实物数据及报道资料佐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