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提出和亲政策的也叫陈平。。。。。。

z
zhetian
楼主 (未名空间)

公元前200年冬,东方帝国由东往西,开拔了一列和亲马队。这是汉高祖刘邦远嫁女儿
于匈奴单于。随行队伍浩浩荡荡,嫁妆装了数十辆马车。

  此时系汉朝建立的第七个年头,就在不久前,汉匈两国刚刚结束了一场大战。其时,汉朝的创立者、汉高祖刘邦亲帅30万大军迎击南下的匈奴。虽然从先秦开始,匈奴即可谓华夏第一外敌,但是这位高唱“大风歌”而一统天下的平民皇帝,志得意满,还是没太把匈奴人放在眼里。

  刘邦亲率大军赶到晋阳,也就是今天山西省太原市周边,准备与匈奴决战。可是,刘邦的军队刚一赶到,匈奴军队便向北败退,于是刘邦一往无前,率领先头部队赶到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市东北方,驻扎在平城东面的白登山。

  就在这一刻,形势发生了逆转。匈奴大军忽然从四面涌来,40万精兵把白登山围个水泄不通,一只鸟也休想从山上飞走。里边的汉军出不去,外边的援军进不来。就这样,刘邦在白登山整整被围七天,无法脱身。这就是著名的“白登山之围”。

  刘邦几次试图突围,均无功而返。如果这样下去,这位大汉的创建者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个被外敌掳走的皇帝。硬打不行,只好使计。刘邦手下有一个著名谋士陈平,善使“柔招”,他打的是枕头风主意。

  陈平派使者带着大量黄金、珠宝秘密拜见单于冒顿的王后。王后见了这么多宝物,非常高兴。使者告诉王后,如果单于捉住刘邦,汉朝肯定会进献大量珍宝美女给单于,到时候,单于爱恋汉家美女,你的王后之位可就保不住了。此招果然奏效。当天晚上,王后便到了冒顿那里,说我们占领了汉朝地方,也无法长期居住,再说,汉朝的援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赶过来,不如早点撤兵为好。单于听从了女人的劝告,第八天早晨,下令军士撤出一条通道,放汉兵出去。刘邦又惊又喜,急忙连滚带爬上了马,逃出了匈奴的包围圈。

  白登山之战的失败,从主观上说是刘邦轻敌冒进所致,但从客观上来看,当时汉朝刚刚建国两年,兵疲国弱,缺乏战马,还不具备完胜匈奴的实力。

  颇有悟性的刘邦开始总结教训,自己是怎么被围的,又是靠什么逃出来的。既然打不过,那就是送,不仅送黄金,而且还送中原女人:和亲。一开始,刘邦打算把亲生女儿鲁元公主送给单于,但他的正室吕后心疼女儿,一再哭求丈夫别这么干,刘邦这才做罢,最后,令人在后宫中挑选了几位宫女冒充公主送给匈奴,又陪送大量金银珠宝,“完美”促成了第一次和亲。

  “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汉高祖开创了“拿女人换和平”的先河,一大批“公主”含悲远嫁。从此汉代的执政者,都无限热爱起了和平,当然,和平的祭台上所供奉的牺牲品,便是无辜的女人。

  就连后代讴歌的汉武大帝,也一边备战,一边沿用了这一省事的政策。并且,他还加以创造性发挥。不仅“用女人换和平”,而且还“用女人换联盟”。为了打败匈奴人,他准备联合西域乌孙国,怎么哄着乌孙与汉结盟呢?用汉家女子去吹枕头风。

  汉武大帝选中了一个可怜的汉家女:刘细君。细君原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汉武帝同父异母兄弟刘非的孙女。早在公元前121年皇室的互相倾轧中,细君的父亲刘建和母
亲成光就以谋反罪被处死,家族受牵连也被夷灭三族,细君因是幼小的女孩得以幸免,但身价却因此一落千丈,她是靠父辈亲戚的怜惜才得以长大成人的。虽然依然保持着皇族的身份,可是皇族的荣华富贵却与她无关。但细君毕竟拥有皇室血统,又生得美丽,所以在她十六岁时被选为和亲公主。

  公元前105年,细君到达乌孙首都赤谷城,乌孙国王猎骄靡举行盛大的婚礼迎娶细
君为偏室“右夫人”。可是再喜庆的场面也冲淡不了细君内心的忧伤,因为新郎猎骄靡已是一位年过七旬、满头白发的老翁。

  两年后,猎骄靡去世。按照胡俗,“父死,妻其后母”。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其后妈。而这个猎骄靡更绝,临死前留下遗言,直接传位给孙子,要细君“爷死孙继”,嫁给自己的孙子、新国王军须靡。这显然与细君从小所习的道德伦理相距太远了,俨然“乱伦”。细君抵死不从,并上书汉廷请武帝为自己作主。武帝虽然同情细君的心情,可对他而言,君王的利益盘算永远放在第一位。他回书细君,要她为国家大计着想,按乌孙风俗行事。细君无奈,只得含泪顺从又成为“前孙子”军须靡的妻子。原先的奶奶辈,一下子变成了孙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