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桃李春风一壶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9月1日 20点54分 PT
共 (10)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t
taih
接近 5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不知道发哪个版合适,这两天心情不错就发这儿吧😂
前两天是我美漂10年纪念日。十年前的那天,18岁的我怀着雀跃的心情,背着家人“出了什么事儿不管几点马上往家打电话”的千叮咛万嘱咐,第一次一个人坐了十几个小时的国际航班,在飞机上看了五部电影后来到美国。在芝加哥转机非常顺利,重新起飞后还在半空中看到了壮观的日落和火烧云。
“出国读大学”这个想法,其实从初三开始就模模糊糊开始有了,但最终促使我放弃高考全力攻托福还是被新东方忽悠的——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的尴尬,文化差异带来的寂寞,独立生活的辛苦——这都是我离开家之前不曾体验的。我一直深深觉得,不尽量多体验各种酸甜苦辣,岂不是枉来人间走一遭。
现在回首这十年,觉得当初新东方画的大饼基本都还是实现了的——尴尬寂寞辛苦都有体验,还有好多新东方并没有提的得与失也都收获了,因此我还是无比庆幸十年前选择出国的。不过我看我留在国内的朋友们,觉得好像这些事情也并不是一定要出了国才会经历。如果当时我留在国内上大学,那可能大学阶段还是会在父母师长的庇护下过的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等一下我觉得我现在也挺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的),但基本上一工作,该经历的该懂得的,也都能体会到了。反倒是很多人那些有公主病但也有公主命的幸运儿们,就算走上火星去,大概也没有什么辛苦无奈能体会到吧。
一、
很庆幸自己选了个山坳坳里没什么人的的学校读书(全年级只有5个中国人600个其他人的文理学院)。并不是说这四年我过的有多欢脱(事实上在这个还活在大清的闭塞小地方,我们学校国际学生都过的很憋屈),而且即使是选择在村里念书也有很多更好的选择。但是这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双重冲击,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有这种人生体验,而我却能有,也是离我想当的“有故事的人”更进一步了。
英语方面该闹的笑话都闹过,但反而并没有很深刻的印象。我印象比较深的两次一次是在课堂上问老师"what's photosynthesis?"结果老师一脸无语的耐着性子给我解释,我也是后来才发现原来就是光合作用啊那么基础……还有一次是Journalism class写报道的时候,我因为不知道故事人物里面说的一个词儿是脏话,原封不动的写进了作业里被扣了分,我还没会过意来找教授让他解释……
也想过“既然我都来了那我不能只和中国人交朋友天天说中文”,但后来发现我很难对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产生兴趣,于是也就断了这个想头。好在我知道自己不擅长交朋友,所以本来这方面就没有给自己过高的期望。我高中几年一个闺蜜都没交到,因此上了大学能有几个闺蜜哥们儿,我已经很满足了。那时候也会想“我才来不久,时间长了我就更能融入当地文化了”,现在觉得“能否融入国外文化”和在国外呆的时间长短关系很小,更重要的还是对新鲜事物有多少包容和接受能力,而像我这种“我没接触过的东西就提不起兴趣”的人,是很难做到的,这方面我不和自己较劲。
况且我们学校的国际学生圈子抱团还算比较紧,有了各种“老生带新生”的互助项目和一群国际学生总是凑一块交流经验,应付“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击便小了很多。因此大学几年我最大的困扰依然还是“无法应付课业”:想象一下一个高中政史地常年倒数的学酥,去了个文科校用非母语上了好多人文社科的课……
真正让我觉得无所适从的,反而是每次回国感受到的re-entry shock。习惯了“好山好水好清静”(我没觉得寂寞)后就很排斥“好脏好乱好热闹”。
大一暑假回国——和在Indiana读高中的发小在仙踪林看完菜单后在座位上干坐了15分
钟,因为我们都习惯了“不能招手叫服务员”这条餐厅潜规则。
后来的三年都是圣诞节回去呆上两三周,只能在家里呆着,毕竟关系好的几个朋友都还在外地读书,倒也没什么感觉。
毕业后小半年,终于找到了全职工作。工作前回的这趟家,全方位无死角逼出了re-
entry shock——坐车的时候我的大腿贴着旁边人的大腿,虽说车里挤怪不得他人但我
总有种隐私被侵犯的感觉;后面的几个人旁若无人的大声聊着天,丝毫不考虑周围人会不会听到。“不准吸烟”的牌子下站着几个抽烟的人。和家里出去吃饭的时候我妈会在买单前打开大众点评(这是啥?)看看有没有“团购劵”(这又是啥?),而我傻乎乎的看着她一通骚操作,连这些东西是什么我都不知道。此时真的有被故乡抛弃了的感觉。
意料之外的是,我对国内生活的排斥感后来竟然是被纽约治好的。纽约有着和国内一样的“脏/乱/热闹”,一旦过了前三个月的适应期以后就重新get到了“人间烟火”的吸
引力。同时纽约的冷漠也很契合我“不管别人别人也不来管我”的处世哲学,因此算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后来回国生活了一年,除了确实对于很多人情世故有些疲于应付以外,其他方面倒从未觉得有太多困扰。
二、
大学前几年,因为没有关系好到敢开口问“能教我开车吗”的朋友买车,又特抠门不想花钱上驾校,于是学车这事儿耽误了好几年。在这个没有公共交通的村里生活,没车就意味着寸步难行,因此我也吃了不少的苦头。
一开始不会做饭,但每天学校食堂也还将就着吃。后来暑假在学校呆着,食堂也关了餐厅又太远,只能自己动手做饭,从此也开始有了买菜的需求。去买菜要走15-20分钟才
能到Kroger's,尤其我还特别爱喝饮料,因此头两次买完了都是拎着五六个又大又沉的袋子,在烈日中一边走一边歇才踉踉跄跄回到家,好在那会儿我虽然挺热挺累的但也没什么别的情绪。后来学聪明点了,每次都会背双肩包过去,饮料大米什么的都会用背的。再后来身边买车的朋友们多了,就终于可以想买菜就能蹭到车了。
大三快结束的时候意外得知申请学校宿舍没通过,于是和好朋友出去租房。她经验比我丰富一些,很快我们俩就挑好了新住处——一间虽然破破烂烂但价格便宜又离学校很近的1b1b。定下来以后开始给暑假在湾区实习找住处,结果一下子无法接受湾区和村里房价的差别,最后在Craigslist找了个地方住。那会儿也不知道是胆子真的大还是真的无知,一直也没有考虑到和陌生人不签合同就租房子这种事儿有多大安全隐患,事后很庆幸我遇到的“房东”是一家好人。再后来去了纽约,虽说租房的手续非常麻烦,但是因为朋(大)友(腿)多(很多留在国内读本科的朋友也都来读研究生了),所以从房子本身到靠谱室友的选择都多了不少。
学会做饭的起因过程也有点囧——虽说不至于到“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程度,但我从小怕油怕火,别的家务还能对付着点儿就是不肯学做饭。暑假和几个姐妹住在一个偏远的大house里,同住的另外两个人都挺喜欢做饭的,我就也乐得蹭饭吃。结果有一天两位
大厨都不在,我一直饿到下午,于是问了一句“哎家里有现成的东西吃的吗?”
家里的另一个也自称“没做过饭”的姐们儿说,有啊我前段时间从超市买了吃的还有剩,你要吃不!
我喜出望外,以为是她指的是熟食,在微波炉里转两圈就能吃的。结果她拿出了一袋
frozen food...连灶台都不敢碰的我,有那么一瞬间很想问“你介意帮我做好吗”,终究还是觉得太丢脸了……于是我忐忑不安地开始了我第一次unsupervised cooking,终于克服了对灶台的心理障碍。于是那个暑假我凭着对我妈做饭的回忆,自己摸索出不少我爱吃的菜的做法(那会儿肯定不知道【下厨房】这个app),还和另一个室友一起尝
试了双皮奶……
不过我终究还是怕油怕火的。虽然后来做饭的次数越来越多味道也越来越好,但油炸食品始终是禁区;再后来搬到了纽约,就再也没做过饭了……
三、
找到工作搬到纽约的头三个月,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上都适应地很艰难,但一旦过去之后就爽到飞起。在村里吃了好几年粗茶淡饭后,突然来到一个有吃不完的好吃日料的地方,有“餐馆周”“戏剧周”这些让村妞眼界大开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有可以完全自由支配的时间和金钱去尝试着所有东西,我都觉得自己有点像个爽剧女主角了。纽约也是个很神奇的地方——我每个人生阶段(小学中学大学)的最好的朋友竟然都聚到了纽约,于是我就过上了先和大学室友再续前缘接着当室友,搬家后和中学gay蜜当室友,这
期间每周和小学发小出去约一顿酒的幸福生活。与此同时,我就职的公司气氛不错,于是和不少同事成为了朋友甚至好朋友,弥补了我学生时代的一大遗憾。
成为社会人的另一重要标志就是开始存钱了。刚工作头三年赚的少而花的多,剩下的钱在网上读了个研究生。这两年没前两年那么能玩了于是花的少了一些,又涨了工资再跳了槽,于是开始有了够钱买一辆喜欢的新车的存款。不过到目前为止我都没有买车的需求,那么看看什么时候能攒出首付的钱,自己能过上当airbnb房东的瘾吧。
除了存了钱和读了个研究生,开发了纽约的各种玩法以外,经济独立后的其他的收获包括上了个写作班,点了各种出门旅游技能(自驾,露营等等)。工作上也从tech lead
手把手带我打补丁,坐在旁边指导我和客户通电话,成长到我对内能独立负责模块设计,对外能和客户侃侃而谈。发现技术能力稳步前进后,我开始自己在家鼓捣一些自己的项目,看到朋友用我程序的时候总是很有成就感。
终、
出国久了,一定会面对的问题是“你打算回国吗?”我一直很坚定地说我不想回国,并且在列“生活在中国和生活在美国的好处”这种清单时,总是一厢情愿的给美国多列上两三条,然后说你看这就是为啥我不想回国。但摸着良心讲,北上广的从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到生活质量医疗教育都越来越与国际接轨,曾经我很常用的为“留美”辩护的论点——国内基本没有上网自由但国外有——今年也算是被打脸了。但即使是这样,我发现我依然很坚定不想回国生活,于是我被迫正视一个事实——自己对于“留美还是回国”的选择绝非出于客观事实,而是出于强烈的个人情绪。
想当年大学毕业想留在美国,很大程度上是有点赌徒心理,觉得从大三找实习到大四找全职工作一直找不到,就这么灰溜溜的回家等同于认输。后来工作前回了一次家被re-
entry shocked,一想到“回国生活”就觉得很没安全感,也暗搓搓担心回了国会像回
到中小学一样融入不了集体交不到朋友。现在其实依然有这种担心,但是在国内生活过一年后已经相对减淡了一些。现在更多的是觉得——一个人在外面闯荡好爽啊!不管是赚到钱学到技能,还是碰了钉子惹了乱子,能自己应对一切真的太有成就感了,我简直和吸毒上瘾一样着迷这种感觉啊!然而一有长辈帮各种于情于理都无法拒绝的忙,这种爽感就要大打折扣了……(朋友帮忙我倒是无所谓,毕竟朋友也是我凭本事交的&#
128514;)
看清楚自己再看看我其他研究生才出国,还有那些国内的深漂的北漂的,那些故事和我不同但并没有更少朋友们,我在想,如果十年前我没有来美国,也许十年以后我和现在也不会有太大区别,可能会少一分飞扬跋扈的骄傲,会多一分与人情世故的和解,但依然会成长会磨练自己,会学会专业技能也会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游戏江湖的心态应该还是会在。
但是我依然很感恩十年前我打破了一次舒适圈选择来到异国他乡,也很感谢给我创造了五道关六位将的北美大地——
确切地说,应该感谢的是在北美过五关斩六将,从一个只能在《射雕英雄传》中看别人闯江湖的懵懂少年,长成一个有能力自己亲自背剑闯江湖的成年人,的自己。
K
KingofSoccer
接近 5 年
2 楼
这傻妞,看标题还以为几经沉浮搞定了某牛逼猜想。
就一些屁大点的事,竟然用这么拉风的诗开头。
t
thickearth
接近 5 年
3 楼
还是年轻好啊,就这些普普通通的事情都能兴奋惆怅半天,我老早就心如止水了。
【 在 taih ()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知道发哪个版合适,这两天心情不错就发这儿吧😂
: 前两天是我美漂10年纪念日。十年前的那天,18岁的我怀着雀跃的心情,背着家人“出
: 了什么事儿不管几点马上往家打电话”的千叮咛万嘱咐,第一次一个人坐了十几个小时
: 的国际航班,在飞机上看了五部电影后来到美国。在芝加哥转机非常顺利,重新起飞后
: 还在半空中看到了壮观的日落和火烧云。
: “出国读大学”这个想法,其实从初三开始就模模糊糊开始有了,但最终促使我放弃高
: 考全力攻托福还是被新东方忽悠的——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的尴尬,文化差异带来的寂
: 寞,独立生活的辛苦——这都是我离开家之前不曾体验的。我一直深深觉得,不尽量多
: 体验各种酸甜苦辣,岂不是枉来人间走一遭。
: 现在回首这十年,觉得当初新东方画的大饼基本都还是实现了的——尴尬寂寞辛苦都有
: ...................
n
nayinian
接近 5 年
4 楼
无病呻吟。此人人生最艰难的日子马上就要开始了。
c
caoshuangbi
接近 5 年
5 楼
麻木的53不能理解年轻人的激情
D
DSJS
接近 5 年
6 楼
CNMBD,器人还学会抄袭了
b
bluesky1998
接近 5 年
7 楼
好文。成长的痛与快。
p
piggybank
接近 5 年
8 楼
大学毕业找了工作?必须WF才能拿绿卡吧?给GAY蜜一点钱来个假结婚?
s
sjtuboston
接近 5 年
9 楼
每个地方呆久了都会腻,纽约也一样
s
soarthrice
接近 5 年
10 楼
放屁。纽约伦敦确实是全世界唯有的呆不腻的地方,当然是没新冠时。
【 在 sjtuboston (国际会议-联合国采购) 的大作中提到: 】
: 每个地方呆久了都会腻,纽约也一样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不知道发哪个版合适,这两天心情不错就发这儿吧😂
前两天是我美漂10年纪念日。十年前的那天,18岁的我怀着雀跃的心情,背着家人“出了什么事儿不管几点马上往家打电话”的千叮咛万嘱咐,第一次一个人坐了十几个小时的国际航班,在飞机上看了五部电影后来到美国。在芝加哥转机非常顺利,重新起飞后还在半空中看到了壮观的日落和火烧云。
“出国读大学”这个想法,其实从初三开始就模模糊糊开始有了,但最终促使我放弃高考全力攻托福还是被新东方忽悠的——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的尴尬,文化差异带来的寂寞,独立生活的辛苦——这都是我离开家之前不曾体验的。我一直深深觉得,不尽量多体验各种酸甜苦辣,岂不是枉来人间走一遭。
现在回首这十年,觉得当初新东方画的大饼基本都还是实现了的——尴尬寂寞辛苦都有体验,还有好多新东方并没有提的得与失也都收获了,因此我还是无比庆幸十年前选择出国的。不过我看我留在国内的朋友们,觉得好像这些事情也并不是一定要出了国才会经历。如果当时我留在国内上大学,那可能大学阶段还是会在父母师长的庇护下过的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等一下我觉得我现在也挺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的),但基本上一工作,该经历的该懂得的,也都能体会到了。反倒是很多人那些有公主病但也有公主命的幸运儿们,就算走上火星去,大概也没有什么辛苦无奈能体会到吧。
一、
很庆幸自己选了个山坳坳里没什么人的的学校读书(全年级只有5个中国人600个其他人的文理学院)。并不是说这四年我过的有多欢脱(事实上在这个还活在大清的闭塞小地方,我们学校国际学生都过的很憋屈),而且即使是选择在村里念书也有很多更好的选择。但是这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双重冲击,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有这种人生体验,而我却能有,也是离我想当的“有故事的人”更进一步了。
英语方面该闹的笑话都闹过,但反而并没有很深刻的印象。我印象比较深的两次一次是在课堂上问老师"what's photosynthesis?"结果老师一脸无语的耐着性子给我解释,我也是后来才发现原来就是光合作用啊那么基础……还有一次是Journalism class写报道的时候,我因为不知道故事人物里面说的一个词儿是脏话,原封不动的写进了作业里被扣了分,我还没会过意来找教授让他解释……
也想过“既然我都来了那我不能只和中国人交朋友天天说中文”,但后来发现我很难对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产生兴趣,于是也就断了这个想头。好在我知道自己不擅长交朋友,所以本来这方面就没有给自己过高的期望。我高中几年一个闺蜜都没交到,因此上了大学能有几个闺蜜哥们儿,我已经很满足了。那时候也会想“我才来不久,时间长了我就更能融入当地文化了”,现在觉得“能否融入国外文化”和在国外呆的时间长短关系很小,更重要的还是对新鲜事物有多少包容和接受能力,而像我这种“我没接触过的东西就提不起兴趣”的人,是很难做到的,这方面我不和自己较劲。
况且我们学校的国际学生圈子抱团还算比较紧,有了各种“老生带新生”的互助项目和一群国际学生总是凑一块交流经验,应付“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击便小了很多。因此大学几年我最大的困扰依然还是“无法应付课业”:想象一下一个高中政史地常年倒数的学酥,去了个文科校用非母语上了好多人文社科的课……
真正让我觉得无所适从的,反而是每次回国感受到的re-entry shock。习惯了“好山好水好清静”(我没觉得寂寞)后就很排斥“好脏好乱好热闹”。
大一暑假回国——和在Indiana读高中的发小在仙踪林看完菜单后在座位上干坐了15分
钟,因为我们都习惯了“不能招手叫服务员”这条餐厅潜规则。
后来的三年都是圣诞节回去呆上两三周,只能在家里呆着,毕竟关系好的几个朋友都还在外地读书,倒也没什么感觉。
毕业后小半年,终于找到了全职工作。工作前回的这趟家,全方位无死角逼出了re-
entry shock——坐车的时候我的大腿贴着旁边人的大腿,虽说车里挤怪不得他人但我
总有种隐私被侵犯的感觉;后面的几个人旁若无人的大声聊着天,丝毫不考虑周围人会不会听到。“不准吸烟”的牌子下站着几个抽烟的人。和家里出去吃饭的时候我妈会在买单前打开大众点评(这是啥?)看看有没有“团购劵”(这又是啥?),而我傻乎乎的看着她一通骚操作,连这些东西是什么我都不知道。此时真的有被故乡抛弃了的感觉。
意料之外的是,我对国内生活的排斥感后来竟然是被纽约治好的。纽约有着和国内一样的“脏/乱/热闹”,一旦过了前三个月的适应期以后就重新get到了“人间烟火”的吸
引力。同时纽约的冷漠也很契合我“不管别人别人也不来管我”的处世哲学,因此算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后来回国生活了一年,除了确实对于很多人情世故有些疲于应付以外,其他方面倒从未觉得有太多困扰。
二、
大学前几年,因为没有关系好到敢开口问“能教我开车吗”的朋友买车,又特抠门不想花钱上驾校,于是学车这事儿耽误了好几年。在这个没有公共交通的村里生活,没车就意味着寸步难行,因此我也吃了不少的苦头。
一开始不会做饭,但每天学校食堂也还将就着吃。后来暑假在学校呆着,食堂也关了餐厅又太远,只能自己动手做饭,从此也开始有了买菜的需求。去买菜要走15-20分钟才
能到Kroger's,尤其我还特别爱喝饮料,因此头两次买完了都是拎着五六个又大又沉的袋子,在烈日中一边走一边歇才踉踉跄跄回到家,好在那会儿我虽然挺热挺累的但也没什么别的情绪。后来学聪明点了,每次都会背双肩包过去,饮料大米什么的都会用背的。再后来身边买车的朋友们多了,就终于可以想买菜就能蹭到车了。
大三快结束的时候意外得知申请学校宿舍没通过,于是和好朋友出去租房。她经验比我丰富一些,很快我们俩就挑好了新住处——一间虽然破破烂烂但价格便宜又离学校很近的1b1b。定下来以后开始给暑假在湾区实习找住处,结果一下子无法接受湾区和村里房价的差别,最后在Craigslist找了个地方住。那会儿也不知道是胆子真的大还是真的无知,一直也没有考虑到和陌生人不签合同就租房子这种事儿有多大安全隐患,事后很庆幸我遇到的“房东”是一家好人。再后来去了纽约,虽说租房的手续非常麻烦,但是因为朋(大)友(腿)多(很多留在国内读本科的朋友也都来读研究生了),所以从房子本身到靠谱室友的选择都多了不少。
学会做饭的起因过程也有点囧——虽说不至于到“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程度,但我从小怕油怕火,别的家务还能对付着点儿就是不肯学做饭。暑假和几个姐妹住在一个偏远的大house里,同住的另外两个人都挺喜欢做饭的,我就也乐得蹭饭吃。结果有一天两位
大厨都不在,我一直饿到下午,于是问了一句“哎家里有现成的东西吃的吗?”
家里的另一个也自称“没做过饭”的姐们儿说,有啊我前段时间从超市买了吃的还有剩,你要吃不!
我喜出望外,以为是她指的是熟食,在微波炉里转两圈就能吃的。结果她拿出了一袋
frozen food...连灶台都不敢碰的我,有那么一瞬间很想问“你介意帮我做好吗”,终究还是觉得太丢脸了……于是我忐忑不安地开始了我第一次unsupervised cooking,终于克服了对灶台的心理障碍。于是那个暑假我凭着对我妈做饭的回忆,自己摸索出不少我爱吃的菜的做法(那会儿肯定不知道【下厨房】这个app),还和另一个室友一起尝
试了双皮奶……
不过我终究还是怕油怕火的。虽然后来做饭的次数越来越多味道也越来越好,但油炸食品始终是禁区;再后来搬到了纽约,就再也没做过饭了……
三、
找到工作搬到纽约的头三个月,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上都适应地很艰难,但一旦过去之后就爽到飞起。在村里吃了好几年粗茶淡饭后,突然来到一个有吃不完的好吃日料的地方,有“餐馆周”“戏剧周”这些让村妞眼界大开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有可以完全自由支配的时间和金钱去尝试着所有东西,我都觉得自己有点像个爽剧女主角了。纽约也是个很神奇的地方——我每个人生阶段(小学中学大学)的最好的朋友竟然都聚到了纽约,于是我就过上了先和大学室友再续前缘接着当室友,搬家后和中学gay蜜当室友,这
期间每周和小学发小出去约一顿酒的幸福生活。与此同时,我就职的公司气氛不错,于是和不少同事成为了朋友甚至好朋友,弥补了我学生时代的一大遗憾。
成为社会人的另一重要标志就是开始存钱了。刚工作头三年赚的少而花的多,剩下的钱在网上读了个研究生。这两年没前两年那么能玩了于是花的少了一些,又涨了工资再跳了槽,于是开始有了够钱买一辆喜欢的新车的存款。不过到目前为止我都没有买车的需求,那么看看什么时候能攒出首付的钱,自己能过上当airbnb房东的瘾吧。
除了存了钱和读了个研究生,开发了纽约的各种玩法以外,经济独立后的其他的收获包括上了个写作班,点了各种出门旅游技能(自驾,露营等等)。工作上也从tech lead
手把手带我打补丁,坐在旁边指导我和客户通电话,成长到我对内能独立负责模块设计,对外能和客户侃侃而谈。发现技术能力稳步前进后,我开始自己在家鼓捣一些自己的项目,看到朋友用我程序的时候总是很有成就感。
终、
出国久了,一定会面对的问题是“你打算回国吗?”我一直很坚定地说我不想回国,并且在列“生活在中国和生活在美国的好处”这种清单时,总是一厢情愿的给美国多列上两三条,然后说你看这就是为啥我不想回国。但摸着良心讲,北上广的从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到生活质量医疗教育都越来越与国际接轨,曾经我很常用的为“留美”辩护的论点——国内基本没有上网自由但国外有——今年也算是被打脸了。但即使是这样,我发现我依然很坚定不想回国生活,于是我被迫正视一个事实——自己对于“留美还是回国”的选择绝非出于客观事实,而是出于强烈的个人情绪。
想当年大学毕业想留在美国,很大程度上是有点赌徒心理,觉得从大三找实习到大四找全职工作一直找不到,就这么灰溜溜的回家等同于认输。后来工作前回了一次家被re-
entry shocked,一想到“回国生活”就觉得很没安全感,也暗搓搓担心回了国会像回
到中小学一样融入不了集体交不到朋友。现在其实依然有这种担心,但是在国内生活过一年后已经相对减淡了一些。现在更多的是觉得——一个人在外面闯荡好爽啊!不管是赚到钱学到技能,还是碰了钉子惹了乱子,能自己应对一切真的太有成就感了,我简直和吸毒上瘾一样着迷这种感觉啊!然而一有长辈帮各种于情于理都无法拒绝的忙,这种爽感就要大打折扣了……(朋友帮忙我倒是无所谓,毕竟朋友也是我凭本事交的&#
128514;)
看清楚自己再看看我其他研究生才出国,还有那些国内的深漂的北漂的,那些故事和我不同但并没有更少朋友们,我在想,如果十年前我没有来美国,也许十年以后我和现在也不会有太大区别,可能会少一分飞扬跋扈的骄傲,会多一分与人情世故的和解,但依然会成长会磨练自己,会学会专业技能也会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游戏江湖的心态应该还是会在。
但是我依然很感恩十年前我打破了一次舒适圈选择来到异国他乡,也很感谢给我创造了五道关六位将的北美大地——
确切地说,应该感谢的是在北美过五关斩六将,从一个只能在《射雕英雄传》中看别人闯江湖的懵懂少年,长成一个有能力自己亲自背剑闯江湖的成年人,的自己。
这傻妞,看标题还以为几经沉浮搞定了某牛逼猜想。
就一些屁大点的事,竟然用这么拉风的诗开头。
还是年轻好啊,就这些普普通通的事情都能兴奋惆怅半天,我老早就心如止水了。
【 在 taih ()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知道发哪个版合适,这两天心情不错就发这儿吧😂
: 前两天是我美漂10年纪念日。十年前的那天,18岁的我怀着雀跃的心情,背着家人“出
: 了什么事儿不管几点马上往家打电话”的千叮咛万嘱咐,第一次一个人坐了十几个小时
: 的国际航班,在飞机上看了五部电影后来到美国。在芝加哥转机非常顺利,重新起飞后
: 还在半空中看到了壮观的日落和火烧云。
: “出国读大学”这个想法,其实从初三开始就模模糊糊开始有了,但最终促使我放弃高
: 考全力攻托福还是被新东方忽悠的——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的尴尬,文化差异带来的寂
: 寞,独立生活的辛苦——这都是我离开家之前不曾体验的。我一直深深觉得,不尽量多
: 体验各种酸甜苦辣,岂不是枉来人间走一遭。
: 现在回首这十年,觉得当初新东方画的大饼基本都还是实现了的——尴尬寂寞辛苦都有
: ...................
无病呻吟。此人人生最艰难的日子马上就要开始了。
麻木的53不能理解年轻人的激情
CNMBD,器人还学会抄袭了
好文。成长的痛与快。
大学毕业找了工作?必须WF才能拿绿卡吧?给GAY蜜一点钱来个假结婚?
每个地方呆久了都会腻,纽约也一样
放屁。纽约伦敦确实是全世界唯有的呆不腻的地方,当然是没新冠时。
【 在 sjtuboston (国际会议-联合国采购) 的大作中提到: 】
: 每个地方呆久了都会腻,纽约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