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如何弥合两代华人的代沟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7月12日 23点43分 PT
共 (2)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y
yutuo
接近 5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可以说不出我所料,美国华裔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在因为支持还是反对川普的问题上发生意见分歧后,因为黑人佛洛依德之死,再次发生分裂。分裂的情形也是不意外的,孩子主张种族平等,黑人权益,父母骨子里反感黑人,要求孩子向白人主流靠拢,孩子认为父母是种族主义者。
今天的豆瓣上有篇抨击老一代华人拼命洗白自己的文章,我倒比较赞同,因为我自认属于中生代,情感和认知上其实偏向年轻人的立场。
在我这里,我觉得没有那么大的家庭代沟。首先,我不是一个华裔精英主义者,而算是一个人道主义者,相信“在一切主义之上还有个人道主义” 这个信条。所以,当我面
对黑人佛洛依德的悲剧时,以及和我自己的读七年级的孩子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第一条原则就是暴力违反基本人道准则这个核心。在这个标准之下,任何类似的暴行,不管针对任何人,都必须受到谴责和制止,如果没有制约,那么下一次,那个膝盖可能压着的就是你的脖子。很多华裔精英主义者的问题就在于,他们以为凭借他们的学历和职业地位,完全可以逃脱这样的命运,所以别人的命运那就是别人自找的。这种态度,是他们和他们的孩子一辈的根本区别,也是我反感他们的根本原因。在这一点上,我和我的孩子,我们全家,没有任何内部分歧。
这一代华裔里有很多自以为懂逻辑其实在逻辑上胡搅蛮缠的人,如果你谈到人道主义,他通常会这样反应:好了,那你把黑人接回家。这显然不是正常的思考和论辩,但是很遗憾,很多美国华人就是这样。Black lives matter 表达的是一种对生命平等权的态
度,在美国的华人却故意把这句话翻译成“黑命贵”。在中文里,贵和贱是一组带有等级意味的概念(比如“寒门贵子”表达的那种对比和某种得意),而英文里的matter
只是表达"也是命",“也重要” 的平等诉求,能读出一种抗议,哪有自以为“贵”的意涵?
必须承认美国黑人在历史和现实中受到的压迫和不公比较多。
在华裔梁彼得警官因为误杀黑人被检控,有的华人又在网上指责他毫不冤枉的时候,我为帮忙打官司捐过钱,还动员一个朋友捐过。
追求社会公正,只要不走极端,就是必须的一种立场,态度,和关怀。
在这个基本原则之外,在日常生活层面,我倒不觉得非要给小孩往学校里带中国菜。如果我采取在家教学,那是另一回事,我也不认为学校有那么神圣,但是既然去了,而且是在以本地白人为绝大多数的学校,我想也随大流,不要显得过于异类为好,同时,是否吃学校的饭也是和孩子讨论过,征得他的同意以后的决定。美国学校的饭菜确实不好吃,但放学以后,咱们自己做,去外面的中国餐馆,假期去中国大陆,台湾,都能吃得很好。
虽然吃饭并不是特别大的事情我们可以宽容,但是在学校里逆来顺受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不公平,任何坏蛋,都必须正面处理,该抗议要抗议,该谈判要谈判。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一个能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的人,不是一个怂包。我自己就曾和他的小学校长舌战过一个小时。美国这个社会,一切都在争取和争斗中,但争斗也有技巧有分寸。帮助孩子把这些事情处理好也很重要。
不平则鸣,一定要说出来。在美国工作的人都知道美国人的德性:你应该说,不说我怎么知道?
刻意为了融入去信基督教。这个我绝对不可能,因为这个不自然,不正常。但孩子对基督教和教会产生兴趣以后,我的回答是,你自己决定。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我没有权利决定他人,哪怕是未成年的孩子是该信还是不该信基督教。万一有一天发现更喜欢佛教呢?万一不喜欢教会的那种互动方式呢?谁知道,不如现在保持开放的态度。信仰是自己找到的,一切最终都是自己的。我只能说,教会我去过,基督徒我认识,但我自己,还是免了。你将来如何,是你自己的事。
尽管我通常不关心他人的宗教信仰,但在看到一个美国华裔 ,一个以谈子女教育著名
的女博主和写手,公开描述自己如何在教会祈祷川普当选的时候,还是略感不适。
关于中国文化。在人道主义的大旗下面,种族和民族的背景还是不可能避免的问题,所以,我的主张和实践都是让孩子正面看待和体验中国/东亚的文化,并以此为荣为乐,
这有助于建立稳定和健康的心态。这些体验包括旅行,交流,包括去体验从大都市到乡村,到少数民族山寨的不同面向的中国生活,包括中国电影等等。一种正面和欣赏的态度和不同角度的体验,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的理解,在我看来比仅仅去中文学校“学中文” 更重要。
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孩子需要的不是拼命去进一流大学,学最能赚钱的专业,然后找到最能赚钱的工作,而是,对自己本身,对这个世界---在中国/美国之争以外的更大的世界,都有浓厚的兴趣。
人的一生,无非都在找自己的位置。帮助孩子头脑清醒地去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我认为很重要的任务。
“老留”那代人也不妨想想,就算你凭借明显有缺陷的经历和知识结构还能影响儿女--他们还愿意写公开信跟你认真,你能影响到孙子孙女吗?如果孙子孙女都要按你的--埋头学技术赚大钱其余一概不管社会公正全是屁话--的价值观生活,那你对美国精神的理解又是什么呢?华人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n
nwleaf
接近 5 年
2 楼
说得不错。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可以说不出我所料,美国华裔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在因为支持还是反对川普的问题上发生意见分歧后,因为黑人佛洛依德之死,再次发生分裂。分裂的情形也是不意外的,孩子主张种族平等,黑人权益,父母骨子里反感黑人,要求孩子向白人主流靠拢,孩子认为父母是种族主义者。
今天的豆瓣上有篇抨击老一代华人拼命洗白自己的文章,我倒比较赞同,因为我自认属于中生代,情感和认知上其实偏向年轻人的立场。
在我这里,我觉得没有那么大的家庭代沟。首先,我不是一个华裔精英主义者,而算是一个人道主义者,相信“在一切主义之上还有个人道主义” 这个信条。所以,当我面
对黑人佛洛依德的悲剧时,以及和我自己的读七年级的孩子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第一条原则就是暴力违反基本人道准则这个核心。在这个标准之下,任何类似的暴行,不管针对任何人,都必须受到谴责和制止,如果没有制约,那么下一次,那个膝盖可能压着的就是你的脖子。很多华裔精英主义者的问题就在于,他们以为凭借他们的学历和职业地位,完全可以逃脱这样的命运,所以别人的命运那就是别人自找的。这种态度,是他们和他们的孩子一辈的根本区别,也是我反感他们的根本原因。在这一点上,我和我的孩子,我们全家,没有任何内部分歧。
这一代华裔里有很多自以为懂逻辑其实在逻辑上胡搅蛮缠的人,如果你谈到人道主义,他通常会这样反应:好了,那你把黑人接回家。这显然不是正常的思考和论辩,但是很遗憾,很多美国华人就是这样。Black lives matter 表达的是一种对生命平等权的态
度,在美国的华人却故意把这句话翻译成“黑命贵”。在中文里,贵和贱是一组带有等级意味的概念(比如“寒门贵子”表达的那种对比和某种得意),而英文里的matter
只是表达"也是命",“也重要” 的平等诉求,能读出一种抗议,哪有自以为“贵”的意涵?
必须承认美国黑人在历史和现实中受到的压迫和不公比较多。
在华裔梁彼得警官因为误杀黑人被检控,有的华人又在网上指责他毫不冤枉的时候,我为帮忙打官司捐过钱,还动员一个朋友捐过。
追求社会公正,只要不走极端,就是必须的一种立场,态度,和关怀。
在这个基本原则之外,在日常生活层面,我倒不觉得非要给小孩往学校里带中国菜。如果我采取在家教学,那是另一回事,我也不认为学校有那么神圣,但是既然去了,而且是在以本地白人为绝大多数的学校,我想也随大流,不要显得过于异类为好,同时,是否吃学校的饭也是和孩子讨论过,征得他的同意以后的决定。美国学校的饭菜确实不好吃,但放学以后,咱们自己做,去外面的中国餐馆,假期去中国大陆,台湾,都能吃得很好。
虽然吃饭并不是特别大的事情我们可以宽容,但是在学校里逆来顺受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不公平,任何坏蛋,都必须正面处理,该抗议要抗议,该谈判要谈判。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一个能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的人,不是一个怂包。我自己就曾和他的小学校长舌战过一个小时。美国这个社会,一切都在争取和争斗中,但争斗也有技巧有分寸。帮助孩子把这些事情处理好也很重要。
不平则鸣,一定要说出来。在美国工作的人都知道美国人的德性:你应该说,不说我怎么知道?
刻意为了融入去信基督教。这个我绝对不可能,因为这个不自然,不正常。但孩子对基督教和教会产生兴趣以后,我的回答是,你自己决定。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我没有权利决定他人,哪怕是未成年的孩子是该信还是不该信基督教。万一有一天发现更喜欢佛教呢?万一不喜欢教会的那种互动方式呢?谁知道,不如现在保持开放的态度。信仰是自己找到的,一切最终都是自己的。我只能说,教会我去过,基督徒我认识,但我自己,还是免了。你将来如何,是你自己的事。
尽管我通常不关心他人的宗教信仰,但在看到一个美国华裔 ,一个以谈子女教育著名
的女博主和写手,公开描述自己如何在教会祈祷川普当选的时候,还是略感不适。
关于中国文化。在人道主义的大旗下面,种族和民族的背景还是不可能避免的问题,所以,我的主张和实践都是让孩子正面看待和体验中国/东亚的文化,并以此为荣为乐,
这有助于建立稳定和健康的心态。这些体验包括旅行,交流,包括去体验从大都市到乡村,到少数民族山寨的不同面向的中国生活,包括中国电影等等。一种正面和欣赏的态度和不同角度的体验,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的理解,在我看来比仅仅去中文学校“学中文” 更重要。
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孩子需要的不是拼命去进一流大学,学最能赚钱的专业,然后找到最能赚钱的工作,而是,对自己本身,对这个世界---在中国/美国之争以外的更大的世界,都有浓厚的兴趣。
人的一生,无非都在找自己的位置。帮助孩子头脑清醒地去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我认为很重要的任务。
“老留”那代人也不妨想想,就算你凭借明显有缺陷的经历和知识结构还能影响儿女--他们还愿意写公开信跟你认真,你能影响到孙子孙女吗?如果孙子孙女都要按你的--埋头学技术赚大钱其余一概不管社会公正全是屁话--的价值观生活,那你对美国精神的理解又是什么呢?华人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说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