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漠能变绿洲,只因地下煤挖光

l
langren
楼主 (未名空间)

1,沙漠形成,除了特殊地形地理方位气候因素,恐怕也与地下矿物地壳地质活动有极
大关系。
沙漠少水无木,但大多地下富藏能源或热源(?)。
按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玄学理论,是标准的土克火,少水木格局。
沙漠地区煤油气资源大多丰富,近乎已成为一种地理地质规律。这些地区的地壳地质活动也较活跃。
沙漠地区空气成份中,恐怕可燃煤油气分子含量比正常地区要高若干数量级,可以直接作为煤油气资源勘探重要参考指标。
从这个角度而言,沙漠地区煤油气能源矿产大量挖掘开采后,沙漠地区再引水植草木,成功改造生态可行性就大为提高。榆林地区沙漠生态改造取得成功,与地下煤油气资源大量开采近枯竭不无关系。
地下火不尽,沙上草木难生存。
毛乌素沙地治理,张北防护林带建设,这些生态工程的成功,与当地及周边煤油气资源的大量开采乃至枯竭不无关系。
2,地上秃荒,地下有矿?
一些能源与金属矿产富集区的地表地面,与周边地形地理相似相近地区比较,往往会突然出现植被稀少水汽蒸发过度情形。一些地表区域与周边近似地区相比,如果植被水汽突然出现异常分布情形,往往要考虑地下是否有能源金属矿产。
当然,煤油气能源是火,克水木。能源富集区地上地表地面往往干旱少植被,少水少木乃至秃荒沙漠化。
金属矿产富集区情形可能又不一样,金克木,但金生水。
金属矿富集区地上地面植被,或许也会异常于周边无矿地理地形条件相近似地区。但其地表水汽干旱状况,则与能源富集区地表秃荒情形或许不同。
S
Sharkie8

脑洞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