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女书——方方《女人的字女人的书》及《雪花秘扇》

w
wh
楼主 (未名空间)
女书是湘南江永县一带以前流行的女人书写和咏唱的“女字”,最近随美籍女作家邝丽莎(Lisa See)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雪花秘扇》而广受关注。《雪花秘扇》从小说到电影有些猎奇成分,后文再谈;更推荐的是女作家方方早在1992年写的一篇小散文《女人的字女人的书》,链接在此:http://www.womanese.cn/article.php?id=93
(我在海南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方方自选集》里看到的该篇头尾皆异,未提及女书发现者、武汉大学宗教系教授宫哲兵的名字,只说是朋友;想是日后作此修改。)

方方说七年前去江永,当为1985年。她称赞江永风景怡人,“潇水逶逶迤迤地从境内流过,田野里随处可见拔地而起的小山,奇特而陡峭,颇有漓江一带山形的韵味,绵延的都庞岭把江永和广西分开来。从地图上看,江永像是湖南插入广西的一只角。”湘桂交界多山区,民族混杂,据广西版友wwwhu说是全中国方言最复杂的地区。隶属湖南永州
市的江永县,说的却是广西官话。土话更是村村不同;女书正是发源于这些复杂方言之一的江永县上江圩镇的土话。

方方有幸见到当时已年逾八十的两位女书传人,描写得生动传神:两位老太太相偎坐在床上,神情木然,屋内简陋幽暗。听向导解释客人的来意后她们面露羞涩不安,入内换装。二十分钟后出现在客人眼前的老妇人焕然一新:
“她俩都换上了很新的深蓝色褂子,上面蒙罩着一件黑色的围裙。围裙的胸前绣着色泽鲜艳的花草,周边镶着银色花边。从右肩的围裙系带上垂下一串银坠子,随着她们身肢的晃动,银坠子叮叮咛咛地发出很悦耳的声音。”
方方没说她们是否是瑶族,但这身打扮(尤其银饰)很有瑶族特色。女书的起源是汉语还是瑶话至今未能确定,但这一带瑶人集中,江永县城的千家峒相传为瑶族发源地,其东、南、西邻的江华、(广西)富川、(广西)恭城都是瑶族自治县,写唱女书的很多是瑶族女子。

老太太们听说的女书起源是一位寂寞悲伤的江永王妃创造的写给乡亲的文字;方方又说湘
南女子有婚后“不落夫家”之俗,“孤独和寂寞使她们将感情转向同性,为此那里结拜姊妹之风盛行。姊妹们在一起,通过‘女书’,亦说亦唱,抒发自己生活的悲苦和无爱的忧伤。因此百分之八十的‘女书’内容都是表达着妇女们的苦情。”湘南女子的这种关系叫“老同”,与广东福建女子的自梳风俗有相似之处,天下女人的生活怎都如此压抑悲苦。女书的特点是用土语读,斜着写和斜着看。我第一眼看到“女书”这两个字时觉得真像女人:
再看介绍说该文字只有点、竖、斜、弧四种笔划时,蓦然悲从中来:女书没有横。没有横亘,只有柔顺。

其中一位老太太为方方一行咏唱女书:“她沙哑的嗓音和苍凉的曲调,以及随着拖腔而流淌出来的眼泪,使我们每个在场倾听的人都能觉出自己的怦然心跳。”方方感叹“女人的聪慧、灵秀和她们的宽容、坚韧,实在是男人们所无法相比的。她们哪怕苦到尽头,悲到极处,也仍然能设法使自己的精神得到解脱,疏导情绪,平衡心态。”她们在女书里唱尽了一切苦难悲伤,直到能够神情木然地在幽暗陋室中熬过漫长孤寂的一生。偶尔来访的“远方贵客”令她们焕发出女人最动人的光采,但这样的美丽时刻纯出偶然且稍纵即逝,大部分女人的一生就像女书一样包裹在黑色绸布里面,默默终老。女书的最后一位自然传人阳焕宜于2004年去世——不知道她是不是方方见过的两位老太太之一。自此女书不再作为一种自然存在,而是进入了博物馆和学院——永州设了女书村、女书博物馆,武汉大学成立了女书研究中心,台湾也有专门的女书研究室。女书成了一门纸上的学问;那么女人呢?女人是否告别了女书时代的命运,还是依然在模糊的自我边界上徘徊挣扎?

再说说邓文迪制片、王颖执导的电影《雪花秘扇》。王颖把美籍华裔女作家的小说
搬上银幕功劳不小,但从谭恩美的《喜福会》、李翊云的《千年敬祈》到邝丽莎
的《雪花秘扇》,似乎感觉每况愈下,不知是否与原著质量有关。《雪花秘扇》的原著没看,不少版友斥之猎奇。电影最大的缺陷是没有清晰表现出女书这种文化,既没有充分凸显女书的独特性(史书不载,方志不述,男人不懂,秘密通讯),唱女书的几段更缺乏感情和神采,无法打动人。除了《逃难歌》尚有凄苦之意,其他几段唱得面无表情,
听得机械僵硬,动作和场面设计也很生硬。整个感觉不像传统精华,反像糟粕,大好的题材没能发挥好,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远不如方方的三页散文更激起我对女书的兴趣。

故事情节方面,两个现代女子互写女书显得不伦不类,她们的经历浮浅,冲突显得勉强夸张。“老同”之间没有真正女同式的肉体接触,却又不是纯友谊,感情很专一排外。百合以为雪花有其他女友时与之绝交;雪花临死表白心里只有百合,没有其他老同;她们的现代版Nina和Sophia也为了对方舍弃学业、工作、爱人。这样的感情却不是女同,有点不上不下的别扭。台词十分拙劣,英语很不地道,实在不必中英文混杂装时髦。倒是老上海话很标准地道,但上海的面貌和女书一样模糊,没有现代都市的效果;整个电影就像对焦不准的照片。

百合/Nina的主演李冰冰是唯一出彩的,乍看如吕丽萍般沉静,细看没有吕丽萍的凄苦
,脸部线条更柔和优美。笑起来又如年轻时的刘晓庆,阳光开朗。演技似乎一般,英语欠柔和自然。邬君梅演的姑妈更像姐姐,面相和少女们相差无几,或许因为李冰冰太成熟庄重。邬君梅的演技一向是好的,但不知为什么在戏里显得格格不入,可能还是英语台词作怪,破坏了感情的自然交流。

最后鸣谢几位网友——wwwhu介绍了很多湘桂史地方言的知识;steeleye介
绍《雪花秘扇》,我在版上看过几个相关帖子但没注意到它是讲女书。并谢谢雪叔寄来方方的书,非常喜欢。
w
wh
2 楼
转贴steeleye找的几幅江永的图片,第一张地图里江永是左上方小地图里的红色字样,湖南的西南角。

发信人: steeleye (笨草钢目), 信区: HuNan
标 题: Re: 【征文】女书——方方《女人的字女人的书》及《雪花秘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29 07:55:52 2011, 美东)

给你的文章加几张图。

江永县的地理位置大致是湖南省的南部偏西的角落上。

江永的山的确有几分像桂林的山。


【 在 wh (wh) 的大作中提到: 】
女书是湘南江永县一带以前流行的女人书写和咏唱的“女字”,最近随美籍女作家邝丽
莎(Lisa See)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雪花秘扇》而广受关注。《雪花秘扇》从小说
到电影有些猎奇成分,后文再谈;更推荐的是女作家方方早在1992年写的一篇小散文《
女人的字女人的书》,链接在此:
http://www.womanese.cn/article.php?id=93
(我在海南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方方自选集》里看到的该篇头尾皆异,未提及女书发
现者、武汉大学宗教系教授宫哲兵的名字,只说是朋友;想是日后作此修改。)
方方说七年前去江永,当为1985年。她称赞江永风景怡人,“潇水逶逶迤迤地从境内流
过,田野里随处可见拔地而起的小山,奇特而陡峭,颇有漓江一带山形的韵味,绵延的
都庞岭把江永和广西分开来。从地图上看,江永像是湖南插入广西的一只角。”湘桂交
...................
p
pqwer
3 楼
我反对通常形式的共产主义。
理想社会通常不应该减少人性,而是应该增加人性。这些人性也包括家庭。

当然经济方面,我更接近自由社会主义理想,搞大范围的工业和农业合作,限制市场(而不是消灭市场),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民主制度,由劳动者民主决定做什么。
社会领域建立各级直接选举的政治组织,一旦这些组织偏离投票人的要求,权利可以被相对容易的收回。

类似的制度在西班牙搞过一次,后来被法西斯和共产党联手给灭了。
其实苏联革命和中国革命的时候也出现过,也是被灭了。

十月革命的时候朱可夫是个沙俄低级军官,后来被士兵委员会选成了士兵代表,也就是军队里也搞民主制度。但是他本人后来很反对这个。直接选举的工会和农会在苏联和中国革命的早期也是很多的。

苏联和中国革命的失败在我看也是在巨大的外部威胁下走向黑暗的失败。在安全都没有保障的时候,民主和自由都是奢侈品。一旦威胁解除,获得权力的老魔头们不回乖乖交还权力。

【 在 wh (wh)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觉得可能啊?我总觉得不大可能啊。你好像比我更理想主义。不过也因为你比我更清
楚社会制度的利弊端,大概更乐观些。
Q
QQGINA
4 楼
我引约记得我n年前看过的一步纪录片:
不落夫家是西南很多少数民族的遗俗,(冒似某些汉族地区也流行过),具体风俗也有一些差异。通常认为产生于母系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女性对父母包办婚姻的一种反抗,但也有部分因素被认为是当时生产力底下,女方家里需要劳动力。
至于孩子问题,如果孩子不是夫家的,不同地方也确实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这是网上搜的:
以广西壮族为例:已婚女子在“不坐家”期间,社会观念仍认为是姑娘,有权与青年男子对唱山歌和进行其他自由社交。但若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以至怀孕,如被发现,须由“寨老”调处,对通奸男子进行处罚,处罚方法通常是以五尺红布挂于门上,表示为原夫“接红” ;同时赔偿原夫部分礼银,以示歉意。此种情况,多不离婚,甚而原夫
父母竞为其子解嘲,劝子无须介意。如通奸男子将女子拐去,原夫有权邀亲友追究,拐骗者必须向原夫退赔全部札金。已婚女子“不落夫家”时间一般以是否怀孕生子为限,若三五年仍不孕,而且弟妹已长大结婚,这时即便不孕也得“落夫家”,反之则行改嫁。

【 在 wh (wh) 的大作中提到: 】
赞。我就是奇怪不住夫家怎么怀孕。看百度介绍的更自由,那生下来的小孩还算夫家的
小孩么:
新娘婚后数日,即返娘家长住,短则一二年,长则七八年至二十年以上,待怀孕时才移
住夫家。在长住娘家期间,已婚女子与婚前一样,仍然为娘家家庭成员,与父兄一起参
加劳动,并享有姑娘的权力,自由与男子交往乃至发生性关系,生儿育女。只有在年节
与农忙期间才到夫家小住。夫妻双方皆有性生活自由,彼此不加干涉,都是群婚生活中
的一员,于自己的配偶则往往敬而远之。一般女子至怀孕或生育后,年龄已大,丧失了
爱情生活的优势,才真正定居夫家。
w
wh
5 楼
多谢。嗯,不落夫家在少数民族和汉族中都有,感觉是地方性风俗,不以民族为分。
百度说是“从妻居婚向从夫居婚转变的残余”。

我就奇怪同样的不落夫家,汉族女人在娘家写唱女书,照dizhengwu的说法是少数民族
没有女书。她去当地接触过女书传人,说她们穿的瑶族盛装可能是给领导和参观者看的。平时家常穿蓝布衣服,裹小脚。瑶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妇女不裹小脚。倒是不清楚瑶话对当地土语有否影响,有的话可能不很大,汉族文化包括这种底层民间文化可能还是比少数民族占优势。贴两张dizhengwu寄的阳焕宜照片和三寸金莲vs.瑶族绣花鞋的照片。我以为民族混居以后生活方式几乎没什么差别了,看来至少在建国之前还是颇有差异的。

【 在 QQGINA (QQ)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引约记得我n年前看过的一步纪录片:
不落夫家是西南很多少数民族的遗俗,(冒似某些汉族地区也流行过),具体风俗也有
一些差异。通常认为产生于母系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女性对父母包办婚姻的一种反抗
,但也有部分因素被认为是当时生产力底下,女方家里需要劳动力。
至于孩子问题,如果孩子不是夫家的,不同地方也确实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这是网上搜的:
以广西壮族为例:已婚女子在“不坐家”期间,社会观念仍认为是姑娘,有权与青年男
子对唱山歌和进行其他自由社交。但若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以至怀孕,如被发现,须
由“寨老”调处,对通奸男子进行处罚,处罚方法通常是以五尺红布挂于门上,表示为
原夫“接红” ;同时赔偿原夫部分礼银,以示歉意。此种情况,多不离婚,甚而原夫
...................
w
wells
6 楼
这个让我想起来走婚的风俗。我从前在书上看关于女书的介绍,是研究文章,完全没有涉及婚俗的内容,就说是女子和闺中密友在婚后交流的方式,说的也都是家常里短,相夫教子,因为说的都是家里事情,怕丈夫看到阻拦,所以要用女书。这个闺中密友是叫老同,但文中没有说是同性恋,仅是从小结成的好友。女书的文字也比较有限,不是什么都能表达。如果按照这个说的,住在自己家的话,行动自由说话随意见面也方便,何必要用女书?除非交流的是闺房秘事。所以我对这些介绍总有点怀疑,觉得他们也许有点附会或者猎奇的成分,把某一处的风俗放大了,跟女书拉扯在一起。当年会女书的人就少而又少,现存的一个也无,附会起来太容易了。

【 在 wh (wh) 的大作中提到: 】
当然啊。百度第一段“不落夫家”的解释是“已出嫁的女子,除节日喜庆丈夫专程接以
外,婚后生育以前不能在夫家住。女子要在娘家直至有了身孕才去夫家。在娘家的时间
,多是写、唱“女书”和做“女红”。”女书还是主要活动之一。真奇怪。多闷啊……
而且虽说女书不入史书方志,男人不识,但肯定知道它存在的,怎么会直到1982年才被
发现。估计就是当地人不重视,乡野村妇的东西而已。外人看起来像花纹图案装饰,不
是长篇的不会觉得是文字。
我去改了帖,加上鸣谢你,哈哈,书是你的。等我做完笔记就寄。挺喜欢的。我最近看
铁凝的大浴女,很开放,很有虹影的《饥饿的女儿》的风范,写很多性。doha喜欢铁凝,
不知道是否看过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