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买A股已经不用看估值了吗?

f
flowerpower
楼主 (未名空间)

1、买“X茅”并不是良方

今年A股的怪现象越发让投资者郁闷,就连机构投资者都大呼看不懂。

沪深300上升5%,所有股票中位数下跌-12%;一边是抱团股65倍的茅台、200倍的宁德时代比亚迪爱尔眼科、100倍的迈瑞恒瑞金龙鱼,一边是估值越来越低的地产银行,还有
大量增速20%,PE却不到15倍的中盘股;但抱团不是上保险,同样是去年抱团的版块,
食品饮料上涨9.8%,军工却下跌15%;同样是去年的“三傻”,银行涨幅13%,保险下跌8%;甚至连沪深300也出现了分化,指数上涨5%,中位下跌-1.7%

市场资金向基金集中,基金的资金向头部基金集中,导致市场的资金越来越集中于部分高景气赛道的部分明星龙头股。这些头部机构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继续集中下去,这些头部机构之间怎么做差异?又怎么拉开相对指数的超额收益?

买“X茅”并不是一定是良方,云集了各种“X茅”且有一定主动性的上证50增强基金中,最强的南方50增强涨了10%,最弱的中海50增强仅涨了3.5%,低于上证50的5.5%。

这样下去,今年可能出现的尴尬情况是,就算指数继续上涨,主动型基金很可能半数跑不赢指数,巴菲特提出的挑战将在A股提前出现,这将是所有基金经理(包括明星基金
经理)的梦魇。

为什么机构也有玩不转的时候?因为任何投资体系都有缺陷,资金量的突然放大,会放大这个缺陷,而机构投资体系中最大的缺陷就是估值方法。

2、PEG估值与DCF估值

很多人指责机构已经不考虑估值了,但真正的原因在于估值方法的改变。

从2017年开始,外资给A股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估值体系的变化——从PEG估值逐渐转变为DCF估值法,而目前的种种怪现象,皆因此而起。

PEG估值的核心是按增速给估值,PEG的基数为1,把增长的百分号去掉变成PE数值,再
根据企业和行业的基本面,优秀的企业上浮,一般最高到2,差的下折,但最差也就是0.5。

按PEG估值法,一家还可以的企业,过去四个季度(或预计今年)的利润50亿,增速20%,按PEG=1,给20倍PE,合理估值就是1000亿。

PEG估值法比较好理解,而且会给正处于高速增长中的企业以高估值。

再看DCF估值法,这个方法的核心是按未来成长的空间给估值,把企业未来可获得的自
由现金流加起来,再以某个利率折现到现在。

下图是某机构为茅台估值的一系列假设条件:

还是上面的那家企业,如果DCF估值法估出价值为2000亿,而今年的利润是50亿,那么
合理PE就是40倍,相当于PEG=2。

正常发展的企业,两种估值方法得到的结果应该差不多。但那些未来空间大但目前利润及增速一般的企业,DCF估值法会给出一个很高的估值,此时,如果从PEG的角度看,就是高估了,比如上面的例子。

DCF估值法因为太过繁琐,现在用的多的是简化版的“终值折现估值法”:

先判断这个赛道进入常态增长后的收入空间,比如5000亿,再给出龙头公司的市占率,30%就是1500亿,再按利润率给出净利润,10%就是150亿,再参考该行业的常态增长型
公司的估值水平,比如20倍PE,可给予3000亿市值,假设这个目标将在5年内达到,再
假设你的预期收益率是年化10%,现在的合理市值就是3000除以1.1的5次方,为1863亿。

如果现在的TTM净利润是15亿,合理估值就是124倍PE,这个估值水平,折算成PEG的角
度,业绩五年增长10倍,年均增速为59%,相当于PEG为2.1。

如果只是根据当下的增速预测未来,如果当前增速并没有体现未来的潜力,比如是正常的30%,那就顶多给PEG=2,才60倍估值。

从未来的某个确定性的时点倒推现在,这是一种“终局思维”。

PEG估值看的是当下,DCF看的是未来,PEG估值看的是速度,DCF看的是空间,PEG估值
是百米冲刺的视角,DCF是马拉松的视角。

打个比方,PEG就好像是找钟点工,年轻力壮有经验,就给20块一小时,新手就给10块
钱;DCF就好像是校招,招985/211跟中专生,虽然现在都是新人的活,但前者可以是后者薪水的两倍,看中的主要是未来的发展空间。

那么,PEG和DCF估值方法,到底哪一种更合理呢?

3、产业结构导致的估值变化

这两种估值法的差别,反应的是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变迁。

2017年以前的中国经济结构,PEG估值更能体现公司的价值。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
国经济所有的产业部门都在高速增长,且看不到尽头,终局思维无从谈起。

到了2008年到2015年这一段时间,虽然经济增速在下降,但上市企业的资产并购潮起,外延式增长看上去也像是增长的永动机。

2017年以前,一个行业的小企业增速通常更快,所以估值普遍比大公司高。那时市场新机会不断,小企业更灵活,也更愿意把握这些新机会,就算乱搞失败了,还有个壳资源价值保底。

在PEG估值法下,动不动就50%以上增速的公司,才能给高估值,而那些20%的稳速增长
的消费类公司,最多值30倍估值,所以2017年以前,海天在30倍、茅台在20倍、爱尔在40多倍估值附近徘徊了很多年。

2017年以来的中国,特征上更接近于一个防御型经济体,消费医药等行业成为资金关注的重点,高层更关注金融风险的防控,所以10%能活下来的企业,就成为“吞噬怪兽”
,它们要么处于一个“长坡厚雪”的赛道,要么有规模成本优势,要么有长期积累的垄断资产,要么有优秀的管理层,这些企业不需要高增长,也能拿到高估值。

就像20岁以前的学生,因为未来的空间很大变数更大,所以就看现在学习的成绩好不好,有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

但到了40岁,能力的重要性下降,未来的空间才决定一切,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不一样,传统企业和新兴行业不一样,大公司和中小企业不一样,就连身体好不好,家庭关系是不是和谐,都有很大的关系。

大华和海康,安防系统的老大和老二,现在都在向人工智能转型,2017年以前,大华的估值比海康高,现在是海康比大华高。

白酒,以前是名酒涨不过地方酒,大酒涨不过小酒,现在完全反过来。

既然是产业特征决定了估值方法,那么必然有一些行业超越了时代的特征:宁德时代,既有高增速,又有大空间,估值200倍起步;爱尔眼科,占据眼科黄金赛道,体外培养
注入体内,高度确定性,估值慢慢推上200倍;迈瑞医疗,借助工程师红利在医疗器械
这个上万亿的大赛道里每年攻下一个品类,估值稳坐100倍……

不过,仅仅从行业来看,这些企业的高估值并不那么令人信服,两市中最确定空间也不错的茅台,估值并非最高,一年前更是掉到了30倍。

理解两种估值方法的差异,还要回归投资者的投资理念。

4、PEG的现在与DCF的未来

这两种估值方法不但体现了对企业价值看法的不同,也是对时间感受上的差异。

PEG是站在现在看未来,它觉得未来是模糊的,只有现在是真实的。

别跟我说什么永续增长,鬼知道20年后的人用什么牌子的酱油,还喝不喝白酒?只有现在的增速是真实的,收购一家公司增长30%,提价增长50%,只要业绩出现,所有的疑问都会烟消云散。

——不要说过去,不要问将来,如今才是唯一。

而DCF是站在未来看现在,它觉得未来才是本质,现在不过是幻相,只能把未来贴现到
现在。

一支股票,如果不打算持有三年,你就不配拥有一天。任何增长都有天花板,在一个总盘子500亿的市场,营收50亿到100亿高增速不难,但从100亿到200亿,增速必然下降,成本必然上升,到了200亿,市占率40%,很多企业就无法增长了,就必须扩品类,增加了不确定性。

——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到底现在更可靠,还是未来更重要,投资者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对一家公司的看法。

5、长坡厚雪,却常常高估

从理论上说,DCF估值法更符合价值投资的理念,长长的坡,厚厚的雪,讲的都是未来
的空间,而PEG看的是此刻“滚雪球的速度”,小的雪球自然滚得快,大的雪球自然滚
得慢。
如果今年增速30%就给30倍,明年增速50%就给50倍,可公司还是那个公司,在做实业的人心中,难怪要把二级市场的人都看成赌徒,

所以从2017年外资大规模进入A股市场开始,从消费股开始,龙头股慢慢切换到DCF估值法,导致PE估值体系不断向上限突破。

那么这些“X茅”们,现在的估值是合理的吗?非常遗憾,DCF估值法天然有高估的倾向。

DCF估值的“长坡厚雪”的理念更强调赛道,其简化版的终值贴现估值,依赖于三个假
设,行业的终极空间,公司的终极市占率,达到这个市占率的时间,这三个假设条件高度依赖投资者的对企业的看法。

大部分散户投资者职业经验并不丰富,更不用说是管理经验,对企业的理解停留在想像力的层面,看了几份研报就能给出一家企业的终局。

而掌握了定价权的机构大资金,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判断估值合理性的能力,但他们在短期化的考核机制下,并不介意在泡沫期继续持有。

虽然市场有纠错机制,并不会轻易形成泡沫,但DCF估值法的另一个缺陷,终于使其走
向彻底的泡沫。

6、放弃现在的代价

DCF估值不但是主观性,还是个性化的,一千人眼中有一千种估值。

下面两个机会,你选哪一个?

A:99%的胜率,赚4%

B:50%的胜率,赚20%

说茅台贵的,是被贫穷限制了计算能力。一般人可能还要算一算概率,但对于能搞到2%的低利率的人而言,这道题的答案很明显,选A,再加10倍的杠杆。

因为龙头股业绩的高确定性提供了相当的安全边际,在市场氛围不错的情况下,其股价往往处于轻微的泡沫之中,使得其收益率保持在略高于利率或无风险收益的水平。

可一旦遇到低利率环境,大量高杠杆资金就会追逐这种确定性的机会,从而推升股价,这才是疫情爆发起来后,高确定性公司估值暴涨的原因。

高杠杆低利率高确定性低收益率,才是暴富的安全机会。

DCF估值或终值折现估值的计算都涉及到贴现率,每一个人的预期收益不同,给出的合
理估值也不同。

牛市属于买方定价市场,价格由出价最高的一批人决定,所以在低利率的环境中,DCF
估值法必然会算出一个泡沫化的估值来。

也许当下并没有泡沫,但泡沫化终难避免。

PEG估值法当然也有泡沫,可只要一季不及预期的财表就能打回原型;而DCF估值既然放弃了现在去追逐未来,那么泡沫一旦形成,就会自我强化,暂时的低业绩只会带来更高的PE,只有利率的改变才能最终刺破泡沫。

7、从长远看,我们都已经死了……吗?

现在的投资者,把没有办法验证的高估值逻辑统统归为“信仰”。

永续价值的贴现,这个词也绕开了一切问题,几乎可以解释一切。

而罗大佑在《恋曲1980》中唱道:“你曾经对我说,你永远爱着我,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

投资是一个“黑箱游戏”,它投入的是当下的成本,必然回到当下的价值。凯恩斯在他的《货币改革论》一书中留下了一句名言:“长远是对当前事务错误的指导。从长远看,我们都已经死了”。

但未来又很重要,投资是“时间游戏”,时间会改变一切,估值必然波动于时间的长河,如果只盯着当下的价值,我们就都会沦为赌徒,如果不对未来下注,资本市场(包括一级市场)的价值发现,资源配置的作用也会荡然无存

我们既生活在当下,也生活在未来,而在当下与未来之前,只有一道脆弱的、却必不可少的东西在维系,那就是“泡沫”——在投资圈之外,那玩意儿被称为“希望”。

g
ghnc

谁关心a股啊,国内人可怜没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