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美华在美国的科技界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1年10月31日 15点44分 PT
共 (4)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k
kanting
大约 3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美华在美国的科技界,大致相当于美国社会的老墨:
老美政治家群体对老墨是拥抱、提携的。
过去四十年,美国及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大陆的学者是拥抱、提携的,
并不是像对前苏联学者一样打压和欺负的。
过去四十年在学术界给予中国大陆的学者很多机会,
有些机会四十年前原本给港台和东欧集团(非俄国乌克兰本身)的。
但港台学者抓住了机会: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三十多年里
港台的十几万留学生中产生了
至少5项“诺奖(菲尔兹、图灵、沃尔夫)”这个级别上的工作,
有几十项 “次诺奖(菲尔兹、图灵、沃尔夫)”这个级别上的工作。
最近的四十年港台学者这些机会很大部分都给了大陆学者,
这样他们的机会就少多了差多了。
他们在这四十年里也没有更前的三十年那么多的成果。
而大陆学者没能抓住这些机会:
从八十年代到现在40多年,中国大陆的几百万留学生
没有产生任何一项诺奖(菲尔兹、图灵、沃尔夫)这个级别上的工作
(如果有请列举),
零星地,有几项 “次诺奖(菲尔兹、图灵、沃尔夫)”这个级别上的工作。
当然中国大陆的学者也是有贡献的:
给学术界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做初始工作的科技民工,
特别在生物“科学”方面。
这也相当于老墨给美国社会的主要贡献:
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Re: 美华在你弟作为弱势群体,相当于天朝的哪个群体?
【 在 Bluemusic (post-post-post-post-postdoc)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天朝,还真没有类似美华这种群体,
: 人人都可以上去吐口痰,踹一脚。
k
kanting
大约 3 年
2 楼
其实这四十年中国大陆的科研也没抓住美国和西欧给予的巨大机会,
缺乏重大原创,有一点点小原创也基本上是与美华学者的合作
(例外是有的,比如数学中丁伟岳、朱熹平等的很不错的工作,当然
也是有美国学界的拥抱提携中国大陆人的因素在内)。
多数还是科技民工的初级活儿。
k
kanting
大约 3 年
3 楼
这些与美华学者合作的文章多数主要是美华自己的工作,分一点
他们在外打拼的来的credit和资源给国内的学者,
这样他们在大陆学校才能拿那些“好处”。资源方面被要求得更多。
田刚在普林时,北大和北京方面总是要他送学生去普林,
差不多每年要一两名。
但田只是普林数学系中等程度的教授,当然可以要求些名额,但每年两个,
几年下来就太多了。这很为难他。
k
kanting
大约 3 年
4 楼
资源也包括杂志发文。美华做编辑,也要“发文”这个资源。
但每个编辑批准的发表的文章的数目内部是有份额的。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美华在美国的科技界,大致相当于美国社会的老墨:
老美政治家群体对老墨是拥抱、提携的。
过去四十年,美国及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大陆的学者是拥抱、提携的,
并不是像对前苏联学者一样打压和欺负的。
过去四十年在学术界给予中国大陆的学者很多机会,
有些机会四十年前原本给港台和东欧集团(非俄国乌克兰本身)的。
但港台学者抓住了机会: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三十多年里
港台的十几万留学生中产生了
至少5项“诺奖(菲尔兹、图灵、沃尔夫)”这个级别上的工作,
有几十项 “次诺奖(菲尔兹、图灵、沃尔夫)”这个级别上的工作。
最近的四十年港台学者这些机会很大部分都给了大陆学者,
这样他们的机会就少多了差多了。
他们在这四十年里也没有更前的三十年那么多的成果。
而大陆学者没能抓住这些机会:
从八十年代到现在40多年,中国大陆的几百万留学生
没有产生任何一项诺奖(菲尔兹、图灵、沃尔夫)这个级别上的工作
(如果有请列举),
零星地,有几项 “次诺奖(菲尔兹、图灵、沃尔夫)”这个级别上的工作。
当然中国大陆的学者也是有贡献的:
给学术界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做初始工作的科技民工,
特别在生物“科学”方面。
这也相当于老墨给美国社会的主要贡献:
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Re: 美华在你弟作为弱势群体,相当于天朝的哪个群体?
【 在 Bluemusic (post-post-post-post-postdoc)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天朝,还真没有类似美华这种群体,
: 人人都可以上去吐口痰,踹一脚。
其实这四十年中国大陆的科研也没抓住美国和西欧给予的巨大机会,
缺乏重大原创,有一点点小原创也基本上是与美华学者的合作
(例外是有的,比如数学中丁伟岳、朱熹平等的很不错的工作,当然
也是有美国学界的拥抱提携中国大陆人的因素在内)。
多数还是科技民工的初级活儿。
这些与美华学者合作的文章多数主要是美华自己的工作,分一点
他们在外打拼的来的credit和资源给国内的学者,
这样他们在大陆学校才能拿那些“好处”。资源方面被要求得更多。
田刚在普林时,北大和北京方面总是要他送学生去普林,
差不多每年要一两名。
但田只是普林数学系中等程度的教授,当然可以要求些名额,但每年两个,
几年下来就太多了。这很为难他。
资源也包括杂志发文。美华做编辑,也要“发文”这个资源。
但每个编辑批准的发表的文章的数目内部是有份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