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我们为何戒不掉“手机依赖”?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1年3月10日 10点13分 PT
共 (4)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z
zhangyx5
3 年多
楼主 (未名空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这本是一句调侃,但却说出了当下许多人与手机的亲密程度。
读书五分钟,玩手机俩小时;工作一会儿就想刷手机,一刷手机大半天;睡前手机上看小说,把握不好时间直接失眠……这些现象戳中不少网友的痛点,有人称之为“手机依赖”。
此前,“一学习就想玩手机的原因找到了”登上热搜,很多人分享戒不掉手机的原因:要么想获取信息;要么情绪焦虑,希望在虚拟世界里短暂逃避现实;又或者,单纯只是想打发时间。
刷手机,真的会“上瘾”吗?
聊天、追剧、看短视频……移动互联网时代,一部小小的手机可以满足多方位的文化娱乐乃至社交需求,也成了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
为何会“成瘾”?
有时刷刷手机的确可能是漫无目的,但由此带来的放松感和愉悦感却容易令人“成瘾”。
不少人大概有类似感受:看书或者写材料时太枯燥,没几分钟眼光就会不自觉地飘向手机,同时自我安慰:看会手机,休息一下。然后开启一刷手机就停不下来的模式。
“快节奏的短视频等让我的注意力极度分散,只要没有必须参加的活动,就总是忍不住看一眼手机,陷入‘没啥好看的,不看又难受’的怪圈。”有人如此描述道。
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末互联网上网人数9.89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9.86亿人。
人总是需要与外界保持联系,怕漏掉工作信息和热门话题,成为社交活动中的局外人。刷手机缓解了这种焦虑,让我能假装和社会、周围的人保持同频共振。
手机提供了铺天盖地的消息,也提供了随时随地交流的便利条件,大数据根据人们的喜好推荐各种文章。人们乐此不疲刷着信息,情绪得以放松,但也在不知不觉中困于“信息茧房”。
如此一来,手机成为消磨碎片时间的工具,时间在不经意中大把大把流逝。
危害有哪些?
“低头族”越来越常见,戒掉刷手机的习惯似乎变得很难。除了缓解焦虑以外,有网友总结原因: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太紧张想放松一下,或者仅仅只是因为无聊,随时随地刷手机。
一个问题由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是否算是“手机依赖”?
依赖是一种成瘾行为,严格来说,成瘾行为的界定需要符合诊断学标准:渴求、生理和心理依赖、量和时长超量、戒断症状。
但目前人们常说的“手机依赖”,一般是焦虑、无聊等情绪之下而出现的逃避行为,也是一种“信息成瘾”,手机可以迅速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人类追求即刻满足也是一种本能。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有专家认为,包括手机、人工智能在内,过度使用现代电子科技开始对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产生一些伤害,比如影响睡眠、人际关系等等。
例如,若长时间困在信息茧房中,同时与现实世界的接触减少,玩手机过多的人,认知能力容易下降。他一些年轻人存在“信息错失焦虑”,也会不断同过手机搜寻最新信息,然而,过度的信息,却容易造成信息负荷超载,得不偿失。
真实的生活更精彩
戒掉‘手机依赖’,传统的是物理方法,包括自律和他律。比如在家里,家长可以规定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长,自己也可以规定每天玩手机的时间,自觉遵守。
具体到心理学,则需要解决产生依赖情感的根本问题。手机丰富且不断更新的信息,能够持续为使用者提供超出预期的刺激与悬念,从而令人产生依赖。
如果刷手机是为了放松,那么可以采取运动、跑步等其他能给人们带来愉悦感的活动方式,用积极体验来代替“手机依赖”。
加强与朋友、亲人现实中的社交联系,寻找共同兴趣、价值观以及追求共同的目标和理想,挖掘满足社交需要的其他方法,而不是仅仅依靠手机联系。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声色之娱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感官刺激,但也容易令人迷失自我。手机只是工具,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使用者。
当从手机营造的虚幻世界走出来,你会发现,真实的生活才更加精彩。
w
wgyeric
3 年多
2 楼
re
D
DEHEI
3 年多
3 楼
为毛要戒掉
s
smallburrito
3 年多
4 楼
摔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这本是一句调侃,但却说出了当下许多人与手机的亲密程度。
读书五分钟,玩手机俩小时;工作一会儿就想刷手机,一刷手机大半天;睡前手机上看小说,把握不好时间直接失眠……这些现象戳中不少网友的痛点,有人称之为“手机依赖”。
此前,“一学习就想玩手机的原因找到了”登上热搜,很多人分享戒不掉手机的原因:要么想获取信息;要么情绪焦虑,希望在虚拟世界里短暂逃避现实;又或者,单纯只是想打发时间。
刷手机,真的会“上瘾”吗?
聊天、追剧、看短视频……移动互联网时代,一部小小的手机可以满足多方位的文化娱乐乃至社交需求,也成了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
为何会“成瘾”?
有时刷刷手机的确可能是漫无目的,但由此带来的放松感和愉悦感却容易令人“成瘾”。
不少人大概有类似感受:看书或者写材料时太枯燥,没几分钟眼光就会不自觉地飘向手机,同时自我安慰:看会手机,休息一下。然后开启一刷手机就停不下来的模式。
“快节奏的短视频等让我的注意力极度分散,只要没有必须参加的活动,就总是忍不住看一眼手机,陷入‘没啥好看的,不看又难受’的怪圈。”有人如此描述道。
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末互联网上网人数9.89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9.86亿人。
人总是需要与外界保持联系,怕漏掉工作信息和热门话题,成为社交活动中的局外人。刷手机缓解了这种焦虑,让我能假装和社会、周围的人保持同频共振。
手机提供了铺天盖地的消息,也提供了随时随地交流的便利条件,大数据根据人们的喜好推荐各种文章。人们乐此不疲刷着信息,情绪得以放松,但也在不知不觉中困于“信息茧房”。
如此一来,手机成为消磨碎片时间的工具,时间在不经意中大把大把流逝。
危害有哪些?
“低头族”越来越常见,戒掉刷手机的习惯似乎变得很难。除了缓解焦虑以外,有网友总结原因: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太紧张想放松一下,或者仅仅只是因为无聊,随时随地刷手机。
一个问题由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是否算是“手机依赖”?
依赖是一种成瘾行为,严格来说,成瘾行为的界定需要符合诊断学标准:渴求、生理和心理依赖、量和时长超量、戒断症状。
但目前人们常说的“手机依赖”,一般是焦虑、无聊等情绪之下而出现的逃避行为,也是一种“信息成瘾”,手机可以迅速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人类追求即刻满足也是一种本能。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有专家认为,包括手机、人工智能在内,过度使用现代电子科技开始对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产生一些伤害,比如影响睡眠、人际关系等等。
例如,若长时间困在信息茧房中,同时与现实世界的接触减少,玩手机过多的人,认知能力容易下降。他一些年轻人存在“信息错失焦虑”,也会不断同过手机搜寻最新信息,然而,过度的信息,却容易造成信息负荷超载,得不偿失。
真实的生活更精彩
戒掉‘手机依赖’,传统的是物理方法,包括自律和他律。比如在家里,家长可以规定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长,自己也可以规定每天玩手机的时间,自觉遵守。
具体到心理学,则需要解决产生依赖情感的根本问题。手机丰富且不断更新的信息,能够持续为使用者提供超出预期的刺激与悬念,从而令人产生依赖。
如果刷手机是为了放松,那么可以采取运动、跑步等其他能给人们带来愉悦感的活动方式,用积极体验来代替“手机依赖”。
加强与朋友、亲人现实中的社交联系,寻找共同兴趣、价值观以及追求共同的目标和理想,挖掘满足社交需要的其他方法,而不是仅仅依靠手机联系。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声色之娱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感官刺激,但也容易令人迷失自我。手机只是工具,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使用者。
当从手机营造的虚幻世界走出来,你会发现,真实的生活才更加精彩。
re
为毛要戒掉
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