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无法轻易逾越的“四座大山”,每年都会青椒打算“退出”,但“退出”岂又这么简单?这又牵扯到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以及与校方签订的赔偿条款,近年来,这类青椒与学校对簿公堂的案例已屡见不鲜。 即使是这样,每年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毕业博士选择进入高校就业,无论是出于对教学或学术的热爱,还是对职业自豪感,亦或把象牙塔的高校作为自己的避风港。&# 160;我们想说的是,博士们做出选择高校的决定之前,最好还是要仔细思量一番,掂量一下自己能否拥有翻越“四座大山”的勇气和能力才是。 正所谓“The one trying to wear the crown must withstand the weight!”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内容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删除处理。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
“青椒”,是一个戏称那些高校青年教师的网络名词。 随着硕博士的逐年扩招,高校成为高学历人才毕业后的重点方向,如今,青椒们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群体的主力军。 在很多不明内情的社会大众眼中,高校教师这份职业体面、高薪、轻松,不光有周末、法定节假日,还有加起来近3个月的寒暑假,实在是羡煞旁人,怪不得那么多
青年学子对“进高校”趋之若鹜,一个大学教职甚至有上百人去竞争。 然而,青椒们的实际情况并非外人看上去那么光鲜,他们面临着外人无法想像的巨大压力和挑战,有时甚至是生存的窘境。 虽然我不是一枚青椒,但在高校已经呆了十多年,尤其是在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后,更是亲眼目睹了众多青椒们的打拼、茫然甚至是退出的历程,心中也不名有些感伤。
正像有一位青椒感慨的那样:“生活不只是诗和远方,还有眼前难以逾越的四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科研启动进程慢
那么,为什么大学青椒们的科研启动进程慢呢?
首先,做科研需要场地空间。 很多青椒刚刚进校时,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和实验室,只能“蜗居”在别人的办公室里。原因就在于,近年来,各学校不断招收新的教师,但是各院系的用房面积往往却没有与之同步增加,“僧多庙小”的矛盾日益突出。 比如,我们学校一位青椒在入职之前,系里说好给他“两间房”,但报到的当天他就发现,学校真的没有说谎,的确是给了“两间房”,可问题是,房间里还坐着其他组的好几位老师和学生,这种情况在当前高校中已司空见惯了。
其次,做科研需要经费支持。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初作博士、博士后时,因为可以借助曾经老板的科研平台,在那里有用不完的科研经费,有全国少有的高精尖设备仪器,根本不用考虑这个试剂花多少钱,或者那个样品要测多少次。&#
160;而现在,年轻教师原来的科研平台没有了,万事只能靠自己。 目前,中国有上百所高校,而985高校只有39所。大部分的大学生都集中在这些非985高校中,大部分青椒也都集中在这上百所非985高校。 大部分的985、中科院高校的毕业生,除了极个别非常优秀的学生或者嫡系弟子可以留在本课题组,大部分的博士毕业生都流向了那些或多或少给点安家费的省属高校。省属高校大部分的定位仍旧是一个以教学为主的单位,并不像985、中科院那种机构能够得到国家大部分的科研资金。 同时,普
通青椒的这些并不宽裕的科研启动经费往往也不是一次性到位,而且是分批调拨。因为,每一项花费都要精打细算,就算配置低值的设备、购买一般的试剂与耗材,估计也要等上2~3年才能配齐。这还没有算上研究生的劳务费,算上的话又要增加一项开销。
再次,做科研需要团队支撑。 科研不是一个人就能实现的,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而普通青椒入职后,绝大多数不能马上获得研究生导师的资格,这同样与研究成果、资历相挂钩,等到被批准成为研究生导师时,一年甚至几年过去了。 加之院系每年不断都有新的人才被引进来,很多高校导师多、学生少,进而出现了“导师抢学生”的情况。我所在学校就明文规定:“连续三年不带研究生,将取消其导师资格。”&#
160;即便“谢天谢地”招到1~2个研究生,保不准个别学生科研基础不扎实、缺乏科研激情、只想拿文凭混日子等问题,科研团队的整体水平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我们知道,很多装置需要测试仪器和高技术水平的操作员,而学校测试中心里编制的操作员水平一般,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组都还是自己买、自己管、自己做,甚至还能进行DIY
。而青椒新建科研团队就只能建立在在学校测试中心的水平上。 以上三方面,再加上需要熟悉办公科研环境和申请项目、帐务报销等诸多办事流程,导致了青椒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进入科研正轨。
第二座大山:研究成果发表难
为什么青椒们发表研究成果难? 首先,科研启动慢必然导致文章发的慢。 有一位青椒无奈地坦言到:“我进校后,购买、调试设备就花了2年多的时间,你怎么
可能指望我‘立竿见影’地出成果?” 青椒进校后必然会经历一个“沉默期”,即花了2~3年(甚至更长)时间搭建装置、训练学生,暂时看不到科研产出(论文)。这时候,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早几年进校的同事们度过了“沉默期”,正带领着学生源源不断地出文章。
其次,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谈何容易。 以前读博士、做博士后时,科研项目都是导师申请的,很多科研想法都是导师提出来的,撰写的论文由导师修改把关,再把导师的名字挂成“通讯作者”,国外的顶级期刊看到导师的名字在其中,也相对容易发表。 而自己独立进入高校工作之后,需要做新的课题,研究新的方向,没有导师可以依靠,万事都要靠自己。 谈到发文章难,有一位青椒说到:“你若只是投国内大学的一些学报,那文章很快就能出来。但要是想在国外顶级刊物发表一个‘大家伙’,就需要反复验证、穷尽各种实验可能了。”
的确,发表一些“短平快”的“小文章”,只能给自己充一下饥,但是,院系领导显然无法满足于你的“小打小闹”。毕竟,人家花重金聘用你来,为的是多出一些现在大学强调的“标志性研究生成果”。 可获得“标志性研究生成果”谈何容易,且不说场地、资金、团队,即使全部到位,而你试图“几年磨一剑”,但几年后什么成果也没发出来,又怎么向领导交待?
再次,教学工作还要牵扯大量精力。
做科研、发文章难,还在于青年教师并非专职博士后,还要在教学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 至于备课、试讲、授课之类的就不用多说,单以节课论文举例来说,在撰写之前,学生会与老师沟通选题,在微信上提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需要去耐心一一解答,之后确定选题方向、搭建论文框架、传授撰写技巧、修改论文内容、提交考评系统。 对于一个90人的班级,那么这个工作就要重复90次。可你要明白,这只是一门课、一个班级,有的青椒一学期要带至少2个班级,2~3门课甚至4~5门课,工作量
也会成倍的增加。 所以,要想同时把科研和教学做好,是非常困难、非常耗精力的事情。有一位青椒刚上一门课,整天忙着备课和上课,感叹到:“一个学期下来,我科研进展几乎为零”。
而另一位老教师却语重心长地说到:“如果这个学期你还有科研进展,那说明课程你没用心去上!”
第三座大山:高级职称评定难
一般来说,到高校工作的博士不用申请,即可获得讲师职称。
而讲师晋升为副教授职称则是面临的一大槛,这需要进行资格申报,申报资格的获得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即入职后发表的论文(一般以入职单位为第一作者名称)及项目(需要课题结题证书,并且在项目中名字排名)。 等你的平台搭建完成、学生训练完毕、成果也相继出来之后,你却会发现,评职称其实并不容易。 首先,职称评定的名额有限。 国内高校评职称就像“计划经济”那样,由人事处把名额“分配”给各院系。 因为,一般情况下,副教授和教授的指标是当作“特殊福利”,用来吸引海外归来的学术精英,那么,留给本校老教师的名额本来就不多。 有的重点大学,每年内部晋升副教授的名额不能保证每个系都能分到,对于每年都有积压的青椒们,相互竞争是愈发的激烈。 其次,影响职称评定的因素太多。 然而,最令人无奈的是,评定职称并不一定取决于你的能力有多强、成果有多少,而是取决于院系分到几个名额、你的竞争对手有多强。 有时候即便你很强,但遇上名额少、竞争对手多且强的情况,也会铩羽而归。 更何况,很多高校依旧存在着“论资排辈”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影响职称评定的重要因素。
第四座大山:家庭事业矛盾多
首先,科研侵占大部分休息时间。
我们都知道,科研并不是一项“朝九晚五”的工作。 要想获得更多的科研资助、及早评上职称,你就必须“多出成果”,如果别的老师在“加班”,而你“不加班”,那指定就会被甩在身后。因此,晚上、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加班已成为一种常态。 但是,无休止的加班必然在家庭和工作的矛盾上“加了一把盐”,休息时间你到底是陪着家人,还是去学校加班? 青椒在忙着家庭事情时,对自己的工作进展会有一种焦虑,又会有一种被现实掣肘的无力感,特别是想到别的同事正在实验室“浴血奋战”。 而如果把本原陪家长的时间去学校加班,那么,对家人又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愧疚感。 有很多青椒家庭,都有亲人在付出甚至牺牲。教师公寓里住了很多帮忙照顾小孩的老人们。有些小学生放学后手拉手,在两三个老大妈的护送下,统一去她们家里做作业、吃晚饭,就是因为父母需要加班,无法及时接孩子放学。 家庭的压力对女性青椒更为沉重,她们白天在学校忙着工作,晚上回到家围着家务、小孩,她们就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啊转。 其次,福利待遇并不理想。 高校普通教师的待遇主要是依照职称来定的,而职称主要就是拼论文和项目,这又与前面的三座大山紧密相联。 单看职称对应的岗位工资,中级职称最高8级的讲师和高级职称最
低7级的副教授就差也就1000多块钱,薪级工资和岗位工资一样都是有对应的固定标准
,两级职称之间差距不大。 虽然各个高校给青椒们或多或少一笔几十万的安家费,但对于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他们面临极大的住房压力,有很多青椒还住在教师公寓,或者在外面租房子,每个月工资有可观的一部分被用来交房租。而对于那些已经买房的青椒,还贷压力也很大,几乎是每个月的工资丢进去了。
面对无法轻易逾越的“四座大山”,每年都会青椒打算“退出”,但“退出”岂又这么简单?这又牵扯到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以及与校方签订的赔偿条款,近年来,这类青椒与学校对簿公堂的案例已屡见不鲜。
即使是这样,每年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毕业博士选择进入高校就业,无论是出于对教学或学术的热爱,还是对职业自豪感,亦或把象牙塔的高校作为自己的避风港。&#
160;我们想说的是,博士们做出选择高校的决定之前,最好还是要仔细思量一番,掂量一下自己能否拥有翻越“四座大山”的勇气和能力才是。
正所谓“The one trying to wear the crown must withstand the weight!”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内容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删除处理。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