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蔑初中生“渣女”?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网络黑手

z
zhangyx2
楼主 (未名空间)

近日,央视报道了一起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犯罪案件,并揭露了其背后隐藏的网络诈骗利益链条。案件的受害者小梦(化名)是名初一学生,有人在虚假文章中,用图文并茂的“证据”,指认她是个“渣女”,面对同学的指指点点,小梦百口莫辩。在联系公众号文章管理员“删帖”时,对方要求其支付2200元的删帖费。经过警方调查,这个犯罪团伙爆他人黑料是为了“有偿删帖”,受害的人不在少数。

即将于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遭受网络欺凌的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网络欺凌行为,防止信息扩散。

据犯罪嫌疑人交代,该公司近半年的流水达50余万元。按照“两高”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的规定,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属于“情节严重”的非法经营行为,如果数额达到前款规定的数额五倍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如果该公司的非法所得达到相应数额,其行为可能触犯了非法经营罪。

此外,以歪曲虚构的事实文字,配图污蔑受害人,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侵害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胁迫受害人获取非法收益,又涉嫌敲诈勒索。面对充分的证据,任何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人,都将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代价。

有的受害者是为了以不正当手段报复他人,才被犯罪嫌疑人利用。比如,有个受害者本想制造负面舆论,逼迫朋友还债,却发现舆论可能失控。在找到公众号管理者希望“删帖”时,却被对方死死“拿”住,落入彀中。这也提醒人们,有些受害人被捏造黑料、遭受污蔑,文章信息极有可能来自身边人。

据报道,小梦进入初中后,因一场误会而被同学认为是“告密者”,有人不断找她麻烦。小梦是否被校园欺凌?犯罪嫌疑人如何得到她的隐私信息?文章怎么就精确地“闯”进她的“朋友圈”,被熟悉的同学议论?有无可能是同学和她有争执矛盾而故意泄露,令其难堪?随着案件调查的深入,上述问题应当得到清晰的答案。对小梦的非议发生在校园,学校有义务出面,帮助小梦澄清事实,保护她不受伤害。

不过,为了利益,有的文章根本不是“定向投放”,而是“到处撒网”,随意制造污蔑言论,胁迫他人付费删帖。对此,普通人要保护好隐私,一旦发现被侵权,不论敲诈金额多少,都要果断报警。有的公号虽然“删帖”了,但文章可能已被抓取转载,个人隐私如图片还可能被到处滥用。抱着委曲求全的心态掏钱“删帖”,非但正中侵权者下怀,也不一定能达到消除影响的目的。

小梦因为精神压力太大,患上了重度抑郁,甚至有自杀倾向。如今,中小学生都有自己的网络社交圈,但对违法犯罪活动缺乏充分认识,很可能被动地接受犯罪嫌疑人摆布,如果不向家长、教师倾诉或报警,而是把委屈闷在心里,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甚至有诱发极端事件的隐患。学校以及家长,要多关注学生身心状态,及时沟通,在网络空间提高保护未成年人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