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候选院士”需经得起舆论审视

z
zhangyx2
楼主 (未名空间)

茅台要出院士了?这成了这两天备受关注的话题。
据媒体报道,2月17日,茅台集团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王莉,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
士名单。消息一出,舆论沸腾。
虽然进入候选名单不等于入选,但茅台总工程师的“中国头号酒企高管”与院士头衔的分量,在很多人眼中并不匹配。
也因如此,名单公布后,很多人调侃,“茅台入选了,我二锅头表示不服”,“酱香科技,饮领全球”……调侃背后,则是不解。
平心而论,茅台总工程师是否够格入围增选院士名单,是个专业问题。从科学角度讲,对于专业议题,理应专业的归专业,不该轻易被情绪化讨论裹挟。
在此事中,需要明确的是,白酒属于食品,食品科学属于工学,食品制造工艺同样需要技术含量。
资料显示,王莉主导研发的“白酒风味物质剖析及应用建设”项目,首次运用风味化学的思路研究酱香型白酒,将感官分析与仪器分析相结合,形成了系统性的酱香型白酒风味研究方法,使酱香型白酒的分析研究从单纯的微量成分分析全面上升到风味研究时代。
该项目成果经贵州省科技成果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项目的成功还直接促成了中国白酒169计划的产生和发展,为行业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莉本人也获得了不少荣衔,如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白酒评委、国家酿造高级评酒师等荣誉,获评轻工“大国工匠”称号。
在网上,有人认为:如果只是分析茅台酒的成分,那是普通化验员该干的事;如果是策划了品牌包装,那是企业营销部要干的事。如果是改善了口感,那是酒厂技术员要做的事。这或许是“外行评价内行”,且是架空事实的评价,未必公允。
还有人认为,眼下国家需要的是在核心技术领域攻坚克难,解决卡脖子难题,酿酒技术显然跟“国之重器”类的核心技术不沾边,很难代表“科技兴国”的战略方向,让她入围院士名单有些轻佻。但这忽略了“两院”院士学术背景构成的多元性——研究芯片、智能技术的顶尖学者该获得肯定,酿酒工艺的顶级专家同样可以获得认可。
在此背景下,罔顾王莉的学术水准,将其简单概括为“一个酿白酒的,也来参选连袁隆平都曾三次落选的院士”,显然有失偏颇。
但就算“业余的指导专业的”不合理,在院士头衔属于国内科学工作者的顶配级荣衔的情况下,茅台总工程师入围增选院士名单,显然也应经得起舆论监督与审视。
首先,王莉钻研的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是否算得上“重要工程科技领域”?其成果算是“重大发明创造”吗?
两院院士参选标准中有个较为模糊的原则是:“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中国工程院的细化解释则是:候选人在某工程科技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和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有显著应用成效;或在重大工程设计、研制、建造、运行、管理及工程技术应用中,创造性地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做出重大贡献;或为重要工程科技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问题来了:王莉主导研发的“白酒风味物质剖析及应用建设”项目,固然达到了行业领军水平,但这是否达到了院士评选基本的硬核指标?
其次,王莉本人的学术造诣,是不是达到了入围院士的应有水准?
专业人士在检索发现,公开的学术成果中,能够明显与这位王莉女士对应上的论文并不算多,在能够查询到的多篇著作中,也鲜有独著。
就此去看,她的学术造诣究竟有没有达到入围要求,显然需要更多说明。
更重要的,还有“两院”院士评选通常会彰显科学正向的价值取向,而白酒在公众眼中的形象却没那么“正向”。以至于有人将其跟“烟草院士”相提并论,依据是烟酒不宜多食用,而这些研究带来的实际效果却与此相悖。
正因如此,此前辐辏在“烟草院士”身上的争议,如今又在这起事件中出现。
据新京报报道,包括王莉在内的候选人名单,是在2月8日举行的贵州省推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评审会上确定的。评选材料审核组审核的材料包含重要科技奖项、发明专利、论文著作、工程设计等方面的重要成果。
鉴于此,作为推荐方的贵州省科协,显然有必要对舆论关切作出必要的回应,给公众应有的解释与说法——倒不是说,其推荐必定有问题,只是基于保障公共利益原则,针对公共事务引发的疑虑作出必要的回应。
虽然这里面涉及的很多专业门道,人们未必看得懂,但借此科普一下相关方面的知识,也不乏益处。
需要强调的是,“两院”院士入围与评选,自然应该以专业人士的意见为主,其选拔标准也应是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不以年龄、资历和行业等因素作为限制条件。呼吁当地有关方面出来做回应,不是让专业评选屈从于舆论判断,只是重申其结果要经得起拷问。
希望这份回应,不会缺席,更不会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