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当街暴打女儿:为何“管教”会成为遮羞布?

c
ccccczyhh
楼主 (未名空间)

近日在广东河源,一位父亲当街暴打女儿,扯头发扇耳光,甚至还扯拽女儿衣服。据悉当事父亲在路上撞见彻夜未归的女儿,就立刻进行殴打“管教”。事发后,虽然“父亲被教育,女儿被疏导”,但却并不意味着类似的“管教”行为就能彻底被消除。

要知道,父母“家暴”子女的事情,也是近几年才被社会性的重视起来。在较长的时期里,所谓的“家暴”和“管教”是划等号的事儿,只要不出人命,就算是打出点毛病儿,也会被“管教”给掩盖掉,毕竟上升到“管教”的层面,一切的后果也只是“咎由自取”。

因此就父亲当街暴打女儿的行为来讲,如果不是相关部门的介入,作为当事父亲而言,很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行为“很正确”,以至于一切的后果都会推向“女儿的夜不归宿”,而对于所谓的“暴打”却会轻描淡写的指向“管教”的底色“为你好”。

当然就“女孩夜不归宿”的事儿,还不是简单的“安危问题”,很大程度上会被归结为道德议题。普遍来看在道德的议题里,“少女夜不归宿”还不只是少女一个人的问题,还会波及到她背后的家庭。不过这还是较为其次的问题,更为主要的是传统的家庭观念中,担忧“女孩夜不归宿”会影响未来的婚恋构建。

因为,就“处女情结”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男性观念,它更是传统婚恋秩序中的基本共识。于此也就能理解,那些较为落后的地域中,为何总把“女孩的夜不归宿”看得那么重,这其中除却包含朴素的安危担忧,可能最怕的就是女孩过早的发生性行为。

之所以强调这些,倒不是为“少女夜不归宿”辩驳什么,而是作为父母来讲,在面对青春期的女儿,更要关注内心的构建。起码要搞清楚女儿夜不归宿的原因,包括如何正确引导女儿在外面保护自己。只有如此孩子才能真正地听进去,才能逐步从叛逆走向成熟。

事实上,在既定的传统观念中,“家教严”似乎是一种道德上的优势。虽然在基本的底色上,“家教严”呈现出很浓的“为你好”色调,但是对于整体的“管教”落实而言,可能更像是一个家庭为彰显门面不可缺少的物料。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管教女儿”和“暴打女儿”的趋同化,似乎会更容易一些。

甚至有不少父母,为将孩子犯错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便会依靠“家教严”进行稀释,因为对于外围的道德审视来讲,就是为道德消解而围观的,对于“正确性”,“合理性”往往是不会去关心的。这种境况之下,但凡父母的认知比较狭窄,很容易出现“暴打”孩子的行为。

或许有人会追问,为何不把女儿带回家“管教”,却非要在街头进行暴打,毕竟民间还有一套逻辑是“家丑不可外扬”。只是,如果“家丑”已经外扬,那么在降低影响的时候,有些人就会不顾一切的在外人面前强调“家教严”。就好像出手越重,越能挽回局面。

不得不承认,传统教育的观念中,“管”比“教”的氛围浓烈,尤其对于小孩子的“管”,基本上就“打骂”。虽然有不少人关于“棍棒教育”存在微词,但是只要不出现大的损伤,基本上还是家务事儿层面的问题,这跟人们看待婚恋关系中的家暴行为是一样的。

说到底,就是人没有把人当人看,只是静止以趋利避害的逻辑进行修正而已。只是,以这样的逻辑长久进行“管教”,非但孩子不会变好,反而会毁掉孩子,毁掉固有的亲缘关系。因此,对于不少家庭的孩子来讲,之所以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离,就在于自主独立后,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

而人一旦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就会有对抗意识,或者不对抗也会逃离。所以,真正好的教育,一定是把人当人看的教育。如果父母从来就没有把孩子当人看,只是希冀孩子变得更好而服务自己时,那么这样的教育只不过是工具化教育而已。并且,绝大多数时候不能如愿。

与此同时,这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就是“为你好”,而“管教”就是其中之一。说到底,女儿一夜未归,最该关心的是她去哪儿了,有没有被人欺负,而非是不问青红皂白就一顿暴打。只可惜,不少父母在面对“女儿夜不归宿”时,总认为女儿犯下天大的错,必须通过殴打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只是就现实的境况来讲,多数失足少女是因为原生家庭不够好造成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个女孩如果总被父亲毒打,很可能对于未来的期望是很低的,以至于在寻找生活支柱时,往往会更加不考虑后果。所以,真要是为孩子好,就请当事父亲反思一下,为何孩子会走向“夜不归宿”。

当然我们不希望女孩长大后会恨自己的父亲,那样可能又会是另外一场不可估量的人间悲剧。然而让我们感到悲观的是,眼下女孩的成长能否走向光明,这也是值得考量的事儿。毕竟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被父亲各种暴打,就算身体能忍受疼痛,可精神上的摧毁又怎能一时半会重新构建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