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老子为什么选择去秦国退休?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1年9月6日 9点45分 PT
共 (9)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s
sansudaoist
接近 4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 在 hlhx (洞宾) 的大作中提到: 】
: 跟自由主义没什么关系。 老子孔子都不是政治家。非要扯政治的话,老子选择了
:秦国,孔子选择东周。两人的政治预见力,高下立判。老子见过孔子,肯定预料得到:孔子那套没用了,连我都看得出。
: 老子选秦国代表自由主义吗?这观点,恐怕连某些右翼人士和某些喜欢嚷嚷“暴秦”的
: 左翼人士都不同意。
: 执。
春秋时代的秦国还没有后来的商鞅变法后的恶名昭彰。 春秋时代的秦君,很多
名声非常好。 而且是汉人抵御西北异族的中流砥柱。
老子当时选择秦国退休,可能有很多原因。
1)秦君邀请和礼遇。 秦君的名声可能很好
2)老子研究历史。 关中陇西是西周的发源地和京城,想要去研究西周寻根,
就应该去秦国。
3)秦国尚武。 一个长期抵御外族的边境国,肯定会给老子家族的年轻人
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
孔子传播儒家的那些“国”,都没有经过任何考验,也就不可能有“道”。
平常内卷装B,内斗。一见外族,不是跪舔卖国;或者一哭二闹三上吊,
溃不成军。 就是内残外忍。
老子早看透了,还敢去退休? 随时不小心,被孔春秋捅刀子呢。
m
molen
接近 4 年
2 楼
抛开玄幻的解释
我认为最合乎逻辑的是:
他要在死前去看看西周旧都,完成最后一个心愿,可能也是最大心愿之一
1)他是东周守藏史(王家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是遗老中的遗老,西周故地对他肯
定有巨大文化和历史的吸引力。洛阳的法律意义仅仅是东都行在,西边那个才是首都。
2)那时候西周旧京遗迹可能还在,参考诗《王风·黍离》,作者作为秦国使者,去洛
阳,路过遗迹时候感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他肯定唱这诗唱了不知多少遍,王都啊,那是梦中的精神故乡
秦国东征击败犬戎,收复或者说占领关中平原以后,作为诸侯,不敢在西周京城遗址附近建新城,那是僭越,而是选择在上游的咸阳建据点。
“我时间不多了,我要去看一眼”
猜测,他最后可能也是死在那里的。坐化在遗址的某个角落。
s
sansudaoist
接近 4 年
3 楼
是的。 十分有道理。 我也觉得 2)最有可能。
老子研究历史。 关中陇西是西周的发源地和京城,想要去研究西周寻根,就应该去秦国。
我们道家道教,或者学华夏历史,早晚也会想去河南,陕西,四川去寻根。
h
hlhx
接近 4 年
4 楼
他应该是考虑了很多因素,我之前想过几条:
其一,他预判东周诸国将来会越来越危险,是非之地,不如秦国相对安全。
其二,如果退休前没去过秦国旅游,那么他要去看终南山的。因为尚书和诗经都提到过终南山的富美,大概如同今日人们景仰黄山。至于黄山,就在他老家旁不远,他大概年轻时已经去过。
其三,如果他有时间文化交流。秦国虽被鄙视为文化落后,反而更谦虚些容易交流讲学,比如老子遇到了尹喜。若去东周诸国,老子碰到孟子那种鼻孔朝天的人,概率比较大,老子退休也不安宁了,相当于中国大学教授那种退而不休然后过劳死。
s
sansudaoist
接近 4 年
5 楼
孔孟这种人,装得彬彬有礼。 其实小鸡肚肠,最难相处。
随时可能扣你一帽子S,一击而中,让你万劫不复。
孔子怎么对少正卯的?孟子如果能够掌握权力,或者有机会,
也很可能抄袭其佳句,灭口原著扬朱和墨子。
所以老子无言以对,只有最后留下几句模棱两可的忠告。 孔子
听了,简历上写了曾经拜访过老子,却没有留下老子的原话。
反而尹喜这种人,平常守关收税,调动军队;不搞学术,反而
没有学术抄袭的动机。 所以把老子的原话给尽量全面的留下来,
没有盗版,更不会灭口。
老子找民风比较直率的秦国去退休,还是比较正确的。
要是留在中原,指不定被哪个衣冠禽兽给抄袭灭口。
m
molen
接近 4 年
6 楼
老子比孔子高一辈,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
孟子是多少代人之后的事情了
而且老子那个时代,秦国算不上强国,秦国刚刚收复关中平原,把首都从西边迁到雍都(宝鸡),又开始在咸阳筑城。
如我前面说得,老子这是活知道关中安全了。可以去了。
g
guvest
接近 4 年
7 楼
后来的庄子可不含糊。专门发明了一种修辞术,叫做“重言”。
就是把孔子的故事添点东西讲一遍,恶心儒教。
后来道教为了抵御佛教,编了个故事说释迦摩尼是老子
变化的,化胡为佛,也与此类似。
【 在 molen(molen) 的大作中提到: 】
<br>: 老子比孔子高一辈,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
<br>: 孟子是多少代人之后的事情了
<br>: 而且老子那个时代,秦国算不上强国,秦国刚刚收复关中平原,把首都从西边迁
到雍都
<br>: (宝鸡),又开始在咸阳筑城。
<br>: 如我前面说得,老子这是活知道关中安全了。可以去了。
<br>
p
pqwer
接近 4 年
8 楼
老子故里赖乡颇有可能就是厉国,烈山氏之类的东夷古国。老子的文化认同颇有可能更近于商人
的古传统。上善若水之类的概念颇符合商人先坤的传统。商周的关系颇类似于希腊罗马的关系。
周人的史官传统上大多继承自殷商的遗民。老子也应当不例外。秦人作为商奄之后,颇有可能符合
老子这样的商遗民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一大票嬴姓古国也确实就在周口亳州附近。
孔子向老子问礼也不无这方面考虑。孔子和他的一大票徒弟也都是商人之后。周礼无非是商礼
被周公编辑之后的产物。
【 在 molen (molen) 的大作中提到: 】
: 老子比孔子高一辈,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
: 孟子是多少代人之后的事情了
: 而且老子那个时代,秦国算不上强国,秦国刚刚收复关中平原,把首都从西边迁到雍都
: (宝鸡),又开始在咸阳筑城。
: 如我前面说得,老子这是活知道关中安全了。可以去了。
s
sansudaoist
接近 4 年
9 楼
老子可能是商朝后代。
老子可能是继承商朝历史科学传统。
但是我觉得“上善若水”源于商朝人的信仰,感觉有点牵强。
商朝人信仰,极其敬畏鬼神。 老子《道德经》从哲学角度,
反“畏鬼神“。
比如60章: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 在 hlhx (洞宾) 的大作中提到: 】
: 跟自由主义没什么关系。 老子孔子都不是政治家。非要扯政治的话,老子选择了
:秦国,孔子选择东周。两人的政治预见力,高下立判。老子见过孔子,肯定预料得到:孔子那套没用了,连我都看得出。
: 老子选秦国代表自由主义吗?这观点,恐怕连某些右翼人士和某些喜欢嚷嚷“暴秦”的
: 左翼人士都不同意。
: 执。
春秋时代的秦国还没有后来的商鞅变法后的恶名昭彰。 春秋时代的秦君,很多
名声非常好。 而且是汉人抵御西北异族的中流砥柱。
老子当时选择秦国退休,可能有很多原因。
1)秦君邀请和礼遇。 秦君的名声可能很好
2)老子研究历史。 关中陇西是西周的发源地和京城,想要去研究西周寻根,
就应该去秦国。
3)秦国尚武。 一个长期抵御外族的边境国,肯定会给老子家族的年轻人
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
孔子传播儒家的那些“国”,都没有经过任何考验,也就不可能有“道”。
平常内卷装B,内斗。一见外族,不是跪舔卖国;或者一哭二闹三上吊,
溃不成军。 就是内残外忍。
老子早看透了,还敢去退休? 随时不小心,被孔春秋捅刀子呢。
抛开玄幻的解释
我认为最合乎逻辑的是:
他要在死前去看看西周旧都,完成最后一个心愿,可能也是最大心愿之一
1)他是东周守藏史(王家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是遗老中的遗老,西周故地对他肯
定有巨大文化和历史的吸引力。洛阳的法律意义仅仅是东都行在,西边那个才是首都。
2)那时候西周旧京遗迹可能还在,参考诗《王风·黍离》,作者作为秦国使者,去洛
阳,路过遗迹时候感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他肯定唱这诗唱了不知多少遍,王都啊,那是梦中的精神故乡
秦国东征击败犬戎,收复或者说占领关中平原以后,作为诸侯,不敢在西周京城遗址附近建新城,那是僭越,而是选择在上游的咸阳建据点。
“我时间不多了,我要去看一眼”
猜测,他最后可能也是死在那里的。坐化在遗址的某个角落。
是的。 十分有道理。 我也觉得 2)最有可能。
老子研究历史。 关中陇西是西周的发源地和京城,想要去研究西周寻根,就应该去秦国。
我们道家道教,或者学华夏历史,早晚也会想去河南,陕西,四川去寻根。
他应该是考虑了很多因素,我之前想过几条:
其一,他预判东周诸国将来会越来越危险,是非之地,不如秦国相对安全。
其二,如果退休前没去过秦国旅游,那么他要去看终南山的。因为尚书和诗经都提到过终南山的富美,大概如同今日人们景仰黄山。至于黄山,就在他老家旁不远,他大概年轻时已经去过。
其三,如果他有时间文化交流。秦国虽被鄙视为文化落后,反而更谦虚些容易交流讲学,比如老子遇到了尹喜。若去东周诸国,老子碰到孟子那种鼻孔朝天的人,概率比较大,老子退休也不安宁了,相当于中国大学教授那种退而不休然后过劳死。
孔孟这种人,装得彬彬有礼。 其实小鸡肚肠,最难相处。
随时可能扣你一帽子S,一击而中,让你万劫不复。
孔子怎么对少正卯的?孟子如果能够掌握权力,或者有机会,
也很可能抄袭其佳句,灭口原著扬朱和墨子。
所以老子无言以对,只有最后留下几句模棱两可的忠告。 孔子
听了,简历上写了曾经拜访过老子,却没有留下老子的原话。
反而尹喜这种人,平常守关收税,调动军队;不搞学术,反而
没有学术抄袭的动机。 所以把老子的原话给尽量全面的留下来,
没有盗版,更不会灭口。
老子找民风比较直率的秦国去退休,还是比较正确的。
要是留在中原,指不定被哪个衣冠禽兽给抄袭灭口。
老子比孔子高一辈,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
孟子是多少代人之后的事情了
而且老子那个时代,秦国算不上强国,秦国刚刚收复关中平原,把首都从西边迁到雍都(宝鸡),又开始在咸阳筑城。
如我前面说得,老子这是活知道关中安全了。可以去了。
后来的庄子可不含糊。专门发明了一种修辞术,叫做“重言”。
就是把孔子的故事添点东西讲一遍,恶心儒教。
后来道教为了抵御佛教,编了个故事说释迦摩尼是老子
变化的,化胡为佛,也与此类似。
【 在 molen(molen) 的大作中提到: 】
<br>: 老子比孔子高一辈,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
<br>: 孟子是多少代人之后的事情了
<br>: 而且老子那个时代,秦国算不上强国,秦国刚刚收复关中平原,把首都从西边迁
到雍都
<br>: (宝鸡),又开始在咸阳筑城。
<br>: 如我前面说得,老子这是活知道关中安全了。可以去了。
<br>
老子故里赖乡颇有可能就是厉国,烈山氏之类的东夷古国。老子的文化认同颇有可能更近于商人
的古传统。上善若水之类的概念颇符合商人先坤的传统。商周的关系颇类似于希腊罗马的关系。
周人的史官传统上大多继承自殷商的遗民。老子也应当不例外。秦人作为商奄之后,颇有可能符合
老子这样的商遗民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一大票嬴姓古国也确实就在周口亳州附近。
孔子向老子问礼也不无这方面考虑。孔子和他的一大票徒弟也都是商人之后。周礼无非是商礼
被周公编辑之后的产物。
【 在 molen (molen) 的大作中提到: 】
: 老子比孔子高一辈,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
: 孟子是多少代人之后的事情了
: 而且老子那个时代,秦国算不上强国,秦国刚刚收复关中平原,把首都从西边迁到雍都
: (宝鸡),又开始在咸阳筑城。
: 如我前面说得,老子这是活知道关中安全了。可以去了。
老子可能是商朝后代。
老子可能是继承商朝历史科学传统。
但是我觉得“上善若水”源于商朝人的信仰,感觉有点牵强。
商朝人信仰,极其敬畏鬼神。 老子《道德经》从哲学角度,
反“畏鬼神“。
比如60章: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