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资治通鉴为什么从三家分晋写起 (转载)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5月14日 9点59分 PT
共 (15)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T
TheMatrix
大约 5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freeangle (努力做个老将的资深小将),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资治通鉴为什么从三家分晋写起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12 23:10:30 2020, 美东)
治理天下要有稳定的制度,周朝就靠礼,然而名与器不可假于人,周天子自坏其礼。
三家分晋不合法,但是周天子屈于现实居然承认了他们的诸侯地位。司马光很气愤,上来一大段臣光曰怒批。
三家分晋标志着周天子威望尽失,乱世正式开始。
T
TheMatrix
大约 5 年
2 楼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12 76.* 5/12/20, 23:12:12 (12'21")
对周朝来说,三家分晋是非法的,这几个哥们都是家臣造反。天下从此崩坏。杀人盈野。
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尊崇周朝的。这就好比古希腊民主崩坏,进入Tyrant 独裁。
F250(帝城春欲暮,能饮一杯无)
为啥
我读过三分之一通鉴,但主要挑 汉 唐 两部分读的
【 在 TheMatrix (TheMatrix)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freeangle (努力做个老将的资深小将), 信区: Military
: 标 题: 资治通鉴为什么从三家分晋写起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12 23:10:30 2020, 美东)
: 治理天下要有稳定的制度,周朝就靠礼,然而名与器不可假于人,周天子自坏其礼。: 三家分晋不合法,但是周天子屈于现实居然承认了他们的诸侯地位。司马光很气愤,上
: 来一大段臣光曰怒批。
: 三家分晋标志着周天子威望尽失,乱世正式开始。
T
TheMatrix
大约 5 年
3 楼
Bear
muse (老心理学家)
27 68.* 5/12/20, 23:32:32 (1'16")
《资治通鉴》,听名字你就知道,它是一部通史。一部通史该从哪儿开始?
搁一般人想,肯定得是个什么元年吧。但这本书编年的开始,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
就算对中国历史很熟悉的人,听到这个年份,也会觉得很茫然吧?这一年有什么特别的?《资治通鉴》怎么会从这么不当不正的一个年份开始?
因为《资治通鉴》不是史官的史书,而是政治家的史书。
全书从哪一年开始,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因为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史学问题,而是一个有着开宗明义之功的古代意识形态问题。
历史从哪里开始
作为一部编年史,《资治通鉴》按照朝代的先后顺序,讲周朝的部分叫《周纪》,讲秦朝的部分叫《秦纪》,然后是《汉纪》、《魏纪》、《晋纪》等等,以《后周纪》结尾,因为后周以后就是宋朝,对于司马光来说就不再是古代史,而是当代史了。
每一个“纪”包含若干卷,比如《周纪》一共5卷,第一卷叫《周纪一》,第二卷叫《
周纪二》,以此类推。每一卷的开头都会标明本卷内容的起止年份。
从朝代选择上看,《资治通鉴》的内容从周朝开始,彻底抛弃了商朝、夏朝和更加久远的三皇五帝,这是为什么呢?
从史料编纂的角度来看,周朝以前的历史渺茫难求,很难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神话,更不可能做出准确编年。
从当时的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儒家最为推崇的礼制,孔子想要“克己复礼”的那个“礼”,就是被周朝确立下来的,被儒家奉为圣人的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最后的那三位,也就是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都是周朝的开国先贤。
理解了这一点之后,你很容易推测,儒家的史书,正常会从周文王开始,或者是从周朝正式开国的那一年开始,但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偏偏选了一个不当不正的年份作为全书的开端,这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这一年,向前距离周朝开国大约6个世纪,向后距离周朝亡国182年。
这位周威烈王也算不上是个多么像样的天子,即便司马光对他有偏爱,至少也应该把《资治通鉴》的开头安排在周威烈王即位的元年才对,而不是即位之后的第二十三年。
非但《史记》那一类的纪传体史书不会这样开头,就连《春秋》和《左传》这种编年体的先驱也不会这样开头。
司马光为什么别出心裁,一定有他的深意。
要想理解这层深意,我们首先需要知道《资治通鉴》和其他史书的一种区别:并不是编年体和纪传体那种形式上的区别,而是立意上的区别。
《资治通鉴》是政治家编写的史书,而不是史官编写的史书,“资治”二字是重点。
所以,《资治通鉴》既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历史哲学专著,如果仅仅把它当成史书来读,就会惹作者伤心了。
作为历史哲学专著的《资治通鉴》,才一开篇就要确立一套价值体系,标榜出这套价值体系里的核心诉求。
从《左传》的结尾到《资治通鉴》的开端
无论是一个人规划自己的职业,一家公司安排自己的运营,还是一个国家决定基本国策,都会存在核心诉求和次要诉求。
一个国家的核心诉求可以有很多种选择,比如强大、富裕……虽然这些诉求听上去都很诱人,但核心诉求只能有一个,其余诉求都要为核心诉求让步。
道理很简单:资源永远是有限的,任何一种资源调配都意味着有取有舍,对取舍的标准越明晰,运作就越高效。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由政治家操刀,意图在于“资治”的编年史,一开篇就让儒家意识形态成为主角,开宗明义地讲出一个国家最应该有的核心诉求:稳定。
《资治通鉴》之前的一切正史,从《史记》、《汉书》到《新唐书》、《新五代史》,都没做到这一点。史官写的历史和政治家写的历史,就是如此不同。
借用莎士比亚的台词:在《资治通鉴》面前,“此前所著,皆为序章”。
从编年史的技术角度来看,《资治通鉴》是接着《春秋》和《左传》来写的。
《春秋》站在鲁国的角度,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开始,结束于鲁哀公十六年(前
479年),这是孔子去世的时间。
《左传》作为《春秋》的补充读物,结束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交代了鲁哀
公的人生结局,还记录了当年发生的一件大事:中原强国晋国以智襄子为主帅,进攻郑国,郑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以陈成子为主帅,出兵援救郑国。陈成子对智襄子有一句评价,原话是“多陵人者皆不在”,意思是经常欺负人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左传》有一种叙事风格,凡是这种评价性质的,带有预言意味的话,后文都会出现相应的事实,以此证明前边的评价很恰当,预言很准确。
既然记录了陈成子这一句掷地有声的名言,后文就要交代这句名言是如何应验的。
所以《左传》虽然编年结束在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但在全书的最后,宕开一
笔,跨越多年,记载智襄子因为贪得无厌和刚愎自用的缘故,被晋国的韩、赵、魏三大家族联手灭掉,这才结束全书。
《资治通鉴》编年的开始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发生的历史大事只有一件
,那就是韩、赵、魏三大家族的族长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从此才有了战国七雄当中的韩、赵、魏三大强国。
《资治通鉴》虽然详细记载了智襄子身死族灭的前因后果,明显接上了《左传》,但从严格的编年意义上看,《左传》编年结束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距离《资治
通鉴》开始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早了足足65年;《左传》记事结束于智襄
子身死族灭,这是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距离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也还有整整50年。
如果《资治通鉴》真想续接《左传》,为什么要留出这么大的一段编年空当呢?
名分和事实,哪一个更重要?
从历史事件的重要性来看,智襄子的灭族,有一场春秋战国时代罕见的大规模战役,堪比长平之战,当然值得大书特书,而周威烈王把韩、赵、魏三大家族的族长封为诸侯,只不过是一纸任命,波澜不惊。
再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看,这两件事明显前者为因,后者为果,前者骇人听闻,后者水到渠成。
韩、赵、魏三大家族联手消灭智襄子,瓜分了智氏家族的土地、财富,“三家分晋”局面已成,一些历史学家把这件事作为战国时代的开端,意义不可谓不重大。
然而在司马光看来,“三家分晋”的意义远不如周威烈王的分封来得重要,前者只配作为后者的补充说明,不配作为一部历史哲学著作的开篇。
这样的斟酌和取舍,显示出政治家的历史观和史学家的历史观截然不同。
在政治家看来,一件表面上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事情,其实涵义重大,影响深远,无论怎么高估都不为过。
以儒家的标准来看,“三家分晋”属于礼崩乐坏的典型事件,韩、赵、魏和智氏家族这四大家族都是晋国的贵族,却完全无视晋国国君的存在,自作主张掀起内斗。
而在司马光看来,所谓“三家分晋”只是三大家族“事实上”瓜分了晋国,形成了三个独立政权,而若干年后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意味着三家作为三个新兴的独立政权,从此拥有了合法的名分,在“名义上”可以和晋国国君分庭抗礼。
也就是说,原本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竟然获得了官方认可,把自己洗白了。
【 在 TheMatrix (TheMatrix)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freeangle (努力做个老将的资深小将), 信区: Military
: 标 题: 资治通鉴为什么从三家分晋写起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12 23:10:30 2020, 美东)
: 治理天下要有稳定的制度,周朝就靠礼,然而名与器不可假于人,周天子自坏其礼。: 三家分晋不合法,但是周天子屈于现实居然承认了他们的诸侯地位。司马光很气愤,上
: 来一大段臣光曰怒批。
: 三家分晋标志着周天子威望尽失,乱世正式开始。
T
TheMatrix
大约 5 年
4 楼
Bear
ysd (ysd)
31 n/a 5/13/20, 00:5:29 (2'46")
因为更早的历史春秋和尚书都写了
这两个是孔子写的/修订的。司马光当然不敢再写
【 在 TheMatrix (TheMatrix)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freeangle (努力做个老将的资深小将), 信区: Military
: 标 题: 资治通鉴为什么从三家分晋写起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12 23:10:30 2020, 美东)
: 治理天下要有稳定的制度,周朝就靠礼,然而名与器不可假于人,周天子自坏其礼。: 三家分晋不合法,但是周天子屈于现实居然承认了他们的诸侯地位。司马光很气愤,上
: 来一大段臣光曰怒批。
: 三家分晋标志着周天子威望尽失,乱世正式开始。
b
biye
大约 5 年
5 楼
说的很好
与二十四史相比,资治通鉴不强调全面记录历史事实
而是明确的传达了一种历史哲学及其背后的价值观
这说明了历史叙述的重要性
【 在 TheMatrix (TheMatrix) 的大作中提到: 】
: Bear
: muse (老心理学家)
: 27 68.* 5/12/20, 23:32:32 (1'16")
:
: 《资治通鉴》,听名字你就知道,它是一部通史。一部通史该从哪儿开始?
: 搁一般人想,肯定得是个什么元年吧。但这本书编年的开始,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 403年)。
: 就算对中国历史很熟悉的人,听到这个年份,也会觉得很茫然吧?这一年有什么特别的
: ?《资治通鉴》怎么会从这么不当不正的一个年份开始?
: 因为《资治通鉴》不是史官的史书,而是政治家的史书。
: ...................
T
TheMatrix
大约 5 年
6 楼
我觉得前面两篇合起来把事情说清楚了:
首先春秋左传把历史已经写到三家灭智之前一点,而且是孔子编撰,司马光不敢重写,这个合理。
其次是为什么三家灭智到周王封三家之间几十年没写,是司马光认为礼制礼法的改动是大事件,比内战更重要。这也合理。
【 在 biye (早点找到工作吧)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的很好
: 与二十四史相比,资治通鉴不强调全面记录历史事实
: 而是明确的传达了一种历史哲学及其背后的价值观
: 这说明了历史叙述的重要性
m
molen
大约 5 年
7 楼
我觉得不存在什么 “孔子写了,司马就不敢写”;这是毫无道理的说法。
三家灭智到周王封三家之间几十年没写,也不是什么政治理念的结果,原因很简单: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本编年史。
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但是带来一个问题,他必须把事件流时间先后给排出来。
比如,史记里面刘邦的故事分散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张良列传,张耳,等等;互相补充,有的还互相矛盾。还有屈原和同时代人物之间,你需要仔细编排,哪件事情发生在什么之前还是之后,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
战国时期,他能排出来,虽然未必都正确,至少看起来像回事了。
在三家分晋之前,他排不出来。资料少,矛盾多,空白大,经常跳来跳去。司马迁的个人传记体,只需要考证单独一个人的事件流,不需要考证整个时代,要简单很多,还能把孙武和孙膑连起来写,所谓“搭天桥”。司马光就麻烦了,孙武哪年出生的? 孙武
哪年去吴国的? 吴攻齐是哪年? 越攻晋是哪年? 他考证不出来。考证出来了,和别
处又矛盾了。
春秋时期的史书,实际上是局限在几个故事上,中间跳跃。
有些人物在不同故事中都有出现,但是甚至矛盾到了无法梳犁的地步。
春秋往前,更别说了,纪传体里面,就几个人物,时间空间跳跃极大。司马光更不可能编出一个编年史来。
司马光的书,是要把每一年都连续记录的。
他往前只能考证到那一年。之前是著名的三十年空白,他推不上去了。
后来无数人继续努力,我们还有考古作为参照,大致上能给出一个春秋甚至西周的事件流事件表,但是司马光远远做不到。
实际上,
三家灭智到周王封三家之间这几十年,直到今天都是一个大问题,这段时间太奇怪。同时间内别处发生了什么事? 越国灭吴到被楚国灭,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甚至越国是
哪年灭亡的,都是很大很大的问题,今天还是有争议的。
T
TheMatrix
大约 5 年
8 楼
非常合理。
【 在 molen (mole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不存在什么 “孔子写了,司马就不敢写”;这是毫无道理的说法。
: 三家灭智到周王封三家之间几十年没写,也不是什么政治理念的结果,原因很简单::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本编年史。
: 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但是带来一个问题,他必须把事件流时间先后给排出来。
: 比如,史记里面刘邦的故事分散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张良列传,张耳,等等;互相
: 补充,有的还互相矛盾。还有屈原和同时代人物之间,你需要仔细编排,哪件事情发生
: 在什么之前还是之后,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
: 战国时期,他能排出来,虽然未必都正确,至少看起来像回事了。
: 在三家分晋之前,他排不出来。资料少,矛盾多,空白大,经常跳来跳去。司马迁的个
: 人传记体,只需要考证单独一个人的事件流,不需要考证整个时代,要简单很多,还能
: ...................
D
Diaowai
大约 5 年
9 楼
天朝第一部编年史是春秋,左传也是编年史,这都是先秦就有的。史记里面的十二诸侯年表和六国年表把公元前八百多年到战国结束这600年中每一年的大事都记载了,不存
在司马光写不了几十年空白的事情。其实前面的人基本已经说到点子上了,司马光的这部书不仅是历史,更重要的是给皇帝看的政治教科书。资治通鉴开篇写周王分封三晋就用了一句话,然后就是大段的论述,强调礼法纲常的重要性。司马光从封三晋开始写,就是要说明周王自己乱了纲常是导致后面乱世的原因。
【 在 molen (mole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不存在什么 “孔子写了,司马就不敢写”;这是毫无道理的说法。
: 三家灭智到周王封三家之间几十年没写,也不是什么政治理念的结果,原因很简单::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本编年史。
: 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但是带来一个问题,他必须把事件流时间先后给排出来。
: 比如,史记里面刘邦的故事分散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张良列传,张耳,等等;互相
: 补充,有的还互相矛盾。还有屈原和同时代人物之间,你需要仔细编排,哪件事情发生
: 在什么之前还是之后,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
: 战国时期,他能排出来,虽然未必都正确,至少看起来像回事了。
: 在三家分晋之前,他排不出来。资料少,矛盾多,空白大,经常跳来跳去。司马迁的个
: 人传记体,只需要考证单独一个人的事件流,不需要考证整个时代,要简单很多,还能
: ...................
m
molen
大约 5 年
10 楼
资治通鉴是记事本末体,春秋左传不是,严格说算不上真正编年。
更别说春秋左传国语等都没有完整的事件流
司马光不仅要记录某年地震,某年谁上位之类,还要给出完整的有逻辑的事件流,给出因果叙述,不然无法“借鉴”历史经验。
司马光记录的历史当然是局限性很大,专注于皇帝中心的活动,只有政治军事活动,偏见太多,视角太狭隘,意识形态太陈腐狭隘,等等。等等。但至少是一个前后相继,有逻辑链条的史诗故事流了。
更早, 某些人物事情,是平行发生呢?还是前后不在一个时间段?考证不出来。
另外,人类有个习惯,对既成事实,都会给一个解释,但这是后验的解释。
比如,某人来到某大学工作或者上学,说:我喜欢这里的什么什么,我喜欢这个专业,这个方向,有什么什么意义,等等。其实呢,他要是能去哈佛,他根本不会来这里。来这里是很多事件和机会的综合作用,但是他要给一个解释,仿佛他是一切的主人,天命之子,心想就能事成的:我因为什么事件,喜欢上了什么专业,要如何如何。
他不会告诉的事情更多,更真实。
人天生有目的论倾向,用目的论来掩盖因果,用主观掩盖客观。
【 在 Diaowai (Waiting for suckers rally) 的大作中提到: 】
: 天朝第一部编年史是春秋,左传也是编年史,这都是先秦就有的。史记里面的十二诸侯
: 年表和六国年表把公元前八百多年到战国结束这600年中每一年的大事都记载了,不存
: 在司马光写不了几十年空白的事情。其实前面的人基本已经说到点子上了,司马光的这
: 部书不仅是历史,更重要的是给皇帝看的政治教科书。资治通鉴开篇写周王分封三晋就
: 用了一句话,然后就是大段的论述,强调礼法纲常的重要性。司马光从封三晋开始写,
: 就是要说明周王自己乱了纲常是导致后面乱世的原因。
D
Diaowai
大约 5 年
11 楼
你前面说资治通鉴是编年体,这是对的,同样春秋和左传都是编年体。
记事本末体的确是一种新的历史编撰法,不过发明它的是南宋的袁枢,他写了《通鉴纪事本末》。你是把它跟资治通鉴搞混淆了。
【 在 molen (molen) 的大作中提到: 】
: 资治通鉴是记事本末体,春秋左传不是,严格说算不上真正编年。
: 更别说春秋左传国语等都没有完整的事件流
: 司马光不仅要记录某年地震,某年谁上位之类,还要给出完整的有逻辑的事件流,给出
: 因果叙述,不然无法“借鉴”历史经验。
: 司马光记录的历史当然是局限性很大,专注于皇帝中心的活动,只有政治军事活动,偏
: 见太多,视角太狭隘,意识形态太陈腐狭隘,等等。等等。但至少是一个前后相继,有
: 逻辑链条的史诗故事流了。
: 更早, 某些人物事情,是平行发生呢?还是前后不在一个时间段?考证不出来。
: 另外,人类有个习惯,对既成事实,都会给一个解释,但这是后验的解释。
: 比如,某人来到某大学工作或者上学,说:我喜欢这里的什么什么,我喜欢这个专业,
: ...................
m
molen
大约 5 年
12 楼
资治通鉴是事实上的记事本末体,也就是不是以单独一个人为中心的故事性叙述
南宋那个是更进一步小说化了
但本质不变
资治通鉴的叙述手法,在那之前推不上去了
这是本质原因
【 在 Diaowai (Waiting for suckers rally)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前面说资治通鉴是编年体,这是对的,同样春秋和左传都是编年体。
: 记事本末体的确是一种新的历史编撰法,不过发明它的是南宋的袁枢,他写了《通鉴纪
: 事本末》。你是把它跟资治通鉴搞混淆了。
D
Diaowai
大约 5 年
13 楼
“不是以单独一个人为中心的故事性叙述”,编年体也是这种写法。
其实各种历史体裁很好分辨。
编年体就是以时间为主轴来写。春秋、左传、资治通鉴就是这种写法。每一章节第一句话点明时间,有时甚至每一段开头都点明时间。
纪传体是以每个人物或家族的一生为单位来写。史记为代表。
纪事本末体以每个事件的开始到结束为单位来写。《通鉴纪事本末》为首创。每一个章节都有题目,点明写的是什么事件。
【 在 molen (molen) 的大作中提到: 】
: 资治通鉴是事实上的记事本末体,也就是不是以单独一个人为中心的故事性叙述
: 南宋那个是更进一步小说化了
: 但本质不变
: 资治通鉴的叙述手法,在那之前推不上去了
: 这是本质原因
T
TWSME
大约 5 年
14 楼
资治通鉴开始那一篇臣光曰 简明直白得说明了儒家核心政治理念
我老觉得应该入中学教科书
有些人让小孩子学国学搞四书五经 意义很小 除了论语和诗经可以读读 其他大部分浪
费时间
【 在 TheMatrix (TheMatrix)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freeangle (努力做个老将的资深小将), 信区: Military
: 标 题: 资治通鉴为什么从三家分晋写起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12 23:10:30 2020, 美东)
: 治理天下要有稳定的制度,周朝就靠礼,然而名与器不可假于人,周天子自坏其礼。: 三家分晋不合法,但是周天子屈于现实居然承认了他们的诸侯地位。司马光很气愤,上
: 来一大段臣光曰怒批。
: 三家分晋标志着周天子威望尽失,乱世正式开始。
I
IrisYuan
大约 5 年
15 楼
冯梦龙写东周列国志,他的参考是什么?
【 在 molen (mole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不存在什么 “孔子写了,司马就不敢写”;这是毫无道理的说法。
: 三家灭智到周王封三家之间几十年没写,也不是什么政治理念的结果,原因很简单::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本编年史。
: 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但是带来一个问题,他必须把事件流时间先后给排出来。
: 比如,史记里面刘邦的故事分散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张良列传,张耳,等等;互相
: 补充,有的还互相矛盾。还有屈原和同时代人物之间,你需要仔细编排,哪件事情发生
: 在什么之前还是之后,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
: 战国时期,他能排出来,虽然未必都正确,至少看起来像回事了。
: 在三家分晋之前,他排不出来。资料少,矛盾多,空白大,经常跳来跳去。司马迁的个
: 人传记体,只需要考证单独一个人的事件流,不需要考证整个时代,要简单很多,还能
: ...................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freeangle (努力做个老将的资深小将),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资治通鉴为什么从三家分晋写起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12 23:10:30 2020, 美东)
治理天下要有稳定的制度,周朝就靠礼,然而名与器不可假于人,周天子自坏其礼。
三家分晋不合法,但是周天子屈于现实居然承认了他们的诸侯地位。司马光很气愤,上来一大段臣光曰怒批。
三家分晋标志着周天子威望尽失,乱世正式开始。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12 76.* 5/12/20, 23:12:12 (12'21")
对周朝来说,三家分晋是非法的,这几个哥们都是家臣造反。天下从此崩坏。杀人盈野。
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尊崇周朝的。这就好比古希腊民主崩坏,进入Tyrant 独裁。
F250(帝城春欲暮,能饮一杯无)
为啥
我读过三分之一通鉴,但主要挑 汉 唐 两部分读的
【 在 TheMatrix (TheMatrix)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freeangle (努力做个老将的资深小将), 信区: Military
: 标 题: 资治通鉴为什么从三家分晋写起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12 23:10:30 2020, 美东)
: 治理天下要有稳定的制度,周朝就靠礼,然而名与器不可假于人,周天子自坏其礼。: 三家分晋不合法,但是周天子屈于现实居然承认了他们的诸侯地位。司马光很气愤,上
: 来一大段臣光曰怒批。
: 三家分晋标志着周天子威望尽失,乱世正式开始。
Bear
muse (老心理学家)
27 68.* 5/12/20, 23:32:32 (1'16")
《资治通鉴》,听名字你就知道,它是一部通史。一部通史该从哪儿开始?
搁一般人想,肯定得是个什么元年吧。但这本书编年的开始,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
就算对中国历史很熟悉的人,听到这个年份,也会觉得很茫然吧?这一年有什么特别的?《资治通鉴》怎么会从这么不当不正的一个年份开始?
因为《资治通鉴》不是史官的史书,而是政治家的史书。
全书从哪一年开始,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因为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史学问题,而是一个有着开宗明义之功的古代意识形态问题。
历史从哪里开始
作为一部编年史,《资治通鉴》按照朝代的先后顺序,讲周朝的部分叫《周纪》,讲秦朝的部分叫《秦纪》,然后是《汉纪》、《魏纪》、《晋纪》等等,以《后周纪》结尾,因为后周以后就是宋朝,对于司马光来说就不再是古代史,而是当代史了。
每一个“纪”包含若干卷,比如《周纪》一共5卷,第一卷叫《周纪一》,第二卷叫《
周纪二》,以此类推。每一卷的开头都会标明本卷内容的起止年份。
从朝代选择上看,《资治通鉴》的内容从周朝开始,彻底抛弃了商朝、夏朝和更加久远的三皇五帝,这是为什么呢?
从史料编纂的角度来看,周朝以前的历史渺茫难求,很难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神话,更不可能做出准确编年。
从当时的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儒家最为推崇的礼制,孔子想要“克己复礼”的那个“礼”,就是被周朝确立下来的,被儒家奉为圣人的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最后的那三位,也就是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都是周朝的开国先贤。
理解了这一点之后,你很容易推测,儒家的史书,正常会从周文王开始,或者是从周朝正式开国的那一年开始,但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偏偏选了一个不当不正的年份作为全书的开端,这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这一年,向前距离周朝开国大约6个世纪,向后距离周朝亡国182年。
这位周威烈王也算不上是个多么像样的天子,即便司马光对他有偏爱,至少也应该把《资治通鉴》的开头安排在周威烈王即位的元年才对,而不是即位之后的第二十三年。
非但《史记》那一类的纪传体史书不会这样开头,就连《春秋》和《左传》这种编年体的先驱也不会这样开头。
司马光为什么别出心裁,一定有他的深意。
要想理解这层深意,我们首先需要知道《资治通鉴》和其他史书的一种区别:并不是编年体和纪传体那种形式上的区别,而是立意上的区别。
《资治通鉴》是政治家编写的史书,而不是史官编写的史书,“资治”二字是重点。
所以,《资治通鉴》既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历史哲学专著,如果仅仅把它当成史书来读,就会惹作者伤心了。
作为历史哲学专著的《资治通鉴》,才一开篇就要确立一套价值体系,标榜出这套价值体系里的核心诉求。
从《左传》的结尾到《资治通鉴》的开端
无论是一个人规划自己的职业,一家公司安排自己的运营,还是一个国家决定基本国策,都会存在核心诉求和次要诉求。
一个国家的核心诉求可以有很多种选择,比如强大、富裕……虽然这些诉求听上去都很诱人,但核心诉求只能有一个,其余诉求都要为核心诉求让步。
道理很简单:资源永远是有限的,任何一种资源调配都意味着有取有舍,对取舍的标准越明晰,运作就越高效。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由政治家操刀,意图在于“资治”的编年史,一开篇就让儒家意识形态成为主角,开宗明义地讲出一个国家最应该有的核心诉求:稳定。
《资治通鉴》之前的一切正史,从《史记》、《汉书》到《新唐书》、《新五代史》,都没做到这一点。史官写的历史和政治家写的历史,就是如此不同。
借用莎士比亚的台词:在《资治通鉴》面前,“此前所著,皆为序章”。
从编年史的技术角度来看,《资治通鉴》是接着《春秋》和《左传》来写的。
《春秋》站在鲁国的角度,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开始,结束于鲁哀公十六年(前
479年),这是孔子去世的时间。
《左传》作为《春秋》的补充读物,结束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交代了鲁哀
公的人生结局,还记录了当年发生的一件大事:中原强国晋国以智襄子为主帅,进攻郑国,郑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以陈成子为主帅,出兵援救郑国。陈成子对智襄子有一句评价,原话是“多陵人者皆不在”,意思是经常欺负人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左传》有一种叙事风格,凡是这种评价性质的,带有预言意味的话,后文都会出现相应的事实,以此证明前边的评价很恰当,预言很准确。
既然记录了陈成子这一句掷地有声的名言,后文就要交代这句名言是如何应验的。
所以《左传》虽然编年结束在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但在全书的最后,宕开一
笔,跨越多年,记载智襄子因为贪得无厌和刚愎自用的缘故,被晋国的韩、赵、魏三大家族联手灭掉,这才结束全书。
《资治通鉴》编年的开始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发生的历史大事只有一件
,那就是韩、赵、魏三大家族的族长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从此才有了战国七雄当中的韩、赵、魏三大强国。
《资治通鉴》虽然详细记载了智襄子身死族灭的前因后果,明显接上了《左传》,但从严格的编年意义上看,《左传》编年结束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距离《资治
通鉴》开始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早了足足65年;《左传》记事结束于智襄
子身死族灭,这是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距离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也还有整整50年。
如果《资治通鉴》真想续接《左传》,为什么要留出这么大的一段编年空当呢?
名分和事实,哪一个更重要?
从历史事件的重要性来看,智襄子的灭族,有一场春秋战国时代罕见的大规模战役,堪比长平之战,当然值得大书特书,而周威烈王把韩、赵、魏三大家族的族长封为诸侯,只不过是一纸任命,波澜不惊。
再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看,这两件事明显前者为因,后者为果,前者骇人听闻,后者水到渠成。
韩、赵、魏三大家族联手消灭智襄子,瓜分了智氏家族的土地、财富,“三家分晋”局面已成,一些历史学家把这件事作为战国时代的开端,意义不可谓不重大。
然而在司马光看来,“三家分晋”的意义远不如周威烈王的分封来得重要,前者只配作为后者的补充说明,不配作为一部历史哲学著作的开篇。
这样的斟酌和取舍,显示出政治家的历史观和史学家的历史观截然不同。
在政治家看来,一件表面上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事情,其实涵义重大,影响深远,无论怎么高估都不为过。
以儒家的标准来看,“三家分晋”属于礼崩乐坏的典型事件,韩、赵、魏和智氏家族这四大家族都是晋国的贵族,却完全无视晋国国君的存在,自作主张掀起内斗。
而在司马光看来,所谓“三家分晋”只是三大家族“事实上”瓜分了晋国,形成了三个独立政权,而若干年后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意味着三家作为三个新兴的独立政权,从此拥有了合法的名分,在“名义上”可以和晋国国君分庭抗礼。
也就是说,原本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竟然获得了官方认可,把自己洗白了。
【 在 TheMatrix (TheMatrix)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freeangle (努力做个老将的资深小将), 信区: Military
: 标 题: 资治通鉴为什么从三家分晋写起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12 23:10:30 2020, 美东)
: 治理天下要有稳定的制度,周朝就靠礼,然而名与器不可假于人,周天子自坏其礼。: 三家分晋不合法,但是周天子屈于现实居然承认了他们的诸侯地位。司马光很气愤,上
: 来一大段臣光曰怒批。
: 三家分晋标志着周天子威望尽失,乱世正式开始。
Bear
ysd (ysd)
31 n/a 5/13/20, 00:5:29 (2'46")
因为更早的历史春秋和尚书都写了
这两个是孔子写的/修订的。司马光当然不敢再写
【 在 TheMatrix (TheMatrix)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freeangle (努力做个老将的资深小将), 信区: Military
: 标 题: 资治通鉴为什么从三家分晋写起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12 23:10:30 2020, 美东)
: 治理天下要有稳定的制度,周朝就靠礼,然而名与器不可假于人,周天子自坏其礼。: 三家分晋不合法,但是周天子屈于现实居然承认了他们的诸侯地位。司马光很气愤,上
: 来一大段臣光曰怒批。
: 三家分晋标志着周天子威望尽失,乱世正式开始。
说的很好
与二十四史相比,资治通鉴不强调全面记录历史事实
而是明确的传达了一种历史哲学及其背后的价值观
这说明了历史叙述的重要性
【 在 TheMatrix (TheMatrix) 的大作中提到: 】
: Bear
: muse (老心理学家)
: 27 68.* 5/12/20, 23:32:32 (1'16")
:
: 《资治通鉴》,听名字你就知道,它是一部通史。一部通史该从哪儿开始?
: 搁一般人想,肯定得是个什么元年吧。但这本书编年的开始,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 403年)。
: 就算对中国历史很熟悉的人,听到这个年份,也会觉得很茫然吧?这一年有什么特别的
: ?《资治通鉴》怎么会从这么不当不正的一个年份开始?
: 因为《资治通鉴》不是史官的史书,而是政治家的史书。
: ...................
我觉得前面两篇合起来把事情说清楚了:
首先春秋左传把历史已经写到三家灭智之前一点,而且是孔子编撰,司马光不敢重写,这个合理。
其次是为什么三家灭智到周王封三家之间几十年没写,是司马光认为礼制礼法的改动是大事件,比内战更重要。这也合理。
【 在 biye (早点找到工作吧)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的很好
: 与二十四史相比,资治通鉴不强调全面记录历史事实
: 而是明确的传达了一种历史哲学及其背后的价值观
: 这说明了历史叙述的重要性
我觉得不存在什么 “孔子写了,司马就不敢写”;这是毫无道理的说法。
三家灭智到周王封三家之间几十年没写,也不是什么政治理念的结果,原因很简单: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本编年史。
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但是带来一个问题,他必须把事件流时间先后给排出来。
比如,史记里面刘邦的故事分散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张良列传,张耳,等等;互相补充,有的还互相矛盾。还有屈原和同时代人物之间,你需要仔细编排,哪件事情发生在什么之前还是之后,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
战国时期,他能排出来,虽然未必都正确,至少看起来像回事了。
在三家分晋之前,他排不出来。资料少,矛盾多,空白大,经常跳来跳去。司马迁的个人传记体,只需要考证单独一个人的事件流,不需要考证整个时代,要简单很多,还能把孙武和孙膑连起来写,所谓“搭天桥”。司马光就麻烦了,孙武哪年出生的? 孙武
哪年去吴国的? 吴攻齐是哪年? 越攻晋是哪年? 他考证不出来。考证出来了,和别
处又矛盾了。
春秋时期的史书,实际上是局限在几个故事上,中间跳跃。
有些人物在不同故事中都有出现,但是甚至矛盾到了无法梳犁的地步。
春秋往前,更别说了,纪传体里面,就几个人物,时间空间跳跃极大。司马光更不可能编出一个编年史来。
司马光的书,是要把每一年都连续记录的。
他往前只能考证到那一年。之前是著名的三十年空白,他推不上去了。
后来无数人继续努力,我们还有考古作为参照,大致上能给出一个春秋甚至西周的事件流事件表,但是司马光远远做不到。
实际上,
三家灭智到周王封三家之间这几十年,直到今天都是一个大问题,这段时间太奇怪。同时间内别处发生了什么事? 越国灭吴到被楚国灭,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甚至越国是
哪年灭亡的,都是很大很大的问题,今天还是有争议的。
非常合理。
【 在 molen (mole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不存在什么 “孔子写了,司马就不敢写”;这是毫无道理的说法。
: 三家灭智到周王封三家之间几十年没写,也不是什么政治理念的结果,原因很简单::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本编年史。
: 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但是带来一个问题,他必须把事件流时间先后给排出来。
: 比如,史记里面刘邦的故事分散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张良列传,张耳,等等;互相
: 补充,有的还互相矛盾。还有屈原和同时代人物之间,你需要仔细编排,哪件事情发生
: 在什么之前还是之后,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
: 战国时期,他能排出来,虽然未必都正确,至少看起来像回事了。
: 在三家分晋之前,他排不出来。资料少,矛盾多,空白大,经常跳来跳去。司马迁的个
: 人传记体,只需要考证单独一个人的事件流,不需要考证整个时代,要简单很多,还能
: ...................
天朝第一部编年史是春秋,左传也是编年史,这都是先秦就有的。史记里面的十二诸侯年表和六国年表把公元前八百多年到战国结束这600年中每一年的大事都记载了,不存
在司马光写不了几十年空白的事情。其实前面的人基本已经说到点子上了,司马光的这部书不仅是历史,更重要的是给皇帝看的政治教科书。资治通鉴开篇写周王分封三晋就用了一句话,然后就是大段的论述,强调礼法纲常的重要性。司马光从封三晋开始写,就是要说明周王自己乱了纲常是导致后面乱世的原因。
【 在 molen (mole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不存在什么 “孔子写了,司马就不敢写”;这是毫无道理的说法。
: 三家灭智到周王封三家之间几十年没写,也不是什么政治理念的结果,原因很简单::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本编年史。
: 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但是带来一个问题,他必须把事件流时间先后给排出来。
: 比如,史记里面刘邦的故事分散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张良列传,张耳,等等;互相
: 补充,有的还互相矛盾。还有屈原和同时代人物之间,你需要仔细编排,哪件事情发生
: 在什么之前还是之后,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
: 战国时期,他能排出来,虽然未必都正确,至少看起来像回事了。
: 在三家分晋之前,他排不出来。资料少,矛盾多,空白大,经常跳来跳去。司马迁的个
: 人传记体,只需要考证单独一个人的事件流,不需要考证整个时代,要简单很多,还能
: ...................
资治通鉴是记事本末体,春秋左传不是,严格说算不上真正编年。
更别说春秋左传国语等都没有完整的事件流
司马光不仅要记录某年地震,某年谁上位之类,还要给出完整的有逻辑的事件流,给出因果叙述,不然无法“借鉴”历史经验。
司马光记录的历史当然是局限性很大,专注于皇帝中心的活动,只有政治军事活动,偏见太多,视角太狭隘,意识形态太陈腐狭隘,等等。等等。但至少是一个前后相继,有逻辑链条的史诗故事流了。
更早, 某些人物事情,是平行发生呢?还是前后不在一个时间段?考证不出来。
另外,人类有个习惯,对既成事实,都会给一个解释,但这是后验的解释。
比如,某人来到某大学工作或者上学,说:我喜欢这里的什么什么,我喜欢这个专业,这个方向,有什么什么意义,等等。其实呢,他要是能去哈佛,他根本不会来这里。来这里是很多事件和机会的综合作用,但是他要给一个解释,仿佛他是一切的主人,天命之子,心想就能事成的:我因为什么事件,喜欢上了什么专业,要如何如何。
他不会告诉的事情更多,更真实。
人天生有目的论倾向,用目的论来掩盖因果,用主观掩盖客观。
【 在 Diaowai (Waiting for suckers rally) 的大作中提到: 】
: 天朝第一部编年史是春秋,左传也是编年史,这都是先秦就有的。史记里面的十二诸侯
: 年表和六国年表把公元前八百多年到战国结束这600年中每一年的大事都记载了,不存
: 在司马光写不了几十年空白的事情。其实前面的人基本已经说到点子上了,司马光的这
: 部书不仅是历史,更重要的是给皇帝看的政治教科书。资治通鉴开篇写周王分封三晋就
: 用了一句话,然后就是大段的论述,强调礼法纲常的重要性。司马光从封三晋开始写,
: 就是要说明周王自己乱了纲常是导致后面乱世的原因。
你前面说资治通鉴是编年体,这是对的,同样春秋和左传都是编年体。
记事本末体的确是一种新的历史编撰法,不过发明它的是南宋的袁枢,他写了《通鉴纪事本末》。你是把它跟资治通鉴搞混淆了。
【 在 molen (molen) 的大作中提到: 】
: 资治通鉴是记事本末体,春秋左传不是,严格说算不上真正编年。
: 更别说春秋左传国语等都没有完整的事件流
: 司马光不仅要记录某年地震,某年谁上位之类,还要给出完整的有逻辑的事件流,给出
: 因果叙述,不然无法“借鉴”历史经验。
: 司马光记录的历史当然是局限性很大,专注于皇帝中心的活动,只有政治军事活动,偏
: 见太多,视角太狭隘,意识形态太陈腐狭隘,等等。等等。但至少是一个前后相继,有
: 逻辑链条的史诗故事流了。
: 更早, 某些人物事情,是平行发生呢?还是前后不在一个时间段?考证不出来。
: 另外,人类有个习惯,对既成事实,都会给一个解释,但这是后验的解释。
: 比如,某人来到某大学工作或者上学,说:我喜欢这里的什么什么,我喜欢这个专业,
: ...................
资治通鉴是事实上的记事本末体,也就是不是以单独一个人为中心的故事性叙述
南宋那个是更进一步小说化了
但本质不变
资治通鉴的叙述手法,在那之前推不上去了
这是本质原因
【 在 Diaowai (Waiting for suckers rally)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前面说资治通鉴是编年体,这是对的,同样春秋和左传都是编年体。
: 记事本末体的确是一种新的历史编撰法,不过发明它的是南宋的袁枢,他写了《通鉴纪
: 事本末》。你是把它跟资治通鉴搞混淆了。
“不是以单独一个人为中心的故事性叙述”,编年体也是这种写法。
其实各种历史体裁很好分辨。
编年体就是以时间为主轴来写。春秋、左传、资治通鉴就是这种写法。每一章节第一句话点明时间,有时甚至每一段开头都点明时间。
纪传体是以每个人物或家族的一生为单位来写。史记为代表。
纪事本末体以每个事件的开始到结束为单位来写。《通鉴纪事本末》为首创。每一个章节都有题目,点明写的是什么事件。
【 在 molen (molen) 的大作中提到: 】
: 资治通鉴是事实上的记事本末体,也就是不是以单独一个人为中心的故事性叙述
: 南宋那个是更进一步小说化了
: 但本质不变
: 资治通鉴的叙述手法,在那之前推不上去了
: 这是本质原因
资治通鉴开始那一篇臣光曰 简明直白得说明了儒家核心政治理念
我老觉得应该入中学教科书
有些人让小孩子学国学搞四书五经 意义很小 除了论语和诗经可以读读 其他大部分浪
费时间
【 在 TheMatrix (TheMatrix)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freeangle (努力做个老将的资深小将), 信区: Military
: 标 题: 资治通鉴为什么从三家分晋写起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12 23:10:30 2020, 美东)
: 治理天下要有稳定的制度,周朝就靠礼,然而名与器不可假于人,周天子自坏其礼。: 三家分晋不合法,但是周天子屈于现实居然承认了他们的诸侯地位。司马光很气愤,上
: 来一大段臣光曰怒批。
: 三家分晋标志着周天子威望尽失,乱世正式开始。
冯梦龙写东周列国志,他的参考是什么?
【 在 molen (mole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不存在什么 “孔子写了,司马就不敢写”;这是毫无道理的说法。
: 三家灭智到周王封三家之间几十年没写,也不是什么政治理念的结果,原因很简单::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本编年史。
: 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但是带来一个问题,他必须把事件流时间先后给排出来。
: 比如,史记里面刘邦的故事分散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张良列传,张耳,等等;互相
: 补充,有的还互相矛盾。还有屈原和同时代人物之间,你需要仔细编排,哪件事情发生
: 在什么之前还是之后,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
: 战国时期,他能排出来,虽然未必都正确,至少看起来像回事了。
: 在三家分晋之前,他排不出来。资料少,矛盾多,空白大,经常跳来跳去。司马迁的个
: 人传记体,只需要考证单独一个人的事件流,不需要考证整个时代,要简单很多,还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