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时更富有,老年时更长寿

q
qqdouzhuan
楼主 (未名空间)


有钱的人更可能活得久,这种财富与寿命之间的关联已在很多科学研究中被发现。但是这种关系可靠吗?对寿命而言,会不会早期的生活环境甚至遗传因素已经干扰了这种关联?从财富和年龄的变化来看,财富的改变会对寿命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最近,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一项追踪了近24年的数据,探究了中年时的财富状态,与随后近20年的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全因死亡率是指因各类原因造成的死亡的比率,是一个常见的公共健康指标。最新研究发现,中年时的财富积累得越多,随后的死亡风险更低。这从新的角度再次证明了有钱的人更可能活得久这一现象。

而且,相比以往研究主要通过大规模公共数据库去分析财富与预期寿命,最新研究则利用一项全国性的抽样随访数据去观察中年时的财富情况与随后实际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其中,通过特别关注双胞胎和兄弟姐妹的数据,专门探索了从小共有的生活环境和遗传因素在财富和寿命之间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遗传基因和生活环境,一内一外,是两个常见的影响人寿命的因素。2019年,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大型双胞胎研究就发现,在五百多种常见疾病中,大约40%的疾病会比较
明显地受到遗传基因影响,另外近25%的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所生活的环境因素,比
如空气污染、气候等。最新研究用两千多个双胞胎和兄弟姐妹们的数据发现家庭内部同样存在财富与寿命的关联,也就是说,有更多财富的人倾向于会比他们更穷的兄弟姐妹活得久。这一研究2021年7月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健康论坛》(JAMA Health
Forum)。

这一发现是基于美国中年生活调查项目。这项关于健康和老龄化的长期研究项目,始于1990年代初,最初加入的参与者年龄在20至75岁,包含了不相关的个体、亲兄弟姐妹以及同卵和异卵的双胞胎。历经24年,随访了他们的全因死亡率数据。在最新研究中,共有五千多个样本入选,男女比例差不多,平均年龄达到了近47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们对他们财富的统计并非只是纳税系统所记录的,而是包含了债务等,是在存款、股票、房产、汽车等目前持有的财富基础上,减去抵押、贷款等所得到的更真实的个人财富情况。如果有配偶或伴侣,还要把两个人的情况归在一起,这样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个人实际所拥有的财富情况。而正如结果所揭示的,个人中年时的财富积累,对其随后的健康有明显的影响,反映在公共卫生政策上,保障个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群的财务安全对他们的健康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不只是财富的积累,随着人由中年步入老年,退休或其他身体原因会明显影响人创造财富的能力,加上开支的不确定性,财富本身可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健康政策系研究人员萨拉·马卡多(Sara Machado)就曾特别关注了财富的变化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利用一项美国退休研究项目的数据,萨拉·马卡多等人分析了中年时财富变动的情况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发现与财富水平相对稳定的同龄人相比,那些财富位次相对上升的人有更低的风险患心血管疾病或因此死亡。相反,财富呈下行趋势的人,相关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则会升高。

从50多岁到65岁之后,在长达近17年的长期随访过程中,财富变化与心血管疾病的这种动态关系可能显示了财富变化给中老年人群健康所带来的影响。研究者分析,步入老年之后,财富的下行可能意味着更大的生活压力,更少的休闲时间,同时日常生活方式会更不健康,这些可能都会影响老年人心血管健康。当然,观察研究尚且无法得出因果关系,也有可能恰恰是因为人们身体健康受损而导致财富水平下降。

事实上,因为能够影响健康的因素太多,而历时数十年的社会实验又几乎是不可能的,科学家认识财富对健康的影响的过程是异常艰难的。在此之前,更多地是通过纳税数据和死因登记系统来分析财富对预期寿命的影响。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挪威公共卫生研究所的科学家对当地相关问题的研究。2019年,该所研究人员对当地2005至2015年间三百多万40岁以上人口的个人收入和死亡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出乎意料,收入最高的前1%的人,他们的预期寿命能比收入最低的后1%的人总体上多出将近10岁,其中收入最高的女性比收入最低的女性多8.4岁,男性甚至多出
13.8岁。这意味着,基于收入情况,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预估寿命的情况。而这一巨大差距发生在高福利国家的这一事实,更令人惊讶,因为高福利社会,政府对公共医疗系统的投入更大,并且全社会的财富分配本身会相对更平等。

作为对比,基于美国人口的研究得出了类似而又更大的差距。斯坦福大学经济系的研究人员更早时发现,美国前1%高收入女性的预期寿命比收入最低的1%的人多10.1岁,男性间的这一差距更是达到14.6岁。美国是发达经济体中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人口和领土面积也相对较大,这为理解这些差距提供了一个窗口。

从美国的数据来看,虽然总体上财富与寿命成正相关,但是地区间差别很大,说明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也在个人财富之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现象要数更长寿的低收入群体,数据显示,生活在纽约、旧金山等大城市的低收入人群倾向于更长寿,这些地方典型的特征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多、收入水平更高,同时政府的公共支出水平也高。一方面,这可能意味着,在这些地方,普通人能从政府提供的用以兜底的公共卫生服务中更多受益,再者,这些地方也更可能出台一些诸如禁烟等公共卫生政策,让普通人都能享受到保障健康的政策环境。同时,高收入地区人们健康意识普遍更高,身处其中的低收入人群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

而健康的行为习惯,不论是主观选择的,还是被动接受的,可能正构成了不同地区低收入人群预期寿命差异的根本。除了卫生保健系统的客观影响,还有空气污染和失业压力,以及由收入不平等所引发的焦虑等等。因此,当中年时更富有,老年时更长寿之类的证据一次次将财富和寿命关联起来的时候,除了倡导更平等的财富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外,个人,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是可以通过提高健康意识,从锻炼和饮食等方面改善自己健康状况的。

比如,每周做150至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者75至150分钟的剧烈有氧运动,
坚持体重管理,规律作息,减少熬夜,不抽烟的同时也避免二手烟;再比如,饮食上保持多样和均衡,少油少盐,多吃水果。通过养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自身疾病的风险。